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民俗旅遊發展
⑴ 簡述西雙版納的旅遊業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西雙版納有996公里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又有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打開南門、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西雙版納有橡膠、茶葉、甘蔗、香料、南葯、熱帶水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旅遊資源更富有特色,令人陶醉,目前,已開辟了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野象谷、植物園、熱帶雨林奇觀、民族旅遊村等景點120多個,被國務院落列為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的三個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現已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遊,並即將開通國際航班。西雙版納將成為與東南亞旅遊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當你邁進西雙版納地域的時候,首先感到是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膠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構成了一幅幅綠海、淥浪的畫面,綠濤將涌進你的心裡;身材苗條的傣家少女,秀麗清純,披著美麗的長發,風姿翩翩;還有那豐富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外來遊客嘖嘖贊美。
"九五"期間,西雙版納將實施科教興州和開放兩大戰略目標,積極爭取昆明-曼谷的公路,鐵路建設,盡快開通瀾滄江-湄公河全年水運能力,做好資源利用,經濟留易,跨國旅遊等,跨入21世紀西雙版納將更加繁榮和美麗。
西雙版納,群山高聳,雄偉壯觀,森林密布,山丘綿延。全州總面積19112.5平方公里,平壩面積僅佔5%。轄一市二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40多個鄉鎮,總人口84萬餘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諾、瑤等13個民族 。傣族是主體民族,近30萬人。
西雙版納,歷史悠久,古時稱勐泐,漢代時期屬永昌郡(今保山)管轄,到三國時設置過南涪縣,到唐宋時期分歸"南詔國"統治,元朝於公元1296年設置徹里路軍民總管府。1327年改置徹里軍民宣撫司。隨後又改成車里軍民府,車里宣慰使司,直到民國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隸屬普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對很多旅遊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很有吸引力的去處。西雙版納屬熱帶雨林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適合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生長和繁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五千多種熱帶植物和數百種珍禽異獸,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西雙版納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呢!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熱帶雨林、觀賞植物、野生動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傣家竹樓,造工精巧,樣式別致;還有香竹,更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⑵ 西雙版納的民俗民風怎樣有啥歷史遺跡
傣族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召樹屯與楠木諾娜》、 《葫蘆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深受群眾的喜愛。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動作為多類比和美化動物的舉止,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傣族的音樂悅耳動聽,除了為舞蹈伴奏外,常與詩歌相結合。雕刻、繪畫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 佛塔和佛寺隨處可見。傣族民居——竹樓,是我國現存最典型的干欄式建築,造型古雅別致,住在裡面清涼舒爽。傣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表示勇敢、美觀,亦能吸引異性的愛慕。
