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對城市的影響

旅遊業對城市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0-12-16 12:38:28

1. 旅遊對城市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託旅遊資源、以旅遊設施為條件,通過旅和游為動線,串連起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為遊客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產業。其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產業,形成了多元復合、多重經濟屬性的產業生態集群,每一重屬性都對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賴山水景觀、歷史遺址、地質遺跡、城市風情和工業遺產等資源的產業,是一種綠色、低碳經濟,對環境的污染相對工業比較小。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有利的避免了各種工業廢氣污染。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旅遊時也會為對一些生態脆弱區帶來破壞,以及開發不當對一些原有文化要素的破壞,需要在實際的運營中進行研究、平衡、評估和風險的動態監測。現代旅遊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經歷了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再到體驗經濟的過程中,迅速爆發的一種產業形態和生活方式,目前其已經超越了石油和汽車成為了第一大產業。而一些城市發展旅遊業這種體驗經濟,有利於城市被外界感知,被外界體驗,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旅遊業是由「旅」和「游」兩個動詞串聯的產業組合,流量經濟的特性十分明顯。把遊客從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形成巨大的消費聚集,帶動城市和區域的消費經濟的蓬勃發展,繁榮當地經濟。同時旅遊流量經濟的特性,也帶動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旅遊業有別於傳統的工業經濟的「條塊化特徵」,是有人的動態消費形成的經濟經濟,具有很強的行為交叉性和產業融合性。能很好的當地的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和組合出新的產業業態。例如:旅遊和第一產業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二產業融合形成的工業旅遊、旅遊商品;和第三產業融合形成的文化旅遊、體育旅遊、旅遊演藝等。

旅遊業是典型的現代服務業,對一個城市的服務業的水平、服務環境和服務人員的素質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發展旅遊業必然對一個區域的軟硬環境改造帶來倒逼機制。反向拉動城市的服務意識、文明素質、基礎設施和城市風貌,提升城市的發展品質。旅遊業還是典型的文化經濟,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有賴於主題化、文化的統領,才能形成旅遊消費者的購買。發展旅遊有利於激活或一些當地被埋沒和即將消逝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例如:古鎮、古鄉村、各種地方風情的手工藝品都借旅遊的東風再次獲得生命。

旅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全景式的影響,除了發展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資源觀外,還包括城市品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繁榮、城市的服務品質、城市綠色發展、城市的消費經濟和城市的產業聯動發展等方面,符合我們上面所說的「新三觀」。

2. 旅遊業的好處和壞處

優勢:

1、促進城市之間的文化與交流

2、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劣勢:

1、給城市的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2、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3.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3)旅遊業對城市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4. 中國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利弊

