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宜州劉三姐旅遊文化節
Ⅰ 廣西宜州劉三姐是哪個年代的
據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
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
宜州不怎麼好玩
Ⅱ 劉三姐鄉的文化概況
2004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宜州市的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宜州市流河鄉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位於宜州市北部,鄉府所在地距宜州市區4公里,佔地面積230平方公里,劉三姐鄉風景秀麗,劉三姐文化深厚,每年三月三,這里都舉行盛況空前的廣西「劉三姐故鄉三月三歌會」,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弘揚劉三姐文化品牌,劉三姐鄉先後建成了劉三姐公園、劉三姐故居、劉三姐書院、劉三姐度假山莊(三星級)、劉三姐競技表演場等三姐文化景點和場所,宜州市決定將劉三姐鄉建設成為以山水田園風光和濃郁的劉三姐民族文化為主調的特色旅遊衛星城,為推動宜州旅遊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在2006年6月7日國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廣西有19項,其中就有宜州市「劉三姐歌謠」。明朝孫芳桂的《歌仙劉三妹傳》更把劉三姐的身世加以演繹,「少女三妹,生於唐中宋神龍五年,七歲即好筆墨,聰明敏捷,時呼女神童。年十二,通經史,善為歌。父老奇之,試之頃刻立就。十五艷姿初成,歌名益盛。千里之內,聞風而來,或一日,或二日,都不能和而去。十六,來和歌者終日填門,雖與酬答不拒,而首禮甚嚴也」。崇拜積累到一定程度,便發生質變,於是從當地傳說的歌謠「唱歌好,唱得好歌會成仙。不信你看劉三姐,朵朵蓮花坐千年。」「三姐騎魚上青天,飛到天上做神仙;三姐成仙人人敬,世世代代共香煙。」歌王劉三妹成為歌仙劉三姐。
1961年,電影《劉三姐》將劉三姐 文化推向一個高峰。該影片是在桂林拍攝的,影片中美麗的桂林山水、美麗的劉三姐、美麗的山歌迅速風靡全國及東南亞,從此,前來游覽桂林山水、尋訪劉三姐和廣西山歌,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劉三姐集體、劉三姐香煙、劉三姐景觀園……有關劉三姐的企業、產品、項目也不斷出現。
2007年以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為總導演,梅帥為總策劃、製作人的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無疑是劉三姐品牌利用的一道濃墨重彩。
演出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留給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融入於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劉三姐鄉位於宜州市東北,是往來宜州的的北門,宜羅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較便利,商業發展前景廣闊。同時,依託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旅遊業已成為全鄉農業之外另一支柱產業。
Ⅲ 宜州市劉三姐故鄉800字作文,怎麼寫 謝謝你們了!
宜州市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位於廣西西北部,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誕生地。
宜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狀元馮京故里,這里有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山谷祠、全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五百羅漢名號碑、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及部將唱和詩碑刻、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雲游宜山的遺跡等名勝古跡。其中《徐霞客游記》中描述宜州景物的文字達二萬多。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西遷宜州,竺可楨、豐子愷、蘇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
宜州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素有「三姐故里,宜人之州」之美稱,居住著壯、瑤、苗、水、毛南、仫佬等少數民族。千百年來,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孕育著獨特的民風民俗。彩調劇《劉三姐》、《龍女與漢鵬》20世紀50年代曾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專場演出,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三月三歌節、壯族歌圩、八月十五山歌會、賽龍舟、壯族婚俗趣味盎然,獅子上刀山、踩火盆、過火海、搶火球等民間絕技令人賞心悅目,傳統民間小吃琳琅滿目。2005年宜州下梘河被自治區列為「劉三姐歌謠文化保護區」,2006年宜州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宜州市受益於電影《劉三姐》的影響力,旅遊業得以真正起步,是廣西發展較早的縣市之一。