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1. 跪求一篇關於揚州旅遊資源特色的論文
已有近千年歷史的揚州萬花會4月18日在它的發源地得以恢復舉辦。首屆揚州萬花會由中國花卉協會和揚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揚州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揚州市園林局承辦,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花木協會協辦,為期1個月。中國花卉協會副會長劉向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劉向東在致辭中說,揚州1萬花會以花文化為主題,以古典歷史名園為載體,充分挖掘和表現地方特色,多方位展示花卉與園林、花卉與民風民俗、花卉與宗教文化等內涵,進一步拓展了花文化傳播發展的思路,對弘揚文化、引導消費、繁榮市場、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萬花會的舉辦將對推動花卉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主題展示是萬花會的重點 萬花會活動主要由揭幕儀式、主題展示、游園活動3部分組成。主題展示又分為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萬花神韻國際花卉展和花卉學術研討會等4部分內容。主題展是萬花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地點在瘦西湖景區萬花園內。於2007年復建的萬花園投資近2億元,一期工程佔地面積500餘畝,主要依託瘦西湖的歷史文化背景,以花文化為主題,以古典歷史名園為線索,著重恢復完善瘦西湖「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白塔晴雲」等景區,具有花事、博覽、觀奇、體驗、智趣、休閑、教育、生態、娛樂、審美十大功能。新建的萬花園既與瘦西湖公園融為一體、互相補充,又彰顯個性、體現特色,不僅在面積上擴大了瘦西湖公園,更在文化內涵、歷史延續、傳承創新等多方面豐富了瘦西湖公園。 花卉展營造「萬花的世界」 花卉展示是體現萬花會特點,吸引遊客參觀的因素之一。本屆萬花會花卉總用量達到260多個品種、200多萬株。幾萬株鬱金香被栽種在萬花園內的主要游覽線上,1萬余株月季、20餘萬盆包括美女櫻、四季海棠在內的時令草花被製作成花溪、花壇、花門、花廊等花卉景觀和春夏秋冬四季花境。此外,還專門引進了毛地黃、耬斗菜、花葉長春蔓、銀葉菊、虎耳草、虞美人、彩星花、貝母、醉蝶花、紫御谷、桂竹香、桔梗、薰衣草等花卉新優品種近60種10萬多株。萬花園內呈現出處處以花為題、步步花香流動的一片「萬花的世界」。 花文化展讓人們直觀了解花卉與文化的關系 萬花會花文化展示選址非常到位。展示地設在萬花園餐飲別墅內,一派竹籬茅舍、農家小院風情,大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之境。花文化展示主要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分區對花卉保健、花卉美容養生、花卉與食品、精品花卉菜餚與飲品、花香療法等進行了系統展示。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周武忠介紹,本來設想聘請知名廚師現場表演製作花卉食品,讓觀眾親自品嘗花卉美食,親身感受花卉與文化的緊密關系,但由於場地限制,廚房設備有限,最後只好作罷。 花卉與工藝美術歷來密不可分。揚州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與花卉緊密相關的精美工藝品,如通草花、絨花,歷史悠久,作品逼真,工藝大師用製作通草花技術製作的平時難得一見的工藝瓊花惟妙惟肖。花文化展中展出的由揚州著名工藝大師製作的瓊花、菊花、盆景等幾十盆通草花及絨花,造型別致,色彩繽紛,幾乎可以假亂真。此外,還展出了以花卉為圖案的著名的揚州漆器,以及近40幅以揚州梅花、瓊花、紫藤、荷花、菊花等為圖案的高品質國畫作品。 萬花神韻國際花藝展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 除通過圖文展示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外,花藝現場表演、互動是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的最好形式。美的作品就應有與之相配的地方進行展示,本次花藝表演展示就選擇在萬花園中最美的一處建築「石壁流淙」內進行。展館分為中國館、韓國館、日本館、花藝表演館,其中中國館又分為大陸館、香港館、台灣館。來自韓國、日本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北京、江蘇等省市的31位著名插花花藝大師製作了上百個精美的插花藝藝作品,並布置在各個展館內供觀眾品評欣賞。花藝表演館主要用於花藝師現場製作花藝作品、向觀眾普及花藝知識。參加表演的花藝大師們都非常重視此次比賽,日本、韓國的花藝師在表演中都穿上了在本國也只有在重大活動或節日中才穿的民族服裝。日本花藝師身穿和服,在茶道表演和舒緩悠揚的民歌聲中插制出了一件件具有東方特色的花藝作品。韓國花藝師在表演過程中,韓國濟州島市市長正好來到表演大廳觀看,花藝師表演完成後,與市長及其他一些花藝師一起合影留念,場面溫馨感人。台灣花藝師在表演過程中,一旁的講解師對其作品進行了現場解說。講解師繪聲繪色的演講,讓觀眾對每個花藝作品理解得更為深刻。