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發展威脅
『壹』 南非旅遊業有哪些優勢劣勢和威脅
旅遊業是當前南非發展最快的行業,是第4大行業和第3大創匯部門,現其產值約佔GDP的7.1%。南非是非洲接待國際遊客最多的國家。外國遊客抵南以公路和航空方式為主。
2003年南非接待外國遊客664萬人次。其中,非洲大陸遊客最多,為452萬(佔68.1%),主要來自賴索托、史瓦濟蘭、波札那、辛巴威和莫三比克等南部非洲國家;歐洲遊客為134萬(佔20.2%),其中英國(46萬)和德國(26萬)最多;北美遊客22.8萬(佔3.4%),其中美國遊客為19.3萬;亞洲遊客18.6萬(佔2.8%),其中印度(4.3萬)和中國大陸(3.3萬)最多;澳洲遊客9萬(佔1.4%);拉美遊客4.2萬(佔0.6%),其中巴西1.8萬;中東遊客3.3萬(佔0.5%)。
南非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是世界著名旅遊度假勝地。發展最快的是生態旅遊。按國際遊客人數排列,15個最著名的景點是:開普敦維多利亞及艾爾夫雷德(Victoria & Alfred)海灣綜合商業游覽區、桌山、好望角、西開普葡萄酒園大道風景區、科斯騰博什(Kirstenbosch)植物園、花園大道景區、歐德肖恩(Oudtshoorn)鴕鳥園、克魯格國家公園、德班海灘、羅賓島、剛果洞、布萊德河谷、比勒陀利亞市容、德拉肯斯堡山區勝地、朝聖者憩息處。
南非旅遊服務設施齊全。全國約有700家賓館、2800家旅館和10000家餐館。截至2003年5月,南非共有注冊導游5645人,其中1058人是黑人。
『貳』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論文800字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主要選擇方式之一。旅遊業的發展不僅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為它們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因此,旅遊業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
據世界旅遊組織今年年初發表的年度報告統計,2002年世界各國和地區入境旅遊人數達7.15億人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歐洲入境旅遊人數仍居世界第一位,為4.11億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57.5%。近年來,亞洲旅遊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旅遊業最興旺的地區之一。2002年前往亞太地區的國際遊客達1.31億人次,僅次於歐洲。美洲地區也是世界旅遊的熱點地區,2002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21億人次。非洲的遠古文明和原始風光也開始吸引遊客的視線,去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到2410萬人次。
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法國仍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2002年法國接待的外國遊客人數突破了歷史記錄,達7670萬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10.7%。其次是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接待人數分別為5130萬人次、4540萬人次和3950萬人次。中國的悠久歷史、秀麗風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多樣化的民風民俗以及安全的旅遊環境等,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得去年中國入境旅遊者總數達到3680萬人次,居世界第五位。
今年上半年由於受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一度疲軟。從下半年開始,歐洲旅遊業增長較明顯,非洲和美洲也有增長。亞洲一些地區的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也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世界旅遊組織樂觀地表示,亞洲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將會在今年年底全面復甦。
目前,世界旅遊業正朝著區域化、多樣化趨勢發展。多年來,世界旅遊業主要以歐洲為主體,現在逐漸形成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旅遊方式的選擇上,一些國家採取以「新」、「異」取勝的戰略,除一些傳統旅遊項目外,文化旅遊、商務旅遊、生態旅遊和網路旅遊等特色旅遊,以其新穎、別致、時代性強和內容豐富多彩等特點吸引遊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由於受世界經濟因素影響,未來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亦將日趨激烈。
如何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吸引更多旅遊者、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和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許多國家通過頒布旅遊組織法或旅遊基本法、直接投資或減稅、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制定休假制度、實行「低門檻」入境和「低門檻」收費政策等,以保證和支持本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叄』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No.1
出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旅遊將同步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增大,再加上我國日趨快捷舒適的交通體系的構建圖,相對穩定格安全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悠遠的歷史文化,使我國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國家日益受到國外旅客的青睞。
No.2
旅遊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確立
由於旅遊業在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貨幣回籠,增加外匯儲備,拉動內需等方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全國各省 市 區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可以預見,我國未來將不斷強化旅遊業的市場地位,繼續將其培育為拉動內需,提升消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產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排頭兵。
No.3
旅遊區域間協調發展重現生機
旅遊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是指各行政區域加強旅遊的聯系和合作,以實現區域間旅遊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開展多樣化特色化的旅遊活動,發揮區域間的整體旅遊優勢。
