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文化和旅遊局的工程
㈠ 黃石國家公園最佳旅遊時間是幾月份
5月份到9月份是黃石國家公園的旅行旺季,各種著名景點和天然奇景都在這個時節會集向公眾展示,但一起這個時期也是公園人滿為患的階段,周邊的旅館常常爆滿,必須要提早很長一段時刻預訂。
我們4月份去過黃石公園,當時納美旅遊推出了優惠活動,就選了一個行程,那時公園剛剛敞開,盡管敞開的路段不多,可是現已能夠觀賞了,依據曩昔十年公園管理處對黃石公園的氣候監測來看,4月份黃石公園的最高氣溫大概在10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在零下3度左右。黃石公園5月之前,許多路還不開,氣候也還比較冷。
㈡ 中國黃石首屆國際礦冶旅遊文化節的介紹
由湖北省政府主辦,省文化廳、省旅遊局和黃石市政府共同承辦的中國·黃石首屆國際礦冶文化旅遊節將於2010年8月隆重舉辦。
㈢ 有誰知道湖北省黃石市詳細的歷史文化
地 理 區 位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縣,西南與咸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縣接壤。境內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託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嶺,海撥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撥8.7米。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里,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里。
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內岩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綺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遊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撥18-50米之間。
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2006年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黃石市統計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狠抓項目建設,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406.47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 %,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2 億元,增長3.9 %;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3 億元,增長16.5 %;第三產業增加值162.12 億元,增長13.6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為7.8:52.3:39.9。與此同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044元,比上年增長11.7%。
在黃石市經濟增長中,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外需拉力有所增強。初步測算,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7.9%,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5.6%,拉動GDP增長6.48個百分點;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GDP增長0.92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運行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3%,比上年上漲1.3%。分品種看,食品價格上漲1.5%,居住類價格上漲4.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6.9%,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上漲1.9%。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7%,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2.3%,衣著類價格下降2.1%;煙酒及用品價格與上年持平。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3.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8%。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78.9萬人,凈增0.9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98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94萬人,其中,「4050」人員1.8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工業投資力度減弱,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部分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等。
二、農業
農業經濟形勢繼續好轉。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9.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完成農業增加值31.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46億元,增長1.9%;林業增加值1.13億元,增長2.3%;畜牧業增加值5.74億元,下降0.6%;漁業增加值6.99億元,增長15.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0億元,下降1.7%。
農作物播種面積穩步增加。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27.4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頃,增長2.2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36.2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22千公頃,增長3.2%;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種面積91.22千公頃,增長0.8%。
主要農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糧食總產量64.92萬噸,增長1.8%;油料7.12萬噸,增長2.3%;蔬菜67.6萬噸,增長0.8%;水產品產量10.66萬噸,增長7.7%;禽蛋產量1.62萬噸,增長3.2%。生豬出欄92.01萬頭,增長1.5%;牛出欄10244頭,增長25.29%;肉類總產量8.15萬噸,增長3%。
