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推廣聯盟
1.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一、長城
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河北省是中國現存長城最多的省份,境內存有的各個朝代的長城,以明代長城最為著名,可以說,明代長城的精華在河北。
河北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懷安馬市口,全長2000多公里,是現存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區段,全線有關隘、敵樓、戰台、邊門、烽火台等不計其數。
(1)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推廣聯盟擴展閱讀:
如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一)申報雙遺產,自然遺產項目之審查首當其沖。按照2005年2月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實施操作指南》(修訂)規定,文化遺產六條評審標准和自然遺產四條評審標准已合並為十條,即原主要適宜於自然遺產的完整性原則現在也適用於文化遺產,這更增加了申遺難度。
《國家預備名錄》指出,申遺項目如確實同時符合雙遺產標准,應先按自然遺產申報,而申報則要求遺產地屬於原物、原生狀態、原始環境,申報成功後更要永久保持其真實性、完整性和規范性。
(二)申報雙遺產應選好對接標准。經「世界遺產專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員賴斯先生初步確認,五台山至少符合世界遺產的三項評定標准,完全具備申報世界雙遺產的條件」,即:
1、文化遺產評定標准第二條: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設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2、文化遺產評定標准第四條:可作為一種建設或建設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3、自然遺產評定標准第二條: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4、另符合文化遺產評定標准第五條之半條: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所以,自然遺產評定標准第二條究竟與文化遺產評定標准之第二、四條之間哪條更能互補雙贏,頗值考量。
(三)剔除觀念誤區,力避貪多求濫。編寫申遺文本應突出最強項並說透寫清,即選准某一項就充分展開論證,並利用國際比較學,通過列表比較、分析論證等方式,對世界同類遺產進行直觀類比,以凸現優勢。
(四)繼續重視自然遺產的申報。賴斯先生指出,中國在世界遺產中有特點的地方是雙遺產。目前世界遺產分布不均,且文化遺產偏多而自然遺產偏少,所以自然遺產的申報相對占優勢。但是申報必須有細致、科學、扎實的基礎作為支撐,做到既要充分調查,更要科學評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文化遺產
2. 世界遺產與旅遊業有什麼關系
世界遺產與旅遊業本沒有關系。但世界遺產是旅遊業的旅遊資源,旅遊專資源對於旅遊業屬的意義重大,沒有它旅遊業很難發展得很好。旅遊為人們認識遺產價值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但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不致使遺產遭到破壞。 保護好遺產需要經費支持,旅遊的適度收入可以為遺產管理提供經濟保障。 但不是所有的世界遺產地都可以開展旅遊,有些遺產特別脆弱,一些特定的自然遺產如自然保護區就不應該對遊客開放,而只有那些出於研究和教育需要的人員才能獲准進入。中國的世界遺產面臨最主要問題是旅遊業過度、無序的開發,以至於危及遺產本身。
3. 全球孔子學院山東文化旅遊推廣峰會在哪裡開幕
相約斑斕初秋,會聚東方聖地。8月14日上午,由國家漢辦和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探尋中華智慧之源」首屆全球孔子學院山東文化旅遊推廣峰會在濟寧曲阜隆重開幕。
國家漢辦是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的教學平台,是全世界漢語學習者的搖籃和橋梁。據了解,目前國家漢辦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9所孔子學院和1100多個孔子課堂,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本屆峰會,全球孔子學院總部與山東省旅遊發展委達成多項合作,首批44名海外孔子學院院長被授予「孔子大使」稱號,並精選全球30個孔子學院作為山東旅遊宣傳驛站,通過編印多語言版本的山東旅遊宣傳品,在海內外共同舉辦「好客山東」旅遊推廣活動,利用孔子學院線上線下媒體宣傳推廣山東文化旅遊,讓山東優秀的文化和唯美的旅遊資源深植海外學子心中,讓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源源不斷進入全球視野。
4. 中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主要集中於哪些類別的人文旅遊資源,為什麼
分類為:
1.軍事設施(如長城);2.政治(如秦始皇兵馬俑);3.宗教(如布達拉宮);4.人類起源(如周口店專北京猿人遺址);5.建築(如故宮);6.雕刻(如敦屬煌莫高窟);7.教育(如孔廟;孔林及孔府);8.陵寢(如明清皇家陵寢);9.古村落/城鎮(如安徽西遞;宏村).
