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遊缺少資金支持這一難題
⑴ 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優化企業管理模式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來源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關系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系,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僵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為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僵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⑵ 鄉村旅遊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和應對方法
鄉村旅遊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和應對方法?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發展鄉村旅遊業,促進與新農村建設的資源整合既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優越的發展趨勢,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資金不暢的問題。旅遊是一個藏富於民的產業,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收慢、盈利和納稅少的問題。投資方在旅遊方面的投資往往比較慎重,而旅遊開發又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才能產生效益。商人是逐利而往的,只有投資商的經營回報能夠大於其對農村建設的投資,他才會參與進來。因此,盡管條件較為優越,我鎮鄉村旅遊業一時很難找到合適的投資開發商,難以進行有效的開發建設。
二是土地不活的問題。土地作為農業最基礎的生產資料,農村最重要的資產和農民最具保障的財富。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利用,旅遊開發最難處理的就是開發商與農民的土地糾紛問題。
三是產業不明的問題。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發展鄉村旅遊,但絕不是局限於旅遊,而是以旅遊產業為突破點,解決產業發展結構的問題,即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協調發展,這就存在各地產業如何優化,如何突出的問題。
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的對策和建議
1、推行積極有效的開發運作模式
推行以「環境帶動旅遊、旅遊帶動人氣、人氣帶動商氣、商氣帶動項目、項目帶動土地」的模式,實施區域開發。統一規劃,控制風貌,藉助土地經營手法,推進景觀農業規模化發展;依託新農村政策,以多個旅遊導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帶動模式,逐步推動區域內新農村的旅遊發展。
2、推行合作模式解決資金籌措問題
建設新農村,資金投入是關鍵。在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資金的來源是多樣的,政府、集體、投資商、農民以及其他成分都可參與進來,形成多種投資主體構成的整體運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政府是主要的支持者,投資商是主要的推動者,主體是農民和村集體。在項目籌資中,對非盈利的基礎項目,可爭取國家建設項目和資金;對盈利較少,但較穩定的公共項目,可吸引民營資本予以開發;對盈利性大的項目,可通過直接轉讓,合作建設經營等方式,吸引各種資金。
3、與域外景點捆綁形成旅遊大聯動
充分利用周邊范圍景點的聯動和輻射效應,連點連線,帶動本區域旅遊業的發展。黃蓋湖風景區建好後要力爭捆綁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擠入岳陽樓、赤壁遺址、陸水湖旅遊熱線,形成旅遊產業鏈,使幾大景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