農村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6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6.94萬千瓦,比上年增加3.1萬千瓦。農村用電7.5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0萬噸,增長1.5%。有效灌溉面積35.36千公頃,增長3.7%;旱澇保收面積28.93千公頃,增長8.1%。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28.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3%。重工業產值為486.17億元,增長37.8%;輕工業產值41.89億元,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中的輕、重比例為7.9:92.1。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95.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15億元,增長29%,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1.9%,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突出,2006年工業經濟的發展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產銷銜接趨好,工業生產保持了產銷兩旺的發展態勢。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523.85億元,增長36.1%,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86.9點,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2.88%,提高3.51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5.92%,提高2.08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8.78%,提高3.2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23890元/人,增長5.2%;流動資產周轉次數2.57次,加速0.42次;資產負債率62.08%,下降0.5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8.57億元,增長30.3%;實現利稅總額52.38億元,增長53.1%;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26.39億元,增長84.2%。
大中型重點企業支撐作用增強。全市產值過億元的大中型企業達到71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完成總產值469.57億元,增長34.3%,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4.1%上升到88.7%,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鋼材產量283.15萬噸,水泥1483.76萬噸,分別增長15.7%和10.5%;鋁8.38萬噸,銅23.12萬噸,發電量63.7億千瓦時,分別增長13.8%、20.6%和20.7%;壓縮機產量608.17萬台,增長52%;鍍層板產量29.77萬噸,增長23.3%;磁卡產量2.05億片,增長7.9%。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59.6億元,增長24.8%。資質以上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20.8萬平方米,增長15.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05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123.88億元,增長35.4%。按投資主體劃分,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完成投資40.1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1%,比上年下降9.47個百分點;非國有投資97.8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
第三產業投資支撐作用增強。全年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5.3億元,比上年增長42.6%,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為黃石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生鐵1.2萬噸/年、粗鋼20萬噸/年、熱軋鋼材29萬噸/年、鐵礦開采48.4萬噸/年、銅采礦14萬噸/年。
房地產開發高速運行。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積達到258.58萬平方米,增長27.3%。房地產交易市場活躍,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達到99.73萬平方米,增長24.4%,商品房屋銷售額達到15.89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14.35億元,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從城鄉市場看,城鄉市場趨於同步發展,市、縣、縣以下零售額分別完成88.02億元、29.61億元和30.6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3%、13.9%和13.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21.86億元,增長13.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1.19億元,增長21%。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06年,消費品市場汽車、信息產品、教育服務型消費亮點頻現。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通訊器材類比上年增長38.8%;汽車類、金銀珠寶類銷售額分別增長28.3%和25.5%;書報雜志類銷售額增長13%。2006年全市超億元的消費品市場5個,全年成交額達到6.9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完成10.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1%。其中,進口額6.35億美元,增長49.8%;出口額3.98億美元,增長33.4%。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63億美元,增長70.3%,加工貿易出口1.35億美元,增長6.3%。2006年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穩步增加。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同比增長7.1%。外商直接投資16809萬美元,下降12.1%。2006年,全市外商投資新批項目27個,其中,中外合資企業9個,外資企業16個,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1個,合同外資金額15296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全年完成貨運量6185萬噸,增長3.3%;客運量完成3839萬人,增長5%。全年完成貨運周轉量69.58億噸公里,完成客運周轉量13.23億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3.5%和5.8%。
郵電業快速發展。全年郵電通信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9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3.17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7.91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5.2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97萬戶。
旅遊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國內旅遊人數198.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1.5%;國內旅遊收入8.45億元,增長41.3%。海外旅遊人數3969人次,增長59.5%;外匯收入145.71萬美元,增長55.39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實現財政收入41.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大大高於當年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33億元,同比增長28.3%。全年完成各項稅收36.57億元,同比增長29.1%,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8.5%。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觀,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0.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32.8億元,增長37.9%。
