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遊業研究
A. 國際旅遊發展趨勢有哪些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B. 查找資料,舉例說明歐洲西部在國際旅遊業中的重要地位.想一想,歐洲西部發展國際旅遊業有哪些優勢
歐洲西部的旅遊業是國際最發達的旅遊地區,如西班牙、法國是世界前二位旅遊大國歐洲西部大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但是在地中海沿岸,則分布著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氣候。於是,一到夏季,地中海沿岸的沙灘便是人們度假的好地方。 1. 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塞納河中的城島上,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開創歐洲建築史上一代新風。被視為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傑作之一。整個建築用石頭砌成,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形容巴黎聖母院的名言:「巨大石頭的交響樂」。聖母院正面是立方形,稜角分明,儀態庄嚴。從上而下可分3層。最底層是並排3個桃形門洞,繞門洞的弧形由幾長串浮雕組成,浮雕或表現《聖經》中的故事,或表現地獄景象。聖母院正門入內是長方形大教堂,堂內正殿高於兩旁的附屬結構,一座尖塔巍峨入雲,塔高90米,塔上還有一棱形尖頂,頂端是一個細長十字架,遠望似與天際相連。堂內大廳,長130米,寬50米,可放千張木製坐椅。幾百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是法國宗教、政治和民眾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禮儀式的表演場所。由於巴黎聖母院與其它景點不同,是免費參觀的,因此國內外遊客蜂擁而至。
C. 旅遊業的好處和壞處
優勢:
1、促進城市之間的文化與交流
2、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劣勢:
1、給城市的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2、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D. 國際旅遊業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
1、中國外事接待旅遊發展階段(1950~1977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因為出入境管制以及戶籍政策管制非常嚴,加上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出入境國際旅遊和國內游基本上都處於停滯狀態,這時期的旅遊特點是以政務尋訪為特色的公務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訪和考察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許商務游,但非常少,真正意義上的旅遊特別是是自己出錢消費的旅遊在這個階段基本不存在。
2、中國旅遊業起步階段(1978~1989年)
改革開放後,中國旅遊業發展模式走的是一條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即採取「積極發展入境游,適度兼顧發展國內游」方針。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央的重視力度很大,相應的政策力度也比較大,有力地推動了當時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使處於起步狀態的中國旅遊業明確了發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軌。依據中國當時的實際情形,採取適合本國狀況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旅遊業在短時期內形成了比較強的國際旅遊產業體系,促進了入境旅遊人數的增加和旅遊外匯收入的快速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這時期所謂的入境旅遊成為外匯創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過程中,對旅遊業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進一步促進了旅遊業的良性發展。
3、中國旅遊業持續高速成長階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紀90年代,旅遊業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凸現。為了形成全面的旅遊產業體系和完善發展模式,政府在旅遊產業發展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本階段中央政府所採取的政策發生了如下變化:
(1)本階段旅遊業經歷了從產業地位確立到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過程,進一步強調了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2)本階段是旅遊產業標准化的階段,中國頒布16項旅遊標准,標准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服務標准化工作起到了帶動促進作用。
(3)本階段政府主導型的旅遊業發展模式方針發生了重大改變:除了以往大力發展入境游的方針政策外,提出了積極發展國內游以及出台了組織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辦法。在國家旅遊局提出的「大力發展入境游、積極發展國內游,適度發展出境游」的總體方針的指導下,中國旅遊市場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遊為主的單一格局,出現了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形成了入境游和國內游並進的新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相關政策的鼓勵扶持,這一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誕生了華僑城主題公園:包括1991年10月1日開業的「中國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開業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開業的「歡樂谷」......據統計,1999年,華僑城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11萬人。(註:「錦綉中華」開業時間為1989年11月22日)
4、中國旅遊業走向成熟、邁向旅遊強國階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紀,為了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素質,使中國由旅遊大國走向旅遊強國,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地方政府也不遺餘力的推動、支持。這一時期中國的旅遊可以說真正迎來的大發展的春天,很多旅遊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確,發展速度非常快,涌現出一批特色旅遊城市,如三亞、麗江、張家界等等。這一時期的發展特點如下:
(1)旅遊業由培育新的增長點到培育增長新亮點過程,不僅突出旅遊業產業地位,而且表明了旅遊業的增長潛力。
