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以歷史為主題推動旅遊業發展

以歷史為主題推動旅遊業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18 01:25:54

❶ 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區的發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區非常成熟,先進性突顯的模式,它的主要適應性也具有區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區要根據各自的區域特點,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選擇適合於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區實情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結合北海旅遊資源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北海應依託環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在發揮自身區域優勢的條件下加速發展旅遊產業,努力建設旅遊經濟強市和中國旅遊名城中,應注重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為率先崛起服務 一是通過發揮人文資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依託之一。北海的人文資源豐富,從秦漢至民國的兩千多年間,趙佗、費貽、孟嘗、馬援、高駢、蘇東坡等,都是人文資源中的經典人物,他們不但在北海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也在北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對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旅遊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些歷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諸如南越王行宮(今合浦東山寺)、合浦還珠亭、海角亭、孟嘗亭、伏波廟、東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觀遺跡,北海應當抓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讓這些景觀遺跡在北海的旅遊產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二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 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來,中外通用的最節約成本的措施。近年來,北海在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與北海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合浦是珍珠故鄉,南珠原產地,「珠還合浦」誕生地,然而,來到北海、合浦卻很少發現有與南珠、「珠還合浦」有關的標志。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北海產生了一大批顯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陳銘樞之外,還有林翼中(抗戰時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國民黨「六大」中央執行委員,香翰屏(抗戰時任第九集團軍中將副司令)、張 君嵩(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鄧世增(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中將司令、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沈載和(抗戰時任十九路軍廣州辦事處主任、廣東省銀行行長)等。遺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這些人文資源景觀。對此,北海應該加大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發揮應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擴大輻射力。 一個城市及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構成的,區域的輻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輻射力的形成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在非物質的元素當中,歷史人文資源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人效應。特別是在旅遊產業的發展中,歷史人文資源中的名人效應的輻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歷史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費貽的廉山留名,孟嘗的珠還合浦,馬援的伏波山和銅船湖、高駢的海門屯兵,蘇軾的萬里瞻天,李遜的為民請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祐的名與州符。這些人文經典不但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景觀基礎,更是提高地區知名度,促進地區吸引力向外輻射的活躍因素和紐帶。人文資源的輻射力是多層次,跨區域、跨時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設成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時代使命當中,充分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為率先崛起服務,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擴大輻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揚北海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務。 四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產生向心力。 歷史人文資源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其產生的向心力往往是驚人的,因此而產生的效應、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資源,發揮名人效益,提高區域知名度方面,全國各地開展公祭黃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為定製的祭孔活動,就是具體的反映。這種基於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強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悠長的歷史源頭,長久的社會作用。北海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當然也是一種可藉助的重要力量。

❷ 以歷史文化傳承為主題進行調查,以《從趙縣歷史文化傳承談如何把我縣建成文化強縣、旅遊強縣》為題,不少

瞎說,你不知道領導什麼樣 不要都自然的認為就不好~ 可能是發展慢。但那跟 上頭回有關系,又不是說 只是答趙縣就能左右,發的錢就是全用來建設也比不過市裡 一個區 一個月的進度,那麼 就算人家照樣貪污 你看上去不也是清官?

❸ 如何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不知道有什麼官方的說法,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朝鮮戰爭——空軍作為獨立軍種開始正式參加大型戰斗。確定了我國的空軍戰略、軍隊保障體系和人員力量。 原子彈爆炸——進入核時代 戰略核潛艇試射——確定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具備海基核打擊能力 殲10—。

❹ 怎麼寫挖掘湖南醴陵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發展的作文

你還是自己復找算了制
PS:樓主,哪個學校?哪個年級?
不過找到一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78e700100o162.html