歷史文化
潑水節傳說 民間傳說,遠古時候,傣族居住的地方遭受一一場災難。夏無雨,春無風,秋無艷陽,淫雨滿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四季相淆,莊稼無法種,田荒地蕪,人畜遭 疫,人類面臨滅頂之災。 那個被人們稱為帕雅晚的人,見到如此光景,決心到天庭弄清原由,稟告天王英達提拉。他以4塊木板作成翅膀,騰空而起,沖入天庭,將 人間遇到的災難報告了天王英達提拉。項達提瓣聞狀一查,知道是負責掌管風、雷、電、雨、晴、陰的天神捧瑪點達拉乍無視捧瑪乍制定的旱、雨、冷三季之規,憑借廣大神通,蓄意作亂。而這個捧瑪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天神均對他無可奈何。 為懲處這個亂施淫威的天神,英達提拉裝扮成一個英俊的小伙,到捧瑪點達拉乍 家裡去串姑娘。被捧瑪點達拉乍長期禁閉在深宮中的7位女兒,對這位英俊伙子一見鍾情。英達提拉便將捧瑪點達拉乍降災人間,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實情相告, 7位平日已對父王心情憤懣的善良姑娘,,決心大義滅親,拯救人類。她們天天圍在父王身邊撒嬌,探查他的生死秘訣。面對 嬌女,捧瑪點達拉乍終於吐露了秘密:他不怕刀砍、箭射、也不怕火燒水淹,他怕的是自己頭上的發絲。 姑娘們探得秘密之後,將自己的父親灌得酩酊大醉,乘機 剪下他的一撮頭發,製作了一張「弓賽宰」(直譯為心弦弓,褸必弦弓),他們剛把弓弦對准捧瑪點達拉乍的脖子,他的頭顱便倏然而落。然而捧瑪點達拉乍的頭是 只魔頭,落地噴頭,火勢沖天。7位姑娘見狀,不顧安危撲向頭顱抱於情中,魔火頓滅。為撲滅魔火,7位姑娘只好將魔頭抱在懷中,不斷輪換,直到頭顱腐爛。姐 妹每輪換一次,便互相潑一次水沖洗身上污跡,消除遺臭。 捧瑪點達拉乍死後,樹魯巴的麻哈捧重修歷法,執掌風雨,使人間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傳說,修 訂的歷法是由帕雅晚於傣歷六月托夢給他的父親宣布的。因此,傣族便把公布新歷法的六月作為辭舊迎新的年節。人們在歡度新年時,相互潑水,以此紀忘那7位大 義滅親的善良姑娘,並寓驅邪除污,求吉祥如意流傳至今。傣歷新年,一般要過三天或四天,通常稱為「宛麥」、「宛惱」、「麥帕雅晚瑪」。「宛麥」是辭舊歲之 日,有些類似農歷的除夕。這天,人們要打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品,辭舊歲迎新年 傣家 傣族是西雙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精巧的竹樓,優美的孔雀舞。傣族少女服飾精美、容姿秀麗、能歌善舞,是西雙迷人的景緻之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愛水的傣族 西雙版納傣族,是與水有緣的民族,稱為水的民族。民諺說「泡沫跟著波浪漂,傣家跟著流水走」、「水創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講到,開天闢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質造成了地球。是水形成地,水是萬物之源。 在傣族的《回塔五蘊》醫學論著中,把「巴他維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約塔都」(風)解釋為人體的物質本源。水在其中起膠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認識到水不僅有飲用、洗滌、航運、灌溉、帶動水車等功能,還具有養育世間萬物的作用。傣族與水有割不斷的深情。 傣族法典中規定:「建勐要有千條河。」豐富水源,是傣族選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條件之一。 正如民諺說:「寨前漁,寨後獵,依山傍水把寨立」「無山不狩獵,無河不建寨」,所以,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對水的依戀,還與風俗習慣和居住地氣候有關。傣族過新年節時,有浴佛、潑水、劃龍舟等活動,都離不開水;亞熱帶的高溫,人們要一日幾浴;傣族開水田種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離不開水。 由於傣族把水視為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因而對飲水的潔凈十分重視。傣族住地是靠近江河,但他們只把江河水用來沐浴、洗滌而不飲用。他們要另尋水源,修建水井,專供飲用。為防止污染,所有的水井都要修建井欄、井屋,防止污物落入井水內。不少水井還建有井塔,將井口圍嚴實,僅留一個取水口,防止山水沖入井內。傣家竹樓上的水,也有「喃京」、「喃薩火」(飲水、用水)之分。「喃京」往往擺在屋檐內較高的地方;人們決不用「喃薩火」來做飯、燒開水、煮湯。傣家人很早就注意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並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污染,實在值得稱道。 旅遊小貼士 1、為防備蚊蟲和強烈的日光,雨傘就不用說了,還需准備驅蚊和防曬用品,防中暑葯(例如霍香正氣膠囊)都是不可缺少的。 