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遊業特徵
『壹』 當前世界旅遊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過去6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一直長盛不衰,期間雖然也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貳』 世界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特點: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2.旅遊樣式的多樣化;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叄』 國外古代旅遊的特徵
(一)世界(以歐美地區為主)旅遊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參照世界歷史的分期,可將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體分為:
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3個時期。
(二)現代旅遊的特徵
1.遊客的大眾性
所謂大眾性(這里並非指「大眾旅遊」模式),一是指旅遊者階層的廣泛性,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現代旅遊的主力軍,使旅遊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二是指規模性,即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從一生一次到每年一次甚至每年多次出遊,因而形成大規模旅遊的態勢;三是指群體性,即多數以有組織的團體旅遊,尤其是遠程的洲際性旅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遊客大眾性,說明原來只有小數權貴和富有人士才能享受的旅遊活動,已變成普通勞動階層的人民也能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
2.地區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普遍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逐漸有條件參加旅遊活動,先是國內,再到國外。例如中國。不僅國內旅遊發達興旺,如今已成為亞洲一個新興的旅遊輸出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出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看好,發展中國家也普遍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當今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地區)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地區)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旅遊業的普遍發展,使得現代的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或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像新幾內亞、澳大利亞腹地乃至南極洲都有旅遊、探險者光顧。
3.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旅遊雖然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同時也嚴重地存在著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旅遊的發展,無論是從旅遊者的人數上,還是從旅遊者的消費額上,歐洲一直占著絕對優勢,而非洲與中東所佔比例很小。
4.增長的持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惟獨旅遊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至今發展方興未艾,成為永遠不知「夕陽產業」為何物的產業。
5.影響的雙重性
古代旅遊因限於小數人的自發活動,對社會還不足以產生影響。近代旅遊和旅遊業的興起雖然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因影響力不大,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而現代旅遊和旅遊業的普遍快速發展,不但創造了旅遊經濟奇跡,而且對於促進異質文化的交流和不同價值觀的溝通與諒解而增進友誼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以及對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如何才能使旅遊和旅遊業持續健康地發展,以造福後代,將是21世紀的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共同課題。
6.運作的綜合性
現代旅遊與為旅遊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的旅遊業已發展成為需要眾多產業部門、政府機構、全社會參與並具有特定經濟、文化功能的市場綜合體。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都無法獨立地發展國際或國內旅遊業。
因此,現代旅遊業將是旅遊者與旅遊服務提供者之間構成的一個相互依賴和影響的統一體。由此決定,現代旅遊業又具有高度開放性和交叉性特徵。
『肆』 結合目前世界旅遊現狀分析世界旅遊客源流向特徵是什麼
世界旅遊業期待中國客源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切斯科·弗蘭賈利前不久在世界旅遊大會期間感慨地說:「1992年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時,適逢中國第一個旅遊年,當年中國接待外國遊客才1500萬人,而去年,僅10年後,竟上升到3700萬人。」這位法國籍的國際旅遊界權威人士動情地說:「這樣的發展趨勢還在繼續。我在宣讀下面的數字時,心裡百感交集。我們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從而超過我的祖國法國。本組織的信息部門告知我,中國還將成為世界主要旅遊客源國之一。」
