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果旅遊發展
A. 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問題.悟空的旅行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後終於修成了正果,被封為佛,住在西天
(1)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所以房專屋不設窗戶是為了防屬止熱風進入房間;
(2)西雙版納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還有毒蛇野獸,當地的民居是竹樓,分兩層,上層住人,這樣既乾燥又安全;
(3)長江中下游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房屋建成斜頂和尖頂有利於排水;
(4)鄂倫春族的屯子位於我國東北地區,這里降雪太多,容易積壓房頂,尖頂有利於緩解壓力和排除積雪.
故答案為:(1)天氣炎熱乾燥,房屋不設窗戶可以防風防暑;(2)西雙版納氣候濕熱,還有毒蛇野獸,竹樓高出地面1~2米,既乾燥又安全;(3)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豐沛,房屋建成斜頂和尖頂有利於排水;(4)這里降雪太多,容易積壓房頂,尖頂有利於緩解壓力和排除積雪.
B. 有誰了解增城的旅遊資源有哪些大概的做一下簡述,概括
一、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簡介: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州增城市派潭鎮,毗鄰從化溫泉,東接龍門南崑山,西北界從化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距廣州、東莞、深圳、惠州和香港等城市均在一個半小時車程左右,交通便捷,是珠江三角洲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勝地新明珠。
二、湖心島旅遊風景區:
湖心島旅遊風景區位於廣州增城市東北部的正果鎮,規劃開發面積約 50平方公里(含增江河上游長達 13公里水域),以蒙花布鄉村公園、欖園竹海、湖心島、二龍古渡、黃何鄉村公園等為核心景觀,以 「水的世界、花的海洋、鳥的天堂 」為建設理念,是集觀光、休閑、旅遊、娛樂、度假、會議、商務於一身的大型生態旅遊區。湖心島旅遊風景遊船項目:規劃西起蒙花布村,途經汀塘村、湖心島、二龍古渡、黃屋新農村,東至何屋村長達 13公里的水域,通過 2小時遊船觀光的形式,講解增城、正果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欣賞增江畫廊美景,觀光悠閑,樂趣無窮。
三、何仙姑景區:
何仙姑景區介紹:按照史書記載,何仙姑是增城小樓仙桂村人,在全國各地以祭祀何家姑為主的祠堂有上百個,而家廟就只有這一間。始建於明朝,最後一次重建是清咸豐八年(1858年)。既是家廟,規模不大,有些鄉野的味道。整個建築是磚石台梁式結構,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牆,第二進的四柱一間五架亭為硬山頂,正脊與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內進,可以看到何仙姑井。井台用花崗岩石鑿成八角形狀,上面銘刻「仙源涓涓,飲者萬年」八個字。古井深達數丈,據說家廟周圍方圓幾里的井水都略有鹹味,唯獨這里的井水清澈甘洌。瓦背屋脊上有棵桃樹,已有一百多年時間,人稱「仙桃」。傳說為麻姑獻壽的仙桃。何仙姑家廟規模不大,但在增城卻非常有名氣,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農歷三月初七仙姑誕;農歷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廟內的香火盛極一時。
四、千年古藤:
千年古藤簡介:距何仙姑家廟300米處,傳說是何仙姑的絲帶幻化而成。古藤枝幹直徑最粗處約150厘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蓋面積近500平方米,是由青藤繞著一棵古榕和幾棵雜樹繁衍而成,專家認為古藤的學名為「白花魚藤」,是我國稀有的植物。藤比樹粗,遮天蔽日,狂龍巨蟒般盤旋迴環,不見首尾,增城政府正在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古藤6月開花,8月結果。
五、小樓人家景區:
小樓人家景區是田園風光、鄉村風俗、宗教文化相結合型的生態鄉村旅遊景區,總面積約20000畝,是增城北部888平方公里南國鄉村大公園的門戶景區。是距離建設中的廣河高速出入口僅3公里,交通發達,能夠有效吸納珠三角1小時車程旅遊圈的客源。
六、正果佛爺寺:
正果佛爺寺簡介:正果寺,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3年),明朝成化年間重建,經歷清嘉慶二十二年、光緒三年兩次重修,相傳「正果佛爺」----本地人稱「牛仔佛」是宋朝的一個牧童,他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宋皇得知,即為其塑金身製成佛像,並建正果寺以紀念他。現保存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棟,抬梁式、硬山頂、歇山頂兼並的古建築物。正果寺最大的特點是精湛的建築裝飾藝術,整座建築古色古香,巍峨壯麗,尤以三托:「蓮花托、燕子托、龍鳳托」;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稱於世,充分體現了明朝時代嶺南民間古建築藝術的風格特點。