2、游覽時要尊重傣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 3、西雙版納地區珠寶玉器較多,選購時需仔細甑別。 4、赴緬甸等邊境地區旅遊,須特別注意安全和衛生。 5,西雙版納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暖宜人。最佳的旅遊時間在10月至次年6月。年平均氣溫21℃,這里從來不下雪,即使在1月份,白天氣溫也很高。 6,一定要帶上足夠涼快的T恤和短褲,最好帶一件薄外套,因為早晚會有點涼,拖鞋是一定要准備的,到了那邊基本上每天都穿拖鞋,運動鞋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7,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包計程車去景點,出租司機一開始會給你個比較低的包車價,但是會強迫拉你去一些商業景點和購物場所,他們拉遊客到這些地方都會有幾十元的好處費,如果你堅決不去,他們會縮減你的行程,例如答應回來送你到機場,你如果沒有去他們推薦的景點或購物場所,回城後肯定就會找各種理由不送你去機場了,但是車費絕對不會給你減。
民間工藝
一:民族織錦 1、傣族通巴與花包 通巴、即挎包。傣族通巴,以各色毛線、棉線為原料織制。包長3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包正面、側面、後面。或織花卉鳥獸、或織幾何圖形,包底部綴有彩穗,色澤鮮艷美觀,做工精細,包形小巧,民族特點鮮明,是深受遊客喜愛的紀念性商品。產品除在本州銷售外,已出口緬甸、寮國。 花包,傣語稱為「罵管」,本是青年男女娛樂、傳情的玩具。歌舞餐廳將丟包活動搬上舞台以後,花包隨之變成小巧玲瓏的紀念品,深受遊客喜愛。曼景蘭等地的傣族婦女,抓住機遇進行花包生產,使花包進入旅遊商品市場。 2、民族服裝 美觀、素雅簡潔的傣族女裝;綉有各色圖案、鑲有銀飾品的哈尼族、基諾族男裝;古樸的拉祜族、布朗族女裝,是深受國內外遊客喜愛的衣著。州民族工藝品廠,根據遊客的需求,開發了夫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基諾族服裝生產,以傳統布料與現代布料相結合;傳統款式、色澤、飾品和現代款式、飾品相結合,設計縫制出民族特色鮮明的民族服裝進入市場,銷路極好。 二、木質工藝品 1、木板畫 以木質細膩。色澤鮮明的木材和優質的層板為原料,採用繪樣、鋸裁、拼帖等方法,將反映西雙版納少數民族衣著服飾、生活習俗、民居建築、自然風光的雕刻藝術品,拼帖在成板框內,精心打磨、修飾而成。此種木板畫、兼客雕刻藝術和浮雕藝術特點,民族特色鮮明,畫面色澤自然、古樸、素雅。大型木板畫,多被用於裝飾館堂、居室。小型木板畫,被遊客視作民族特色鮮明的禮品,用於饋贈親友,作紀念品保留。 2、木雕、根雕 傳統木雕,多為木刻佛像、神牛、金象,主要用於拜佛。進入80年代以後,木雕隨之出現。主要木雕產品,是木象、木獅、木牛、木馬、人像、變形人、木手鐲、木項圈等。根雕產品,一種是依樹根原形加工製作成的神似或形似的動物、植物、建築物等選型;另一種是絞殺植物氣生根自然形成的各種造型,經人工修飾製成的藝術品。 3、黑陶 1991年5月,勐海縣鄉鎮企業局為滿足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在景真八角亭所在地興建工藝美陶廠生產黑陶。1992年開始出壇、罐、壺、瓶、煙具、茶具、陶馬、陶牛等63個系列產品。產品造型新穎別致,雕刻精細,圖案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4、銀飾品與蝴蝶裝飾製品 傳統銀飾品,主要有釵、耳環、項圈、手鐲、臂環、胸飾、腳鐲、戒指、腰帶等。 蝴蝶裝飾製品,系90年代祿開發的新型工藝品。製品主要有蝴蝶原形工藝品。主要產品為蝶盤、蝴蝶標本卡;另一種是以彩蝶為原料,拼帖製作56個民族的古今人物造型裝飾蝶畫。產品做工精細,小巧玲瓏、色彩鮮艷美觀,深受遊客歡迎。
傣族佛教建築
數百年前,小乘佛教傳入雲南省西雙版納,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這里佛寺建築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還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眾生活的中心場地,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聖殿,佛教建築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築,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東西兩側遞減,交錯起落。屋頂使用長方形片瓦,瓦尾鉤在平形的竹製橫椽之上。屋頂正脊及檐面之間的戧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種瓦飾。正脊上的那瓦飾呈火焰狀,戧脊首端大多豎有鳳的形象,風格獨特。 曼飛龍佛塔西側那座開敞「布蘇」(戒堂,和尚誦經、議事的場所)又是另一種式樣:在重檐三面坡長方形佛寺的一側的中堂部分處,建一樣高、兩檐,另一側有端坡的大廳,兩邊矮一檐,各建一間人字形屋頂的房間。以上3部分聯系著的地方,檐下都打通連成一整體,成了一座開敞式戒堂。 進佛塔要經過的門亭也別具一格。在一個兩重檐人字屋頂的一側,成直角的再照樣建築一個屋頂,連接在一起組成門亭。檐下只有柱子支撐,無牆壁,四通八達,供人出進,雖屬重復建築,由於布置巧妙,更顯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築風格。