對於世界旅遊大國來說,中國帶來的首先並非客源爭奪戰,而是前所未有的機會。義大利的生產活動部副部長吉塞朴·蓋拉提說:「中國旅遊業的騰飛及其開放,成為飯店業、航運業、旅行社等行業的共同機遇。從歐洲最大的旅行社,到全球最大的客機生產廠,都在中國遼闊的國土上找到取之不盡的機會。」
日航國際旅行社作為中國第一家外國獨資旅行社即將開業。德國途易集團投資的中國第一家外資控股旅行社即將營業。這些全球一流大型國際旅行社進入中國,充分表明了中國市場強大的吸引力。
塞普勒斯旅遊部部長芬妮·米歇爾說,如果說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旅遊優先目的地,讓競爭的夥伴感到一些壓力的話,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迅速成為世界一大旅遊客源的現實,則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備感興奮。
來自被稱為「非洲天堂」的辛巴威的環境和旅遊部長弗朗西斯·涅馬甫說:「數千年前,中國人的足跡就曾到過現在的辛巴威,而今我們來到這里向更多的中國朋友發出邀請。」
目前只有不到1萬名中國遊客曾到辛巴威旅遊。涅馬認為這個數字太少了。隨著亞洲旅遊市場的迅猛發展,他希望到辛巴威旅遊的中國遊客能增加5到10倍。
從今年開始,辛巴威旅遊部門將陸續在中國推出一系列面向中國的旅遊宣傳活動,第一步就是在中國設立辛巴威的旅遊窗口。今年8月,辛巴威駐華大使館首次成立了旅遊辦公室。明年,一個辛巴威大型旅遊代表團將遍訪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地,進行一個月的「地毯式」宣傳,通過交流、演出、展覽等方式讓中國公民感受辛巴威旅遊文化氛圍。
涅馬還將未來發展的旅遊目標鎖定中國的在校大學生。他說,中國的各大高校將是他們推介旅遊的重點,因為這些年輕學生將會成為未來的旅遊大軍。
據悉,辛巴威有望在今年年底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的目的地國,屆時中國公民前往辛巴威旅遊將更加便利。辛巴威已計劃逐步開通與中國的直航航線。涅馬希望有更多中國投資者到辛巴威投資旅遊業,如酒店經營等。
「我真想對見到的每一個中國人說:歡迎到我們國家來,我們為您准備好了!」馬來西亞文化、藝術和旅遊部秘書長達托·穆赫德·阿茲米·拉扎克說。作為最早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國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去年接待了近60萬中國遊客。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從首都機場到中國大飯店,從北京街頭的車流到商場購物,就市容和服務接待水平來言,我並不覺得這里同倫敦或巴黎有什麼區別。」葡萄牙旅遊國務秘書路易斯·科雷亞·達·席爾瓦說,「除了這里的電梯服務人員的英語,要比其他國家服務人員的漢語流利這一點之外。」
「我似乎已經看到了奧運之城,盡管我不是體育官員,但是這兩天我感受到北京市民熱情、好客、好學和干練。有天晚上我忙裡偷閑在街頭逛,竟然有一個中學生來主動帶路並請教英語發音。我認真地說應當向他請教普通話發音才對!」希臘的發展部副部長季米特里斯·耶奧加科普洛斯說。
約旦旅遊和古跡大臣薩米爾·塔維勒高興地說:「可以預見,我們將迎來成群結隊的中國旅遊者。前些年,說起中國,貿易商務部門最起勁,因為同中國朋友忙著做生意。現在旅遊部官員也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中國人正逐漸富裕起來,需要到世界各地去遊玩。」
泰國旅遊和體育部旅遊發展辦公室主任薩斯塔瑞·皮查卡那容說:「此次來中國肯定要購物,但是我基本不用換匯。周圍親戚朋友不少是做生意的,他們平時就喜歡用人民幣結算。第一因為強勁的中國經濟使人民幣穩定可靠,第二因為我們那裡中國遊人實在是太多了!」去年泰國接待了70萬名中國遊客,並希望盡快突破百萬大關。
世界旅遊組織特別顧問傑弗瑞·利普曼說:「上世紀七十年代,飛往世界各地的航班上幾乎都能見到日本人,那一度成為日本經濟奇跡的具體表現之一。而現在,世界各大機場上隨處可見中國人的蹤影。我覺得對於世界旅遊業內人士來說,全世界旅遊景點一定程度上都在成為『中國村』。」
肯亞旅遊和新聞部長圖朱表示,肯亞和中國在旅遊業的合作潛力巨大,肯方希望加強與中方的合作。他說,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令世人矚目。希望更多的中國人前往肯亞觀光旅遊,特別歡迎中國企業到肯亞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開辦旅行社和賓館。他表示,一俟中國批准肯亞為中國公民的自費旅遊目的地國,肯亞將在北京設立旅遊辦事處,並推動肯亞航空公司開通到北京的直飛航線。
「從飲食到服裝,中國旅遊者可以在印尼到處發現中華文化的痕跡,印尼華人2000多年的影響肯定能使中國朋友產生親切之感。」印尼旅遊部部長高級助理愛德華·司徒毛讓說。
統計表明,最近幾年來,中國遊客對印尼風光的愛好有增無減。1999年至2001年,中國赴印尼旅遊的人數年均增長超過33%。2003年,在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戰爭之後,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同印尼鷹航開展合作,目前每周有4班飛機往返雅加達和廣州。
萊昂·貝特朗是法國設備、運輸、住房、旅遊和海洋部負責旅遊事務國務秘書。他表示,中國是個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旅遊市場潛力巨大。法國希望加強同中國政府和旅行社之間的合作,並願意就文物保護、人員培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進行交流。法中兩國正就具體事宜進行協商,以期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到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旅遊。他說,到北京後參觀了長城和故宮等著名旅遊景點,當地政府積極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努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法國和歐洲遊客來中國旅遊。
