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遊遺產
㈠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遺,將對我國西北地區產生哪些有利影響
昨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項目雙雙通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共有33個遺產點,其中西安有5個。絲路申遺成功後,西安的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從原來的1處(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增加至6處。
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對「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世界遺產,並獲得了成功。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聯合提交的這一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遺產。這是我國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7項。
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交流;它在長途貿易推動大型城鎮和城市發展、水利管理系統支撐交通貿易等方面是一個出色的範例。同時,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次申報的絲綢之路段落,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突出的特點。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於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西安世界文化遺產增加至6處
絲綢之路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它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8700公里,包括各類共33處遺跡,申報遺產區總面積為42668.16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189963.13公頃。
絲綢之路橫跨歐亞大陸,申遺的33個遺產點中22個在中國,主要包括各帝國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等。其中包括河南省4處、陝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遺產區總面積為29825.69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176526.03公頃。哈薩克境內有8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跡。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後,陝西8處遺產點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安全力推進申遺 絲路起點煥發新生機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遺址保護,全力推進「絲綢之路申遺」,對這五處遺產點採取重點投入、重點管理、重點實施的方式加以保護。
為了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完整性,不準在遺址范圍內規劃安排大型建設工程和城市建設工程。制定《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保護展示區免費向社會開放,得到了區域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西安市在大明宮遺址建設國家遺址公園,實現了對遺址的整體保護和展示,遺址區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環境得到美化,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居住和生活條件。西安市還對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等絲路沿線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了有效保護。
通過開展絲綢之路申遺,極大地改善了這些文物周邊的環境,為西安市民營造了賞心悅目的文化生活空間,增強了西安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並為促進遺產地旅遊業進步,增進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反哺社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絲綢之路項目的申遺成功,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尤其是起點西安煥發出新的生機。對於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彰顯世界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永恆主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成功申遺需過7關
國家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保證保護該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締約國文化和自然遺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並列入主權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主權國政府組織申報工作,編寫申遺文本,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現場調查文化遺產項目,撰寫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提交報告判斷登記推薦在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大會)最後審議、表決正式登記《世界遺產名錄》
西安5處咸陽漢中各1處
據了解,該項目申報遺址中,包括陝西省7處,分別為西安市5處文物點以及咸陽彬縣大佛寺石窟、漢中城固張騫墓。
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概況:未央宮作為西漢都城最重要的宮殿,是漢帝國的權力中心,是漢長安城的核心組成部分,始建於公元前200年。
價值: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是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揭示了「絲綢之路」這一人類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線路之緣起,是絲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絲綢之路鼎盛時期起點都城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概況: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北部的龍首原上,地處唐長安城東北、南倚唐長安城北牆而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重建,次年建成。
價值: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宮城遺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
見證絲綢之路佛教傳播史
大雁塔
概況:大雁塔位於西安市雁塔區,即唐長安城遺址南部,又稱大慈恩寺塔,始建於652 年(唐代),701年重建,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1604年( 明代) 修復。
價值:大雁塔是7~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佛塔傳入中原初期的珍貴例證
小雁塔
概況:小雁塔位於西安市雁塔區,始建於707年(唐代),又稱薦福寺塔。小雁塔初為15級密檐磚塔,後經多次地震損壞,又多次整修,現存13層,高43.38米。
價值:小雁塔即為保存義凈帶回的佛教經像而建。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佐證了佛教自印度東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流行。小雁塔為唐代同類密檐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
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舍利墓塔
興教寺塔
概況:興教寺塔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興教寺內,地處少陵原畔。興教寺西跨院名「慈恩塔院」,院內玄奘和弟子窺基、圓測墓塔,3座塔呈「品」字形排列。
價值:興教寺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興教寺塔佐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以及在東亞地區發展弘揚佛教的歷史。
佛教中國化的精美物證
彬縣大佛寺石窟
概況:彬縣大佛寺石窟位於咸陽市彬縣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涼山下。大佛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大佛寺石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
價值: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盛唐時期唐代都城長安及周邊地區中國式石窟藝術的重要遺存。
㈡ 絲綢之路可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嗎
絲抄綢之路:世界最長的文化遺產線路[1]
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當這個項目宣布申遺成功後,現場掌聲雷動。各國專家在發表看法時,對這條文化線路贊不絕口。
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5000公里,包括各類共33處遺跡,申報遺產區總面積為42680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為234464公頃。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跡,包括河南省4處、陝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哈薩克境內有8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跡。
申遺成功後,世遺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和哈、吉等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成為新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和平對話、共同發展的新紐帶。
㈢ 你支持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嗎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同意非同意 絲綢路辟力促進東西經濟文化交流促漢朝興盛產積極作用條絲綢路至今仍西交往條重要通路工業化刻完使命已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10900公新亞歐陸橋所取代仍發新價值 促進商品交流 絲綢路駝隊 絲綢路名稱條逾7000公路絲綢與同原產瓷器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僅絲路重要奢侈消費品歷朝政府種效政治工具:友使節使西域乃至更遠家往往絲綢作表示兩友效手段並且絲綢西傳少許改變西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絲綢瓷器價格奇高令相認乃至東亞物產豐盈富裕區各元首及貴族曾度穿著用腓尼基紅染絲綢家使用瓷器富榮耀象徵外阿富汗青金石隨著商隊行進斷流入歐亞各種遠早於絲綢貿易品歐亞陸廣泛傳播帶歐亞貿易交流做貢獻種珍貴商品曾兩河流域各財富象徵青金石流傳印度佛教徒供奉佛教七寶令青金石增添悠遠宗教色彩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稱波斯菜)、黃瓜(漢稱胡瓜)、石榴等傳播東亞飲食增添更選擇西域特產葡萄酒經歷史發展融入傳統酒文化商隊主要運鐵器、金器、銀器、鏡其豪華製品運往稀物鳥類、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 管說絲綢路偉提起想落河漠孤煙及往往穿著奇裝異服商種勇於探索艱難精