從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築的顯著特點。那就是這些建築物沒有一座是把柱子鑲嵌在牆中的。 離勐海縣14公里處的景真八角亭(也是戒堂),造型獨特精巧:基座作折角方形,亭子為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亭身有31個面,32個角,每個角都蓋著緬瓦。8個亭角偏廈,自下而上,層層收縮,重疊美觀,直到頂端,錯落有致,結構精密,獨具一格。因亭子建在景真地方,故稱景真八角亭,是傣族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絲台帽「卡鍾罕」建築的。八角亭建於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景真地區的中心佛寺。在傣歷每月十五和三十兩日,景真地區的佛爺集中亭內,聽高僧授經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動,也是和尚晉升為佛爺的場所。 佛寺旁邊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緬式鍾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金剛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態。這些塔基本上由磚砌成,外敷石灰、塗料,大多是實心。景洪市曼飛龍佛塔屬泰式金剛座塔。這座像拔地而起的春筍的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傳教士設計,傣族頭人主持建造的,建於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來年。塔基呈梅花狀,周長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圍繞著8座小塔,高9.1米,分布八角,塔身是多層葫蘆形。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龕里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整座群塔潔白無瑕,秀麗無比。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們觀光的勝地。
橄欖壩的傣族家人
橄欖壩位於景洪市董東南,原來是一個以種植橡膠、水稻為主的農場。1998年在州政府「旅遊興州」政策的帶領下,農場引進資金,以當地的傣族村寨為基礎,興建了以傣族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為特色的傣族園。1999年8月1日,傣族園正式開園,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里,就成長為國家級旅遊景區。傣族園原始的榨糖機、具有傳奇色彩的貝葉經書、可口的傣家菜餚為傣家人開來大批遊客,也為傣家人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傣家人的腰包鼓起來了,以曼春滿寨字為例,1998年,傣家人的戶均收入一般在1.5萬元,2000年戶均收入增長到2萬元。作為景區整體規劃的一部分,傣家的房前屋後披上了濃濃的綠蔭,村寨之間也鋪通了狂闊的柏油路。傣家人的生活變了,變得富足、殷實,變得從容、自信。
沒有古老遺址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西雙版納發展什麼旅遊業
1.熱帶雨林風光
2.珍稀野生動物
3.傣族文化,民俗風情特色
3.熱帶生態作物展示
等等
項目不在於多而復雜,只要宣傳得力,一樣會吸引到較多的遊客的。不要讓遊客在只有提到潑水節時才想到西雙版納。
⑷ 傣族的民風民俗
歡樂的潑水節與那動聽的傳說,不僅僅屬於傣民族的。每逢傣歷新年的到來,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歡慶,舉行潑水節活動。國內外遊客也非常喜愛和嚮往這個色彩繽紛的盛會,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識傣家的潑水習俗。既是這樣,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文化旅遊部門(包括旅遊企業)就應該負責任地搞好潑水節活動的宣傳,讓這個風靡中外的民族節日有它本來的面貌和歷史。尤其在西雙版納傣族園內,這個節日活動更應具有傳統色彩和民俗情調。
潑水節在傣語叫「楞賀尚比邁」,因傣歷元旦在六月,又稱做「六月新年」或「六月節」(時間在陽歷四月中旬)。潑水儀式活動又是此節的主要活動,據一本叫作《車里》的史地小叢書里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浴佛之後,民眾更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事。」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傣歷新年不斷增加了新的內容,除了賽龍舟、放高升、丟包、放火燈、賽鼓、跳孔雀舞、潑水祝福以外,增加了體育表演、文藝演出、游園聯歡、放氫氣球等,慢慢將浴佛儀式活動淡化了。作為以保護、發揚傣族傳統文化為重要宗旨的傣族園來說,要不要恢復那些浴佛儀式活動,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並將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一天,她們終於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並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於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這一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水的民族視水如生命,每逢潑水節日的到來,傣族村村寨寨就變成了歡樂的世界,飛灑著水的柔情和友誼。