因為我國有近5000年發展歷史,而且歷史上又沒有受到外族(指56個民族之外的民族)入侵,文化保存的比較完好,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國的大部分自然遺產都曾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壞,這就是為什麼我國的文化遺產比自然遺產多的原因.
5. 2018中國世界遺產旅遊代表為什麼齊聚拉薩
2018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西藏)大會將於6月21日在拉薩舉行。來自全國版各世界遺產地所在省、直權轄市、自治區和城市旅遊委、景區管委會代表將齊聚拉薩,共商「遺產與旅遊」,推進聯盟合作。
據介紹,此次會議將把脈西藏旅遊業新模式、新途徑,共同開拓思路,打造品牌,提升實力,實現「促進世界遺產保護、推動旅遊產業發展」雙豐收。
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於2015年10月9日成立,旨在發揮中國旅遊資源的優勢,共同促進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促進世界遺產與中國旅遊的協同發展。該聯盟致力於聯動中國世界遺產所在地和世界遺產旅遊景區,聯合打造中國世界遺產旅遊產品線路並向全球推廣,為全國各遺產地提供重要的平台和窗口。
來源:中國新聞網
6. 目前,中國世界遺產旅遊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摘要: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會議批准了我國申報的一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我國已有世界遺產30項,在世界國家中居第三位。我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並不象其他一些國家那樣擁有十分成功的經驗。由於我國正處在建設現代化時期,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及過度開發正對世界遺產構成威脅,因此,已認定的世界遺產及待報的世界遺產都面臨一個如何依法保護的嚴峻問題。本文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的保護世界遺產的立法及執法現狀,結合國外成功經驗提出保護世界遺產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世界遺產 立法與執法 法律對策
一、我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基本情況
(一)國際公約對世界遺產的界定。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的主要之點是:
1、對世界遺產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定義,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有稀缺性、唯一性、獨特性、不可再造性、不可替代性等特點。世界遺產是保護性、公益性事業,它的價值一般不用金錢來估量。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在20世紀,一些知名建築師、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也被列為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自然遺產指具有突出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瀕危動植物保護區;自然景觀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如我國的三江並流、九寨溝、武陵源。自然遺產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種保護區。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文化遺產是指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如中國的故宮;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環境風景結合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有突出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如中國的長城、秦始皇陵。文化遺產保護區包括:歷史建築、歷史名城、重要考古遺址和有永久紀念價值的巨型雕塑及繪畫作品。
2、明確了報批程序及標准。《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格予以保護。按照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條件才有望獲得批准:所申報的對象必須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能為一種現存的或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物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階段;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點;與某些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
3、明確了管理機構。《公約》規定的管理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同時建立《世界遺產名錄》。
4、明確了管理責任。《公約》規定,締約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責任在本國。該國應當為此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必要 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5、規定了國際合作原則。《公約》明確規定,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所在國,在不使國家立法規定的財產權受到損害的同時,承認這類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因此,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合作予以保護。
(二)世界遺產管理機構的成果。自1975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生效以來,已有176個締約國。截至2003年,共有125個國家的754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
