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旅遊業年度報告
發布時間: 2020-12-16 00:36:58
『壹』 周庄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南30多公里,地處江南水鄉,雖經歷了900多年滄桑,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周庄仍
小題1:A 小題2:B
『貳』 三山島的蘇州三山島的發展
從農業經濟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步步艱辛啊 農業經濟 三山島歷來以婦女在家種田種桑,男子出外經商的農商經濟為主,1969年集體經濟,每個生產隊有好幾個生產隊積極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開山圍地造梯田,從浙江引進柑桔,並大量種植,每個生產隊的柑桔產量平均50擔。1982年社員分紅創東山之最,為3.85元/工。1983年三山島分田分地到戶,仍延續以生產花果為主的農業經濟。 長毛兔,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桶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國各地不斷有人「找」到三山。他們不是來旅遊的,而是來買兔苗的。這就怪了,這些人幹嘛非要千里迢迢,趕到這里來買呢?再說,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這個太湖小島的呢? 說來話長。 三山島養兔子早就有之,不過那時候是草兔,沒多少經濟價值。盡管島上沒有黃鼠狼,也沒有毒蛇,很適合兔子繁殖,但也沒有多少人家飼養。 1980年,村民張柏年第一個飼養拉毛兔,是花3元錢1對從吳江廟港買來的。由於他不會剪毛,繁殖後,只賣兔苗,賣給村上人,還賣給東山人。 同年,沈光華等三家也開始飼養了。是南京外貿公司送給他們的,每家1隻公兔,西德種。他們養在家裡,跟本地兔子雜交,「下一代」的毛色很好,常有浙江人來收購。他們跟著浙江人學會剪毛。當時的兔毛收購價是每斤102元,沈光華家養了100多隻,每年剪五次毛,每次能賣100多元;加上兔苗出售,收入在當時是很豐厚的了。很快,家家戶戶都飼養了,既剪毛,又賣苗,形成了一定規模。 1985年,國內發生兔疫,各地兔子紛紛病死。南京農科院研究出兔瘟疫苗,控制了兔瘟。獨有三山,因為是湖中孤島,「與世隔絕」,很少受外界感染,兔子大多很健康。村民張侶年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在《農民日報》上登了兩次廣告,引得各地養兔專業戶不斷趕到蘇州,再到東山,一路輾轉「找」到三山,購買兔苗。如此,「兔島」三山名揚四海,各地不斷有人跟著「找」過來,登門求購,其中最遠的來自新疆烏魯木齊。三山人的兔苗收入很快大幅度超過了剪兔毛的收入,養兔人家出現了很多「萬元戶」。可以說,這是三山人在改革開放之後掘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家的樓房就是那時候造起來的。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國際市場兔毛收購價一路下跌;到九十年代中期,1斤只賣20來元。而飼料價格卻逐年上升;加上有些浙江人收了兔毛回去噴水、撒味精,把份量加重了賣給外貿公司。這樣,兔毛容易變質,三山兔毛的牌子給砸了,外貿公司不收了。拉毛兔,這個在三山紅火了十餘年的「金副業」就這么沒了。 高枝嫁接:三山人改良柑桔 80年代後期,三山村民發現本土的洞庭紅桔和廣橙酸性足,籽多等,市場銷路不暢,三山人對其進行嫁接改良品種,有溫柑(無核蜜桔)椪柑等等。由此,三山村民都熟練地掌握了桔子的嫁接技術,隔湖的洞庭東、西山人紛紛前來邀請三山的高手前去幫他們進行高枝嫁接,改良桔子品種,高枝嫁接技術在當時也作為三山村民的一項主要副業收入。 島人辦廠:「開關廠」 上世紀八十年代,蘇州農村鄉鎮工業蓬勃發展,進入高峰期。廣大農民身受其益,「無工不富」成為共識。三山人也動足腦筋,辦過幾家工廠。 其實,文革前島上也辦過工廠。最早是軋糠廠。起因是當時大隊里買了機船來給農田打水,停在娘娘廟前的水浜里,閑時,就利用機器來軋糠,後來就在橋頭開軋糠廠,由許水根、汪壽法負責,用草乾等軋成糠作為豬飼料。後於 年停辦。文革中,因葯品供應奇缺,保健站就自辦葯廠,主要生產中葯針劑。 