如果您旅遊的時間短 可以考慮一下:
西雙版納傣族園
西雙版納傣族園座落於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稱的橄欖壩,距州府景洪27公里,是西雙版納州精品旅遊線——東環線的主要旅遊區。傣族園平均海拔約540米,園內地勢平坦,地處熱帶北緣,氣候屬熱帶內陸山地氣候型,兼有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優點,全年無四季之分,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干濕分明,雨量適中,全年基本無霜。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時,年平均氣溫18.6-21.9℃,最冷月平均氣溫13-15℃,最熱月平均氣溫24-27℃,年平均降雨量1200-1700mm。
傣族園總體規劃佔地336公頃,主景區由曼將(篾套寨)、曼春滿(花園寨)、曼乍(廚師寨)、曼嘎(趕集寨)、曼聽(宮廷花園寨)五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共有村民326戶,1536人。傣族園是西雙版納之魂,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族歷史、文化、宗教、體育、建築、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旅遊精品景區。這里幢幢精巧別致的傣家竹樓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綠樹叢中,透著一種自然、純朴、寧靜。竹樓周圍栽種著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樹、貝葉棕樹和亭亭玉立的檳榔樹,把傣家竹樓打扮得格外妖嬈。居高眺望,園區里的五個傣寨,好象被巨大而美麗的綠孔雀尾巴覆蓋似的,根本看不清村莊和竹樓,只有清晰的看見右面的瀾滄江水和左面的龍得湖,靠徒步旅行,才能識別真面目。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園……2006年5月,全國知名作家舒婷、關仁山、張昆華,孫惠芬、歐之德等九名作家來傣族園采風後,被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所傾醉,發出這樣的感慨:雲南因西雙版納而有名,西雙版納因傣族園而美麗!
傣族園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以傣鄉風情為背景發展傣家民俗旅遊。主要活動內容有:
1、常設旅遊活動項目:
寨門迎賓:每天100名傣家小卜哨參與迎賓活動,為遊客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遊客能感受到傣家人的熱情、淳樸的民風民俗。
傣族村寨參觀: 欣賞亞熱帶傣家庭院風光及干欄式建築,品嘗熱帶水果。
傣族手工藝展示:根據五個自然村寨的特點,各有側重開展織錦、傣族民間首飾製作、榨糖、制陶、貝葉經的製作等民族工藝品的展示活動。
傣族民間音樂演示區:在這里,遊客可以盡情的領略觀看葫蘆絲演奏、贊哈表演、巴烏獨奏、竹樓戀歌等生活情景。
傣家民居參觀、傣家做客:向遊客展示傣家干欄式建築特點,體驗傣家的待客禮儀,了解傣族居住環境和竹樓文化。
曼春滿古佛寺參觀:感受小乘佛教對傣族生活的影響力,在曼春滿古佛寺遊客還可以參加拴線、念經、燒蠟條香、抽簽等佛教活動。
趕擺:在趕擺場上,遊客可以盡興品嘗傣家風味燒烤和時令新鮮水果。
歌舞表演:勐巴拉娜西藝術團以優美的舞蹈向遊客集中展示傣家的傳統民間文化和傣家少女的亮麗風采。
天天潑水節:開展有100名傣家小卜哨參與的大型潑水活動,讓遊客能體驗到傣族潑水節——「東方狂歡節」的喜慶。
傣家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根據季節特點,舉行賽龍舟、放高升、斗雞、丟包、賽鼓、燃放貢菲(孔明燈)、趕擺、賧佛等活動。
2、專項旅遊活動項目:傣家樂
通過在傣族村寨一天的吃、住、行、游、購、娛,以遊客的參與性來體驗傣族的歷史、藝術、宗教、飲食、服飾、民居及民風民俗,通過富有趣味的活動,讓遊客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充分了解傣民族獨具一格的傳統文化、生產方式、生態觀念。
傣家樂的具體活動內容是:學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頓傣家飯、住一宿傣家樓、觀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潑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