(三)我國文物保護及申報世界遺產的階段性成果。我國從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後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加上2001年8月10日批準的山海關,共計100座。從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分五批公布了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國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動的文物近40萬處,除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萬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000處。我國現有博物館2000餘座,其中文物部門管理的1331座。全國館藏文物11974228件,其中一級文物63235件。
我國於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1987年故宮、長城等第一批世界遺產入選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有29處世界遺產項目,位於義大利和西班牙之後,居全世界第三。29處世界遺產分布於19個省、市、自治區,如今基本都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30處,分別為:
1、文化遺產:頤和園;長城;天壇;平遙古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重慶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洛陽龍門石窟;明清故宮;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雲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遼寧明清皇家陵寢的盛京三陵和明清皇宮的沈陽故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3、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二、我國世界遺產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錯位。
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具備申報世界遺產基礎條件的地方也相對較多。近幾年來,我國出現了空前的世界遺產申報熱潮,全國有近百個項目宣布要申報世界遺產。世界遺產是保護性、公益性事業,而不是產業性、行業性的旅遊資源。我國一些地方推動世界遺產申報熱的主要動力是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及其作為特殊資源所顯現的壟斷經營價值。有的地方為了申報世界遺產進行環境治理,將一些重要的反映遺產延續性的建築以妨礙景觀建築為名予以拆除。有的地方規劃部門設計套用一般旅遊景點方案,嚴重破壞了遺產原有歷史環境和風貌。有的世界遺產所在地的政府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回報與政績,直接參與世界遺產的開發甚至推動過度開發,使世界遺產遭受破壞。有景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旅遊綜合收入達10多億元。有的景區被列為世界遺產後著力招攬更多的遊客上山,核心區內的賓館、酒店、招待所、療養院占據顯著位置。
(二)管理體制相對落後。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多元化、多層次的管理體制。從國家來說,自然遺產的管理劃歸建設部負責,文化遺產的管理則歸國家文物局負責。而旅遊、林業、環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門在這些遺產地又都有其管理范圍。代表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對應的中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卻又設在對世界遺產沒有任何管理權的教育部。由於世界遺產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管理工作效率較低,有時甚至發生政策方面的沖突。從理論上說世界遺產應該歸屬國家所有,但因其產權沒有排他性,各級政府便成了遺產的實際管理者和操縱者。一些政府部門甚至企業都可以將國家公共資源作為自己或小團體謀取利益的工具。在這情況下,我國遺產資源管理就容易出現過度開發等混亂局面。
(三)資金不足。
我國各級政府財政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家每年給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國世界遺產在內的119處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撥款只有1000萬元,平均每處只能分到8.4萬元,僅夠蓋一個規格不高的廁所。而韓國現有的20處國立公園每年得到的政府撥款則相當於人民幣3億元。大量資金投入到開發而不是保護上,必定會損害世界遺產的長遠利益。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一些世界遺產負債累累。 重慶大足石刻申報世界遺產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其中重慶市政府補助1583萬元,大足縣財政和大足博物館自籌1997萬元,向農業銀行貸款1800萬元,每年的利息大概為170萬元,後來因為發展需要再次貸款。目前未還貸款、利息和欠款的總額近3000萬元。
(四)蠶食性毀壞。
近年來,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曲阜孔府、孔廟等連續發生文物損壞事件。2000年11月,孔廟內一塊元代石碑「御賜尚醞釋奠之記碑」,被曲阜孔子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保衛科職工違規在孔廟內駕駛汽車撞毀,損失已無法彌補;2000年月12月,曲阜孔子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布置衛生大掃除,又發生了以水直接沖洗或擦拭古建築和碑刻事件,造成油漆彩畫的直接損失與古建築、碑刻的隱患。又如長城從丹東虎山到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里,由於沿線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再加上人為因素的破壞,破損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西部乾旱荒漠區,多數地段都已被流沙埋於地下。目前長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復和保護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殘破不全,還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復存在。長城腳下的許多村莊幾乎家家都有用長城磚蓋的豬圈、雞舍。許多農民為了省事,乾脆就在長城上挖洞做廁所,弄得長城千瘡百孔。
(五)流失。
