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從業人員的發展路徑

旅遊業從業人員的發展路徑

發布時間: 2020-12-16 03:22:33

Ⅰ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與開發路徑研究作者是誰

摘 要: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出台,長江中游各城市旅遊合作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旅遊資源的整合也是區域旅遊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區域旅遊資源賦存的基礎上,運用SWOT分析法剖析區域內旅遊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並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建議,以期提升旅遊資源開發效率,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的發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7222192.htm
關鍵詞: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開發
一、前言
中國旅遊業的競爭在經歷了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城市競爭三個階段之後,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即區域協同與跨區域合作競爭的新時代,區域整合體成為旅遊業競爭的基本單位。在具體實踐中,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區域旅遊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譽為中國旅遊區域一體化「三駕馬車」。與此同時,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中國區域發展「第四擎」,旅遊經濟增長快、發展空間巨大,旅遊發展潛力日益顯現,但是旅遊合作尚處於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提升。
長江中游城市群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便捷的交通聯系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為區域旅遊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歷了從「中三角」到「中四角」再到「新中三角」的空間演繹格局[1]。2015年4月國務院批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地區旅遊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旅遊資源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經濟資源,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旅遊資源――旅遊產品的整合是區域旅遊業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措施,實行資源整合,是培育旅遊核心品牌,增強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國乃至全球旅遊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概況
(一)研究區域界定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空間范圍包括武漢城市圈( 武漢、黃石、黃岡、咸寧、鄂州、孝感、仙桃、天門、潛江) 、襄荊宜城市帶( 襄陽、宜昌、荊州、荊門) 、環長株潭城市群( 長沙、岳陽、株洲、常德、益陽、湘潭、衡陽、婁底) 和環鄱陽湖城市群( 南昌、九江、鷹潭、上饒、景德鎮、新余、撫州、宜春、萍鄉、吉安市部分縣區) ,涉及3 省 31 市,國土面積約 31.7 萬平方公里,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特大城市群之一[2]。
(二)區域旅遊資源稟賦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國旅遊資源富集地區之一,旅遊資源總量豐富,特色鮮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數量多、種類全、分布廣、品質高,散發著獨特的魅力[3]。
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自然資源類型中,各種構景地貌多彩多姿,名山大川交相輝映,不僅有大別山,廬山、三清山,衡山等名山,也有東湖、洞庭湖、鄱陽湖等秀美江湖。區域內河、湖、潭、池、泉,形態豐富,品種多樣。區域歷史遺跡眾多,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旅遊資源,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蜚聲海外,湖北大別山區、紅安麻城、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以及董必武、李先念,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人的故居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湖北擁有的名人屈原、王昭君,湖南擁有名人曾國藩、齊白石,江西擁有名人陶淵明、王安石等,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為區域旅遊增色良多。區域內現代城市景觀豐富,現代科技園區、人工科技場館、名校名氣等構成較為成熟的科教旅遊資源。