No.4
國內旅遊消費將成多元化趨勢
隨著旅遊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高,我國國內旅遊消費寫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遊,而是趨於追求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旅遊方式,注重旅遊過程的體驗性。
『肆』 如何協調解決我國旅遊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旅遊業蓬勃發展,但是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卻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論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實現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道德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為我國旅遊業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旅遊和相當程度的自然生態支持;但我國旅遊業所面臨的實際環境問題卻不容樂觀。在一些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影響甚至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旅遊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旅遊業的興旺,使旅遊接待地的流卻人口增加。旅遊交通的頻繁`和飛機、汽車、遊艇等交通工具廢氣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遊接待地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質污染加劇。許多穿城而過的河流已遭嚴重污染,水色發黃甚至發黑。另外,旅遊接待地人滿為患的狀況,也加重了當地基礎設施的負擔。水、電、交通等的供應因需求量急增而顯不足。
(二)旅遊者環保意識差,加重了旅遊景點的人為破壞因素,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旅遊者觸摸攀爬名勝古跡,在部分古跡上亂刻亂畫的現象也不時發生,所有這些,都使名勝古跡的本來風貌和存在壽命受到嚴重威脅。一些穿著入時的旅遊者隨手丟垃圾的不良行為,也致使風景區的美觀大打折扣。更有少數旅遊者,竟在旅遊區獰獵、採集、露營、野炊,這既加重了旅遊區的生態負擔,又可能造成物種稀少,甚至滅絕,使旅遊區的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三)旅遊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旅遊景點「超負荷」工作屢見不鮮。現階段我國旅遊企業和景區管理部門之間,普遍存在管理人員交叉混編的情況,這使得上層管理者處境尷尬。一方面,作為公司領導,他們要對企業負責,爭取盡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為政府專職機關的行政領導,他們又必須綜合考慮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願做有損景區資源的事,嚴格地說,他們是在良心的制約下做工作,沒有完善的法規制約下的企業化經營,很容易將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推向難以承受的風險之中。
絕大多數的風景區在五一、國慶等旅遊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負荷」工作。景區遊人接肩比踵,空氣污濁,旅遊質量大受影響。我國古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因遊客量過多,空氣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許多精美佛雕的顏色已發生變化,內在物理,化學結構也受到影響。還有許多奇山異洞、秀水珍木,也因過多地被人類光顧而面目「猙獰「。
(四)對旅遊資源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雲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緬甸逃跑,就是竄出自然保護區,毀壞莊稼、傷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處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僅剩下長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積還有217.44萬畝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萬畝;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國內外房地產、旅遊開發商加速擠占洪湖水面。還有一些地區,為了追求近期經濟發展,在風景名勝區迅速擴建高檔賓館、飯店、療養所、「培訓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娛樂設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業,破壞了旅遊資源,這實質上危害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現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治理。針對目前我國旅遊城市存在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多元性,建議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方法:
1、對於空氣污染,主要採取減少和切斷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機動車輛尾氣所造成的污染,可採用安裝凈化裝置的措施。位於上風向的污染企業一定要責令搬遷或關閉。
2、對於噪音污染,主要採取時空上調配和限制的方法。時間上,在人們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築施工及其它噪音較大的工作應盡量停止;空間上,城市功能分區應明確化,噪音分貝量大的交通站、娛樂區應與行政辦工、文化區,居民區分開,使噪音分貝量降低到國家規定的各種功能區標准。
3、市中水體污染大多為河流污染,因其流動性,污染的治理重點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應堅持「誰污染誰出錢治理」的原則,並立出相應的法規條例,將現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實處,並限制新的污染出現。