蘇州鄉鎮工業發展時期,三山島上的村辦廠第一家是「九二O」生物農葯廠,五金膠木廠,辦於1975年至1978年,產品為開關膠木件,廠長楊仁發,工人20人左右。 其後有吳縣友聯有機工藝廠,1983年至1987年,生產有機玻璃等,廠長秦仲林,廠里請的老師傅曾參與毛澤東的水晶棺的製作。 太湖五金廠,為股份制廠,1985年至1993年 後改名表殼廠,廠長許錫明。 玻璃鋼廠,1977年至1981年,生產玻璃鋼黑板、玻璃鋼瓦等。還有私營的縫紉機零件廠。 吳縣三聯排印廠,1987年至1996年。該廠先是三山村與上海印刷三廠、東山糧管所聯營;後與蘇州印刷總廠聯營,改名印刷廠,因三山島缺電,遷址到東山,廠長秦建平。 吳縣思梅食品廠, 1991年至1998年,廠長吳惠生。蘇州出口日本鹽漬梅的第一隻集裝箱,就是該廠的產品。由於廠內環境清潔,梅子質量好,生產工藝講究,所以開頭兩年外銷非常興旺。第一年就賺了15萬元,皆大歡喜,頭腦發熱,第二年擴大規模,新造4個池。「胃口」大了,三山的青梅不夠「吃」,去西山再收,足足收了上萬擔,每擔3.58元,是青梅收購價的最高峰。但也正因為梅子是外銷為主,內銷很少,加之技術含量低,開辦容易,很快廠家紛起,梅子生產太多,日本市場過剩,外銷渠道萎縮,產品大量積壓,思梅廠最終虧損60萬元後關門。 三山島還曾開設過地毯廠、緙絲廠。島上辦廠,確實不宜。主要原因是湖島僻遠閉塞,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昂,引進項目、人才十分困難,資金、能源、信息、技術、管理,也都落後、匱乏。即使像食品廠這種傳統型、作坊式的工廠,因地制宜,原料、技術、勞力都有優勢,但還是因為信息不靈,國際市場一有起落,便一撅不振;其他產業更無優勢可言、難以生存。 三山島上辦不了廠,也不再辦廠,這其實是件大好事。首先是保護了生態環境,作為行政村而無工廠,三山可稱是蘇州地區的唯一「凈土」,至今仍無工業污染和機動車尾氣;其次,也逼著三山人另謀出路,開發最適宜在三山發展的「無煙工業」:旅遊業。 先奇俱樂部:旅遊業大開發的一曲「前奏」 1993年5月下旬,大批人馬登陸三山,隨行還帶來許多大型機器:挖土機、攪拌機、翻斗車、吊車等等;同時,還有大批的鋼筋、水泥、磚瓦、黃沙、石子等建材「涌」上島岸。從此,轟鳴的機聲、嘈雜的人聲,打破了湖島古村百年如一的悠閑和平靜。 28日上午,在歡鬧的鑼鼓鞭炮聲中,三山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型工程項目——先奇俱樂部破土動工。 這個預算超過千萬元的大項目,從洽談到開建,總共只花了兩個半月。合作雙方,當時的吳縣農工商總公司(不久改名先奇集團、為江蘇省首家集團公司)和三山村股份公司,都對項目下定了決心、充滿了熱誠。「先奇」投入資金,三山村以土地作股,聯手開發湖島旅遊業。這是三山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轉折:從傳統、封閉的農業自然經濟,走向以旅遊業為主的現代的、開放的產業化經濟。 然而好事多磨,開工後,項目進展並不如人們期望和預料的那麼順利、快速。原因是,先奇集團自身經營有誤,戰線拉得過長,投資點布得太多,造成資金緊缺。再有,三山島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尤其是不通電,施工建設、旅遊經營全靠柴油發電機「自發電」,成本更高。 但先奇集團畢竟是本地的國有企業,他們信守承諾,頂著困難堅持開發。先奇總經理楊景明說過這樣的話:「這個項目即使虧了,也是虧在吳縣、留在三山。」半年後,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俱樂部開始營業,接待各地遊客。 俱樂部董事長由楊金明親任;三山村黨支部書記吳惠生任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總經理對外招聘,首任楊德明,曾在西班牙從事過旅遊業,因此重金誠聘,月薪高達上萬元,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楊德明在任一年,後由原吳縣公交公司負責人吳興生接任。兩年後,原東山鎮團委書記湯建東接任,在任一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先奇俱樂部曾經興旺過一、兩年光景,最好的時候一個月的利潤有過9萬元。位於吳縣城區黃金地段的「先奇廣場「上,「高炮」廣告「吃在先奇,玩在三山」高聳雲天,引人注目。 