瑞士旅遊局東南亞區主任菲德·索馬汝加表示,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加入世貿組織後迅速走向國際的現實以及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都將促進其旅遊業的發展。中國遊客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每年3個更長的黃金周假期,以及未來更多的度假方式等,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旅遊業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索馬汝加說,瑞士於1998年提交了希望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國的申請,並正與中國國家旅遊局接觸,希望能在阿爾卑斯山迎來更多的中國客人。2007年中國遊客有望持申根簽證赴瑞士旅遊。他對中國旅遊業在本世紀的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公民出境游也將更加便利。據預測,到2005年,中國公民在瑞士的過夜數將達到25萬間夜。
『伍』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論文800字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主要選擇方式之一。旅遊業的發展不僅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為它們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因此,旅遊業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
據世界旅遊組織今年年初發表的年度報告統計,2002年世界各國和地區入境旅遊人數達7.15億人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歐洲入境旅遊人數仍居世界第一位,為4.11億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57.5%。近年來,亞洲旅遊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旅遊業最興旺的地區之一。2002年前往亞太地區的國際遊客達1.31億人次,僅次於歐洲。美洲地區也是世界旅遊的熱點地區,2002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21億人次。非洲的遠古文明和原始風光也開始吸引遊客的視線,去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到2410萬人次。
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法國仍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2002年法國接待的外國遊客人數突破了歷史記錄,達7670萬人次,佔世界旅遊市場的10.7%。其次是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接待人數分別為5130萬人次、4540萬人次和3950萬人次。中國的悠久歷史、秀麗風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多樣化的民風民俗以及安全的旅遊環境等,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得去年中國入境旅遊者總數達到3680萬人次,居世界第五位。
今年上半年由於受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一度疲軟。從下半年開始,歐洲旅遊業增長較明顯,非洲和美洲也有增長。亞洲一些地區的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也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世界旅遊組織樂觀地表示,亞洲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將會在今年年底全面復甦。
目前,世界旅遊業正朝著區域化、多樣化趨勢發展。多年來,世界旅遊業主要以歐洲為主體,現在逐漸形成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旅遊方式的選擇上,一些國家採取以「新」、「異」取勝的戰略,除一些傳統旅遊項目外,文化旅遊、商務旅遊、生態旅遊和網路旅遊等特色旅遊,以其新穎、別致、時代性強和內容豐富多彩等特點吸引遊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由於受世界經濟因素影響,未來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亦將日趨激烈。
如何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吸引更多旅遊者、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和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許多國家通過頒布旅遊組織法或旅遊基本法、直接投資或減稅、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制定休假制度、實行「低門檻」入境和「低門檻」收費政策等,以保證和支持本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陸』 歐洲西部是世界旅遊業最繁榮的地區,思考其原因(從大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作答)
地理位置:歐洲西部位於亞歐大陸的西岸,面積約占歐洲的一半左右。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面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地型地勢: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海洋深入陸地,形成許多內海,邊緣海和海灣且河流眾多。
氣候特點:受海洋影響大,北大西洋暖流從沿岸經過起贈溫贈濕作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這里冬季比較溫和,夏季比較涼爽,全面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條件多種多樣,旅遊資源豐富。
人文:經濟發達,種植業乳畜業發達。交通網密集,海陸交通便利。歷史悠久,多文化之都。
『柒』 世界旅遊業排名
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悉尼再一次被美國旅遊休閑雜志( Travel and Leisure)評為世界最佳旅遊城市。這是這個以歌劇院、海港橋和沙灘而著名的城市在近10年中8次高居榜首。
第二名是泰國首都曼谷,第三、四名分別為義大利的城市羅馬和弗羅倫斯(Florence)。泰國北部的城市清邁(Chiang Mai)首次進入前10名,位居第五。