花藝表演結束後,花藝大師們載歌載舞,場面熱烈。 花文化學術研討會從理論層面探討花文化 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花藝作品等展示可最直觀地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花文化學術研討則從理論層面來探討花文化的內涵。在同期舉辦的「2008中國揚州國際花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思炎,亞太地區插花藝術聯合會會長尚紀平、台灣省中華人文花道協會會長王國忠以及日本花道小原流家元一級教授荻古靖、韓國國際花文化交流協會花藝術聯合會會長朴善良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馬特(Maarten Jongsma)等專家分別就「薺菜花與上巳節」、「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發展」、「插花與日本人的生活」等主題作了精彩演講。內容涉及花卉與節事的聯系,日本、韓國花文化的發展歷史及現狀,荷蘭花文化如何與旅遊業結合等內容,充分體現了「花卉·藝術·生活」這一主題。同時,專家們還圍繞「如何辦好萬花會」進行了討論。 游園活動加強與遊客互動 為突出萬花會的互動性,主辦方特別准備了多項活動邀請遊客參與。在萬花園內有6部長6米、寬2.8米的豪華花車,專做巡遊表演之用。這6部花車分別以萬花仙子、瓊花、芍葯、歡樂萬花園、福娃迎奧運、詩畫瘦西湖為主題。其中以瓊花為主題製作的花車靈感來源於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典故,而以芍葯為主題的花車靈感則源於「四相簪花」的典故。據史料記載,北宋慶歷年間韓琦鎮守淮南時,後花園中有一株芍葯忽然開了4支花,韓琦請王璉、王安石、陳升之前往觀賞,並剪下4支花4人各簪一支。後來這4人都相繼官至宰相,「四相簪花」的典故由此而來,芍葯也被稱為「花相」。 萬花園內還安排了10名有親和力的演員穿著奧運福娃、花仙子等卡通服在園內巡遊,成為萬花園內一景,遊客紛紛與之拍照留念。此外,遊客還可以觀看室外演出的大型木偶劇《瓊花仙子》,欣賞揚州彈詞、揚州清曲等具地方特色的表演節目,參與花謎競猜、擊鼓傳花、拋花球等活動。萬花園中,處處盪漾著人們的歡聲笑語。據了解,在雙休日,約有6萬名遊客前往賞花,在平時每天的遊客量也達到1.5萬人次。 周武忠告訴記者,首屆萬花會是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首次與地方合作的一種嘗試,意欲將花文化與地方旅遊業結合起來,沒想到如此成功。所以今後不能僅就花文化論花文化,而應將其與其它產業結合起來,效益就會倍增。當然,沒有產業基礎就沒有花文化發展根基,花文化只有與產業結合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2. 旅遊業現狀如何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4年我國旅遊業全面恢復振興並有突破性發展,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振興,旅遊總收入達到6840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5.01%,2004年我國出境旅遊增勢強勁,公民出境旅遊超過2800萬人。2004年全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0903.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6%,比2002年增長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遊人數10018.0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57%。2004年中國內地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1.02億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大關。國內旅遊收入達到4711億元。2004年底全國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國際社增加108家,國內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總資產424.38億元,同比增長9.42%;直接從業人員為24.62萬人。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西部地區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國內外投資者開始關注西部旅遊業。但是,由於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發展西部旅遊業相對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區而言難度要大得多。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後,西部旅遊業迎來新的機遇,也給了垂涎西部旅遊業的投資者們出手的良機。 