然而好景不長,1997年夏天,「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國家宏觀調控,壓縮投資,收緊銀根。加之先奇集團攤子鋪得太大,子公司多達60多家,本來已不堪重負、度日艱辛,其時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三山項目隨之關門 不過,也真如楊金明所說,「虧在吳縣、留在三山」----旅遊業開發的基礎「留在三山」了。其中有硬體:道路、橋梁、景點;有軟體:旅遊業經營管理的理念、知識和經驗;還有知名度:巨額的廣告投入,使得「太湖蓬萊,文化三山(當時廣告語)」傳遍長三角地區和四海內外。所以三山的有識之士一致認為,「先奇俱樂部」盡管「曇花一現」,但作為一曲「前奏」,它已經在本村群眾和外地遊客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裊裊餘音」。一旦時機成熟,三山的旅遊業大開發就會「東山再起」! 歷史性的飛躍:通電、四線合一光纜 三山,是蘇州地區最後一個通電的行政村。 早在七十年代中、後期,蘇州地區除三山之外,都已通電,從而奠定了大力發展鄉鎮工業的堅實基礎。而這時,三山仍處在「沒有光明、沒有動力」的原始、落後狀態。 1977年 月 日小姑生產隊,購置的一台八千瓦的小功率柴油發電機,開始「自發電」,供社員晚間照明。這一「亮」令其他生產隊羨慕不已。不久,其他四個生產隊也相繼購置柴油機發電。洞庭石礦購二台波蘭產的黑白電視機。後來小姑生產隊也買了一台21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放在蠶室里,晚上讓社員們看電視。結果其他生產隊的人紛紛前來「軋鬧忙」,人滿為患,「電視室」不得不「暫停開放」。後來五個生產隊都有了「電視室」,晚上秩序才好轉。 有了「自發電」,廣播喇叭裝進家家戶戶,由東山廣播站葛才興、三山島秦永原、潘靜華等負責安裝。家用電器也開始進入「先富」人家; 1994年,還藉此開通了「微波電話」。盡管因為「限時供應」,很不方便,但這個古老的小島上總算有了些許「現代文明」。 1983至1984年間,三山「分田到戶」,村、組的集體經濟能力減弱;而村民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用電量數倍於前,致使各組(其時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組)的「自發電」難以為繼。為此,村裡於1983年購進一台「50千瓦」,用於全村統一供電。1988年,又換購了一台「75千瓦」,並在當時縣人大的支持下,獲得每年12噸「平價油」的指標,用於發電。 然而,好景不長,「自發電」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經濟轉軌之後,平價油越來越少,用「議價」的成本太高,而且只能「限時供電」,不僅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更嚴重地制約了三山的經濟發展。因此,九十年代前後,村黨支部就將爭取早日通電,定為全村的頭等大事和實事。通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企業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1月18日,湖島古村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通電了!「四線合一光纜」,由2006年3月18日開通。 至此,「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旅遊業大開發「只欠」的「東風」勁吹了,三山人東山再起了。 盛世興旅遊 「農家樂」樂農家 1983年6月,蘇州市和吳縣文化界的領導,和一批相關人士來三山開會,商討三山古人類遺址和風景資源的保護、開發事宜。因村裡的招待所過於簡陋,客人們便分散住宿在條件較好的村民家中。二十年之後,有人將這次會議的住宿方式,稱之為蘇州地區「農家樂」的「起源」。 也就在這時,因為採石礦停辦、長毛兔熱「降溫」、工廠「開開關關」,三山經濟發展路在何方?而上級和外界對古人類遺址、和島上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越來越關注、重視,自發來島的遊客也日見增多。