4、對於垃圾污染,更多的是採取宣傳和強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我們應該樹立起環境質量意識,認識到環境質量的優劣是關系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大事;並且要樹立環境首先意識,為全人類及其後代保護好環境,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另外還要樹立環境公德意識,不為滿足個人私利,不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損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讓人類貼進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完善旅遊資源管理體系,適當限制遊客量。應盡快改變旅遊企業中政企不分的現狀,取消旅遊企業與景區管理部門之間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與政府官員應各司其職。另外,應建立盡可能完善的規范旅遊企業經營和景區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力度使我國旅遊資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規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針對個別時期,個別景區遊客量過多的狀況,景區主管部門應注意適當限制售票量;同時,開發增設新的景點、賣點(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遊客量,使旅遊資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接待參觀遊客。
(四)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資源開發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公從的廣泛參與和合作,因此,國家應建立全國性的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和相應的管理法規,以指導和協調旅遊旅遊資源開發,約束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把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外部不經濟效應減小到最低限度。同時,政府還應積極組織培養環境資源市場,更多地採取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稅、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經濟手段,通過客觀財政和金融措施對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和有利於資源活動的或是那些能夠產生正的外部性活動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種優惠貸款、贈款、補貼以及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遊環境問題解決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之中。
總之,旅遊業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無煙工業」,它也同樣會影響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無論從生態方面考慮,還是從經濟方面考慮,我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了,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促進環境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伍』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
對社會風氣影響,加速商業化,對人道德觀影響。
『陸』 重慶旅遊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重慶直轄以來的六年中,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1.7%,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相比,約高出21個百分點,顯示出強勁、迅猛的增長勢頭。(熱點:大資金絞盡腦汁預謀新一輪行情!)
在日前召開的重慶市旅遊工作會議上,重慶市旅遊局局長王慶瑜從三個方面概括了旅遊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對重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是旅遊產業規模持續、快速擴大。截至2002年底,已擁有1至5星級飯店129家,增長了近7倍;國際、國內旅行社204家,增長了近1倍;15個區縣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區」稱號;形成了有重慶特色的「三大精品」旅遊熱線,即山城都市、長江三峽和大足石刻。
二是國際國內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持續增長。六年中共接待海外旅遊者165.07萬人次,旅遊創匯達8.1億美元。其中,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次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別達到46.15萬人次和2.1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國內旅遊總人次達到1.83億人次,國內旅遊總收入達到750.49億元人民幣。(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三是旅遊業對重慶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增強。直轄以來,旅遊總收入在重慶市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56%上升為2002年的11.1%,上升了7.54個百分點。重慶市政府從1998年開始,每年投入3000萬元結構調整資金用於扶持旅遊業發展。在政府導向性投入的引導下,至2002年,共帶動社會投資17.74億元,累計開發旅遊項目129個,其拉動比例為1:11.8。同時通過搶抓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2000年至2002年的3年間,共爭取到國債資金1.82億元人民幣,投入以旅遊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2個。
『柒』 我國旅遊產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1、旅遊業也存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問題,是一個對化石燃料等能源有著高依賴度的產業。
2、盲目開發、過度開發造成生態失衡、環境磁壞,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3、旅遊地文化受到威脅。旅遊業的過度發展也會對旅遊地傳統文化帶來威脅和沖擊,如傳統習俗的商業化使之歪曲和不可持續。
4、旅遊垃圾泛濫,危害大。旅遊垃圾主要來源於旅遊者、旅遊服務企業、生物新陳代謝、建設項目、辦公等方面。
5、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使得地方官員往往只局限於短期行為和短期利益。
6、政府監管缺乏力度,社會監督機制尚不完善。
7、環境補償機制急需健全。目前,我國尚未真正形成涵蓋全國的地區間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以致於生態脆弱或資源豐度高的地區的利益長期散失。
8、目前,我國綠色旅遊消費和旅遊業綠色化發展的意識尚不濃厚,雖然綠色經濟、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等新名詞、新概念或新理念的提出已有一定的時間。