❺ 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發展」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區的發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區非常成熟,先進性突顯的模式,它的主要適應性也具有區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區要根據各自的區域特點,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選擇適合於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區實情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結合北海旅遊資源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北海應依託環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在發揮自身區域優勢的條件下加速發展旅遊產業,努力建設旅遊經濟強市和中國旅遊名城中,應注重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為率先崛起服務 一是通過發揮人文資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依託之一。北海的人文資源豐富,從秦漢至民國的兩千多年間,趙佗、費貽、孟嘗、馬援、高駢、蘇東坡等,都是人文資源中的經典人物,他們不但在北海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也在北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對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旅遊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些歷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諸如南越王行宮(今合浦東山寺)、合浦還珠亭、海角亭、孟嘗亭、伏波廟、東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觀遺跡,北海應當抓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讓這些景觀遺跡在北海的旅遊產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二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 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來,中外通用的最節約成本的措施。近年來,北海在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與北海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合浦是珍珠故鄉,南珠原產地,「珠還合浦」誕生地,然而,來到北海、合浦卻很少發現有與南珠、「珠還合浦」有關的標志。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北海產生了一大批顯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陳銘樞之外,還有林翼中(抗戰時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國民黨「六大」中央執行委員,香翰屏(抗戰時任第九集團軍中將副司令)、張 君嵩(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鄧世增(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中將司令、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沈載和(抗戰時任十九路軍廣州辦事處主任、廣東省銀行行長)等。遺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這些人文資源景觀。對此,北海應該加大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發揮應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擴大輻射力。 一個城市及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構成的,區域的輻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輻射力的形成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在非物質的元素當中,歷史人文資源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人效應。特別是在旅遊產業的發展中,歷史人文資源中的名人效應的輻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歷史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費貽的廉山留名,孟嘗的珠還合浦,馬援的伏波山和銅船湖、高駢的海門屯兵,蘇軾的萬里瞻天,李遜的為民請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祐的名與州符。這些人文經典不但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景觀基礎,更是提高地區知名度,促進地區吸引力向外輻射的活躍因素和紐帶。人文資源的輻射力是多層次,跨區域、跨時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設成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時代使命當中,充分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為率先崛起服務,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擴大輻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揚北海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務。 四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產生向心力。 歷史人文資源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其產生的向心力往往是驚人的,因此而產生的效應、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資源,發揮名人效益,提高區域知名度方面,全國各地開展公祭黃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為定製的祭孔活動,就是具體的反映。這種基於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強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悠長的歷史源頭,長久的社會作用。北海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當然也是一種可藉助的重要力量。

❻ 挖掘歷史人文資料,推動旅遊產業發展」作文,請大家提供些醴陵的資料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譽,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 h i n 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為醴陵瓷業的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重大貢獻。1904年,湖南鳳凰人熊希齡(辛亥革命後擔任北洋政府總理)與曾參與「公車上書」的醴陵舉人文俊鐸,本著實業救國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間,他們發現日本瓷業技術先進,產品精良。第二年回國後,熊希齡在文俊鐸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產地進行調查,找出了醴陵瓷業生產落後的主要原因,同時又看到了醴陵進一步發展瓷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消費市場廣闊,瓷土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隨即提出了「立學堂、設公司」等主張,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當年,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在醴陵正式開辦,次年,湖南瓷業製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齡任公司總經理,文俊鐸任學堂監督。公司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技術工人,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啟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獨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製出來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單一的氧化鈷(俗稱土墨)作彩飾原料,手工描繪粗獷花草圖案後,施釉覆蓋,燒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湖南瓷業製造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的畢業生,經過反復研製,採用自製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的問世,立即得到業內人士和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關注和好評。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義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器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 1915年,醴陵瓷器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瓷瓶和貴州茅台酒同獲最高榮譽,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扁豆雙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業公司的經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徑20厘米,瓶體潔白如玉,造型宛如鳳尾,線條流暢,其釉面晶瑩潤澤,色彩沉穩典雅,花色構圖生動自然,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舉世聞名,采購客商絡繹不絕,一批私營細瓷製造公司相繼興建,當時的盛況大有與景德鎮並駕齊驅之勢,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陶瓷的廣大特色,世界性的創舉。 釉下五彩瓷在經歷了短短的一、二十年發展期後,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戰爭影響,生產開始下滑,醴陵百餘家瓷廠停產,最早生產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業製造公司也於1930年倒閉,釉下五彩瓷生產中斷。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業有如枯木逢春,以後幾年中,醴陵瓷業迅速得到恢復並取得長足發展。1954年,為恢復中斷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產,經過有關部門多次尋訪,找到了原湖南瓷業學堂陶畫班首屆畢業生、釉下彩藝人吳壽祺。此時吳老已年近古稀,正在農村安享晚年。吳老出山後,一面培養釉下彩繪人員,一面改革傳統工藝,將「三燒制」改為兩次燒成,釉下五彩瓷生產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此後,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群力瓷廠)先後成立,成為專門從事釉下彩裝飾研究和生產的單位。在此期間,醴陵瓷業很快實現了由手工到機械、由柴窯到煤窯的歷史性轉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釉下五彩瓷重放異彩,以至獲得「國瓷」美譽。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鹼、無鉛毒、永不褪色的優點,屬於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上世紀60年代以來,醴陵生產的工藝美術瓷和高檔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為國內外市場的暢銷產品。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醴陵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出口陶瓷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種,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燒造前後不過20餘年,由於生逢亂世,作品覆蓋面不寬,精品罕見,傳世作品不過400餘件。故宮博物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僅7件,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精品也不過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著獨特的藝術之美。造型富於變化,而趨於活潑。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規,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卻經常將傳統的器形和其他外來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絕沒有大紅大紫之類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貴的氣質。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工藝技巧和觀賞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製作工藝流程極其繁瑣與復雜,且難度極高。 首先選用上等的優質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對瓷泥進行沉澱、濾渣、吸鐵等工序,以保證瓷泥不參雜其他雜質。而真正的成型著需要藝人將瓷體打磨的十分輕薄與平滑,其工序全憑藝人們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製作經驗方能勝任。 它的彩繪用色顏料來自於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屬礦物質,其中一些顏料中還含有黃金等貴重金屬,十分珍貴。由於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畫,讓色料飾於胎釉之上這對畫師技藝要求就非常之高。 燒制前的祭奠窯神更是必不可少的儀式,因為繪制好的瓷體要經過137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由於是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技術上很難把握,彷彿火中取寶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目前還只有個別瓷場能夠燒制。 製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紋透過釉導溢於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紋有著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給人一種塵囂滌盡、心曠神怡之感,讓瓷器達到了;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境界.而且還具有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無鉛鎘之毒,耐酸鹼,耐磨損,花面永不褪色,經久耐用等特點,能同時滿足人們對於審美和環保健康的雙重要求,收藏和使用價值更高。