歷屆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業,緊緊抓住廣西建設旅遊強省、河池構建紅水河大旅遊圈的發展機遇,堅持把旅遊產業作為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來培育,旅遊產業地位日益凸顯,旅遊業獲得了長足發展。2007年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2013年被列為廣西重點規劃建設20個特色旅遊名縣之一。自創建名縣工作啟動以來,宜州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旅遊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以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為目標,以完善旅遊服務功能為重心,以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景區景點建設、提高接待服務水平、加強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努力推動宜州旅遊產業的增量提質,取得了良好成效。旅遊產業已成為宜州市第三產業的龍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2013年接待遊客179.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5.43億元。
宜州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素有「三姐故里,宜人之州」之美稱,居住著壯、瑤、苗、水、毛南、仫佬等少數民族。是彩調、桂劇、漁鼓文化發祥地之一。彩調劇《劉三姐》、《龍女與漢鵬》20世紀50年代曾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專場演出,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三月三歌節、壯族歌圩、八月十五山歌會、賽龍舟、壯族婚俗趣味盎然,獅子上刀山、踩火盆、過火海、搶火球等民間絕技令人賞心悅目,傳統民間小吃琳琅滿目。
Ⅳ 廣西宜州是不是劉三姐的故鄉這里有劉三姐鎮,劉三姐酒店,劉三姐飯店,劉三姐旅行社,劉三姐……很多
你好!你參考下,宜州市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3。 經國家考證
Ⅳ 劉三姐是宜州的,為什麼桂林人卻提的更多
而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生於羅城,後來成長生活在宜州。經多方考證,三姐在宜州成長生活的痕跡比別處更為厚重和真實,且有多證據可循,故現在世人均認可三姐故里只在宜州。近年來,關於劉三姐的故鄉,很多城市一直爭論不休,有些人說河池宜州是劉三姐故鄉,有些人說桂林是劉三姐故鄉,好像很少聽說柳州。小時候,挺喜歡跟爺爺奶奶看劉三姐唱山歌
刻都足以證明三姐是宜州人。其次,劉三姐本來就是一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要真的考究她的故鄉,本身就無法真實考證。考證來考證去,依據永遠都是來自於文藝作品和傳說中!搶了幾十年,考證了幾十年,現在三個城市民間好像達成了一個「妥協」的一致共識:劉三姐的故鄉是宜州市,傳歌地是桂林市,成仙地是柳州市。
Ⅵ 宜州在哪
宜州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龍江中游。東與柳城、柳江兩縣接壤,南與忻城、都安相連,西與河池、環江,北與羅城等市縣為鄰。市域面積3869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積佔27.47%,丘陵面積佔58.80%,台地面積佔3.53%,平原面積占 10.20%。全市轄7鎮14鄉(其中2個瑤族鄉),下設204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2589個自然屯。市府駐地沿鐵路南至廣西首府南寧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地區行署駐地河池市72公里(公路76公里),東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市境國道323線、黔桂鐵路貫穿東西部。境內國道、省道、市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公里,有火車站 11個。1999年,全市實現村村通電、通公路、通廣播電視目標。市境地形特點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屬半山半丘陵地區。
宜州,歷史悠久,宋代大文學家黃庭堅、明惠帝朱允文、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等歷史名人曾留寓此地,留有山谷祠,山谷先生衣冠墓,石達開與部將氣吞山河的唱和詩石刻,全國現存最早的五百羅漢號碑等眾多文物古跡;民族文化淵遠流長,宜州是北壯發源地,宜州彩調、桂劇等地方戲獨具特色,彩調劇《劉三姐》和《龍女與漢鵬》五十年代曾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專場演出,得到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首長的高度贊揚;民俗風情多姿多彩,壯族歌仙劉三姐故鄉的山歌名揚四海,三月三歌節、壯族歌圩、八月十五山歌會、賽龍舟、壯族婚俗等場面壯觀,風趣盎然;傳統民間小食琳琅滿目,豆腐圓、豆腐餚、紅薯窯、玉米粥、馬打滾、狗舌饃等,讓您一飽口福;山水風光美麗迷人,下梘河、古龍河,那清清的流水,翠綠的竹林,秀美的山峰,奇特的溶洞,使您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宜州市迷人的山水風光,美麗的民間傳說,濃郁的民族風情,眾多的文物古跡,構成了劉三姐故鄉獨具特色的旅遊。當您踏上劉三姐故鄉風情之旅,到下梘河、流河寨、三姐廟、古龍城、仙女岩等景點游覽,那悠悠的山歌,旖旎的風光,奇特的溶洞會令您陶醉,將把您帶到劉三姐當年生活的年代。古龍河竹排漂流,天下一絕,具有「險、奇、美、幽」之特色,「青山綠水一竹排,盪盡人間舊塵埃。古龍美景觀不盡,君子有幸泛搓來。」
