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生態旅遊業發展規劃
⑴ 東營最近5年的發展趨勢
「十五」以來,我市連續多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4%左右。全市有7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東營經濟開發區在全省省級經濟開發區中列第六位,被評為全省首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科學發展示範園區」。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已具備了較好的經濟基礎。 在開發建設進入大規模推進的關鍵階段,我市依據區域總體功能定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發展潛力,確定將東營港——廣利港之間1200多平方公里的臨海區域,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的集中突破區,集中規劃布局臨港產業區、生態旅遊區、生態高效農業區、高端產業區,建設黃河水城,構築「四區一城」的主體產業格局,為加快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臨港產業區。規劃控制面積232平方公里。依託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實行港區城聯動,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和鹽化工、電力能源、現代物流,配套發展關聯產業,建成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高效生態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和能源供給基地。同步推進港城建設,建設一座現代化濱海新城。目前,已與中海油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由其重組地方煉化企業,收購經營東營港,投資建設中海油工業園、原油儲備基地、成品油倉儲和物流園區。 生態旅遊區。規劃控制面積246平方公里。依託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突出「黃河入海、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原生態特色,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目前,生態旅遊區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啟動了遊客中心、遊船碼頭、汽車野營地等重點建設項目,正在規劃建設黃河口濕地公園,適時啟動黃河口休閑旅遊度假區建設。 生態高效農業區。規劃控制面積428平方公里,重點建設現代生態漁業示範區、高效畜牧區。現代生態漁業示範區,重點實施宜漁荒鹼地開發和養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建成全國一流的高效生態養殖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高效畜牧區,建成全省重要的大型現代畜牧業示範基地。目前,現代生態漁業示範區4.1萬畝起步區基礎工程全面展開,大連有德漁業集團、山東華隆集團等知名龍頭企業已經入區開發。 高端產業區。規劃控制面積210平方公里。依託東營經濟開發區和勝利工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裝備、新材料、有色金屬等六大高端產業,積極發展高端服務業,建成黃河三角洲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載區。近兩年共引進過億元的項目34個,總投資294億元,已完成投資126億元。 黃河水城。從2007年開始,我市實施廣利河綜合治理工程,以「治污、增綠、活水」為重點,統籌開發廣利河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打造文化服務業產業帶。以廣利河綜合治理為龍頭,突出濕地生態特色,引入黃河水,貫通現有城市河流、湖泊和濕地,構建「九橫十縱」城市主幹水系框架,形成河湖相連、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綠共生、人水和諧的獨特城市風貌,打造生態卓越的「黃河水城」。目前,廣利河治理已投入近20億元。今年,重點推進岸線綠化、河湖貫通和下游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廣利河治理任務,初步形成水城景觀。「黃河水城」已經國家工商局注冊,正在爭創4A級景區。
⑵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需要規劃的內容有哪些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它也常包括某些專題規劃(或稱部門規劃)的內容,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客源市場調查、分析和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和規劃;旅遊商品設計規劃;旅遊環境保護;旅遊管理和人才培訓計劃等。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是與旅遊部門規劃對應而言,它具有全局戰略性,對景區內各景點及具體建築項目不作詳細規劃。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需要專門的具備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資質的單位來編寫。 具體流程如下: 一、某區域概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歷史人文特徵、社會經濟條件。 二、旅遊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三、旅遊資源調查與分析。包括:資源總體特色評價、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客源條件評價、經濟與社會環境評價。 四、旅遊產業定位及戰略目標、綜合產出規劃。包括:旅遊業發展總體定位和總體指導思想、旅遊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旅遊產業綜合產出效應。 五、旅遊客源市場規劃。包括:旅遊客源市場特徵分析、客源市場開發規劃(客源市場總體定位、客源市場細分、開發空間戰略)、旅遊客源市場預測。 六、旅遊產品規劃與線路設計。 七、旅遊形象設計及市場營銷規劃。 八、旅遊生產配套體系規劃。包括:旅遊交通規劃(景區道路規劃、景區停車場建設規劃)、旅遊賓館飯店規劃、娛樂業規劃、購物規劃、會展旅遊發展與會展設施建設、旅行社發展規劃、電信及旅遊信息服務發展規劃。 九、旅遊開發投融資規劃。 十、旅遊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 十一、建立健全旅遊行業管理體系。
⑶ 山東省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現狀怎樣