❼ 挖掘醴陵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發展的作文!

挖掘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發展

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其自然環境、資源、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培育方面,都不可能照搬照套其它地區的發展模式,即使是在其它地區非常成熟,先進性突顯的模式,它的主要適應性也具有區域的局限性。因此,不同的地區要根據各自的區域特點,依據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則,發揮地區優勢,選擇適合於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去制定符合地區實情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

那北海為例,結合北海旅遊資源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北海應依託環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在發揮自身區域優勢的條件下加速發展旅遊產業,努力建設旅遊經濟強市和中國旅遊名城中,應注重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為率先崛起服務

一是通過發揮人文資源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

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依託之一。北海的人文資源豐富,從秦漢至民國的兩千多年間,趙佗、費貽、孟嘗、馬援、高駢、蘇東坡等,都是人文資源中的經典人物,他們不但在北海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也在北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組成北海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對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旅遊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些歷史人物在北海留下了諸如南越王行宮(今合浦東山寺)、合浦還珠亭、海角亭、孟嘗亭、伏波廟、東坡亭、孟太守祠等景觀遺跡,北海應當抓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讓這些景觀遺跡在北海的旅遊產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二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

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來,中外通用的最節約成本的措施。近年來,北海在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與北海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合浦是珍珠故鄉,南珠原產地,「珠還合浦」誕生地,然而,來到北海、合浦卻很少發現有與南珠、「珠還合浦」有關的標志。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北海產生了一大批顯赫史志的各方面知名人物,陳銘樞之外,還有林翼中(抗戰時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國民黨「六大」中央執行委員,香翰屏(抗戰時任第九集團軍中將副司令)、張 君嵩(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鄧世增(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中將司令、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沈載和(抗戰時任十九路軍廣州辦事處主任、廣東省銀行行長)等。遺憾的是,在北海很少看到這些人文資源景觀。對此,北海應該加大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使之在北海的率先崛起中發揮應有的凝聚力。

三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擴大輻射力。

一個城市及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是由多方面元素構成的,區域的輻射力就是其中之一。輻射力的形成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在非物質的元素當中,歷史人文資源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人效應。特別是在旅遊產業的發展中,歷史人文資源中的名人效應的輻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北海的歷史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費貽的廉山留名,孟嘗的珠還合浦,馬援的伏波山和銅船湖、高駢的海門屯兵,蘇軾的萬里瞻天,李遜的為民請命,徐柏的一肩一仆,危佑的名與州符。這些人文經典不但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景觀基礎,更是提高地區知名度,促進地區吸引力向外輻射的活躍因素和紐帶。人文資源的輻射力是多層次,跨區域、跨時空的。今天,在把北海建設成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時代使命當中,充分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為率先崛起服務,不但是提高北海城市知名度,擴大輻射力的需要,也是弘揚北海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北海」的重要任務。

四是通過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產生向心力。

歷史人文資源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其產生的向心力往往是驚人的,因此而產生的效應、效益也是巨大的。在挖掘人文資源,發揮名人效益,提高區域知名度方面,全國各地開展公祭黃帝、祭大禹、祭李冰以及已成為定製的祭孔活動,就是具體的反映。這種基於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向心力,具有強大的凝聚感召作用,也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悠長的歷史源頭,長久的社會作用。北海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當然也是一種可藉助的重要力量。