曼邁桑康風景區
曼邁桑康(節日的寨子)位於旅遊東線——勐侖線41公里處,距離傣族園11公里,交通便捷,水域面積約1000畝,青山綠水,風光旖旎。傣族園在成功推出「天天潑水節」活動後,又在這里隆重推出賽龍舟、放高升大型系列民俗活動,與「天天潑水節」活動聯袂打造「潑水節·印象」,為遊客全方位展示潑水節的完整節慶活動和豐富的內涵。秀美的風光、亮麗的小卜哨、濃郁的風情、節日的喜慶、競渡的激烈……都會帶給遊客一種如痴如醉的感受。
潑水節印象的主要特色內容是:以傳承的歷史空間為背景,以天空為幕布,以青澈廣闊的水域為舞台,以鮮活濃郁的民族氣息和風俗為展示內容,以五百名的原生態表演隊伍為遊客傾情再現西雙版納潑水節的系列節慶活動。
其主要觀賞內容有:觀賞灑拉比英(姊妹湖中的姐姐湖)的美景——浮橋戲魚——吊橋觀湖——潑水節印象水上節目展演:
第一場:水上歌舞——孔雀公主與傣族王子(婻木婼娜與召樹屯的傳說)
第二場:傣族水上風情展演——傣女沐浴、傣族捕魚、竹筏泛舟、竹樓情歌。
第三場:丟包傳情、拴線祝福、傣家少女敬酒迎賓。
第四場:祭高升、龍舟競賽、放高升。在這里,被掛了香包的遊客可以作為龍舟隊長參與體驗傣族原生態的龍舟競賽活動,所在的龍舟獲勝,嘉賓還將榮幸地坐上傣王轎,感受一份特別的驚喜和激動。遊客還能品嘗到有名的曼邁桑康烤魚、毫諾索(年糕)、糯米飯、糯米香茶
住宿
●(推薦):傣家樂
學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頓傣家飯、住一宿傣家樓、觀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潑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
傣家樂的食宿標准:
傣家住宿(價錢隨旅遊季節和住宿條件不同而異)
旅遊淡季: 單間:20~~30元/人 通間:15~~20元/人
旅遊黃金周: 單間:30~~50元/人 通間:20~~30元/人
景區掛牌傣家樂接待戶
岩 約 曼乍村寨36號 電話:2504032 曾到北京受CCTV"新聞會客廳:小崔會客"欄目采訪
岩 光 曼乍村寨31號 電話:2504065
岩 臘 曼乍村寨22號 電話:2504029
岩 化 曼乍村寨16號 電話:2504060
玉 溫 曼乍村寨29號 電話:2504043
岩香中 曼春滿村94號 電話:2504315 為景區接待國內外領導、貴賓重點接待戶
玉 溫 曼春滿村39號 電話:2504286
岩 拉 曼春村寨55號 電話:2504251
岩罕井 曼將村寨26號 電話:2504922
岩光虎 曼將村寨25號 電話:2504228
岩 勒 曼嘎村寨 1 號 電話:2504091
●如果您不想到傣家住宿,您可以到賓館下榻
(推薦)
景區內 傣族園賓館
景區外 大世界賓館
橄欖壩賓館
均為標間 價錢隨旅遊季節和住宿條件不同而異
旅遊淡季: 50~~80元/間
旅遊黃金周: 100~~120/間
飲食
在這里您可以享受到風味獨到的傣味菜,傣味菜在雲南菜系中獨享盛譽,最具代表性的有:香竹飯、喃咪、油炸青苔、酸筍煮魚(雞)、炸牛皮、菠蘿飯、傣味拼盤、包燒以及最具特色的剁生和白旺。
夜晚可以到景區外的橄欖壩街上品嘗豆腐攤(傣族宵夜大排擋)。
在這里你還可以享受到風味小吃,傣味燒烤(最具代表性香茅草烤魚、雞)、考羅嗦(傣族年糕)、涼拌木瓜等等,並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採的熱帶水果。
潑水節的具體時間是4月12日 -16日
⑸ 傣族的民俗文化特點
傣族的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多元一體性等特點。
民族性。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
宗教性。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傳入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現象。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地區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傳佛教為主,但也沒有完全放棄對原始宗教的信仰,即「雙重信仰」。元江、新平、金平、元陽、大姚等地區的傣族,因佛教勢力沒有傳入,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宗教信仰,即「單一信仰」。
多元一體性。傣族所使用的文字為傣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其字元為傣語字元 。傣文擁有多種方言文字,其中中國境內的傣族使用有四種,即傣泐文(西雙版納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中國境外則有泰文、寮國文等。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改進,中國境內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5)西雙版納傣族民俗旅遊發展擴展閱讀:
傣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主流觀點以及諸多說法
1、遷徙說