山東省的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旅遊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從19世紀90年代末,在山東沿海地區已經開始嘗試以「住漁家屋、吃漁家飯、做漁家活、享漁家樂」為主要內容的漁家樂民俗旅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日照王家皂、煙台長島縣等。以日照為例,從1999年開始開展「漁家樂」農業旅遊,從無到有,每年以百分之幾十的速度遞增,成為日照市旅遊業的拳頭產品。目前,日照市已經有20個村3000多戶搞民俗旅遊,接待總床位已經達到8萬多張,平均每個「漁家樂」家庭年收入達4萬元,多的達到10多萬元。2004年14個村接待了300多萬遊客,旅遊收入達4億元,其中王家皂、任家台、桃花島3個村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日照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漁家樂」農業旅遊基地;2008年1~9月份,日照市累計接待境內外遊客666.0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7.4%,旅遊收入為37.77億元,同比增長了67%;特別是2008年「十一」黃金周,該市共接待遊客53.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60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3.5%和36%,在山東省分別排第4位和第1位,其中「漁家樂」功不可沒。
同時,以農林種植和果蔬採摘為主題的農家樂旅遊也紛紛興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棗庄石榴園風景名勝區、肥城十萬畝肥桃園、費縣石林梨鄉旅遊區、沾化冬棗生態區、蒙山農家樂旅遊區等。隨著山東省農業旅遊的深入發展,農業旅遊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大致可以分為:
①傳統民俗節日旅遊。挖掘山東傳統民俗和逐漸消失的娛樂游戲、戲劇等文化活動項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淄博市周村民俗游、泰安市岱嶽區下港鄉馬蹄峪民俗村、濟南市朱家峪民俗旅遊區、萊蕪市王石門民俗村、濱州市惠民縣胡集書會、濰坊市安丘石家莊民俗村等。
②鄉村美景觀光旅遊。山東省農業資源異常豐富,糧食、果蔬種植面積在全國居首位,為開展鄉村觀光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萊陽梨花節、肥城桃花節、萊州月季花節、平陰玫瑰節等。
③鄉村體驗性旅遊。農業旅遊的最大吸引力莫過於給旅遊者帶來無窮樂趣的體驗性旅遊產品,如實地採摘果蔬、干農活、玩農村傳統游戲、參與農村傳統文化活動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平陰縣聖母山葡萄採摘節、「中國冬棗之鄉」沾化縣冬棗節、煙台大櫻桃採摘月、濰坊楊家埠年畫民俗游、煙台牟氏庄園過大年主題游等。
2004年,國家旅遊局命名了首批203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其中山東省有25家,排名第一。
⑷ 關於東營市的美麗鄉村、綠色城鎮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⑸ 誰能詳細介紹下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ecotourism)[1] 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C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並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遊行為。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1] 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遠景設計院提出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 )」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⑹ 旅遊局對發展生態旅遊業有哪些政策
多樣性
1、注重生態系統完整性,應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態過程等方面加強生態系統完整性建設。
2、保持生態系統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進外來物種,防止生物入侵,保護古樹名木和原生的鄉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態環境退化。
3、重視生物多樣性,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計劃,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監測內容。示範區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專職人員及咨詢專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的生境類型眾多。物種保護措施有效,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能得到重點保護。
5、示範區內無捕獵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的行為,禁止出售野生動物製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產品採伐規模。保護區內物種的生存環境,結合示範區綠化等生態建設項目,進行適宜生境的擴大設計。
6、調查、記錄和監測國家重點保護和省級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種群現狀、動態分布和生境。識別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必要時可採取人工廊道設計。在野生動物棲息區內的人工設施,控制夜間照明和雜訊,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驚擾野生動物,不應對夜行動物造成明顯的干擾。
豐富性
旅遊資源結構合理,規模較大,豐度較好。
獨特性
1、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很高或較高的美學價值、科研價值、文化價值,或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價值較高;
2、生態資源遊憩價值較高。示範區內的人為干擾較少,大部分為自然區域。
3、特定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場上形成較大影響。
⑺ 東營市新大地濕地生態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東營市新大地濕地生態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5年09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版為旅遊景點、產權品開發與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劉興波
成立時間:2005-09-08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52101800005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墾利縣孤島林場