這些都啟發、促使三山村黨支部,開始將發展經濟的目光轉向旅遊業。 但這需要巨額投入,而且是長線投資,見效慢、回收慢,不是一般人、一般企業能夠擔當的。在當時蘇州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外資的熱潮中,三山人多次與外商接洽。豐富、優厚、獨特的旅遊資源,確實吸引了許多實力雄厚的海外有識之士,他們來島考察、洽談,有的甚至做了詳細、周到的可行性報告,在島上召開董事會,決心投資三山,開發旅遊。然而,因當時政策和觀念的局限,這些「中外合作」之舉最後都不了了之。 但村幹部們因此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堅定了決心。在此基礎上,有了後來和「先奇」的合作開發。 旅遊開發,廣告「轟炸」。遊客們看了廣告記住了,來了;不少人來晚了,他們不知道先奇俱樂部已經關門了。既來之,就要吃、要住,沒了俱樂部,怎麼辦?三山人想到了十年前的那次市、縣文化界會議,便照此辦理,由住宿條件較好的村民負責接待,管吃管住。「農家樂」,一種新興的、由農民自發興起的旅遊形式,在湖島古村三山率先萌生了;至少,在蘇州地區可以這么認為。 2000年1月,三山通電。旅遊業大開發的時機到來了。 一年之後,「三山風景區」成立,國慶節正式營業。當年才三個月,門票就賣了6萬元;第二年全年60萬元;第三年再翻倍,120萬元;去年又增至240萬元。而全村的50多家「農家樂」、幾十輛電瓶車,和花果、蜜餞、茶葉、禽蛋等土特產,由產業帶動的各種延伸服務,其收入至少超過1000萬元!「農家樂」,樂農家,節假日和旅遊高峰時期,三山島上遊客成群結隊,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沉寂了上百年的湖島古村,恢復了歷史上的歡鬧和興盛。 創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006年,三山村投入巨資,在硬體建設上對全島沿路外環境進行了集中整治。其中遊客碼頭投入60萬元;農家樂內外環境改造投入50萬元;觀光電瓶車停車場投入2萬元;沿路綠化投入8萬元;路面修復投入10萬元;並投入100多萬元建造東泊碼頭一座,和環島路1.4公里等基礎設施。投入20多萬元,完善了景區的道路、指示牌、環保垃圾箱和環境綠化,投入80多萬元在遊客中心原來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完善了接待、投訴、安全保衛、公共衛生間等多方面的功能。對「農家樂」旅社經營戶,進行硬體和軟體的整治,硬體上對房屋外觀牆面、內部裝修進行改造。還根據《蘇州市農家樂管理辦法》的具體要求,規范管理秩序,做到依法經營、公平競爭、誠信守信,確保農家樂經營能夠健康有序發展。在軟體建設上,投入3萬多元,請上級環保部門對三山島的生態環境進行測評;投入5萬多元,對工作人員和講解員進行培訓。工作人員統一著裝,掛片服務。三山島樹木茂盛,為了做好山林防火工作,投入資金10萬元,修建了防火隔離帶。為了保持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創造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村裡還成立了一支10人組成的環境衛生保潔員隊伍,專職服務,長效管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年底喜訊頻傳:三山村獲評2006年度蘇州市旅遊行業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村書記吳惠生獲評先進個人稱號;而且先後順利通過蘇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驗收和創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驗收。後者為全國性的榮譽稱號,每三年評審一次,在旅遊大市蘇州的全市范圍內,也僅有3個村獲此殘榮。 同時,三山景區的門票全年收入更是穩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三山的旅遊業發展,開始步入規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環新階段,一步一個腳印,前景光明燦爛. 
熱點內容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