❽ 中國歷史文化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旅遊資源,其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有助於吸引遊客。

❾ 「挖掘歷史人文資料,推動旅遊產業發展」作文,麻煩大家提供些醴陵的資料

網路——左權將軍。
左權網路名片
左權,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左權老井村。 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總參謀長。

中文名: 左權
別名: 左紀權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湖南醴陵縣平僑鄉黃茅嶺
出生日期: 1905.03.15
逝世日期: 1942.05.25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一期
信仰: 中國共產黨
主要成就: 著名抗日將領

目錄

人物介紹
生平簡歷
革命生涯
左權陵墓
左權縣概述
資源
交通
文化
歷史
人物介紹
生平簡歷
革命生涯
左權陵墓
左權縣 概述
資源
交通
文化
歷史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左權(1905~1942),字叔仁,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湖南省醴陵縣人。他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 左權
左權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和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 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盪」,威震敵後。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致的參謀業務,扎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贊揚。1940年秋,協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1941年11月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經8晝夜激戰,以較小的代價殲敵千餘人,被中央軍委稱為「『反掃盪』的模範戰斗」。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 《埋伏戰術》 《襲擊戰術》 《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餘篇。左權為創建並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盪」。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斗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編輯本段生平簡歷
1924年 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 左權
[1]1925年2月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12月 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30年 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 1931年12月 任紅15軍政治委員、軍長兼政治委員 1933年 任中革軍委作戰局參謀、副局長 1933年12月 任紅一軍團參謀長 1934年10月 參加長征 1936年5月 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 1940年8月 參與指揮百團大戰 1941年11月 抗擊日軍第36師團一部的瘋狂進犯 1942年5月 25日 於十字嶺戰斗中壯烈殉國
編輯本段革命生涯
左權(1905-1942)——共和國早早隕落的將星。左權——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著名的高級將領。 1905年3月15日,左權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平僑鄉黃茅嶺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左權於8歲上學,幾度輟學。17歲考入縣立中學。在縣中讀書時,曾參加共產黨領導的社會科學研究社,通過閱讀《新青年》、《向導》等進步讀物,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萌生了改造社會的志向,立志投身改造社會。 左權
1924年3月,左權考入孫中山大元帥府軍政部在廣州主辦的陸軍講武學校(主要負責人有程潛、李明灝),同年11月轉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編為第1期第6隊。 1925年1月,經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共產主義信仰"成為他以後近20年政治生活的准繩"。與蔣先雲、周逸群、許繼慎、李之龍、陳賡等人都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重要人物,同「孫文主義學會」的右派進行了堅決斗爭。同年2月,左權開始步入軍事生涯,在討伐陳炯明的第1次東征中,作戰英勇,曾任黃埔軍校學生軍(黨軍)教導團排、連長。6月回師廣州後,左權又參加了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的戰斗。7月,在程潛攻鄂軍(後來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6軍)衛隊任連長,參加了徹底消滅陳炯明的第2次東征。 