金融機構存貸款繼續穩步增長。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7.24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2.11億元,同比增長20.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2.34億元,同比增長27.3%;存貸差額154.9億元。現金收入777.97億元,增長14.4%;現金支出800.94億元,增長13.3%;現金凈投放22.98億元,下降14.4%。全年保費收入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保險賠付支出1.57億元,增長18.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5萬人,比上年增加0.08萬人,增長2.78 %;成人高校在校生1.2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2所,在校學生3.16萬人,增長33.67%;普通中學146所,在校學生21.17萬人,增長1.14%;普通小學700所,在校生24.45萬人,下降9.87%。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8%。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專利申請量1100件,專利授權量 319件。組織申報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2項;爭取省和國家科技資金778萬元。市級鑒定科技成果40項,居國際領先水平2項,居國際先進水平1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和創新獎1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30.85億元,比上年增長24.7%,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4.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1.37%,比上年提高1.12個百分點。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4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4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6個。廣播電台3座,電視台3座,有線電視用戶28萬戶。全年出版市級報紙2700萬份,其中,黃石日報1100萬份,內部期刊9萬余冊。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66個,衛生技術人員11102人,病床床位808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320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有3人5項次獲世界冠軍。在全省十二屆運動會中,獲83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體質達標合格率90.5%,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 2006年,黃石市人口出生率為8.46‰,死亡率為4.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4‰。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53.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26.3萬人,鄉村人口為127.57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2006年黃石市城鎮化率達到49.75%。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長13.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用於吃的支出比重繼續下降,用於吃以外的居住、學習、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方面支出比重顯著上升。2006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3%和43.6%,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十二、資源和環境
全市水資源總量27.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070立方米。總供水量13.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12.81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32億立方米。
2006年,黃石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主要指標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其中,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0.12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31毫克/立方米。空氣污染指數為86(屬於優良),空氣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290天,優良率為79.5%。
全市各級環境監測機構3個,環境監測人員69人。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8個,總投資1.67億元。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7個,控制區總面積75.9平方公里;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總面積73.6平方公里。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歷 史 沿 革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隨後成立石灰窯工業特區辦事處、湖北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黃石市在此基礎上過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歸黃石市。
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
人口資源
(根據2005年黃石市1%人口抽樣調查公報)
一、總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 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 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 %;年平均增加 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二、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 1.7 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三、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 %; 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五、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 %;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 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八、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九、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長率4.16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 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區 總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陽新縣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區 66.81 70.74