『捌』 旅遊業面臨怎樣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旅遊業蓬勃發展,但是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卻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論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實現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道德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為我國旅遊業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旅遊和相當程度的自然生態支持;但我國旅遊業所面臨的實際環境問題卻不容樂觀。在一些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影響甚至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旅遊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旅遊業的興旺,使旅遊接待地的流卻人口增加。旅遊交通的頻繁`和飛機、汽車、遊艇等交通工具廢氣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遊接待地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質污染加劇。許多穿城而過的河流已遭嚴重污染,水色發黃甚至發黑。另外,旅遊接待地人滿為患的狀況,也加重了當地基礎設施的負擔。水、電、交通等的供應因需求量急增而顯不足。 (二)旅遊者環保意識差,加重了旅遊景點的人為破壞因素,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旅遊者觸摸攀爬名勝古跡,在部分古跡上亂刻亂畫的現象也不時發生,所有這些,都使名勝古跡的本來風貌和存在壽命受到嚴重威脅。一些穿著入時的旅遊者隨手丟垃圾的不良行為,也致使風景區的美觀大打折扣。更有少數旅遊者,竟在旅遊區獰獵、採集、露營、野炊,這既加重了旅遊區的生態負擔,又可能造成物種稀少,甚至滅絕,使旅遊區的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三)旅遊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旅遊景點「超負荷」工作屢見不鮮。現階段我國旅遊企業和景區管理部門之間,普遍存在管理人員交叉混編的情況,這使得上層管理者處境尷尬。一方面,作為公司領導,他們要對企業負責,爭取盡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為政府專職機關的行政領導,他們又必須綜合考慮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願做有損景區資源的事,嚴格地說,他們是在良心的制約下做工作,沒有完善的法規制約下的企業化經營,很容易將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推向難以承受的風險之中。 絕大多數的風景區在五一、國慶等旅遊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負荷」工作。景區遊人接肩比踵,空氣污濁,旅遊質量大受影響。我國古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因遊客量過多,空氣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許多精美佛雕的顏色已發生變化,內在物理,化學結構也受到影響。還有許多奇山異洞、秀水珍木,也因過多地被人類光顧而面目「猙獰「。 (四)對旅遊資源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雲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緬甸逃跑,就是竄出自然保護區,毀壞莊稼、傷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處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僅剩下長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積還有217.44萬畝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萬畝;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國內外房地產、旅遊開發商加速擠占洪湖水面。還有一些地區,為了追求近期經濟發展,在風景名勝區迅速擴建高檔賓館、飯店、療養所、「培訓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娛樂設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業,破壞了旅遊資源,這實質上危害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現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治理。針對目前我國旅遊城市存在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多元性,建議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方法: 1、對於空氣污染,主要採取減少和切斷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機動車輛尾氣所造成的污染,可採用安裝凈化裝置的措施。位於上風向的污染企業一定要責令搬遷或關閉。 2、對於噪音污染,主要採取時空上調配和限制的方法。時間上,在人們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築施工及其它噪音較大的工作應盡量停止;空間上,城市功能分區應明確化,噪音分貝量大的交通站、娛樂區應與行政辦工、文化區,居民區分開,使噪音分貝量降低到國家規定的各種功能區標准。 3、市中水體污染大多為河流污染,因其流動性,污染的治理重點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應堅持「誰污染誰出錢治理」的原則,並立出相應的法規條例,將現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實處,並限制新的污染出現。 4、對於垃圾污染,更多的是採取宣傳和強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我們應該樹立起環境質量意識,認識到環境質量的優劣是關系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大事;並且要樹立環境首先意識,為全人類及其後代保護好環境,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另外還要樹立環境公德意識,不為滿足個人私利,不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損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讓人類貼進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完善旅遊資源管理體系,適當限制遊客量。應盡快改變旅遊企業中政企不分的現狀,取消旅遊企業與景區管理部門之間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與政府官員應各司其職。另外,應建立盡可能完善的規范旅遊企業經營和景區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力度使我國旅遊資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規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針對個別時期,個別景區遊客量過多的狀況,景區主管部門應注意適當限制售票量;同時,開發增設新的景點、賣點(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遊客量,使旅遊資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接待參觀遊客。 (四)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資源開發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公從的廣泛參與和合作,因此,國家應建立全國性的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和相應的管理法規,以指導和協調旅遊旅遊資源開發,約束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把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外部不經濟效應減小到最低限度。同時,政府還應積極組織培養環境資源市場,更多地採取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稅、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經濟手段,通過客觀財政和金融措施對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和有利於資源活動的或是那些能夠產生正的外部性活動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種優惠貸款、贈款、補貼以及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遊環境問題解決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之中。 總之,旅遊業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無煙工業」,它也同樣會影響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無論從生態方面考慮,還是從經濟方面考慮,我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了,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促進環境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玖』 濕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威脅主要包括哪些
干擾因素威脅主要有生產性人為干擾、生活性人為干擾及其它類人為干擾。
一、生產性人為干擾
生產性人為干擾包括工農業生產和濕地旅遊開發的非生態性等,也可稱之為產業性干擾,其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危害,是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粗放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所致。目前,這類干擾是影響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主導因素。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旅遊業開始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轉型,旅遊消費者的大自然情懷不斷提升,濕地生態旅遊迅速發展,各地都興起了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熱,將其作為旅遊產業的重點加以發展,相關主體大力開發濕地經濟價值,對濕地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地方政府為解決濕地保護經費,加快地區經濟發展,解決財政困難,大量引入非政府資本,出讓經營權,鼓勵決策者和經營者充分利用廉價的自然資源,盡快盡多的將其轉化為經濟指標的增長,淡化了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濕地經營企業作為經濟人,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更多地注重濕地生態旅遊開發,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濕地生態旅遊開發缺乏規劃,急功近利,導致開發過度,建設強度過高,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火。
(一)農業生產的非生態性
農業生產的非生態性主要表現為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及高密度養殖等導致的濕地有毒物質增加,富營養化加重,水質下降,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自凈能力降低。杭嘉湖地區是我國水稻重要產區之一,為增加產量,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氮肥、磷肥等,施入農田的化肥實際利用率僅為30%-50%,氮肥為30%-50%,磷肥為7%-15%,大部分隨農田排水進入附近水體,導致濕地水體富營養化,其後果就是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並使水禽的食物來源受到極大影響,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養殖業、種植業不科學合理發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如地處湖州市德清縣的下渚湖濕地,湖區沿岸有三家養豬場,除部分豬糞用作肥料外,其餘豬尿、部分豬糞和豬舍沖洗廢水一起直接排入湖中。該類廢水有機物濃度高、懸浮物多、氨氮含量高、臭味大,對湖水污染嚴重。為獲得更大的魚類養殖密度和經濟效益,直接向湖泊中投放魚類餌料。此外,湖區種植大量菱角,農民直接向水體撒化肥和農葯,也嚴重惡化了水質。可見,養殖業、種植業非生態化發展,加速了濕地富營養化進程,造成濕地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濕地自凈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的下降。
(二)工業生產的擴張及其非生態性
杭嘉湖地區是鄉鎮工業和民營經濟的發達地區,除農業污染物增加造成濕地生態環境惡化之外,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濕地面積的減少和濕地生態的惡化是生產性人為干擾又一重要誘因。一方面,工業化發展帶來了土地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張,導致大量濕地面積縮小或消失。如2005年杭州灣產業帶濕地面積約為1.78×105hm2,其中海寧市濕地資源豐富,其次是杭州、嘉善,而當年濕地面積的7%左右因工業發展佔用而喪失,其中平湖市濕地資源年均減少1%以上,變化顯著,嘉興市區和杭州市區也在區域平均水平上下。預計到2020年期間,由於建設用地持續擴張,環杭州灣產業帶濕地將發生大面積退縮,約1.2×104hm2的濕地將轉變為建設用地。目前,環杭州灣產業帶濕地受建設用地侵佔的威脅較大,其中「一級風險等級的濕地面積約8000多hm2,約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69%;二級風險的濕地面積約2000多hm2,約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19%;三、四級風險的濕地各有700多hm2,占濕地退縮總面積的6%左右。隨著建設用地的擴展,對濕地的侵佔趨勢沒有減弱。」另一方面,杭嘉湖地區是我國工業尤其是鄉鎮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工業產業的層次低,經營粗放,大量含有多種有污染物和過量養分的工業廢水大多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近海海域。工業污染已嚴重破壞了區域內類濕地的生態環境,目前,除錢塘江幹流的水質保持良好外,其餘中小河流和平原水網水質污染均較嚴重,大多數城市河流有機物污染問題突出,並出現季節性的或終年的水體黑臭現象。近海海域水體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嘉興所處近海海域在整個浙江省中水質最差,100%為四類海水,杭州灣水質全部為劣四類,導致了近海海域生物生存質量差、生物完整性、豐富度已受到很大影響。