1925年被黨組織派往蘇聯留學,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9月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左權學習刻苦,善於思索。"所以在軍事、政治考試中,常能旁徵博引,闡其旨趣。" 1930年6月,左權回到上海,9月經廈門、龍岩進入閩西蘇區。初任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11月,當選為閩西工農革命委員會常委,12月初為紅新12軍軍長。1931年初任紅1方面軍總司令部作戰參謀,6月升為參謀處長,開始顯露出較強的組織才能。12月,受中央軍委派遣前往寧都附近的固村圩,協同王稼祥、劉伯堅從事國民黨第26路軍起義的聯絡指揮工作。隨後擔任紅軍第5軍團(由寧都起義部隊改編)第15軍政委,不久,任軍長兼政委。1932年6月,受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左權被撤銷軍長兼政委的職務,調至紅軍學校任教官。1933年12月,他任紅1軍團參謀長。這時,中央蘇區的第5次反"圍剿"戰爭已經開始,戰斗頻繁而且極為艱苦。即使幾天幾夜不睡覺,他也從來"沒有表現過倦怠、疏忽、放任與暴躁"。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左權隨先頭部隊指揮作戰。在攻打貴州施秉:城時,他身先士卒,指揮果敢,行動迅猛,保證了大部隊的順利通過。5月,在強渡大渡河的作戰中,左權率部先是在崎嶇的小路中輕裝疾行,出敵不意地直取小相嶺隘口,攻下越西縣城。之後一天急行140華里越過曬經關,他率軍攻佔了大樹堡渡口,以佯渡之態勢轉移了敵軍對安順場方向的注意,成功地掩護了紅1師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最終中央紅軍主力全部通過瀘定橋,甩掉了尾追不舍的國民黨中央軍。 左權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11月中旬,在山城堡,左權、聶榮臻指揮紅1軍團與紅15軍團一部完成了對胡宗南78師的包圍。21日發起總攻,經過一晝夜激戰,殲敵2個團,胡部的另幾個師也被紅軍兄弟部隊擊敗,山城堡一仗共斃俘敵軍15000餘人,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蘇區的進犯,穩定了陝北的局面。劉伯承說:"左權同志部署作戰是細致周密的,1936年雙十二事變前夜的陝北山城堡戰斗,就是一個範例。" "七七事變"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左權任副總參謀長、1938 年 12 月,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1938年2月,日軍4萬人分三路進攻臨汾,與八路軍總部遭遇。在左權指揮下,他們堅持戰斗,一直到後續部隊趕到,擊退了日軍多次沖鋒,這就爭取到了3晝夜的時間,使數十個村莊的群眾安全轉移,使國民黨在臨汾、洪洞的軍政機關順利撤退,並使八路軍在臨汾的軍需物資大部分轉運出去。兩個月後,日軍3萬餘人對山西晉東南地區發動9路圍攻。左權根據日軍兵力分散的弱點,按照總部的部署,在內線,以游擊戰牽制、騷擾襲擊敵軍,將主力部隊調到外線,尋找戰機殲敵。4月15日終於光復了武鄉縣城,16日又在武鄉縣的長樂村布下口袋陣,全殲日偽軍3000餘人,此即"長樂戰役"。隨後,他率軍在張店再殲敵1000餘人,收復遼縣、黎城等18座縣城,解放人口百餘萬人,徹底粉碎了日軍的9路圍攻,奠定了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基礎。 1939年底到1940年初,蔣介石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第97軍軍長朱懷冰與冀察戰區鹿鍾麟、石友三部糾集在一起,在日軍的配合下,猛撲太行抗日根據地。3月上旬,身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的左權,指揮部隊在平漢路東西兩側發起自衛反擊戰,經4天4夜激戰,擊潰了石友三進犯軍的進攻,全殲朱懷冰等部10個團,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總指揮所設在武鄉縣王家峪村。左權協助彭德懷全力投入作戰指揮,將戰役的整個部署安排得井井有條,真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連北平日軍的報紙也說,"此次華軍出動之情形,實有精密之組織"。左權不僅謀劃整個戰役的組織、參謀工作,而且還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在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他協助彭德懷出色地指揮了關家堖戰役。在最緊急關頭,他命令說:"指揮所的同志全部向前推進,猶豫等於死亡!"左權的魄力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指揮部的士氣,結果日軍第36師團岡崎大隊500餘人,除60餘人外,其餘均被殲。左權有著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每在成就一件大事之前,都特別注重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為興建黃崖洞(在遼縣、黎城交界處)兵工廠,他實地勘測地形,親手規劃工廠布局及保護工廠的軍事設施的配置,經過一年的建設,一座年產足可裝備16個團的兵工廠建立起來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八路軍裝備匱乏的現狀。劉伯承曾經說:"左權同志曾艱苦經營太行山製造兵器的設施起了相當的作用。