依附於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一些珍貴文物,不斷地因被盜或管理不善於散失掉了。重慶大足石刻自從 1999 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其石刻重要組成部分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等被國家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風險等級也相應被列為一級。由於眾多石刻造像分布在室外,給文物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的 30 多名專職安全保衛人員和 8 條獵狗日夜巡邏保護,力量仍顯薄弱。2004年2月11日,大足石刻石門山摩崖造像位於6號龕的楊柳手觀音和7號龕的獨腳五通大帝失盜。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被盜的楊柳手觀音和獨腳五通大帝都是石刻中的精品。楊柳手觀音身高182、肩寬45、胸厚21厘米,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獨腳五通大帝身高192、肩寬44、胸厚25厘米,是江南作祟人間,喜淫婦女之鬼。此案發生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大足石刻核心景區的寶頂石刻電子監控安裝工程全面啟動。整個寶頂石刻區將安裝 28 台攝影機、 40 台報警器,並將在佛灣周圍山坡上安裝 600 余米感應電纜防盜設備,採取聲頻和視頻相結合的辦法,對石刻實行 24 小時監控保護,確保萬無一失。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六)非科學性修復。
據專家調查,遼寧丹東虎山長城是明長城最東端的部分,1990年通過考古發掘找到了遺址,1992年經批准進行了復建。虎山長城的復建工程,雖然對長城基址進行了周密的考古發掘,但並沒有按考古所獲得的長城式樣、結構、材料進行復建設計。虎山長城用磚是極少,但是復建的虎山長城卻大量的使用城磚。更重要是虎山長城基本上是在原址上進行的復建,幾乎所有的考古遺址均遭破壞。
三、我國保護世界遺產的立法實踐
(一)頒行國家法律法規。
1、文物及歷史遺產保護專業法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強調法制建設,我國的文物法律法規得到了較大發展。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求下,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作了修訂。在這部法律基礎之上,由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的文物行政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作了細化和專題規定。
2、刑事保護相關法律。我國在《刑法》中列出獨立章節初步規范了對文物犯罪的刑罰。依據《刑法》有關條款,對於一切妨害文物管理的犯罪行為,如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行為;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行為;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而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的行為;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的行為;國有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將國家保護的文物藏品出售或私自送給非國有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等,都須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可以被處以無期徒刑或死刑。《刑法》的實施,為文物及世界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有力地震懾了犯罪活動。
3、治安管理相關法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5條規定:「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有下列第1項至第3項行為之一的,處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在地下、內水、領海及其他場所中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故意污損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損毀公共場所雕塑,尚不夠刑事處罰的……」。
4、行政保護相關法律。(1)保護森林遺產。《森林法》中規定:「森林分為以下五類:……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林和革命紀念地的森林。」「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採伐。」 (2)保護自然遺產。《礦產資源法》第17條中規定,非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所在地開采礦產資源。第19條規定:「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時,發現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罕見地質現象以及文化古跡,應當加以保護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3)保護遺產環境。《環境保護法》第17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大氣污染防治法》第12條規定,在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4)規劃保護。《城市規劃法》第4條規定:「編制城市規劃應當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戶然景觀。」第25條規定:「城市新區開發應當具備水資源、能源、交通、防災等建設條件,並應當避開地下礦藏、地下文物古跡。」
5、民事保護相關法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繼承法》中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其中包括公民的文物。
(二)頒行地方性法規。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地區差別較大,因此文物及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在各個地區的內容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保護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從而出現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2003年3月1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標志著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單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進一步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這部由41項條文組成的《條例》,充分體現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明確了保護對象和范圍,擴大了重點保護區,確定了一般保護區;規定了對損害文物行為的處罰措施和對文物保護有功人員的獎勵辦法;賦予敦煌研究院實施文物保護的責任和受政府委託的一些執法職能。