未來10 年間,我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 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您若想對旅遊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旅遊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報告共有十八章,首先介紹了旅遊業的定義與投資特性,接著對相關行業、國際旅遊業的現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然後對的入境旅遊、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其他等進行了細致透析。隨後對旅遊業市場細分與消費者、旅遊電子商務、旅遊業的競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旅遊業上市公司、我國的重點旅遊資源進行了概述。最後對旅遊業的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
3. 近幾年來揚州旅遊的人數
(1)y=6000-50x; (2)2500≤y≤4000
4. 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5. 揚州的旅遊業咋樣
4月18日,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18日下午,揚州市副市長余珽在「煙花三月」旅遊招商推介會上向與會的海內外投資者和旅行商表示,揚州要打造成為觀光旅遊與休閑度假旅遊並重的國內、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
當今世界已邁入「旅遊時代」,旅遊需求爆發式增長,旅遊經濟正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ー。余珽表示,揚州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國際化旅遊發展戰略,把旅遊業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拉開旅遊發展大框架、引進旅遊大項目、打造旅遊大品牌,推進旅遊大發展。「而這不僅需要揚州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部資源、外部力量的加盟和支持。我們真誠期望海內外投資者和旅行商共同參與到揚州旅遊業發展的大潮中來,共同描繪人們心目中的揚州新畫卷。」
與會的法國奧爾良市旅遊局局長阿克塞爾·德·保蒙對記者說,「和揚州一樣,奧爾良是一座旅遊城市,我們期待,雙方有更多合作項目啟動,推進共同發展。」同時,奧爾良與揚州加強旅遊標准化方面合作,尤其在城市旅遊志願者服務規范、城市專業人才評價體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體系、城市中央公園建設與管理體系、世界旅遊名城建設標准體系等方面形成標准化合作成果。
當日的旅遊招商推介會上,揚州市旅遊局局長張貴聯作了題為《攜手打造世界人民嚮往的揚州旅遊》主題推介,18個旅遊項目現場集中簽約,農村休閑旅遊、新業態旅遊項目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熱點。此外,隨著揚州著力打造「揚州的夏日」等主題旅遊節,新進旅遊產品的業態也變得更為豐富,音樂節、船艇大賽、旅遊自製劇、馬拉松、古箏比賽等節慶、賽事項目也更多選擇在揚州舉辦,極大豐富了揚州的旅遊產品。內容來源於人民網。
6. 揚州旅遊文化旅遊經濟的概況
「煙雨瓊花飛,雨韻江南醉」的千年古邑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的北岸,江淮平原的南端,歷來便為水陸交通的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同時,它還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400多年的歷史,曾是「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
揚州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溫度17.5℃,氣候舒適宜人。
悠悠千古,經過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揚州人民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今日的揚州,不僅是名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也是蘇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傑地靈」的揚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進雄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當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到這里駐足時,他們最希望能在這座已經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裡追尋到當年「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嫻靜和幽遠。