七、畲族風情村:
畲族風情村簡介:在整個廣州地區,惟一有少數民族的地方,就在增城的正果鎮。蘭溪畲族村,是廣州地區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雖然村裡已經有些漢化了,但還是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風情。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民歌和服飾,善長唱山歌,他們還有自己的圖騰崇拜。畲族村位於羅浮山西北麓,擁有很多獨特的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荔枝園、桃花谷、柿樹坡、掃把山、梨花溝、枇杷谷、楓樹坡、古樹神韻、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觀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築、文化習俗和酥醪古觀等。
八、掛綠廣場:
掛綠廣場簡介:傳說,何仙姑在增城縣城西門外的西園寺邊,坐在一棵荔枝樹下綉花鞋,順手把一縷綠絲線搭在樹丫上,這樹結出來的果實便感受了仙氣,每一顆荔枝都留下一條綠痕。這荔枝樹便成了聞名遐邇的掛綠樹。掛綠是荔枝中的珍品,深受歷代文人逸士所詠贊,據清代陳鼎1780年著《荔枝譜》一書載:其品質爽脆如梨,漿腋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屈大均更贊其名貴曰:掛綠最珍,出乎其族。詩人李鳳修又贊: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增城掛綠已成為增城的象徵,西園掛綠母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以掛綠母樹為中心,規劃成標志性的城市廣場——掛綠廣場,廣場集休閑、商貿、娛樂於一體
C. 正果鎮的旅遊特色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解放後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
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蒙花布村坐落於正果圩鎮北部,面積1.5平方公里,舊時又叫黃沙壩。1732年,蒙花布人先祖在正果圩居住,由於害怕後人在人口聚集的地方學賭博,籠草,開滿一片片白茫茫的芒草花,像是一片白花巨布,取名為蒙花布。當時沿村長達2公里的大沙灘(至今依然存在),呈黃色狀而得名黃沙壩村。蒙花布村,歷史276年,純姓高人近千人。大部分人由於工作等原因,將戶口遷出,現剩下農業戶口300多人。在蒙花布村,先祖欲高門弟須行善·要子兒孫讀書的傳統至今流傳經用。蒙花布村內沒有任何工業企業,綠化覆蓋率達90%,具有優良的自然生態條件;盛產黃皮、青欖、芒果、烏欖、荔枝、龍眼等水果,具有較好的果園觀光資源;水資源豐富,村四周增江河水環繞,有沙質細滑均勻長達2公里的沙灘。於各個不同季節品嘗當地農家美食——增城燒雞、山水豆腐、遲菜心、增江河鮮。
D. 請問一下增城小樓附近有什麼景色嗎推薦一下,順便給個線路哦,我們是要自駕游的!謝謝
一、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簡介: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州增城市派潭鎮,毗鄰從化溫泉,東接龍門南崑山,西北界從化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距廣州、東莞、深圳、惠州和香港等城市均在一個半小時車程左右,交通便捷,是珠江三角洲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勝地新明珠。
二、湖心島旅遊風景區:
湖心島旅遊風景區位於廣州增城市東北部的正果鎮,規劃開發面積約 50平方公里(含增江河上游長達 13公里水域),以蒙花布鄉村公園、欖園竹海、湖心島、二龍古渡、黃何鄉村公園等為核心景觀,以 「水的世界、花的海洋、鳥的天堂 」為建設理念,是集觀光、休閑、旅遊、娛樂、度假、會議、商務於一身的大型生態旅遊區。湖心島旅遊風景遊船項目:規劃西起蒙花布村,途經汀塘村、湖心島、二龍古渡、黃屋新農村,東至何屋村長達 13公里的水域,通過 2小時遊船觀光的形式,講解增城、正果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欣賞增江畫廊美景,觀光悠閑,樂趣無窮。
三、何仙姑景區:
何仙姑景區介紹:按照史書記載,何仙姑是增城小樓仙桂村人,在全國各地以祭祀何家姑為主的祠堂有上百個,而家廟就只有這一間。始建於明朝,最後一次重建是清咸豐八年(1858年)。既是家廟,規模不大,有些鄉野的味道。整個建築是磚石台梁式結構,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牆,第二進的四柱一間五架亭為硬山頂,正脊與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內進,可以看到何仙姑井。井台用花崗岩石鑿成八角形狀,上面銘刻「仙源涓涓,飲者萬年」八個字。古井深達數丈,據說家廟周圍方圓幾里的井水都略有鹹味,唯獨這里的井水清澈甘洌。瓦背屋脊上有棵桃樹,已有一百多年時間,人稱「仙桃」。傳說為麻姑獻壽的仙桃。何仙姑家廟規模不大,但在增城卻非常有名氣,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農歷三月初七仙姑誕;農歷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廟內的香火盛極一時。