截止到2014年末,長江中游城市群共有世界遺產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處,5A級景區17處,4A景區154處。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開發SWOT分析
(一)優勢
目前,武漢城市圈、襄荊宜城市帶、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總體旅遊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在全國處於發展較快的行列,擁有一批開發比較成熟的景區,三大名樓、三大名湖、十大名山以及三峽等在海內外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旅遊產品也日臻成熟。
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推進,三省旅遊產業的融合步伐加快,在客源互送、營銷推廣、線路設計等具體事項上加以突破,並利用高鐵及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整合有效的旅遊資源。2013年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共同發布「美麗中三角,我的家鄉我的城」主題旅遊產品。此後各城市分別在北京、重慶聯合開展旅遊推介,推進「美麗中三角」之旅,並開發以三城旅遊為主的名人尋蹤游、歷史文化游、休閑歡樂游等主題產品,以及名山名樓名湖游、紅色故里經典游、世界遺產探秘游等眾多專項旅遊線路產品。區域旅遊的有效合作,倍數級的打造出各種類型的旅遊產品,通過旅遊產品的強強連著、差異互補等形成了大量的旅遊產品組合,致使大部分地區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經濟優勢,成效頗豐。
(二)劣勢
湘鄂贛同處中部地區,人文經濟以及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旅遊資源雖豐富,但山水、人文古跡等旅遊產品的雷同現象和可替代性較強,將旅遊資源變為高品位旅遊產品的效率並不高,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就外國遊客對中部地區旅遊產品的認知度而言,以三峽和武當最為知名,其他景區的知名度仍不高,尚缺乏能夠享譽國內外、競爭力強和代表長江中游城市群特色的創新品牌。
同時,區內旅遊資源分布不均,加上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影響,城市群內旅遊景區呈現出不均衡的空間格局特徵,導致區域旅遊存在同質化競爭,缺乏內涵式發展。區域內一些旅遊景區的盲目開發和過度利用以及景區之間的惡性無序競爭造成對旅遊資源的肆意破壞,影響區域的旅遊可持續發展。
另外,面對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的旅遊需求,區內以觀光為主旅遊產品組合限制了區域旅遊合作縱深發展,資源深度開發仍不夠,對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創新不夠,不能適應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 (三)機會
2004年「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中部地區的經濟迎來了較快的發展,至2009年武漢、長沙、江西三大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接近2萬億元,「中三角」的口號慢慢提出。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中提出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主體構成的長江中游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區區域」。2015年4月國務院批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推進旅遊業的深度合作,聯合構建無障礙旅遊區。可以說,近幾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發展得到國家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引導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環境。區域內各旅遊企業也積極發揮地緣優勢,加強溝通。2012年2月湘鄂贛旅遊部門簽署旅遊發展合作協議後,中三角旅遊一體化正式起航。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交通條件的改善也為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提供保障。區域內高鐵、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基本建成。城市群內部城市「三小時高鐵網」的推進進一步加快了長江中游交通圈的建設,對遊客量增長將起到較大的拉動作用。
(四)威脅
環顧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周,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成渝地區、西北地區的區域旅遊合作起步較早,發展的較為成熟,對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區域抱團宣傳促銷雖在積極推進,但旅遊節亮點不足,旅遊一體化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政府,旅遊企業如景區、旅行社等主體參與不多,在宣傳促銷上沒有形成合力,缺乏整體性,實質性成果不多。另外,區域內部分景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後,食、住、娛、行、游的配套水平較低,影響長江流域區域一體化進程。
四、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優化路徑
(一) 深度整合資源,打造核心旅遊品牌,構建高品質旅遊產品體系