揚州既是風光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里不僅擁有優美秀麗的自然風光,還享有深厚、凝重的歷史文化遺跡:古老的運河、唐宋古城的遺址、明清時期的園林、漢隋帝王的陵寢,還有大明寺、四望亭、文昌閣等等,人文景觀頗為豐富;何園、個園、唐城遺址、普哈丁墓園、高郵盂城驛、龍虯庄古人類遺址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隋煬帝陵、高旻寺、汪氏小苑、西郊森林公園、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等一批旅遊新景點也向人們展現了歷史長河對岸那隅逝去的風景。
此外,揚州給人的感覺是輕柔的,是嬌弱江南女子的柔美與靜謐。綠揚城郭的園林風光宛如輕紗漫過人心,浮於心頭。著名的瘦西湖,歷來就是揚州的驕傲。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揚州獨佔一「瘦」。湖光山色掩映如畫,亭台樓閣於依依垂柳之間若隱若現。蒼月高掛,簫音陣陣,古意幽幽,弄一葉扁舟,邀二三摯友,點六七燭火,賞八九星光,共睹皓月當空,同品「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幽遠意境,人生得此,夫復何求?另外,城內的個園和何園也是揚州園林風光的代表,竹影朦朦,玉樹庭花,亭台樓閣,花團錦簇,自然美不勝收。
千年古邑揚州城,在茱萸灣、邵伯湖、鳳凰島環抱下,蘊含無限風情,古意之中透出「橋邊黯黯綠楊低」的點點嫻靜與幽遠,惹得這山水之城愈發美妙動人。
近年來,揚州市還獲得了「全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稱號,利用名城優勢和景觀特色,在「古、文、水、綠、秀」上,進一步完善了高郵湖漁家樂休閑游、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是國家旅遊局向海內外推出的國家級旅遊線;揚州的穆斯林旅遊產品正日漸成為我國穆斯林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7. 揚州的未來發展趨勢
揚州未來5年的整體規劃詳情 2011-9-8 揚州網
近日,我市未來5年發展情況詳情已經和我們見面了,在這次整體的規劃中,針對揚城目前現狀為基礎,各方面都已經考慮到了,力爭將我們揚州打造成為一個與時俱進,國內一流的文明城市。至於更多詳細的內容以及具體的規劃詳情就隨小編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根據《揚州市城市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市將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彰顯特色」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學管理為手段,通過加快路網建設、發展城市綜合交通、精心保護古城、彰顯城市特色等舉措,加快推進城市建設。未來5年,「一體兩翼」大揚州都市區格局將基本形成。東聯西進,北拓南下,擴展城市空間。到2015年建成區面積達到16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35萬。全面保持古城總體風貌規劃提出,推進傳統民居修繕。充分調動民間投資改造傳統民居的經濟性,按照統一立面設計、政府適當補貼、居民自主修繕等原則,加強老城區傳統民居的修繕速度,每年修繕不少於200戶,老城區傳統民居30%-40%得到修繕和維護,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擴容提升瘦西湖景區。豐富完善萬花園、宋夾城文化游覽內涵,實施唐子城大遺址保護利用工程,建設相別路一線國際休閑度假集聚區、長春路一線文化休閑康體旅遊產業帶,開通揚州環城水上游覽線,把瘦西湖景區打造成國際著名、國內一流的旅遊景區。
保護性改造歷史街區。繼續推進東關街、南河下、仁豐里、灣子街等歷史街區的改造和復興,加快整治國慶路、渡江路、廣陵路、甘泉路等四條古城幹道街景;繼續實施老城區鹽商建築的保護利用,重點修繕蔚圃、劉庄、周扶九住宅、嶺南會館、匏廬等一批古宅名居;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充分展示唐宋城大遺址城河體系和歷史景觀。整治主城區舊街巷老小區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著力推進與市區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密切相關的項目建設,完成主城區內農貿市場、公共廁所、環衛、公共健身、鄰里中心、無障礙、公共停車場等便民設施的配套建設和改造,完成主城區內舊街巷的整治和1990年以前的老住宅小區整治,全面完成現有危舊房和老農貿市場改造任務,以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通過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含發放政策性購房補貼、低收入家庭租賃補貼)、廉租住房(含發放租賃補貼)建設,結合城市危舊房改造,基本解決約2.2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約4.7萬名新就業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困難。發展城市外圍交通體系根據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外圍交通體系。溝通完善「一體兩翼」聯系通道,建成環古城、環主城區、環城高速的城市快速道路,健全完善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層次分明的市區路網體系,打通交通「卡點」和「堵點」,全面提高道路暢通水平。抓緊實施蘇中江都機場、京滬高速公路南延及長江公路大橋、揚州港「一港三區」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新興交通運輸方式,按照寧鎮揚同城化發展和融入長三角都市圈的要求,加快寧揚輕軌和滬泰寧城際鐵路規劃的編制,實施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淮揚鎮鐵路等軌道交通建設,著力打造半小時寧鎮揚都市圈、一小時長三角都市圈的對外交通網路。