四、千年古藤:
千年古藤簡介:距何仙姑家廟300米處,傳說是何仙姑的絲帶幻化而成。古藤枝幹直徑最粗處約150厘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蓋面積近500平方米,是由青藤繞著一棵古榕和幾棵雜樹繁衍而成,專家認為古藤的學名為「白花魚藤」,是我國稀有的植物。藤比樹粗,遮天蔽日,狂龍巨蟒般盤旋迴環,不見首尾,增城政府正在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古藤6月開花,8月結果。
五、小樓人家景區:
小樓人家景區是田園風光、鄉村風俗、宗教文化相結合型的生態鄉村旅遊景區,總面積約20000畝,是增城北部888平方公里南國鄉村大公園的門戶景區。是距離建設中的廣河高速出入口僅3公里,交通發達,能夠有效吸納珠三角1小時車程旅遊圈的客源。
六、正果佛爺寺:
正果佛爺寺簡介:正果寺,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3年),明朝成化年間重建,經歷清嘉慶二十二年、光緒三年兩次重修,相傳「正果佛爺」----本地人稱「牛仔佛」是宋朝的一個牧童,他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宋皇得知,即為其塑金身製成佛像,並建正果寺以紀念他。現保存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棟,抬梁式、硬山頂、歇山頂兼並的古建築物。正果寺最大的特點是精湛的建築裝飾藝術,整座建築古色古香,巍峨壯麗,尤以三托:「蓮花托、燕子托、龍鳳托」;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稱於世,充分體現了明朝時代嶺南民間古建築藝術的風格特點。
七、畲族風情村:
畲族風情村簡介:在整個廣州地區,惟一有少數民族的地方,就在增城的正果鎮。蘭溪畲族村,是廣州地區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雖然村裡已經有些漢化了,但還是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風情。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民歌和服飾,善長唱山歌,他們還有自己的圖騰崇拜。畲族村位於羅浮山西北麓,擁有很多獨特的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荔枝園、桃花谷、柿樹坡、掃把山、梨花溝、枇杷谷、楓樹坡、古樹神韻、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觀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築、文化習俗和酥醪古觀等。
八、掛綠廣場:
掛綠廣場簡介:傳說,何仙姑在增城縣城西門外的西園寺邊,坐在一棵荔枝樹下綉花鞋,順手把一縷綠絲線搭在樹丫上,這樹結出來的果實便感受了仙氣,每一顆荔枝都留下一條綠痕。這荔枝樹便成了聞名遐邇的掛綠樹。掛綠是荔枝中的珍品,深受歷代文人逸士所詠贊,據清代陳鼎1780年著《荔枝譜》一書載:其品質爽脆如梨,漿腋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屈大均更贊其名貴曰:掛綠最珍,出乎其族。詩人李鳳修又贊: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增城掛綠已成為增城的象徵,西園掛綠母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以掛綠母樹為中心,規劃成標志性的城市廣場——掛綠廣場,廣場集休閑、商貿、娛樂於一體
E. 民間傳說中八仙為什麼非要過海
八仙過海,其實就是現身弘法。
八仙過海的時候,是應蓬萊仙山的白雲仙長之約,去蓬萊仙山參加牡丹花會。參加完花會總得回來啊,於是在鐵拐李的提議之下,不坐船而只憑自身本領渡海回國。
當然,作為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和陸地之間的大海到底有多寬,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盡管如此,鐵拐李的提議得到了其它七人的響應,於是大家各自施展看家本領,「踏海」西來。
實際上,八仙這回大顯神通過海之後,道教神仙的法術高明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八仙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得不說,八仙過海,其實就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巧立名目的弘法之舉。
F. 剛韓國旅遊回來,買了高麗太極人參正果,有誰知道它的服用方法
每天切三到四個薄片直接吃
G. 西遊記的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
《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7)關於正果旅遊發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