(2)旅遊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國內旅遊為基礎、以入境旅遊為主導、以出境旅遊為補充的發展模式格局,特別是國內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國內游在總體旅遊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無論是國內旅遊人數、還是國內旅遊收入都在波動中得到快速穩定的增長和提高。
(3)本階段國家把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遊工作會議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區和西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等支持政策),並且從旅遊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環節(旅遊基礎設施)入手,總體上加強財政性資金和人力投入,從而構築了中國旅遊發展的合力,呈現出大手筆、大旅遊、大市場的發展格局。
(4)本階段是中國初步走向旅遊強國的階段,為提高對外影響力,中央政府採取政策、合理引導出境旅遊市場健康發展,出境旅遊人數在最近五年內穩步快速增長。
2009年我國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2009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穩定增長,我國旅遊總收入仍然達到了1.26萬億元,增長9.0%,占整個GDP的3.8%。
2009年國內旅遊人數約為1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突破1萬億元,增幅超過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15億人次,同比下降3%:外匯收入約為390億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遊人數約為4750萬人次,同比增長3.6%。
E. 百度一下 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是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先於國際旅遊業的發
個人感覺還是和國家大小有關,梵蒂岡就主要發展對外旅遊業。大多數需要轉內型或者發容展旅遊業的國家原本都有較為充實或者過剩的第一第二產業,所以需要發展旅遊業。對於發展旅遊業,從發展內需開始,是最簡單也投入較少的。
首先,國內環境比較熟悉,容易宣傳,國內消費群體比較容易接受。
其次,國際金融環境,吸引外國旅遊困難重重,做還是要做,但是最好都先穩固內需。其他行業的也是首先發展吸引內需。
最後,國際旅遊業相關的法律條文,以及簽證宣傳復雜,競爭難度大。
綜合認為發展國內旅遊可以放在首位。
F.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
總體發展還行,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導游的工資因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及景區的等級而定,不過導游的基本工資都不是特別高,主要靠小費
G. 當前國際形勢對旅遊業的影響是什麼
6月15日,由憑祥市人民政府主辦,廣西東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南寧仙舟項目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協辦的「2006中國·憑祥國際商貿旅遊城市建設論壇」隆重舉行。參加論壇的有東盟問題專家古小松博士等專家學者,來自越南和區內外的旅遊業運營商、商業運營商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等社會各界人士,為憑祥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轉型積極建言獻策。
憑祥市是廣西重要的一個邊貿旅遊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日趨成熟。2005年接待旅遊人數73.5萬人次,同比增長65.91%,比2000年增長118.10%;旅遊總收入2.67億元,同比增長了34.17%,比2000年增長78.66%;旅遊直接財政收入1281萬元,同比增長154.7%,比2000年增長967.5%。作為憑祥市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也明顯地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憑祥市目前的城市商業設施簡陋、商業格局混雜、購物環境單調,與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相比出現了不相對稱的態勢。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吸附力以及憑祥市作為國門的城市形象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作為對接東盟各國最便捷的陸路黃金口岸,隨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憑祥市目前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越「兩廊一圈」經濟建設的推進,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將大幅上升,「中國—南寧—憑祥—東盟」將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物流、人流、資金流的一條黃金項鏈,而憑祥處於其焦點位置,可謂是黃金項鏈上的鑽石,面臨的貿易、旅遊、購物等商機也將大為增加。去年,南友高速公路的開通,更從交通條件上為這條「黃金項鏈」上的物流、人流和資金流起到提速的作用。而據相關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越南國民經濟連續6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已明顯提高。但由於越南國內大部分的消費品質量較低、競爭力不強,所以越南人對來自中國的消費品,特別是家電和服裝類產品具有相當的信賴感。然而,由於越南貿易逆差大等原因,越南政府對消費品進口的控制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將仍會十分嚴格,由此導致越南國內進口消費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國內商業業態單一,購物環境欠佳,很多收入較高的越南居民更願意選擇出國購物,這也為憑祥市的商業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中越邊境貿易、旅遊的健康發展,越南遊客的周末邊境游,尤其是以品牌商品消費為主的購物旅遊已出現了上升的勢頭。有關專家認為,一旦憑祥市的相應商業設施建設和商業資源整合到位,越南北部數百萬人口的周末旅遊購物消費能力必將得到迅速釋放。屆時,憑祥邊境旅遊的客流、城市商業消費都將出現極大的增長,有力地促進了憑祥的經濟發展。
通過憑祥市政府部門的招商引資和積極規劃,目前,城市中心以東盟商業港為主的幾個商業地產項目即將完工。因此,如何對旅遊業與城市商業進行合理規劃,把旅遊資源與商業規劃進行有機整合,為中外遊客營造一個優美的旅遊購物環境、樹立憑祥市繁榮的國門形象,已成為憑祥市發展地方經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為此,憑祥市人民政府專門主辦了這次「國際商貿旅遊城市建設論壇」,邀請來自東盟問題專家、學者,以及房地產開發商、旅遊業運營商、商業運營商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集思廣益,為推動憑祥市的地方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以促進憑祥市由「邊貿旅遊城市」向「商貿旅遊城市」轉型。(雅龍)
H. 文化旅遊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