同時,加快構建城市快速通道。建成瘦西湖地下隧道,中心城區形成「三縱四橫」快速路網規劃方案,規劃總長度為60公里,快速路與路網中主要道路相交時採取立體交叉。「三縱」為:潤揚路、運河路、沙灣路;「四橫」為:北環路、江陽路—施井路、揚子津路、沿江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瘦西湖地下通道和江都路延伸、開發路東延、運河南路南延、西三環連接、大學南路南延等道路,打通交通「堵點」、「卡點」,優化城區路網體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此外,進一步完善暢通市區路網。
古運河風光帶加快建設
根據規劃,深入開展城區水環境整治。加快建設茱萸灣至瓜洲古運河沿線30公里風光帶,逐步搬遷沿河企業和居民住戶,啟動建設三灣濕地公園,重點改造南門外街,整治高旻寺周邊環境,提升運河兩岸景觀,全線開通古運河水上游覽線。同時,通過截污、清淤等手段,顯著提高城市河道水質,全面消滅劣ⅴ類河道,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明顯改善沿岸環境景觀,逐步滿足人居環境需求。全面保護城市水系,將水環境整治與濱水綠地開發建設、城河歷史再現相結合,與防洪排澇相結合,加強水源地保護,提高供水安全性。進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突顯「古、文、水、綠、秀」的地方特色。城市綠地增100萬㎡/年根據規劃,「十二五」繼續實施城市綠地工程。以古運河、城河水系和大運河構成濱河帶狀綠地網路,以滬陝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寧啟鐵路及城市道路構成沿路帶狀綠地網路,在展示歷史城區格局的同時,有機聯系各類公園綠地,確保每年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以上。
合理布置相對均衡的市級公園和區級公園。規劃在主城區建設市級公園7處,區級公園14個,專業類型公園9個(部分結合市級、區級公園設置),結合現狀補充小型綠地(如街頭綠地、小游園、遊憩綠化帶等)。
規劃形成「兩廊、兩片」區域生態綠地格局。「兩廊」是指沿邵伯湖、廖家溝、芒稻河等形成的南北生態廊道和沿儀揚河、夾江形成的東西廊道;「兩片」是指北洲與北山生態區,由特色農業生產區構成。東聯西進 北拓南下
全面推進廣陵新城建設。充分利用沿河濱江優勢,高標准推進城市cbd核心商務區建設,重點完善細化cbd建設規劃,加快建成「京杭之心」、「商業水街」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啟動「揚州外灘」開發建設工程,加快推進信息服務業基地和廣陵產業園建設,努力打造城市發展新地標。
積極實施開發區新城建設。策應沿江開發戰略,加快推進「兩城」(南部臨港新城、開發區二城)、「兩園」(揚子津科教園、港口物流園)建設,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開發區整體配套功能,加快建設「揚州智谷」,大力推進「三新一網一書」產業發展。
加快提升新城西區建設。按照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要求,繼續完善新城西區城市功能,重點打造大型商業休閑和文化娛樂健身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商貿、房地產、會展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努力集聚人氣。
重點實施片區建設。積極實施蜀岡生態新區、蔣王片區的開發建設,加快汊河、瓜洲、灣頭的規劃建設,重點打造朴席、楊廟、甘泉、槐泗、泰安、李典六個衛星鎮,加快推進市區城鄉一體化發展。
全力推進「八老」改造
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全力推進老城區、老小區、老宿舍、老宅子、老莊台、老校舍、老廠房、老街巷等「八老」改造,著力提升舊城形象。
重點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對大學路以西、邗江路以東、南繞城公路以北,四望亭路至念四橋路、平山堂西路以南的西部區域和古運河以東、京杭大運河以西、江陽路以北、漕河路以南的東部區域內的105個「城中村」進行全面改造,加快企業「退城進園」步伐。
有序實施街景整治。重點加強新老城區交接處、城市出入口、主次幹道、河道沿線的景觀塑造,加強文昌路、揚子江路、江陽路、友誼路、文匯路、大學路、江都路、運河路、淮海路、南通路、泰州路、鹽阜路一線的城市景觀設計,有重點分路段逐步改造沿街建築立面,做到免維護;同時加強對沿街新建建築的規劃管理。
8. 揚州未來發展趨勢
揚州未來年的整體規劃詳情 2011-9-8 揚州網