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旅遊合作總體定位為指導,以各地區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為依託,分區定位,各有側重,實現旅遊產品錯位競爭。武漢城市圈可依託長江、黃鶴樓、大別山等城市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城市旅遊、科教旅遊等;長株潭城市群依託洞庭湖、橘子洲、韶山等旅遊資源,重點山水旅遊、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環鄱陽湖城市群依託洞庭湖、廬山、三清山等旅遊資源,以生態文化為內涵,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民俗文化旅遊、鄉村旅遊等。
在現有「靈秀湖北」、「江西風景獨好」、「錦綉瀟湘」三省自己的旅遊形象上,結合各區域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重點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並發揮長江水道和高鐵優勢,整合發展長江三峽―荊州―長沙―洞庭湖(岳陽樓)―武漢(黃鶴樓)―九江(廬山)―鄱陽湖―南昌(滕王閣)沿江旅遊線路,共同打造高鐵旅遊走廊等精品旅遊路線和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
對現有旅遊產品進行提升改造,優化區域產品結構,豐富產品類型,積極開發各類度假旅遊產品和專題旅遊產品。繼續推動紅色旅遊、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宗教文化,挖掘資源的文化內涵,突出內涵式旅遊發展。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推動綠色生態旅遊、水上旅遊,增加遊客山水休閑體驗。推動工業、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旅遊產品轉化,推出休閑農業游、鄉村旅遊。促進文化、商業、體育等行業及部門與旅遊充分融合,創新旅遊產品,發展文化創業旅遊、商務會展旅遊、蜜月旅遊、綠道自駕、低空旅遊等。利用智慧旅遊新業態,挖掘大數據,通過分析遊客的旅遊信息創新旅遊產品,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
(二)加強旅遊資源開發支持保障體系建設
1.政府主導,加強區域旅遊資源整體規劃與開發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打造一個深化區域合作,政府牽頭,企業聯動的發展格局。在對旅遊資源類別、品位、地區以及客源市場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旅遊資源規劃,明確區域旅遊發展的近期和長期目標,確定旅遊開發項目,並結合各地特色文化對各地區旅遊發展加以定位區分,以避免無序競爭,提高旅遊發展效率。同時,加強政府導向性投入,規劃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規劃,加大旅遊交通的規劃和協調力度,加強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通達性,降低區域間旅遊交通成本。
2.整體營銷,加大企業整合力度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聯合營銷成為開拓及佔領旅遊市場的有效途徑。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合營銷多以政府牽頭,聯合推介的形式進行,可在此基礎上增加以景區、旅遊企業為代表的的旅遊目的地的聯合營銷,強化企業參與,形成「區域聯合、行業聯合、企業聯合」的全方位的旅遊營銷體系。
同時,聯合營銷的重點是要以區域品牌為核心,並形成區域大品牌鏈接各地旅遊小品牌的多層次營銷產品,以增強市場沖擊力。利用國內外旅遊媒體,選擇與發展較成熟的旅遊集團合作等形式進一步開拓旅遊市場。並發揮網路營銷優勢,利用微博營銷、網路團購等宣傳區域旅遊形象,推廣旅遊產品。
3.推進旅遊信息化建設
在發展智慧旅遊大背景下,區域旅遊發展必須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這就要求各政府部門聯合推進建設旅遊信息系統。一方面,在各城市旅遊交通樞紐如車站、機場、碼頭以及主要旅遊景點、市中心、主要商圈、各星級飯店等設置電子化終端設施,提供電子導游、電子支付景區門票、參團訂車等便捷化服務,讓遊客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旅遊景區的有關信息。
另一方面,設立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門戶網站,主要提供旅遊景區介紹、旅遊信息發布、企業宣傳營銷、電子商務交易、信息採集、投訴受理等全方位的旅遊服務,並將各旅遊企業網站、各省份旅遊網站與之相聯接。
另外,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的優勢,加大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構築「中三角數字化旅遊」。在區域內各重點景區,尤其是4A、5A景區,實現WIFI全覆蓋,同時開發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APP,實現旅遊預訂、資訊發布、虛擬旅遊、網上景區等功能,並強化數字化監控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濱,鄧祖濤.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空間格局演化分析[J]. 經濟問題,2015(9)
[2]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務院.2015
[3] 胡露露.長江中游城市群旅遊經濟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4
[4] 拓慶陽. 陝西省旅遊資源稟賦及開發的區域差異評價[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5
[5] 薛增峰. 青島西海岸旅遊資源整合開發策略研究 [D]. 雲南師范大學,2014,9