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製作的十五集大型音樂電視連續劇《劉三姐》就在宜州拍攝。歡迎您到劉三姐故鄉宜州市觀光旅遊。
Ⅶ 劉三姐是宜州的,桂林人卻提的更多這是為什麼
桂林是廣西的代名詞,可能對外省的人提及廣西,第一個想到的可能不是省會南寧,而是桂林,桂林已成為廣西的文化形象標志。劉三姐這部經典且富有年代感的電影取景與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了電影的拍攝效果就把取景放在了桂林,人們的潛意識里桂林自然而然就和劉三姐相聯想起來了。第二劉三姐雖然是宜州人,可是嫁到了桂林陽朔,這樣一來解釋就順理成章了。第三,桂林本就代表了廣西的人文地理標志形象,加上劉三姐這個傳說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文化IP,自然就被桂林徵用了。
劉三姐永遠都是文化經典,不論它的歸屬在哪,不管有多少爭議,只要是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都應該感到自豪。
Ⅷ 作文游宜州劉三姐文化城
網路
3圖
文化 [wén huà]
多義項
廣泛的知識並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 更多義項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文名
文化
外文名
culture
詞目
文化
拼音
wén huà
注音
ㄨㄣˊ ㄏㄨㄚˋ
興安盟的大秧歌
提到重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文化的哲學定義
聽語音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具體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哲學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這里把非人類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較恰當一些。雖然它們具有人類文化的共同點,但是一個本質區別是人類的自主價值與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與其他智慧群族的。
狹義文化的定義;「我們把脫離大腦的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向主觀、理性、真理,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稱為文化。見《博弈聖經》
《易經》賁卦
聽語音
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從這看,文化一詞,與上文關系密切、
概念
聽語音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 非遺「梅花篆字」
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推移,隨著人類更理性地認識事物和探索世界,隨著人類在科學文化上的逐步覺醒,人類會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進而從更寬泛的生命文化譜系中更加的獲益。李二和第一次將「文化」這個概念引入到更開放、更寬容的生命思維高度,從而更真實的思考和解讀文化。作為一種對文化與生命的獨特思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文化釋義
聽語音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謂文,就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也就是由陰陽、剛柔、正負、雌雄等兩端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錯綜復雜、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謂人文,就是指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的活動就稱為人文活動。
人文活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認識的層次,第二個是運用的層次。
對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現象加以觀察、認識、了解,使之凝定為確定的知識,便是初級的人文活動,也就是前引易經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貞定為知識)。這一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與意義是為進級的人文活動作基礎作準備。
進級的人文活動便是運用由初級人文活動中所凝定的種種知識來為人生服務。這種服務也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單純為增加生活的方便而作的,如先民耕田以食、織布以衣、架木以居、斵輪以行,以至今日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人利用知識而將自然物的存在結構加以改造、重組而運用出來的。這可以說是一種以實用為重點的服務。
至於在實用之上的另一層服務,我們可以稱為以彰顯意義為重的服務。那就是利用這些自然物或人為加工物為代表與象徵,以呈現出一套套人所獨具的生活方式。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禮儀,包括種種法規制度、風俗習慣。
例如飲食,除了果腹的實用目的之外,我們還可以同時藉以表顯精神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