㈣ 絲綢之路能夠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入選理由: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此次申報的絲綢之路段落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突出的特點。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於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交流;它在長途貿易推動大型城鎮和城市發展、水利管理系統支撐交通貿易等方面是一個出色的範例;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
入選影響:申遺成功為新疆帶來什麼
【旅遊】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央提出,要「將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自治區旅遊局副巡視員馬睿說:「我們相信,絲綢之路申遺的成功,一定會帶來景點知名度的提升,必將為新疆實現旅遊倍增計劃和千億元產業目標的打造上注入更多的活力。」
【文化惠民】「絲路申遺的成功,必會掀起新的重走絲綢之路的旅遊熱,將對新疆文化旅遊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點不光是文物點,也是新疆旅遊的觀光點,更是歷史文化遺跡的絲路景點。我們把它串起來,而不是作為孤立的存在,必將能帶動絲綢之路沿線的新的旅遊業態的發展,對內通過潛移默化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推動文明進步,對外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外美譽度的提高,帶動旅遊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極大地使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反哺社會。」
【經濟】「我們要抓住絲路申遺成功帶來的這種榮譽,與當地的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讓其轉化為商品,讓文化遺產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不是只將起當做一個榮譽,放在那裡,要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就像最早的旅遊演藝西安的仿唐樂舞,就是提取了絲路文化元素,將其轉化、提升和展現,在價值產生的促動下,帶動對文化遺產的更進一步的保護。」
㈤ 絲綢之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麼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推動社會發展。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能夠加強人們的文化意專識,在認識世界屬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促進社會發展。
2.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助於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3.世界文化遺產有助於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改變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㈥ 你同意絲綢之路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嗎說說你的理由
支持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始終就是一條和平之路,友誼之路,同時也是一條交流融合之路~
㈦ 為什麼絲綢之路會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入選時間:2014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v)(vi)
地理位置:N34 18 16 E108 51 26
遺產編號:1442(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共有)
簡介:
絲綢之路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陸。這條偉大的道路溝通了中國、印度、希臘三大文明,全長一萬多公里。它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促進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宗教、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屬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獨特的起始地位和突出的代表性。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至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連接了東亞和中亞大陸上中原地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與七河地區4個地理區域,分布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沿線遺跡或壯觀巍峨,或鬼斧神工,或華麗精美,見證了歐亞大陸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的時間內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段,以及在這段時間內多元文化並存的鮮明特色。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在東亞古老的華夏文明中心和中亞歷史悠久的區域性文明中心之間建立起長距離的交通聯系,在游牧與定居、東亞與中亞等文明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並見證了古代亞歐大陸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及若乾重要歷史階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徵,是人類進行長距離交通、商貿、文化、宗教、技術以及民族等方面長期交流與融合的文化線路傑出範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次申報的絲綢之路段落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突出的特點。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於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交流;它在長途貿易推動大型城鎮和城市發展、水利管理系統支撐交通貿易等方面是一個出色的範例;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
㈧ 海上絲綢之路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哪些規定標准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回海上通道。海上答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1] 。其中,泉州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㈨ 今天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什麼現實意義
「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利於文化傳承與保護 。
㈩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過那些世界遺產
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報告,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聯合提交的這一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0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234464公頃。
其中,新疆被列入的分別是: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北庭故城遺址6處。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牽亞太經濟圈,西連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其建設對密切我國通中亞國家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際國內發展,拓展西部發開發空間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推進向西開放戰略的必然選擇。我國對外開放由東部沿海起步向內陸拓展,客觀上形成「東強西弱」的開放格局。但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東部地區越來越受制於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攀升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壓力,開放型經濟進入調整期,而西部地區勞動力、土地、礦產、能源等各種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不斷完善,經濟發展駛入上升通道。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市場持續低迷,其傳到機制對東部地區帶來了很大影響。而西部周邊國家普遍發展較快,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之一,給向西開放鑒定了基礎。同時,打通向西陸路通道,能夠緩解我國對海上通道的過分依賴,拓寬在全球競爭中的戰略空間,構建海陸統籌、東西互濟的開放新格局,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發展步伐顯著加快,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群眾生活、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東西部發展相對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絕對差距仍在擴大,實力差距依然懸殊,全國近90%的外貿、外資都集中在東部地區。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實現「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客觀要求。共建絲綢之力經濟帶,有利於西部地區更好發揮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一步釋放開發開放和創新創造的活力,從根本上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勢頭。
(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渠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近年來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增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拓展對外發展空間,擴大對外投資合作,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優化製造產地分布,同時消化國內產能。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中緬孟印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將極大地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拓展中亞、西亞和南亞市場,促進傳統產業的轉移,有利於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同時也會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4)構建和諧穩定外部環境的有效途徑。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集中體現了我國在堅持全球經濟開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的新理念,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好評和積極響應。經貿關系式國家關系的重要基礎和紐帶,經濟利益聯系越密切,周邊關系就越牢固,有利於為實現「中國夢」爭取和諧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