黃崖洞兵工廠的建立,很快就成了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 1941年11月,日軍第36師團及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7000餘人向黃崖洞進攻,負責保衛黃崖洞的是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左權要求該團在保衛戰中"一定要抓住一個'穩'字,堅持不驕不躁,不惶不恐,以守為攻,以靜制動的原則"。他還就應當注意的戰術原則和其它有關注意事宜作了具體的布置。11日凌晨戰鬥打響。日軍來勢極猛,並施放了毒氣。守軍按照左權副總參謀長的指示頑強堅守陣地,並利用機會組織反擊,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日軍接連失手後改變了策略,企圖利用赤峪山東側的懸崖,居高臨下側擊守軍陣地。左權及時指示特務團"待機行動,以變應變",重新配置了防禦力量,繼續給進攻的日軍以重大殺傷,大量消耗了其有生力量,頓挫了敵軍的銳氣。 19日,黃崖洞保衛戰進入尾聲。八路軍在三十畝、曹庄一帶設下伏兵,當退卻的日軍進入伏擊圈後,立即被密集的彈雨打得陣腳大亂,傷亡慘重,向黎城方向潰逃。21日乘勝追擊的八路軍收復了黎城,勝利地結束了黃崖洞保衛戰,此仗日偽軍損失2000餘人,敵我傷亡之比為6:1。中央軍委認為,這次保衛戰是"最成功的一次,不僅我受到損失少,同時給了敵人數倍殺傷,應作為1941年以來反'掃盪'的模範戰斗"。 左權多次指揮戰斗取得勝利,體現了他高超的軍事素養和軍事理論功底,他素以學習刻苦,精於鑽研,而博得了人們對他的尊敬。他閱讀了許多政治理論、軍事理論的書籍,對八路軍的軍隊建設、軍事理論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與劉伯承合譯的《蘇聯工農紅軍的步兵戰斗條令》,於1942年被18集團軍總司令部列為步兵戰術教育的基本教材,並要求"今後本軍關於現代步兵戰術的研究,均應以此為藍本"。左權對戰術問題特別是游擊戰術的研究頗有創新,"為中國著名的游擊戰術創始人之一",其軍事著述的突出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結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闡述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具有中國革命戰爭特色的軍事思想原理。在八路軍軍隊的建設中,他對司令部工作、後勤工作、部隊訓練、軍隊政治工作、軍民關系等,都有獨到的建樹和巨大的成就。左權善於思考、勤於筆耕,撰寫和翻譯了諸多頗具影響的軍事著作。僅在華北敵後5年間即譯著共20餘萬字。周恩來說左權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 左權
1942年5月,日軍糾集3萬兵力,再次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大"掃盪",形勢空前嚴峻。20日午夜時分,左權在戰前部署會議上分析了敵我態勢。說面對日軍重兵的多路合擊,我主力部隊目前已轉出外線,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械部、軍工部以及新華日報社等尚處在敵軍的合擊圈內。眼下直沖我們的是由涉縣、黎城、歧極關而來的一股日偽軍,約3000人。面對重兵壓境的日偽軍,合擊圈內八路軍能夠應敵的兵力很少,只有為數不多的警衛部隊,等待他們的將是極其殘酷的戰斗。不過,左權提醒大家:從局部看,我們處在敵軍的包圍之中;但從全局看,敵人是處在我們的軍隊和人民的包圍之中。他對擔負主要掩護任務的司令部警衛連連長唐萬成說:"你們連百分之八十是共產黨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老紅軍,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完成這次任務。告訴同志們:太行山壓頂也決不要動搖!" 鑒於眼下敵我兵力對比懸殊,彭德懷、左權等連日開會研究對策。左權提出:在敵軍分路合擊時,乘隙鑽出合擊圈,當日軍撲空撤退時,伺機集中兵力殲其一路至幾路。一切部署完畢,八路軍總部各部門於5月23日奉命轉移。次日凌晨,由掩護撤退的總部警衛連所扼守的虎頭山、前陽坡、軍寨等陣地都爆發了慘烈的戰斗。在這次"掃盪"中,日軍專門組建的"特別挺進殺人隊"(其隊員均著便裝,先於日軍"掃盪"部隊潛入根據地)在麻田發現了八路軍首腦機關,故多路日軍均向麻田方向急進。警衛連僅僅200多人頑強地抵禦著2000多日偽軍的輪番進攻。敵軍多次沖擊失敗後,便發射信號彈,召來了更多的援兵,射向守軍陣地的火力更加熾密。日軍鋪天蓋地的炮火將虎頭山一線轟得地動山搖,步兵隨著遮天蔽日的煙塵直逼八路軍陣地。為保證八路軍總部的安全轉移,左權不顧周圍炮彈不斷爆炸掀起的氣浪,站在虎頭山後面的山頭上沉著地指揮戰斗。他心裡不僅想著總部各部門的安全,也惦記著群眾的安危。當他看到附近山上還有群眾沒有脫離險境時,便命令警衛連長唐萬成從已經十分吃緊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敵軍,以便讓群眾轉移。直到安排妥當,左權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5月25日上午,突圍隊伍仍然未脫離險境,在南艾鋪、高家坡一線的山溝里,集結著八路軍總部、北方局、黨校、新華社的幾千人馬,四周都是激烈的槍炮聲,日偽軍以"縱橫合擊"戰術構成的包圍圈在一步步地收緊。天空中,日軍飛機也不時地投彈、掃射,受驚的騾子狂奔亂跳,將密集的突圍隊伍擠堵在狹窄的山溝中。眼看秩序大亂,左權不顧日軍飛機的威脅,跳上一匹黑騾子,跑前顧後地把混亂的隊伍重新集合起來,加快了行軍速度。左權一邊指揮突圍,一邊觀察著戰場情況的變化,他根據日軍飛機反復投彈掃射,以及千米之外響起的密集槍彈聲判斷,兵力占極大優勢的日偽軍已經發現了合圍目標,必須盡快採取果斷措施,沖出包圍圈。左權率司令部和北方局機關人員為1縱隊,沿清漳河以東由南向北突圍;羅瑞卿率野戰政治部直屬隊和黨校、新華日報社為2縱隊,由政衛連掩護向東面突圍;後勤部門為第3縱隊,由楊立三率領向東北角沖出重圍。日偽軍發覺了八路軍分路突圍的意圖,迅速收縮合圍圈,並將一簇簇炮彈砸向密集的人群,給突圍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和恐慌。面對這一極度危險處境,左權一邊鼓舞士氣,一邊迅速督促彭德懷趕快轉移。