《條例》明確規定:「敦煌莫高窟保護范圍內的基本建設、旅遊發展必須遵守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其活動不得對文物及其環境造成損害」,因工作而「需拍攝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經國家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按照規定繳納費用」。還將科學保護技術的研究成果等知識產權、國內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納入《條例》。四川省也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2003年8月1日,一個專項保護長城的法律——《長城法》經過北京市政府的討論、認證,正式執行。《長城法》的出台將對改善長城周邊環境,還長城的本來面目,起到推動作用。
四、保護世界遺產的執法實踐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保護那些潛在的、正在申報的、已經申報批準的世界遺產,做了大量艱苦的保護工作。這里僅對已批準的世界遺產執法保護情況作概括。
(一)有序整理。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該遺址自1927年開始大規模、系統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古人類、古動物化石及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遺跡。由於歷史的原因,核心區外的諸多化石地點記錄不全,狀況不明,有的地點因開山、採石等原因已經消失。 2004年3月18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啟動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調查,對近年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陸續發現的新的古人類活動遺跡進行了整理,填補了27個化石地點沒有一套系統完整資料的空白。
(二)節制旅遊活動。
一些世界遺產和風景名勝主管部門充分認識到保護世界遺產的重要性,依法加強保護工作。《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科學確定莫高窟旅遊環境容量,對開放洞窟採取分區輪休制度或者限制遊客數量」。2003年,擁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及青城山-都江堰四處世界遺產的四川省推出了「預約旅遊」模式,通過限制景區遊人容量,來減少旅遊對景區的破壞。四川省還關閉了景區的小水電和小煤窯,在景區推廣清潔燃料,開展生態旅遊,並加強周邊的生態建設。每逢旅遊淡季,實施景區景點封閉輪休制度,從而使當地景觀質量不斷提高。
7. 概括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
列入「世遺」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大地土樓群。福建土樓是今年中國唯一的一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至此,福建省已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分別是武夷山文化與自然遺產和福建土樓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大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例會,每年召開一次。本屆世界遺產大會二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省會魁北克城的會議中心開幕,將於十日閉幕。
土樓建築起源於先民抵禦匪盜侵襲和野獸威脅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嶺里,隱藏著各式各樣的供人居住的土樓,據估計,永定縣有2萬多座,南靖縣有1.5萬多座,平和縣、漳浦縣、詔安縣、華安縣等,也各自有千座有餘。土樓的出現,緣為千百年前,在蠻荒、動亂的年代,福建先民歷盡千辛萬苦,南遷落腳福建境內,為了抵禦匪盜的侵襲和野獸的威脅,他們用當地生土、砂石、竹木,將房子夯築成一個渾然一體、精巧奇特的龐大建築,兼具安全防衛、通風採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溫、隔音隔熱、冬暖夏涼等種種功能,是他們生存居住的理想「樂園」,並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備受世界矚目。
永定土樓
福建土樓第一次在國際揚名源於「美國衛星發現土樓」之說,這個故事為永定人所津津樂道:六十年代初,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衛星照片中發現福建西部崇山峻嶺間,有類似核反應堆的東西,引起白宮一陣恐慌。後來,美國情報人員親赴土樓探訪,解開疑團。從此,已經存在千百年的客家土樓,揚名天下。它的方圓世界,它的神奇、古樸、壯觀、美麗,震撼人心,博得了 「神秘的東方古城堡」、「中國古建築奇葩」等種種贊譽。
據了解,「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永定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歲「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剛到「而立之年」。以下是永定10個最具有代表性,最獨特的土樓:土樓王子-振成樓、土樓之王-承啟樓、最大方樓-遺經樓、仙山樓閣-裕隆樓、布達拉宮式-奎聚樓、富麗堂皇-福裕樓、袖珍土樓-如升樓、古樸方樓-光裕樓、防震巨堡-環極樓、秀麗商庄-振福樓、書香門第-衍香樓。其中振成樓、承啟樓、遺經樓是永定土樓的代表。
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是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分布廣闊、類型眾多、數量驚人、內涵豐富,在福建土樓中的價值地位已獲得一致共識。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華安大地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及懷遠樓即是漳州土樓的典型代表作。華安大地土樓群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也是最早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由5座土樓組成,如飛碟從天而降,是福建土樓中最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土樓群;河坑土樓群的13座土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河道間,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絕景;和貴樓建在沼澤地上,是建造地質最奇特的土樓,懷遠樓則是最具備崇禮重教等文化內涵的土樓。
漫長艱難的「申遺」歷程