紐約位居第六,接下來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南非的開普頓(Cape Town),墨西哥的瓦哈卡.(Oaxaca)和美國舊金山。
旅遊休閑雜志周一在紐約宣布了2005年的多項評選結果,數據是根據讀者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印尼巴里島再次贏得世界最佳旅遊島嶼,其位於山妍(Sayan)的四季渡假村旅館被讀者評為世界最佳旅館。
新加坡航空被評為國際最佳航空公司。中西航空(Midwest )在美國國內航空中排名第一。
評選結果並包括地區排名,其中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最佳旅遊城市排名前10名的城市如下:
1紐約 2舊金山 3新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 4芝加哥 5溫哥華 6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 7魁北克 8蒙特利爾 9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維多利亞港(Victoria) 10新奧爾良
亞洲最佳旅遊城市的前5名分別為
1曼谷 2泰國的清邁 3香港 4日本京都 5越南河內
2001年,中國國際旅遊收入首次超過德國和英國,從近幾年的世界第七位升到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過夜旅遊者人數仍居世界第五位,列法國、西班牙、美國、義大利之後。2001年,全球國際旅遊總收入下降了2.6%。2001年中國國際旅遊收入1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7%,佔全球市場份額的3.8%;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人數為33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2%,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8%。與位居國際旅遊收入前四位的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相比,我國去年國際旅遊收入已分別相當於其24.6%、54.1%、60.1%和68.7%。2001年,中國香港的國際旅遊收入為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居世界第十三位;接待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13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1%,居世界第十四位。
『捌』 簡述世界旅遊發展將出現的變化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每年國際旅遊業的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00年底,國際旅遊人次可望達到6.6億,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10%左右。旅遊收入將增至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匯產業。1992年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根據總收入、就業、增值、投資及納稅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證明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產業的態勢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指出:旅遊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旅遊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共產生1.27億個工作崗位,約佔世界勞動力總數的6.7%;旅遊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 其增值額已達到14490億美元;旅遊是各國財政中主要的納稅產業之一, 全世界的旅遊企業及從業人員的納稅總額高達3030億美元。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是產生的產值和提供就業崗位的貢獻,它同時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歐洲和北美是現代國際旅遊業的兩大傳統市場。在80年代以前,它們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收入都佔世界總數的90%左右。80年代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一批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國際旅遊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新的分配組合。尤其是東亞、太平洋地區,近些年來,國際旅遊增長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達到7.5%。預計到2010年國際旅遊者人數將達到1,9億。 在邁向21世紀的發展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份額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將會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去鄰國度假者必定會增加,區域性國際旅遊將大大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重心也相應東移,使亞太地區成為未來國際旅遊業的「熱點」區域。從中國的情況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間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長。1998年旅遊入境人數達6347.84萬人, 顯示出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長期以來,國際旅遊的主要客源市場在地區結構上一直以西歐、北歐和北美為主。這兩個地區作為現代國際旅遊的發源地,其出國旅遊人數幾乎占國際旅遊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國中,除亞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外,其餘大都集中在上述兩個地區,其中僅德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就占國際旅遊消費總支