他說:"你的轉移,事關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圍,總部才能得救。"彭德懷關注著仍圍在合圍圈裡的大批戰友、同志,坐在高大的馬背上就是不挪動。左權急了,以強硬的口氣命令唐萬成:"連人帶馬,給我推!"彭德懷被感動了,揮起馬鞭,在警衛戰士的掩護下,向西北方向疾馳而去。目送彭德懷離去後,左權又奔向司令部直屬隊,繼續指揮著大隊人馬的突圍行動,他的身體這時已虛弱得很厲害,但仍然盡全力招呼著每一個人。午後2時,在十字嶺高家坡,利用短暫的休整,左權用嘶啞的聲音激勵著已極其疲勞的隊伍:"同志們,盡管敵情嚴重,大家不要慌。我們要勝利,就得一齊沖。一齊沖就要聽從指揮,只要沖過前面一道封鎖線,我們就安全了。"盡管突圍形勢愈加嚴峻,左權仍然要求警衛戰士"要警衛總部機密,要保護電台,保護機密材料,保護機要人員!"並立即採取措施,將身邊的參謀人員、警衛戰士分散到電台和機要人員中去。 當左權交待完上述任務後,突然覺得有人拉住了胳膊,他一看是唐萬成,感到很驚奇,剛才不是安排這位警衛連長去保護彭總突圍的嗎?怎麼小夥子又轉回來了呢?當唐萬成告訴他"彭總已沖過封鎖線,現在你快跟我走吧!"左權拒絕了,堅決命令唐萬成趕快去追上彭總。在他看來,彭總的安全遠比自己的安全重要,這涉及到八路軍的榮譽啊!現在自己的職責就是指揮突圍。看著身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將軍,拖著虛弱的身子像普通戰士一樣在炮火中奔跑,唐萬成實在不忍心,他執拗地緊緊攥住首長的胳膊不放。左權氣極了,拔出左輪手槍,喝令道:"你要懂得,要是彭總有個三長兩短,我要槍斃你!"唐萬成只得松開手,掉轉身朝彭總突圍的方向趕去。太陽偏西了,日軍的炮火依然很猛烈。左權從容地指揮隊伍繼續突圍,他登上一塊高地,盡管他聲音更加嘶啞了,還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隱蔽,沖出山口就是勝利,同志們快沖啊!"大家見副總參謀長就在身邊指揮,情緒很快就穩定下來,突圍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左權將軍紀念碑
當隊伍沖向敵軍最後一道封鎖線時,敵人火力更加兇猛。突然,一發炮彈落在左權身邊,他不顧危險,高喊著讓大家卧倒。接著第二發炮彈又接踵而至,左權的頭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彈片。就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智勇雙全的八路軍高級將領,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過早地失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左權將軍犧牲後,八路軍戰士利用日軍撤兵的間隙重返十字嶺。將左權的遺體就地掩埋。沒想的日軍得到左權已死的消息後又殺了個回馬槍,並在十字嶺上到處挖掘,終於還是發現了將軍的遺體。日軍對左權將軍的遺體照了像,並登報進行大肆渲染。 1942年5月25日,左權將軍壯烈殉國。周恩來指出:"左權壯烈犧牲,對於抗戰事業,真是一個無可補償的損失"。朱德賦詩悼念:"名將以身殉國家,願將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為了紀念左權將軍,根據太行人民的請求,經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遼縣黨政軍民等5000餘人舉行了遼縣易名典禮。從此,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編輯本段左權陵墓
左權將軍,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畢業,曾赴蘇聯陸軍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歷任中國工農紅軍軍長、政委、第一軍團長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等職。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嶺反"掃盪"突圍中,頭部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享年36歲。1942年9月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紀念左權將軍,將八路軍總部駐地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太行人民懷著十分敬重的心情,選址半年,在涉縣石門村北精心修造了晉冀魯豫抗戰殉國烈士公墓,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在此葬有左權將軍、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北方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冀南銀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其夫人、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等8位烈士。 左權將軍墓現在處於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邯鄲市陵園路中段。 左權將軍陵墓北依太行,面臨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階相連的3個台地的最上層。第一層台地的中間有一荷花池,第二層台地的中間建有左權將軍紀念塔,左權墓在第三層。陵墓用青石築成,呈長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權將軍墓"5個大字。左權將軍紀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總司令的悼念左權將軍的題詞: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撰寫和手書的《左權同志碑誌》,鐫刻在左權將軍紀念塔的左側。 