#黃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陸區 11.06 11.15
鐵山區 6.77 6.71
開發區 6.30 6.88
㈣ 湖北省黃石市有哪些旅遊景點啊
湖北黃石市著名景點:
一、仙島湖
仙島湖即王英水庫,位於黃石市陽新縣王英鎮,幕阜山北麓,距華中重鎮武漢140公里、廬山130公里,仙島湖植被優良,物種群集,空氣負離子濃度1010個/立方厘米,湖水能見度達5米,盛夏日均氣溫25度左右,冬日8度左右,且湖岸岩洞成群,洞內成溪。仙島湖是省級生態旅遊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與杭州千島湖、加拿大千島湖並稱「世界三大千島湖」。
二、小雷山
小雷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城西十五公里的陳貴鎮境內,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雷山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省級森林公園。小雷山以神奇的石景聞名遐邇,石松,石床,石屋等近百處石景,鬼斧神工,各具特色,共分四大景點:方廣洞景點,大小口景點,小雷八景景點,石筍尖景點。各景點有寶塔,亭台,樓閣,廟宇點綴其中。早在明朝袁宏道留有贊美小雷山"峰峰雪點綴,曲曲水蒼寒"的詩句。小雷山是一幅瑰麗的山水畫,是一座神奇的石頭城,是聞名中外的游覽勝地。
三、七峰山生態旅遊區
七峰山生態旅遊區位於湖北省黃石市的陽新大冶兩縣交界處,106國道和大廣高速之間,距黃石市區約56公里。景區由七峰山、三教山、大王山、龍山、虎山等數十座山嶺組成,前雅後巍,峻秀雄偉,氣勢磅礴,其喀斯特溶岩地質地貌為周邊少見。主峰南岩峰海拔862.7米,為黃石最高峰。
文史深蘊,風景名勝眾多。有三國古戰場羊破寨,太平天國古城牆,有道教金銀洞,儒教才子坡,佛教觀音閣、南岩寺、七峰寺、細岩寺……,還有紅軍醫院故地、轟動延安的 「項家山事件」等等。
四、磁湖
磁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市區,是一座美麗的城中湖,當地人又稱張家湖、南湖,相傳古時候湖中有大量的磁石,由此得名。磁湖的水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匯水面積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5米。1997年,磁湖風景區經省政府批準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磁湖風景區青山環抱,湖岸線曲折,總長為38.5公里,整個景區秀麗清新。
五、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境內,「礦冶大峽谷」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核心景觀,形如一隻碩大的倒葫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
2010年2月22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擁有亞洲最大的硬岩復墾基地。是中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湖北省繼三峽大壩之後第二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㈤ 湖北黃石附近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遊景區
黃石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軍事古塞西塞山 西塞山又名雞頭山。虎視江北,扼守長江,地勢險要,自古為軍事要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古戰場。孫策攻黃祖,周瑜破曹操,劉裕攻桓元,曹王皋復淮西、陳玉成大戰清軍等事皆於此。西塞山景色壯麗,臨江懸崖峭壁之上有「桃花古洞」現於流雲之間。此洞有6平方米,為天然石洞,洞中又有小洞與山中溶洞相通。進洞小道寬不過2尺,只能貼壁側行,頭上陡崖倚天,腳下江水喧囂。驚心動魄,人稱「一步險」(1985年建有鐵索護欄)。洞下臨江處有元真子釣魚台。洞左上側百米處臨江面有一塊4米多高的岩石,刻有「西塞山」三個陰文大字,為明代董其昌題署;在桃花洞右側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0厘米,寬3厘米,厚1厘米,為吳王孫皓建鐵索橫江留下的遺痕。還有飛來船、佛掌、月窟、鏡岩、鵝掌、鰲魚石、過兒洞、蚊龍窟、雲林得意筆、標干仞等景觀。唐代李白、江淹、劉禹錫、皮日休、書應物、張志和、韋庄及宋代陸游、張文潛、黃庭堅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西塞山吟詩賦詞,抒發情懷。劉禹錫的《兩塞山懷古》:「王浚船樓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秋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龍舟會 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民慶賀端午節的傳統盛會,主要活動有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弔活動。 2009年9月30日,西塞神舟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飛雲洞飛雲洞位於西塞山區南面的獅子山(古名回山)上。晚唐文學家元結,號琦圩子,為避安祿山兵禍之亂,曾在洞前結廬讀書,寫下《異泉銘》、《石宮四詠》等詩文。故此稱琦圩洞。飛雲洞分上中下三層,各生異景,妙趣橫生。上洞出雲,縷縷如絮:中洞出風,習習宜人;下洞出水,鏘鏘悅耳(名曰異泉)。下洞又分左中右三洞,洞中怪石林立,玲瓏剔透。每當山雨欲來,洞際雲涌霧騰,瀑布獻彩,蔚為壯觀。為重點保護古跡。已闢建為飛雲公園。 東方攬勝景點位於下陸區和鐵山區交界處,距市區20公里。山勢巍峨,海拔495.2米。山「在武昌(今鄂州)東界故名東方」,即因方位得名,以聞名。山頂有弘化寺,建干唐憲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原名「寶峰招提」四字乃唐憲宗御筆寫出,並賜開山和尚德聰禪師法號「智印」。現存弘化寺古建築群為清同治年間重修。殿堂樓閣,鱗次櫛比,金碧輝煌,規模宏大。山門「三楚第一山」和反面匾額「白蓮凈城」為清大學士余國柱所書。正殿門「弘化寺」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手書。寺內原有佛像千餘尊,其中有3米高銅鑄大佛像和鋼鐵合鑄大佛像3尊,有暹邏(泰國)送來的金玉石佛像一尊和大量佛經藏書,還有2噸多重的鑄鍾4口,為佛教活動較集中的場所。東方山自然景色秀麗,有「靈泉錫卓」、「仙履日喧」、「青松倒插」、「白蓮頻開」、「鐵山懶卧」、「石船高撐」、「禪關同福」、「道洞雲停」等八景。現已闢建為東方山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鹿獐朝暉在鐵山區主城區內。鹿獐山公園依山而建,模擬古代宮苑風格建設,鹿獐閣矗立於山頂,凈高26米。西側有華藏寺。 磁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磁湖位於市區中,自然風貌秀美。北宋詩人蘇軾、蘇轍兄弟曾在此泛舟,留下「蘇公石」供人游瞻。古有磁湖寨。今在湖濱建有鯰魚墩、澄月島(魚躍鳶飛景區)、逸趣園等景點。市已闢建團城山公園,市區返往團城山的杭州路已通車目前環磁湖的八大景觀工程即將完工,一個更加秀美的磁湖即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於鐵山區東北郊,是我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擁有「亞洲第一天坑」,國家AAAA級景區。市區乘坐6路、11路公交車可到。
江灘公園中窯江灘公園已建成,昌大堤江灘公園在建中,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8月完工。 此外市區有挹江聽濤、黃荊吐月等名勝景點,章畈國際溫泉度假村、大眾山風景區、黃荊山森林公園和大冶保安湖濕地公園正在規劃和建設中。 大冶市旅遊景點: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小雷山風景區、三台、八景(即「天台、雲台、宮台和金湖湛月、銅海飛煙、鹿頭夕照、龍角朝暾、太和雲霧、雪嶺石林、沼開疊翠、虹經鍾靈」)。 陽新縣旅遊景點:仙島湖風景區、 陽新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