近日,我市未來5年發展情況詳情已經和我們見面了,在這次整體的規劃中,針對揚城目前現狀為基礎,各方面都已經考慮到了,力爭將我們揚州打造成為一個與時俱進,國內一流的文明城市。至於更多詳細的內容以及具體的規劃詳情就隨小編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根據《揚州市城市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市將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彰顯特色」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學管理為手段,通過加快路網建設、發展城市綜合交通、精心保護古城、彰顯城市特色等舉措,加快推進城市建設。未來5年,「一體兩翼」大揚州都市區格局將基本形成。東聯西進,北拓南下,擴展城市空間。到2015年建成區面積達到16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35萬。全面保持古城總體風貌規劃提出,推進傳統民居修繕。充分調動民間投資改造傳統民居的經濟性,按照統一立面設計、政府適當補貼、居民自主修繕等原則,加強老城區傳統民居的修繕速度,每年修繕不少於200戶,老城區傳統民居30%-40%得到修繕和維護,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擴容提升瘦西湖景區。豐富完善萬花園、宋夾城文化游覽內涵,實施唐子城大遺址保護利用工程,建設相別路一線國際休閑度假集聚區、長春路一線文化休閑康體旅遊產業帶,開通揚州環城水上游覽線,把瘦西湖景區打造成國際著名、國內一流的旅遊景區。
保護性改造歷史街區。繼續推進東關街、南河下、仁豐里、灣子街等歷史街區的改造和復興,加快整治國慶路、渡江路、廣陵路、甘泉路等四條古城幹道街景;繼續實施老城區鹽商建築的保護利用,重點修繕蔚圃、劉庄、周扶九住宅、嶺南會館、匏廬等一批古宅名居;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充分展示唐宋城大遺址城河體系和歷史景觀。整治主城區舊街巷老小區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著力推進與市區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密切相關的項目建設,完成主城區內農貿市場、公共廁所、環衛、公共健身、鄰里中心、無障礙、公共停車場等便民設施的配套建設和改造,完成主城區內舊街巷的整治和1990年以前的老住宅小區整治,全面完成現有危舊房和老農貿市場改造任務,以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通過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含發放政策性購房補貼、低收入家庭租賃補貼)、廉租住房(含發放租賃補貼)建設,結合城市危舊房改造,基本解決約2.2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約4.7萬名新就業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困難。發展城市外圍交通體系根據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外圍交通體系。溝通完善「一體兩翼」聯系通道,建成環古城、環主城區、環城高速的城市快速道路,健全完善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層次分明的市區路網體系,打通交通「卡點」和「堵點」,全面提高道路暢通水平。抓緊實施蘇中江都機場、京滬高速公路南延及長江公路大橋、揚州港「一港三區」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新興交通運輸方式,按照寧鎮揚同城化發展和融入長三角都市圈的要求,加快寧揚輕軌和滬泰寧城際鐵路規劃的編制,實施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淮揚鎮鐵路等軌道交通建設,著力打造半小時寧鎮揚都市圈、一小時長三角都市圈的對外交通網路。
同時,加快構建城市快速通道。建成瘦西湖地下隧道,中心城區形成「三縱四橫」快速路網規劃方案,規劃總長度為60公里,快速路與路網中主要道路相交時採取立體交叉。「三縱」為:潤揚路、運河路、沙灣路;「四橫」為:北環路、江陽路—施井路、揚子津路、沿江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瘦西湖地下通道和江都路延伸、開發路東延、運河南路南延、西三環連接、大學南路南延等道路,打通交通「堵點」、「卡點」,優化城區路網體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此外,進一步完善暢通市區路網。
古運河風光帶加快建設
根據規劃,深入開展城區水環境整治。加快建設茱萸灣至瓜洲古運河沿線30公里風光帶,逐步搬遷沿河企業和居民住戶,啟動建設三灣濕地公園,重點改造南門外街,整治高旻寺周邊環境,提升運河兩岸景觀,全線開通古運河水上游覽線。同時,通過截污、清淤等手段,顯著提高城市河道水質,全面消滅劣ⅴ類河道,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明顯改善沿岸環境景觀,逐步滿足人居環境需求。全面保護城市水系,將水環境整治與濱水綠地開發建設、城河歷史再現相結合,與防洪排澇相結合,加強水源地保護,提高供水安全性。進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突顯「古、文、水、綠、秀」的地方特色。城市綠地增100萬㎡/年根據規劃,「十二五」繼續實施城市綠地工程。以古運河、城河水系和大運河構成濱河帶狀綠地網路,以滬陝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寧啟鐵路及城市道路構成沿路帶狀綠地網路,在展示歷史城區格局的同時,有機聯系各類公園綠地,確保每年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以上。