傣族源於川北陝南地區、阿爾泰山地區等中國北方或更遠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驅逐下不斷南下,在遷徙的過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雲南,並建立起了南詔王國,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後,傣族被迫繼續南遷至雲南南部及東南亞一帶。
2、土著說
傣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帶,其形成是經濟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並非遷徙的結果。
⑹ 求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和傣族的民俗風情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西南端,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自治州。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里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的潑水節於4月中旬舉行,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遊客參與
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編輯本段民族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嘩。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蟲類特產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十足。
特色飲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禮儀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 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7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餚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女性服飾
傳統 傣族民族服飾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現代 婦女服裝既保持了傣族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漢族風格。傣族傳統的短衫和筒裙仍為女性所青睞。她們所穿上衣袖管細長,僅容一支胳膊穿過。衫身緊窄,長僅及腰,剛好在筒裙的銀腰帶上,以淺色居多。天冷時,外套各種彩色的毛衣、西裝。 老年婦女以白毛巾纏頭。中年婦女留長發,盤發於頂,用各色紗巾包頭,幼女也用紗巾裹頭。少女、青年婦女則梳發辮,發式和內地相同。只有在節日時,少女們才綰髻於頂略向左傾,飾以插簪,鮮花等。青年女子盤發時,頭發不夠長,就把一絲襪套於發上,以增加頭發的長度,盤成發髻。 婦女們喜歡帶手鐲、戒指、耳墜、項鏈等,這些物飾金質、銀質、玉石均可,仿製品也行。女嬰生下來幾天,就由家長用消過毒的針為娃娃扎耳,為帶耳環作準備。對女性而言,銀腰帶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帶上飾以孔雀、蓮花等各種花型。女人們認為銀腰帶越寬就越美。 「筒帕」仍很流行,但多是中年婦女使用,很多姑娘已改背皮包。
男性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⑺ 西雙版納傣族園景區的歷史沿革
傣族園總體規劃佔地336公頃,主景區由曼將(篾套寨)、曼春滿(花園寨)、曼乍(廚師寨)、曼嘎(趕集寨)、曼聽(宮廷花園寨)五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共有村民326戶,1536人。傣族園是西雙版納之魂,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族歷史、文化、宗教、體育、建築、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旅遊精品景區。這里幢幢精巧別致的傣家竹樓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綠樹叢中,透著一種自然、純朴、寧靜。竹樓周圍栽種著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樹、貝葉棕樹和亭亭玉立的檳榔樹,把傣家竹樓打扮得格外妖嬈。居高眺望,園區里的五個傣寨,好象被巨大而美麗的綠孔雀尾巴覆蓋似的,根本看不清村莊和竹樓,只有清晰的看見右面的瀾滄江水和左面的龍得湖,靠徒步旅行,才能識別真面目。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源……2006年5月,全國知名作家舒婷、關仁山、張昆華,孫惠芬、歐之德等九名作家來傣族園采風後,被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所傾醉,發出這樣的感慨:雲南因西雙版納而有名,西雙版納因傣族園而美麗!
