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阻礙因素分析
A. 結合案例分析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影響因素
答:1.旅遊產品自身因素——旅遊產品的吸引力;2.旅遊產品的開發過程 旅遊市場回需求的因素答——旅遊市場對旅遊產品的認識;3.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 競爭者因素——競爭者出現初期有可能由於信息傳遞量增加而帶來旅遊產品購買者的暫增加,但最終會由於旅遊者的分流而導致單個旅遊企業的顧客量下降。 4.旅遊環境因素——經濟環境的因素;5.自然、社會環境因素 6.旅遊企業決策因素——正確的產品組合策略和市場細分戰略,是保持和擴展的客源市場,延長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必然條件
B. 旅遊脆弱性因素的分析與對策論文
看看本文,或許對您有幫助。
《試論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及其保護》
在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會議中提出:生態旅遊是通過環境上敏感的旅遊和設施提供的宣傳以及環境教育,使遊人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區域,同時,不對其生態系統或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或損害。據世界生態旅遊大會宣稱:現今世界生態旅遊的年總收入達200億美元。另據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收入也已達52億元人民幣。然而,有數據表明:我國生態保護區中,有22%遭到破壞,11%的資源出現退化。這說明,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生態旅遊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旅遊資源還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視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勢必影響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並有可能將生態旅遊徹底葬送。
l.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於受到外力(如拉力、沖擊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質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穩定因素而造成該事物的不穩定性、不堅強性及易消亡性。據此,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可從以下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定義為生態旅遊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壞,從而失去自身的平穩性、堅強性,並最終導致生態旅遊資源的消亡。二是生態旅遊資源本身具有不適應過度的市場發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場影響,有與市場過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適應性」。
2.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幾點認識
2.1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真實性
人們把某個生態區或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為生態旅遊景點,就有了遊人的旅遊和消費等活動,生態旅遊資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恢復起來就沒有在自然狀態下快,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人為性
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為除了人的作用外,還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等,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生態旅遊區失去生態環境或雖然生態環境還存在,但己失去旅遊價值。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經常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作用,而非人偶爾的非破壞性的活動。三是人在生態旅遊資源面前多數時候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此話雖然偏激,但是事實。
2.3趨利避害,促進生態旅遊資源再生
生態環境堅強性是指生態環境少受或不受人類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然而,生態旅遊資源為人類利用後,由於受到人類強大外來作用的影響,遭到破壞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現出了脆弱性。如何趨利避害,促進資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標。
3.生態旅遊資源脆弱住的表現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遭到破壞,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破壞,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失去穩定性,或者使生態旅遊的美學價值遭到損失,從而使生態旅遊活動終止。二是表現為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穩定,如在生態旅遊區大搞狩獵、燒烤野味等活動,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生態旅遊失去基礎。三是表現為生態旅遊創收能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是由於前兩方面的破壞,使生態旅遊價值下降,受到市場規律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4.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分析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且以人為因素為主。自然因素是由於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態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它引起的破壞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壞可在較短時期內得以恢復,大的破壞甚至在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人為因素破壞是由於人類的某些行為,如過度開發等所引起的。這種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生態環境也是可以自動恢復的。但是,人的有些行為可能造成某些資源的永久破壞,某些物種的消亡或生態旅遊價值喪失。因此,人為因素破壞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壞也最持久和嚴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態旅遊區粗放經營,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生態性。部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如,九寨溝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經開始退化變色。另外,經營目光短淺,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遊人數、建築數量;盲目發展機動車輛,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為例,作為國家公園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應嚴格控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國則缺乏控制和管理,許多生態旅遊區內,都有索道興建。②政府宏觀管理混亂或管理無力。由於主態旅遊區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水利、旅遊局等。正是由於這種職能劃分不明確,導致生態旅遊區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外,還在其中開采礦產資源,興建水電設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潛力地挖掘生態旅遊區的各種資源。然而,這樣只會使生態旅遊區遭到破壞,而旅遊主管部門又無力制止或干涉。③國民生態意識淡薄,旅遊行為非生態化。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可以說旅遊到哪裡,就污染到哪裡。因為旅行社和各級政府把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等同起來,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護規劃和不徵求當地社區意見的前提下,全民發展生態旅遊。黃金旅遊周期間許多生態景區遊客爆滿,其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部分遊客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攀折花木、恐嚇動物等,都是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5.克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對策
生態旅遊在開發經營、消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過度生態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隨經濟效益增長的是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傳統習慣等代價的付出。生態旅遊業賴以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也是有限的,那種對生態旅遊資源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遊發展越快,環境污染越嚴重的狀況,並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總目標。因此,尊重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不斷改善環境質且,促進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決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問題的根本辦法。