合理布置相對均衡的市級公園和區級公園。規劃在主城區建設市級公園7處,區級公園14個,專業類型公園9個(部分結合市級、區級公園設置),結合現狀補充小型綠地(如街頭綠地、小游園、遊憩綠化帶等)。
規劃形成「兩廊、兩片」區域生態綠地格局。「兩廊」是指沿邵伯湖、廖家溝、芒稻河等形成的南北生態廊道和沿儀揚河、夾江形成的東西廊道;「兩片」是指北洲與北山生態區,由特色農業生產區構成。東聯西進 北拓南下
全面推進廣陵新城建設。充分利用沿河濱江優勢,高標准推進城市cbd核心商務區建設,重點完善細化cbd建設規劃,加快建成「京杭之心」、「商業水街」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啟動「揚州外灘」開發建設工程,加快推進信息服務業基地和廣陵產業園建設,努力打造城市發展新地標。
積極實施開發區新城建設。策應沿江開發戰略,加快推進「兩城」(南部臨港新城、開發區二城)、「兩園」(揚子津科教園、港口物流園)建設,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開發區整體配套功能,加快建設「揚州智谷」,大力推進「三新一網一書」產業發展。
加快提升新城西區建設。按照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要求,繼續完善新城西區城市功能,重點打造大型商業休閑和文化娛樂健身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商貿、房地產、會展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努力集聚人氣。
重點實施片區建設。積極實施蜀岡生態新區、蔣王片區的開發建設,加快汊河、瓜洲、灣頭的規劃建設,重點打造朴席、楊廟、甘泉、槐泗、泰安、李典六個衛星鎮,加快推進市區城鄉一體化發展。
全力推進「八老」改造
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全力推進老城區、老小區、老宿舍、老宅子、老莊台、老校舍、老廠房、老街巷等「八老」改造,著力提升舊城形象。
重點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對大學路以西、邗江路以東、南繞城公路以北,四望亭路至念四橋路、平山堂西路以南的西部區域和古運河以東、京杭大運河以西、江陽路以北、漕河路以南的東部區域內的105個「城中村」進行全面改造,加快企業「退城進園」步伐。
有序實施街景整治。重點加強新老城區交接處、城市出入口、主次幹道、河道沿線的景觀塑造,加強文昌路、揚子江路、江陽路、友誼路、文匯路、大學路、江都路、運河路、淮海路、南通路、泰州路、鹽阜路一線的城市景觀設計,有重點分路段逐步改造沿街建築立面,做到免維護;同時加強對沿街新建建築的規劃管理。
9. 蘇南、蘇北旅遊業發展現狀
蘇南蘇北之間的長江是天塹,不是你們浙江的小溝溝,不是搭個木橋就過去了的!再者,蘇北腹地是水鄉,交通不是很方便。要說交通改善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而且和蘇南之間的通道依舊沒有全面打開,新長鐵路建成這么長時間了,還沒有過江大橋! 蘇北有過政策?除了當初的沿海開放城市中有了個連雲港、南通,而且給南通、連雲港政策,但重點發展的卻是江南,那這個政策也就可有可無了! 好比旅遊業,同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大省,皆已成了浙江管轄的各城市的主要產業之一。而江蘇,除了蘇南,蘇北8市的旅遊業開展最好的除了是靠老祖宗遺留的財產支撐的揚州,其他7市皆不可與浙江各市所比肩。差距在哪裡?難道真的是浙江旅遊資源比蘇北的旅遊資源豐富嗎?還是浙江的確是清山秀水,而蘇北的則是窮山惡水?其實蘇北的文化並不比蘇南和浙江的底子薄,但難道是蘇北幾千年來屬兵家必爭之地,而江南一帶則被唐詩宋詞所歌頌太多的緣故?其實都不是,蘇北欠缺的只是包裝和宣傳。 如果說以前的蘇北欠缺的是交通,那現在高速公路暢通,鐵路航空發達的情況下,欠缺的究竟是什麼呢?其實蘇北不缺旅遊資源,也具備了相當層次的交通標准,但欠缺的就是商計。都說上海是華東乃至全國的向標和龍頭,浙江人就抓住了這一點,在上海大做廣告,結果浙江的景點人頭攢動,一到黃金周都是講「阿拉」的上海人,上海人高密度的光臨,全國人也就聞風而至了 建構區域旅遊產業競爭力評價三級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測度江蘇省區域旅遊產業競爭力,並採用錫爾I(O)系數方法對旅遊產業競爭力水平差異進行分解,從市場、效益、貢獻、資源、設施、人才、經濟、交通和環境9個細分指標揭示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分析發現,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間差異明顯,地區內部城際差異相對較小;蘇南地區的整體旅遊產業競爭力較強,而蘇中和蘇北地區相對較弱,蘇南與蘇中、蘇北的旅遊發展整體水平差距大,蘇中與蘇北的差距相對較小;江蘇旅遊產業競爭力的空間分異特點是「南強北弱」、「沿江強沿海弱」。提出重點打造四大旅遊板塊並構建跨區域旅遊板塊的「板塊旅遊」模式區域發展戰略,旨在實現蘇南、蘇中和蘇北旅遊產業的相對均衡協調發展和旅遊產業競爭力水平的整體提升。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