一曲《想找竹樓安個家》唱出橄欖壩這個溫柔多情的傣鄉的無窮魅力;
一出《天天歡度潑水節》演繹了這個古老邊疆民族和諧歡樂的節日盛宴。
傣族園景區是集中展示了這個古老邊疆傣民族民風民俗,六十年代初著名散文家馮牧在曼聽到曼乍的林間小路上,幸遇蝴蝶盛會,寫下名篇《瀾滄江邊的蝴蝶會》。令人大開眼界又回味無窮。一座座壯觀、精美、古老的佛寺、佛塔昭示著佛家的久遠,也昭示著它們在傣家人心目中非同尋常的地位。曼春滿佛寺、曼聽佛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富、厚重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佛寺中保存有著名壁畫《如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
傣族園潑水每天有兩場:第一場:14:50,第二場:16:30,第一場趕不及,來第二場,反正住在橄欖壩,別人「趕鴨」式一閃而過,咱們自駕|自助游,慢慢悠悠,咱有得是時間,玩的深度體味,不急不慢,悠閑自得,小住橄欖壩傣家小樓,品味原汁原味傣家風味。
⑻ 西雙版納發展的優勢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西雙版納有996公里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又有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打開南門、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西雙版納有橡膠、茶葉、甘蔗、香料、南葯、熱帶水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旅遊資源更富有特色,令人陶醉,目前,已開辟了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野象谷、植物園、熱帶雨林奇觀、民族旅遊村等景點120多個,被國務院落列為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的三個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現已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遊,並即將開通國際航班。西雙版納將成為與東南亞旅遊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當你邁進西雙版納地域的時候,首先感到是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膠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構成了一幅幅綠海、淥浪的畫面,綠濤將涌進你的心裡;身材苗條的傣家少女,秀麗清純,披著美麗的長發,風姿翩翩;還有那豐富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外來遊客嘖嘖贊美。
"九五"期間,西雙版納將實施科教興州和開放兩大戰略目標,積極爭取昆明-曼谷的公路,鐵路建設,盡快開通瀾滄江-湄公河全年水運能力,做好資源利用,經濟留易,跨國旅遊等,跨入21世紀西雙版納將更加繁榮和美麗。
西雙版納,群山高聳,雄偉壯觀,森林密布,山丘綿延。全州總面積19112.5平方公里,平壩面積僅佔5%。轄一市二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40多個鄉鎮,總人口84萬餘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諾、瑤等13個民族。傣族是主體民族,近30萬人。
西雙版納,歷史悠久,古時稱勐泐,漢代時期屬永昌郡(今保山)管轄,到三國時設置過南涪縣,到唐宋時期分歸"南詔國"統治,元朝於公元1296年設置徹里路軍民總管府。1327年改置徹里軍民宣撫司。隨後又改成車里軍民府,車里宣慰使司,直到民國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隸屬普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對很多旅遊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很有吸引力的去處。西雙版納屬熱帶雨林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適合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生長和繁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五千多種熱帶植物和數百種珍禽異獸,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西雙版納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呢!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熱帶雨林、觀賞植物、野生動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傣家竹樓,造工精巧,樣式別致;還有香竹,更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⑼ 西雙版納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西雙版納的傣族民俗文化如下:
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區,與壯族、水族內、布依族、黎族等有容密切的關系,同源於古代的「百越」。他們以「紋身斷發」為共同習俗,而又互相雜處。他們的足跡還在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和印度地區。他們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不罵人,不講臟話。婦女從客人面前走過,要攏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樓下,不從客人所在位置的樓上走過。每戶人家都備有幾套干凈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還在大路旁建有專用於接待客人的「薩拉房」。
到傣家作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之時,門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銀缽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葉輕輕潑灑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樓入座後,老咪濤會給客人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過傣族村寨的遠方客人都被傣族熱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動,留下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