1/3
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國際旅遊客源市場在地區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歐、日本、獨聯體、東歐和第三世界等6 大經濟力量相抗衡的態勢,直接影響各地區國際旅遊客源的發生、發展、消長和轉移,從而導致客源市場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漸漸走向分散。到21世紀初,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國,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旅遊客源國,而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市場。中國目前私人出境旅遊人數較少,但增長速度較快。 1994 年至1998年五年間,私人出境旅遊人數平均年增長18.6%。出境旅遊正在逐漸形成規模。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從近年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特點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旅遊者越來越不滿足多年一貫制的觀光旅遊,而希望能夠在旅遊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積極的探索、參與和休息,人們將更加重視精神疲勞的消除,這樣就要求旅遊企業推出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那些單純遊山玩水的消遣觀光,將逐漸為多樣化的旅遊方式和項目所取代。國際上傳統的旅遊方式分為四種,即娛樂型、觀光型、療養型和商務型,大多數旅遊活動更多的是各種方式特徵兼而有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方式是由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市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同的旅遊方式也有不同的產品、價格、市場對策等,同時旅遊者也有不同的消費要求和消費特點。當今,國際旅遊消費動向的重大變化是消費由「目的」變為「手段」,人們消費是為了實現自我愛好,為了自由娛樂,表現豐富的感情等。傳統的觀光、娛樂等旅遊方式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旅遊方式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化的方向發展,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將應運而生。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旅遊距離的遠近受限於時間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本世紀上半葉,人們大都只能藉助於火車和汽車進行旅遊活動。當時飛機速度既慢且票價昂貴,還很不安全。因此,那個時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特別是橫渡大洋的國際旅遊的興起,是二戰後航空運輸大發展的直接結果。目前,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續航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距離在旅遊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趨減弱,人們外出旅遊將乘坐更快捷的飛機和高速火車。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飛機,從倫敦飛到東京,航程9585千米,只需3小時; 短途旅行可坐時速550千米的超導火車, 速度比現在的高速火車快近一倍。加之閑暇時間增多,今後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遠程旅遊的行列中來。1983年,歐洲共同體國家出國旅遊者中,7
9.7%的人是到毗鄰國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者僅佔20.3%;到1995年,出國作短程旅遊的那部分人數下降到72.7%,中、遠程旅遊人數升至27.3%。另據國際航空協會估計,世界航空運輸中,長途航運將成為主要手段,距離在2400千米以上的長途客運量可能從目前占航空客運量6%劇增至40%。因此,隨著更加快捷、安全、
2/3
舒適、經濟的新型航空客機投入運營,全球性大規模的中、遠程旅遊將成為可能。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世界局勢的緩和,使世界避免爆發全球性毀滅戰爭成為可能,但世界上局部戰爭和沖突時有發生。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將隨時對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形成局部威脅。在具備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惟一能使旅遊者放棄旅遊計劃的因素就是對安全的顧慮。旅遊者考慮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局部戰爭和沖突,恐怖主義活動;旅遊目的地政局不穩定,傳染性疾病流行,惡性交通事故的發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等。旅遊者只有對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確定無疑後才會啟程。因此,各旅遊接待國或地區都愈來愈重視安全因素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求從每一個環節把好安全關。針對一些不可預測的不安全因素為遊客預先代辦保險,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輕遊客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一旦事故發生,可以將其對市場的沖擊力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