⑻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進入在國家戰略層面推進實施的新階段。按照新形勢、新任務要求,開發區的總體發展思路是:抓住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把握高效生態定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層次開發、高水平運作,走創新發展之路,推動開發區由綜合類產業聚集區向高端產業聚集區轉變,努力打造現代化新型開發區。所謂現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現代理念、現代管理方式和現代氣派的開發區;所謂新型,就是把開發區打造成為高端產業聚集區、生態文明示範區、創新型開發區、宜居新城區、和諧開發區。
總體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引進和建設一批支撐力強的大項目,構建起高端產業體系框架,節能環保達到較高水平,現有控制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成,爭取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產業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幾個大的高端產業鏈,循環經濟體系建成,在此基礎上,高端產業體系完全形成,構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態化的發展格局,建成黃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區和重要增長極,成為環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產業板塊。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產業的規模、層次和輻射力得到極大提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現代化經濟新區。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東營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四園區、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產業鏈,構築了五個支撐體系,堅持兩種模式,迅速拉開高端產業發展框架。
「四園區、一基地、一走廊」:規劃建設生態工業園、油田工業園、濱海新材料園、中心商務區、國際新能源產品及裝備製造基地、高新技術走廊六個功能區。生態工業園。定位為科技公園,規劃控制面積8平方公里,主要擺布軟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製造業,打造成工業旅遊景點。目前,正在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軟體大廈項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車生產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示範園」和「山東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基地」。油田工業園。規劃控制面積10平方公里,重點布局石油裝備製造業項目,打造全國知名的石油裝備製造研發服務基地。目前,已經聚集石油裝備製造企業52家,銷售收入佔到全國的1/5。濱海新材料園。規劃控制面積2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業及循環經濟項目,打造國內一流的循環經濟園區。目前,正在建設金嶺、華泰、大海三個離子膜燒鹼項目,建成後達到130萬噸/年的規模,成為國內最大的離子膜生產基地。中心商務區。規劃控制面積4平方公里,重點布局現代服務業項目,打造集商務、休閑、娛樂、商住、辦公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國際新能源產品及裝備製造基地。規劃控制面積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製造產業,並以此為載體,實施「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持清潔技術與新能源產業(東營)國際示範城市項目」。高新技術走廊。規劃控制面積4平方公里,主要擺布中小型高新技術項目,集中展現開發區產業升級的新型園區形態。
六大高端產業鏈: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要求,以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為支撐,以產業鏈為基礎,著力構建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裝備、新材料、有色金屬壓延及深加工六大產業集群和動車組裝備產業鏈。
五個支撐體系:規劃支撐體系。搞好總體規劃及各類專業規劃的修編,盡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人才支撐體系。依託中國石油大學科技園建設,規劃設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開發區研發創業;支持引導企業開展吸引高層次人才試點工作;加強與國內各大院校的合作,為企業提供培訓和高素質勞動力輸入平台。技術支撐體系。重點構築「創新支撐、創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三個平台,積極推進創業中心、軟體園、「生態谷」等平台建設,建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和黃河三角洲青年創業基地,創建國家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室外試驗室、國家石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軟體評測中心東營分中心。投融資體系。成立了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和國有控股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搞好運營;成立了小額貸款公司,已全面展開業務;與英國凱銀證券合作成立了黃河三角洲投資管理公司,設立了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引導重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體系。積極推進大型熱電聯產、工業用天然氣、污水處理廠、水廠等重大項目運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時,抓好新城區建設,集中推進中心商務區等重點區域開發,打造高品質生活中心。
兩種模式: 把產業的生態化作為重中之重,推行「兩個模式」,嚴把「兩個關口」,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兩個模式」:一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環經濟工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二是集約集聚發展模式。建設工廠社區和生活社區,推行多層廠房,開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頓,提高土地利用率。「兩個關口」:一是嚴把項目入區關。加強項目審查和篩選,分產業制定項目入區門檻,嚴控「兩高」項目進區。二是嚴把環境保護關。嚴格執行區域環評,全面落實「三同時」制度,對重點企業實施在線監控,搞好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