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由南靖、華安、永定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參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期間「申遺」之路歷經曲折,至2004年才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在去年10月圓滿完成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土樓遺產申報項目的現場評估考察後,今年上半年又順利通過了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這也是代表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一的文化遺產審議項目。
十年申遺路 土樓保護長足進步
1998年5月,永定率先成立客家土樓申報世遺委員會。2000年4月,福建決定把永定、南靖、華安三縣土樓聯合起來,以福建土樓的名義申報世遺。福建省於日前出台了《福建省「福建土樓」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福建土樓》申報文本的編寫出版和《福建土樓保護規劃》的編制也相繼完成。近年來,福建土樓所在的縣市投入數億元,對土樓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的保護整治,完善了相關道路改建等配套設施,從而真實展現了土樓的歷史風貌,大大改善了土樓區域的人居環境。與此同時,福建有關方面採取措施增強群眾的土樓保護意識。各地編寫專門的土樓系列鄉土教材,從幼兒起即進行土樓保護教育。去年5月,永定縣申遺辦意外收到湖坑鎮一位農民的200元捐款,主任鄭新彩備感欣慰:「可以看出,經過10年整治,保護土樓的意識已深入人心。」
申遺成功將使土樓維護擺上重要議程。土樓營造技藝及傳承人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樓需不斷維修,才能住上幾百年。」徐松生說,他曾參與維修了集慶樓和廣東的一些土樓。「今後我們要依法依規保護好、維護好這些世界文化遺產。」永定縣縣長余德輝說。許多不在世遺名錄之列的土樓進入了地方政府重點保護名錄。「我們已著手維修建於1371年的齊雲樓。」華安縣縣長柯志宏說。福建省客家土樓旅遊發展公司營銷部經理林志成也是客家人,他告訴記者,「我們對土樓的保護開發,不僅包括居住環境的保護,細致到木頭、土和竹片,更要保護土樓里的居住生活形態、客家先民的生活方式,這是與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體驗。」
中國「福建土樓」申報「世遺」項目優勢明顯
對於中國此次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ICOMOS(國際古跡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文此前表示了極大的信心。他認為,福建土樓在建築上是屬於特殊類型,既非漢族風格,也非當地風格,但又非常符合建築美學上「實用、美觀、經濟」的三原則,冬暖夏涼,而它的成因則與西晉時的戰局有關,「當時著名的歷史事件是『五胡亂華』,中國出現了大動盪,以漢族為主的士大夫紛紛南遷,集中至福建、廣東、江西交界地帶,利用當地的地形建築土樓,以後歷朝歷代遇動亂則南遷,都紛紛形成土樓群,同時也形成特殊的文化現象——客家文化。這裡面有一種民族交融,也有一種文化交融。」土樓申遺的優勢還在於地處山區,保留得相對完好一些,周圍也沒有什麼高樓和新建築。
出席「世遺」大會的專家們指出,「福建土樓」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南靖-永定最快車程僅十幾分鍾
據最新消息,交通方面,南靖縣距永定縣最近車程僅十幾分鍾,是從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省歷史文化名村)出發至永定縣土樓之王-承啟樓。
相關鏈接
世界遺產委員會由世界遺產大會締約國聯合推選,任期為六年。每年委員會都負責審定新的遺產名單。並由兩個權威機構負責審議:文化遺址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負責。自然遺產由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委員會負責。兩大機構將對遺產地錄入或推遲錄入甚至不予錄入做出建議。而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則對遺產地保護和培訓、修復技術等提供一系列專家意見。
目前,全世界共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的851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660處,自然遺產166處,另有25處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 批准。
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8. 安徽省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
第一,安徽黃山(1990.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四絕三瀑」,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8)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推廣聯盟擴展閱讀:
世界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文化景觀遺產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如今的形式;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廬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哈尼梯田和花山岩畫是中國53項「世界遺產」中僅有的五項文化景觀。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來積極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活動。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然界的特有景觀和生物。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世界農業遺產
從2002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開始啟動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產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
國際濕地遺產
國際濕地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2009年,濕地國際聯盟組織正式開展了對國際濕地納入世界遺產保護戰略的范疇,已經在中國計劃開展濕地世界遺產評估的項目有青海湖、洞庭湖、瀘沽湖等濕地。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自1987年至2018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