Ⅱ 在線旅遊的職業發展路徑是怎樣的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中國在線旅遊產業鏈主要由上游供應商、網路媒介、終端客戶等組成。在線旅遊產業鏈中,上游供應商通過自建網站或中間代理商兩種渠道進行旅遊產品和服務的直銷與分銷;在線旅遊代理商作為網路媒介,以產品分銷渠道的角色將產品和服務銷售給終端用戶。
在線旅遊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在線機票、酒店和度假業務的增長。尤其是受到在線休閑旅遊迅速崛起的影響,其重要組成部分酒店和度假業務迎來爆發增長期,其中度假業務在整體在線旅遊市場中所佔比重也逐年升高。另外,隨著在線短租,在線租車和打車業務的興起,在線旅遊市場將迎來新增長點。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將接近7000億元。

Ⅲ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

Ⅳ 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寫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合適嗎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啊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Ⅳ 鄉村旅遊發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路徑

鄉村旅遊升級基本思路與方向
(一)產品精緻開發
鄉村旅遊的升級,首先是鄉村旅遊產品的升級。導入生態與文化創意理念,基於對鄉土文化與自然充分理解、重構與設計,開發精緻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遺產公園、休閑農庄(場)、主題庄園、花海田園、親子樂園、鄉村營地等,在傳統的農家食宿之外,形成豐富的鄉村旅遊業態,提供多元化的鄉村旅遊體驗。
(二)參與主體擴展
鄉村旅遊產品升級和鄉村旅遊業態豐富,必將推動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將進一步擴展。除旅遊接待戶、當地政府之外,在管理層面,可組建鄉村旅遊發展協會、鄉村旅遊合作社;從投資開發層面,可引入外部旅遊投資企業、鄉村連鎖酒店、新農人群體等;在規劃設計層面,鼓勵旅遊規劃公司進入;在營銷層面,則可廣泛與各類新媒體平台展開合作。以此吸引外部資本、人才進入鄉村,在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投資運營、營銷宣傳等各個階段,形成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三)經營模式創新
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著力破解鄉村土地流轉、農宅租賃瓶頸,積極探索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農宅入股、旅遊咨詢機構智力入股、旅遊眾籌等新型投資機制,引導鄉村旅遊從單一的「農民自營+政府引導」,走向「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新農人+政府+社區」等多元化經營之路。
(四)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全面發揮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帶動效應,一方面,推進鄉村旅遊與農業、漁業、林果業、手工業等鄉村產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鄉村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旅遊導入,吸引文化創意、體育、商貿等新型產業業態進入鄉村,豐富和更新鄉村產業體系,全面激發鄉村地區產業活力。

Ⅵ 紅色旅遊策劃規劃哪些發展路徑值得參考

紅色旅遊策劃規劃有這三點發展路徑值得參考,艾肯為你總結:
1.紅色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融合
2.紅色文化與體育文化的融合
3.紅色文化與科技、娛樂文化的融合

Ⅶ 流域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帶發展規劃特色路徑如何構建

農業規劃,現代農業規劃,休閑旅遊農業規劃,生態農業規劃具有領先的規版劃經驗綜合確定其發權展路徑。一般農業產業帶農業產業體系構建需要綜合考慮主導發展戰略,發展目標,需要綜合確定農業產業發展方式、路徑,農業科技等。例如我知道的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的某市的高效觀光示範帶總體規劃方案中是以休閑農業為與鄉村旅遊為主導,以蓮產業和林果產業為特色,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打造壯美現代田園、多彩文化演繹、創新產業示範、活力宜居鄉村的城鄉農業旅遊共同體。 產業選擇: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為主導產業,發展蓮產業和林果產業兩大特色產業,提升設施蔬菜、花卉苗木等基礎產業,構建「1+1+3」產業體系,,具體自己查看。
總之,需要統籌城鄉產業互補支撐關系,融合區域發展目標,生態環境構建體系,產業發展路徑等綜合確定農業產業帶的發展思路。