1、產業化觀念不足
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比較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而忽視文化的經濟功能,導致一些相關管理部門只有文化事業的概念,沒有文化產業的觀念,缺乏對市場條件下如何適應新形勢新時期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的深刻認識。對現代文化旅遊業的產業功能、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結合缺少正確認識,對文化旅遊業的性質、地位、特點、規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導致對發展文化旅遊業的思路不清晰、對發展文化旅遊業的規劃不重視、對文化旅遊業的開發存在許多誤區。在文化事業、市場經濟和旅遊產業三者之間長期徘徊,缺少新時期文化經濟理念上的創新,更缺少對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對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資源多,但開發利用不夠;歷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現象的產生
2、發展規劃不到位
作為一個著力培育、快速發展的新興重要產業,還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較強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點)規劃。各景區景點已有的規劃,多數僅只限於滿足於審批項目、爭取資金和近期開發建設,在詳細程度、操作實施、合理利用資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導景區開發建設和發展提高。更沒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旅遊消費者出遊動機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沒有予以充分調研和高度的重視。規劃和開發的旅遊產品特色不明顯,多有雷同,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刺激性的旅遊性項目少,新、特、大項目則更少。
3、體制機制滯後
文化資源隸屬關系復雜,涉及到文化、文物、旅遊、林業、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作為一個社會化大產業,涉及到多個行業。隸屬關系的不同,造成行業規劃不統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特別是在文化旅遊項目開發經營中,存在著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反映了文化旅遊資源產權不清、行政管理與產品開發體制混淆的現狀,影響了文化旅遊資源整體優勢發揮。
開發主體的事業體制與市場化經營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相對緩慢。許多景區和景點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計劃條件下形成的模式。在這種經營機制下,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資金除靠政府和社會投資外,幾乎沒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服務功能完善。自身創新的主動性不夠,危機感不強。旅遊的經營還主要是門票收入。
4、品牌競爭力不強
一是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資源內涵在表現形式上,通常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文化內涵很容易利用起來,但隱性的文化內涵只有認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發現和充分利用。由於對隱性文化內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對高端旅遊市場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遊者參與性項目不豐富。文化旅遊要使旅遊者真正參與其中,通過娛樂性的節目,真正領會文化的內涵,才能實現遊客和景區雙贏。三是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單一。我市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資源的靜態展示,缺少大型的、專業化的與文化旅遊相關的文藝表演活動;節慶活動內容單調,組織不力,幾個大型的文化節有下滑的趨勢。四是資金投入不足。各級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入有時又急功近利,致使許多地方資源開發粗糙、格調和層次都比較低,缺乏文化內涵,影響我市文化旅遊整體形象。
5、促銷、包裝缺乏創意
我市的文化旅遊業在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上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在產品變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在旅遊產品、旅遊商品和其他文化產品聯動上還沒有摸索出可行的機制,在宣傳、包裝和促銷上還沒有適應現代旅遊消費需求的過硬手段和措施,在聽覺上吸引力不強,在視覺上沖擊力不夠。
6、景區建設差、規模小
景區周邊環境差,是我市文化旅遊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它不僅僅表現在景區周邊環境衛生、治安管理、綠化美化等方面,還包括了景區周邊建築風格、旅遊商品、飲食攤點等方面。與我市旅遊深厚的資源內涵相比,我市現有的旅遊景點開發的規模偏小、景區內容偏少。特別是能被旅遊者接受的產品來說,與全國、周邊省市的文物景區相比,我市景區不論是規模、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區內容中項目同質化的東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遊商品特色不明顯
與深厚的人文資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遊商品開發不盡如人意,旅遊紀念品缺乏專業性和創新性,沒有特色且外地品種多於本地品種,致使來運旅遊的絕對人數增長較快,但旅遊綜合消費卻相對較低,2007年全省遊客人均消費625元,而運城只有593元。運城市旅遊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還不能滿足遊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帶不來較高的旅遊綜合效益。,
8、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我市旅遊從業人員中,高中級管理人才還很缺乏。景區景點的旅遊服務人員也缺少正規培訓和專業培訓,導游講解人員對全市根祖文化的內涵理解也亟需強化提高。整體看,目前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階段,與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要求相比還不適應。旅遊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還沒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視和措施上落實。
I.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9)國際旅遊業研究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