二、生活性污染
生活污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糞尿等,始終是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主要危害源之一。生活污染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引起關注。隨著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比例不斷增加,人糞尿的利用率卻不斷降低,加之村鎮生活污水的處理設施缺乏,這就使得生活污染對濕地的潛在和實際危害性日益增大。可見,生活性污染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危害不可小視(表1)。
三、其它人為干擾因素
除生產性人為干擾、生活性人為干擾因素外,對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人為干擾因素還很多,主要包括不謹慎地引進外來生物物種、不合理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運行機制缺失等。
(一)外來物種的引進
不謹慎地引進外來生物物種,容易導致原生物種消失,並影響到濕地的水質,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的退化。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受外來物種侵害最典型的是20世紀60年代引自南美洲、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首批16個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水葫蘆,學名鳳眼蓮,俗稱布袋蓮、水荷花、假水仙。近年來,由於大量生活垃圾和工農業污水向江河湖排放,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不斷提高,導致水葫蘆瘋長。水葫蘆在生長期間能大量吸取水中的營養物質,但到冬末春初腐爛後使水色變深,濁度變大,並釋放出大量的氮和磷。腐敗後的水葫蘆不但劣化水質,而且嚴重影響景觀,對杭嘉湖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構成了嚴重危害。(二)不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合理的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直接造成了濕地面積的縮小,而且極易改變濕地水狀況,增加濕地沉積物的負載量,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的存續,干擾濕地生物生境的連續性。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杭嘉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公路建設方面,全區域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幹,連接鄉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全覆蓋。公路建設一項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開發行為,其中就包括對濕地資源的影響,因為「公路建設是一項點多線長的帶狀開發行為,與濕地資源廣泛分布的特點相結合,從而使得公路修建對各類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成為不可避免。」
(三)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
不科學的濕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運行機制缺失等也會對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產生重大影響。濕地退化和喪失既因人們對濕地的價值缺乏公共和政策性知識,缺乏對濕地保護政策的了解,也與保護機構的不健全,組織決策的分散有著直接的關聯。如行政區域是人為的地理區域劃分,但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內或之間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流沒有行政區域的限制,它們通過水循環或者生物信息交流而彼此關聯,但行政區切割及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必須導致流域上游對濕地的破壞或污染通過水循環在下游富集,而目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尚處於探索階段。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及運行機制的缺失,必然導致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缺位」,並最終影響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因此,「濕地保護除了著力緩解或消除行政區域內圍墾、污染、過度利用等對濕地的威脅因素,加強各相對獨立的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外,還必須突破行政區劃概念,加強行政區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四)旅遊者過度的旅遊活動
旅遊業因其低污染,素有「無煙產業」之稱,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更多地傾向於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其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其實低污染,並不等於無污染。事實上,旅遊活動過程是與旅遊資源環境的一種零接觸過程,它對環境仍具有內在的、隱性的破壞力。就濕地生態旅遊區而言,旅遊者的行為和旅遊交通工具會帶來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客流量過大,會突破景區承載容量,導致濕地生態旅遊區環境以及生物圈的正常循環受到了嚴重的干擾、破壞。可見,旅遊活動過程中所帶來的破壞是直接的、近距離的,它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同樣顯而易見,且難以避免。
特別是在每年的旅遊黃金周期間,杭嘉湖濕地遊客數量就會過多,遊客密度就會過大。雖然黃金周的旅遊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效益,但是遊客人數短期的大量集聚對濕地生態承載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遊客密度過大不僅增加了濕地生態環境受破壞的幾率,而且擁擠的旅遊空間不利於遊客真切享受到旅遊旅程的愉悅,會減少人均旅遊生態足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同時遊客人數過多,也增加了遊客因素質較低而做出破壞濕地生態環境行為的幾率。在游覽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有意或無意地破壞了濕地,而真正注意濕地游覽途中不破壞濕地環境的遊客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