Ⅷ 實現全域旅遊的重要路徑是什麼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力推進「旅遊+」,通過「旅遊+」產生適應全域旅遊特徵的旅遊形態,+出新的全域旅遊生活形態,形成新型的研學、養老、休閑和健身等模式。 全域旅遊不僅要從空間,更需要從產業角度來認識理解。全域旅遊的核心不在於空間上的各種「全」,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要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改變以單一旅遊形態為主導的旅遊產業結構,構建起以旅遊為平台的復合型旅遊產業結構,推動旅遊產業由「小旅遊」向「大旅遊」轉型。各地實踐表明,全域旅遊正在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統籌推進旅遊發展的重要抓手,正在成為企業參與旅遊綜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正在成為社會廣泛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舞台,正在成為居民和遊客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
全域旅遊是發展戰略、發展模式,「旅遊+」是實現全域旅遊的重要方法和路徑,跨界融合是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旅遊+」是互聯網+思維在一個行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是時代特徵的具體產業體現,是時代語言的行業表達。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旅遊業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已經具有巨大的能量和越來越綜合的功能。具有「搭建平台、構建渠道、促進共享、提升價值、提升效率」等綜合功能。發展全域旅遊,需要大力推進「旅遊+」,通過「旅遊+」產生適應全域旅遊特徵的旅遊形態,+出新的全域旅遊生活形態,形成新型的研學、養老、休閑和健身等模式。旅遊可以發揮巨大的市場力量,發揮拉動能力、滲透能力、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發揮催化、優化、集成、放大作用。
推進全域旅遊的一個核心就是推進「旅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通過完善提升旅遊產業要素,增加旅遊綜合消費,擺脫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現旅遊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轉變,形成旅遊新產能。「旅遊+」是全域旅遊轉型升級的創新空間和主攻方向,是旅遊投資、旅遊消費的新熱點、新亮點,是拓展旅遊發展的新空間,也是產品業態創新的主攻方向,是旅遊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是整合資源的紐帶。
培育旅遊大產業,關鍵是要做好做足「旅遊+」這篇大文章。鄉村旅遊、農牧旅遊、水利旅遊、工業旅遊、林業旅遊、商務旅遊、研學旅遊、醫療旅遊、養老旅遊、健康旅遊、休閑度假、文化旅遊等增長點,是「旅遊+」的重點領域。「旅遊+」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旅遊+」催生新的經濟形態,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成功的涉旅企業,其創業傳奇大都與「旅遊+」有關。「旅遊+」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深遠影響,迎接一個新時代到來。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中,通過「旅遊+」不斷創造價值、放大價值的「+」,不斷發生化學反應,「+」出新的價值、新的驚喜,產生「1+1>2」的效果。「旅遊+」的核心是促進人的發展,實質是通過人來實現「+」,又通過「+」更好地服務人。
推進全域旅遊,通過「旅遊+」大力發展會獎旅遊、文化旅遊、婚戀旅遊、體育健身旅遊等新業態,培育特色旅遊基地。大力推進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旅遊休閑功能,形成一批鄉村旅遊度假區、水利風景區、國家農業公園、休閑漁業旅遊區、森林公園、生態旅遊區、鄉村旅遊區、養生養老中心、研學旅遊基地、房車自駕車營地等,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將旅遊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推進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郵輪、遊艇、大型遊船、房車、小飛機、景區索道、游樂設施、戶外用品、旅遊用品、垂釣釣具、滑雪、潛水、露營、探險等各類戶外用品等旅遊裝備製造業,建成集研發、生產、展示、銷售、體驗於一體的旅遊休閑裝備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實施全域旅遊戰略,推進「旅遊+」,就是推動旅遊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及民航交通、體育等行業的融合發展,創新旅遊發展新領域,拓展旅遊發展新空間。 近年來,隨著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發揮的效果越來越好、在國家外交戰略層面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旅遊業從自循環向開放融合轉變,「旅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如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所言,「旅遊+」與「互聯網+」一樣,具有「搭建平台、促進共享、提升價值」之功能。互聯網以其無處不在的技術力量,通過「互聯網+」全面深刻地改變世界;而旅遊則以其強勁的市場開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動力及人文交流優勢,通過「旅遊+」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

Ⅸ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旅遊發展路徑有何不同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旅遊發展路徑那我想是差不多的。
不過更注意環保一下罷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