解放後,在邯鄲修建了國內規模較大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遂於1950年10月20日將左權將軍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靈此園。石門晉冀魯豫抗戰殉國烈士公墓舊址因其氣勢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附錄:紀念左權將軍詩詞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 <緬懷民族英雄——左權將軍> 槍林彈雨何所懼,勇為民族去獻身。 抗戰勝利六十載,至今思念左將軍。 註:紀念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六十周年, 為《勝利之歌》徵稿而作。 ——張志真
編輯本段左權縣
概述
左權縣——原名:遼縣,1942年5月25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於此,山西人民為紀念左權將軍,遂更縣名為左權。 左權縣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東南部,太行山主脈中段西側。北連和順,西接榆社,南鄰武鄉、黎城東,與河北邢台、武安、涉縣接壤。縣人民政府駐遼陽鎮。下轄5個鎮、5個鄉:遼陽鎮、桐峪鎮、麻田鎮、芹泉鎮、拐兒鎮,寒王鄉、石匣鄉、龍泉鄉、粟城鄉、羊角鄉。379個行政村。漢族為主,有回、苗、壯、布依、朝鮮、滿、羌等7個少數民族。2004年人口16萬。
資源
左權縣物產資源豐富。礦產有煤、鐵、鉻、鋁、鉛、鋅、石英、石棉、雲母、硫黃、蛭石、鉀長石等20餘種。其中尤以煤(儲量約48.5億噸)、鐵(儲量約 8千萬噸)最盛。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穀子、豆類、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葵花、線麻、蓖麻、各類蔬菜等。獸類動物主要有:金錢豹、狼、狐狸、狍子、豬獾、豹貓、野兔、鼠、黃鼠狼、鼴鼠等。鳥類動物主要有:雉雞、石雞、山鴿、白翅雕、蒼鷹、貓頭鷹、鷂子、斑鳩、黃鸝等。木材樹種主要有:楊、柳、油松、側伯、櫟、樺等。經濟樹種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板栗等。中葯材主要有:黃苓、連翹、柴胡、酸棗、黨參、豬苓等318種。土特產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長城醋等。 左權縣水資源豐富。全縣水資源總量2.3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452.83立方米,相當於全省的3.12倍;土地畝均水資源佔有量827.9立方米,為全省的4.3倍。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北國雄風和江南秀色於一體,具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美、桂林之秀、廬山之峻、延安之稱,以宏、險、奇、驚、峻、幽、秀等特色在太行山區獨樹一幟。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曾在這里駐扎5年之久,彭德懷、左權、劉伯承、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期生活、戰斗在這里,是共產黨、八路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留下紅色革命根據地150餘處。 名勝主要有: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左權將軍紀念亭等。
交通
歷時18年建設歷程的陽涉鐵路工程,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2004年2月12日,陽涉鐵路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並交付陽涉鐵路公司營運。陽涉鐵路是由鐵道部、山西省和晉中市共同投資興建的地方鐵路。北起石太線的白羊墅車站,跨黎城縣邊緣達河北省涉縣,與邯長縣的懸鍾站接軌。一期工程白羊墅至左權段和麻田至懸鍾段144.43公里鐵路於1986年開始修建,1995年9月鋪通;二期工程左權至麻田段44.4公里鐵路,於1998年12月開工,2002年10月鋪通。 公路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國道207線、省道太邢線和沁涉線縱橫交錯,縣、鄉道相互補充的交通網路。
文化
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素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戲之鄉」的美稱,曾被省和國家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左權小花戲曾多次榮獲全國民間藝術大賽「金獎」,左權民歌蜚聲大江南北,《左權民歌集粹》音帶暢銷大江南北,深受廣大觀眾、聽眾喜愛。
歷史
歷史上的左權縣,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東漢置轑河縣,晉初改為轑陽縣,北魏初並入鄉縣,孝昌間置遼陽縣,屬樂平郡,隋初分設遼山、交漳二縣。開皇十六年(596)置遼州,後廢州 ;唐初復置遼州,中期曾改名箕州、儀州。晚唐復稱遼州;宋初廢州入遼山縣,元豐年間復置遼州;金初名南遼州,後復稱遼州;明代遼山縣入遼州;1912年(民國元年)廢州為遼縣;1914年11月分設遼西縣;1942年9月18日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左權同志,改遼縣為左權縣;1945年11月遼西縣並入;1958年11月並入和順縣;1959年6月復置。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