5.1 倡導和堅持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於各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規律是人類反思其歷史經驗,謀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實現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根據可持續發展規律,生態旅遊開發商、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遊客)都要對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高級旅遊形式和產品,是實施可待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動,應充分考慮它對資源和環境、生物多樣化的影響。
5.2 認真做好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規劃是應用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活動與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種規劃。在規劃時要考慮生態旅遊資源狀況和特性及分布、旅遊者類別及需求特徵、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大小、旅遊地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保護條件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遊地公平發展和各方利益兼顧等原則展開。在不破壞生態旅遊環境基本原則指導下,分析生態旅遊地重要性,劃出功能分區,確定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實施步驟,制定旅遊線路,選擇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旅遊和居民居住的規劃方案。
5.3 加強教育,提高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自覺性
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須對他們實施生態旅遊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其次,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還要調整理順管理體制,以保證生態旅遊管理的有序性。最後,生態旅遊管理必須加強生態旅遊法規條例的建立和執行。例如,規定生態旅遊的消費模式、徵收生態區的生態環境費用;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
5.4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政府宏觀管理包括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審批開發項目、監督、評估管理者和宣傳教育工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應的宏觀政策,這是發展的先導,是進行管理的前提和條件。在經濟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多樣性,增強地方生態旅遊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態旅遊者的產業;在環境政策方面,加強對生態旅遊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有關法規徵收一定環境稅或頒發無污染獎金;在技術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盡量做一些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體系,使生態旅遊區更有吸引力;在社會政策上,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旅遊活動走上科學化、生態化的道路。
總之,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會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延續,隨著人們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開發保護而得以不斷減弱。因此,認真做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制定並執行生態旅遊發展政策;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審計,實施生態旅遊管理和認真做好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證生態旅遊地環境容量不超載,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原載《生態經濟》2001年第12期)
C. 影響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這個問題要看具體是放在中國的什麼地方,但是大體是這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背景,當地交通還有經濟發展狀況!我只能說上來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D. 結合材料,運用"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的知識,分析旅遊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假期
①影響消費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旅遊消費。
②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隨著人們當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遊正成為人們假期休閑的一種時尚選擇。
③居民消費水平受未來預期收入影響。我國社保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使人們對未來收入持樂觀預期,推動了旅遊的發展。
④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有密切關系。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了人們的收入差距,有利於人們增加旅遊消費。
E. 旅遊脆弱性因素的分析與對策
旅遊行業是非常脆弱的,比如:2008年開始是冰雪災害,後來便是汶川地震等,由於這些自然災版害權造成的影響非常之大,大范圍地影響了旅遊、交通、住宿等等,致使今年旅遊業損失慘重,好多旅遊計劃無法實行,好些旅行社幾乎停止經營。
對於旅遊行業脆弱性的對策,這就需要在開辦旅行社之時,就應當預防之。行業里有句話叫做「旅遊不經商,兩眼淚汪汪」就是形容旅行社遭遇自然災害的經營慘景。這就是說,旅行社在經營旅遊主業的同時,也應該經營點其他業務,包括商業、飯店、商店等等,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時,不至於旅行社停運倒閉。
只是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F. 分析影響旅遊者的主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我通常歸結於外來不可抗因素)1、天氣狀況,正常來說外出旅遊天氣回糟糕的話客戶潛答在的滿意度;2、交通狀況,旅途過程中堵車、車輛遇到大小車禍等;3、目的地狀況,旅遊區接待能力(包括食宿、景區等),比如十一黃金周一家景區人頭爆滿出現人擠人的情況,只能走馬觀花,回到餐廳吃飯也是匆匆忙忙30分鍾解決,遊客滿意度肯定也不高的。
主觀因素(我通常歸結於可避免因素)1、相關人員服務態度及專業度,這里不單單只是講導游和司機服務,從當遊客打電話咨詢-上門簽約-出遊前溫馨提示-司陪服務-出遊後回訪等都直接影響遊客滿意度,涉及到回頭客的問題。2、產品線路,豐富多樣有特色,基本上計調設計線路前都會踩點,避免走回頭路。
通常來講客觀因素無法避免,只能提前想好應急措施,真的發生了不可抗力因素,那麼主觀因素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站在第一線的永遠是導游、司機,優秀的司陪可以扭轉乾坤。
G. 旅遊休閑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旅遊需求的概念、類別與特徵
H. 一些旅遊資源受到破壞的案例,分析它們是由於哪些因素造成的
破壞旅遊資源的因素大體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又可分為突發性破壞和緩慢性破壞兩種。
1,突發性破壞:自然界的某些突發性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泥石流等。
2,緩慢性破壞:自然界的風化作用、溶蝕作用、侵蝕作用、氧化作用、風蝕作用、流水切割作用、地球板塊移動、溫度變化和潮濕以生物的生命規律等,都會對旅遊資源產生影響。,
(二)人為因素是多方面的、嚴重的,大大超過了自然風化的破壞程度。按破壞的根源可分為戰爭破壞、建設性破壞、旅遊開發經營性破壞和旅遊者的破壞。
對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主要可採取的措施:
(1)對旅遊資源的保護應採取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的原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等手段,注意加強對旅遊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2)對於自然作用所帶來的危害,主要應採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加以預防,如室內展覽館、隔離裝置等。因條件限制不宜採取類似措施的,則應經常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治理和修繕。
(3)為了防止由於旅遊者方面的原因而對旅遊資源可能帶來的危害。
①加強本地的旅遊規劃工作,充分估計環境容量飽和給旅遊資源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②對於重要的文物建築、供遊人觀賞的珍稀動植物等,應架設隔離裝置,避免遊人觸摸攀爬。
③對於違反有關規定者要予以制止,並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罰款乃至追究其法律責任。
(4)對於旅遊者以外的其他人為原因,如當地居民、旅遊企業等造成的破壞,除應加強旅遊資源保護的宣傳外,還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實際上,宣傳和立法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要分派和落實有關執法和保護工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