加強旅遊城市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桂林市副市長 康天保
一、必須認識和處理好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旅遊業作為一個依靠自然秉賦和社會遺贈的資源產業,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共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與其他產業相比,旅遊業具有所費資源少,環境代價低等優勢,因此使得旅遊業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的替代產業。
一方面,生態環境是旅遊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外出旅遊總是希望能夠達到怡悅身心、回歸自然、療養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有效保護,生志環境處於良勝循環的旅遊目的地,才能激發人們前往旅遊的慾望並最終將轉化為現實的旅遊消費需求,特別是在旅遊消費心理更趨成熟,人們紛紛走向自然、享受綠色的今天,一流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某些旅遊城市最響亮的旅遊品牌,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觀光游覽。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旅遊產業做支撐。表現為: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增強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開展;其次,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增強環保意識,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行為的發生;再次,作為「無煙工業」的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優化了旅遊城市的經濟結構,替代了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大的傳統產業,推動了本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
對於桂林市而言,以灕江風景為代表的桂林山水自然資源,天設地造的環境,得天獨厚的優勢,既不能再生,也無法人工創造,天生的珍貴。桂林旅遊因環境而起,與環境共存,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天然的耦合關系,密不可分。環境保護是桂林旅遊的生命線,大自然億萬年來所造就的優美環境獨特山水如果慘遭破壞,桂林旅遊也就不復存在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桂林市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河灕江,先後關停並轉了27個有嚴重污染的工廠、車間,減少了數千萬元的工業產值,逐步恢復了桂林山青水秀的自然風貌。從此以後,桂林市長期堅持不懈地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來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把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計劃,建立了污染源與環境目標的定量關系,根據環境容量來確定桂林的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以總量控制,優化決策等手段,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容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少物耗、低能耗、少污染、高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堅決拒絕重污染產業。
二是嚴格執行環境管理的八項制度,對老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要求的,依法關停並轉,到去年 11月底前,桂林市的1058家企業將全面完成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成為廣西最早完成國務院「一控雙達標」任務的城市;對新建項目,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先後否決了多個在風景區內興建大型旅遊設施和灕江上開發水上游樂園等大型旅遊開發項目,有力地保護了灕江風景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三是大力建設和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氣、排水及污水、廢氣、垃圾處理系統,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廢氣處理率達97%,生活垃圾清運率100%,處理率達81.1%。
四是圍繞灕江兩岸綠化、河岸整治和沿岸活氣生態工程等三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灕江風景區生志環境的工作,控制灕江旅遊船隻數量,加強旅遊船隻的排污管理。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桂林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好,旅遊業與此同時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1999年全市共接待旅遊者898.53萬人次,增長11.76%,其中,入境遊客60.53萬人次,增長46.81%,增幅名列全國第二,總量名列第六位。去年1-9月份,全市共接待入境遊客7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61.3%,增幅名列全國第一,接待總量在全國的排位,比上一年又進了一位,名列第五。
二、加強旅遊城市環境保護應重點做好的幾項工作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工業化影響和旅遊業的發展,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壓力逐年增加。要保證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旅遊城市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進一步增強旅遊城市的環保意識
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大對全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決策部門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實踐工作中,重視環保,不以權代法、主觀武斷,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來規劃、設計旅遊城市的環境與發展藍圖,盡可能地避免因不尊重生態規律的決策失誤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損失的現象的發生;使旅遊經營單位和個人認識到,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飯碗,在旅遊經營中要採取有效措施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旅遊區周邊的群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發展旅遊業,可帶動當地農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能夠早日實現脫貧致富,進而使他們以實際行動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去;使旅遊者認識到,保護環境是地球上每個正常人應盡的義務和應具備的文化素養,旅遊過程中要愛護旅遊區的一草一木,自覺做一些有益於生態保護的事,讓旅遊者從「污染源」轉變為「環境保護衛士」。
(二)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和資源保護的關系
旅遊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在旅遊資源開發問題上,一方面要積極開發資源、發展旅遊業,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應遵循「科學評價,會理開發,綜合保護」的原則,把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統一起來,實施保護性開發。此外,開發與保護的利弊分析不能單憑經濟效益的高低作為標准,而應把資源和生忘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對於那些經過綜合評價,不具備開發能力或開發條件暫不成熟的,要採取有效措施,實行嚴格的封閉性保護;對於那些開發條件已經成熟的,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適度開發,以建立起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良性的互動關系,進而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同步發展。
(三)進一步理順生態環保的管理體制
生態環保是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注重協調,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打破部門分割,實現各部門對生態環保工作的共同參與、聯合管理,已經成為各旅遊城市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這方面,桂林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嘗試。2000年初成立的由旅遊、環保、規劃、交通等十幾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組成的「桂林市旅遊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充分調動了各有關單位參與旅遊管理、共促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單一部門管旅遊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遊、共同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四)加強環境執法力度
生態環保行政執法,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處於核心的地位,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要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已經出台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各自實際,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二是要切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要通過強化業務培訓等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高環保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三是要切實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執法監察力度,切實採取法律手段避免、減少或控制木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對那些違反有關規定、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的行為,要依法採取行政的、經濟的、直至活律的手段進行強制性的干涉和懲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要逐步加大環境保護投入
環保工作范圍大、任務重,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環保資金籌措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經濟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環保資金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多種渠道增加環保投入,真正扭轉環保投入偏低的狀況。同時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的管理,確保做到專款專用,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六)要推出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產品
摒棄傳統的粗放式大眾旅遊,而應積極推廣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且還能給旅遊地帶來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旅遊模式。例如,積極開發、推出生態旅遊、鄉村旅遊、自然旅遊等這些親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這是由於這些旅遊項目提倡保護資源的完整性,尊重旅遊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體制,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損蝕和破壞;另外,這些游覽項目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生態科教和生態科普色彩,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往往會被大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所感染、啟迪和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環保意識增強,進而自覺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正因為如此,這些旅遊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被國際公認為是解決旅遊與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矛盾最理想的方式。

5. 地理問題,簡述旅遊業發展對北京城市發展的作用

1、增加的旅遊收入利於城市建設,優化城市設施以及布局2、有利於調整產內業結構,提高第三容產業所佔比重3有利於減少霧霾、塵埃等污染物,提高城市空氣質量,進而提高人居環境4優秀旅遊資源成為北京的城市名片,提高北京的影響力和軟實力5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的擁堵(但可以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或將影響降到最低)備註:有萬能答案,你自己可以搜一下

6. 旅遊業的優勢與劣勢有哪些

優勢:

1、促進城市之間的文化與交流

2、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人專們思想觀念屬的轉變

劣勢:

1、給城市的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2、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7.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8.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8)旅遊業對城市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9. 城市旅遊業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1、經濟因素。就是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會影響到城市旅遊的發展。一般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基礎交通設施較好,行業服務水平也較高,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2、政策因素。國家政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政府扶植,投入大量資金,自然,有利於發展旅遊。
3、自然環境因素。這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旅遊資源,擁有好的旅遊資源的城市自然比沒有的城市更有優勢。另一方面,是地形和氣候等,這會影響城市的可到達性和吸引力,簡介影響旅遊業發展。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