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發展旅遊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

發展旅遊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0-12-14 17:48:44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了那些破壞

主要從環境污染,過渡開發還有生態破壞這幾點來分解。 比如濕地旅遊的開內發可能造成生態容鏈破損,珍惜動物滅絕。 局部氣候變化等等。加上管理不當等原因,會引起因旅遊帶來的環境污染等

Ⅱ 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旅遊需要以環境保護為基本前提和條件,生態旅遊是要把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最低限度化的旅遊形式,旅遊收入將反哺給環境保護,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協同.

Ⅲ 發展旅遊業對生態環境是否有利,為什麼

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特色產業,一直是西藏加快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政策。西藏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96年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決定》,把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2001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旅遊者68.6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5億元人民幣,創匯4638萬美元;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6506人,間接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旅遊業在西藏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提高。與此同時,對旅遊業這類污染小的行業,西藏也十分重視其發展中帶來的破壞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對旅遊景區(點)產生的垃圾,旅遊和環保部門採取積極措施,通過收集、分類、處理,防止污染生態環境。就連條件極其惡劣的珠穆朗瑪峰登山大本營,都專門修建了垃圾箱,收集登山者和旅遊者帶來的生活垃圾,定期由專人清運和處理。

Ⅳ 與生態旅遊有關的幾個問題(高分懸賞)

國內外生態旅遊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進展

摘 要:本文從旅遊對環境的影響著手,通過對生態旅遊研究現有的文獻分析,主要闡述了作為可持續旅遊實現形式的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旅遊概念與內涵的研究,生態旅遊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和生態旅遊的地理學研究等幾個方面,生態旅遊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旅遊概念、內涵和特徵的探討,而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主要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的研究,同時指出了生態旅遊今後應加強的幾個研究領域。

關 鍵 詞:生態旅遊;研究方向;景觀生態學;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旅遊的概念首先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得以廣泛地傳播和發展,1999年中國生態環境游標志著中國生態旅遊系統工程的開端,生態旅遊的年增長率達25-30%,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遊的發展造成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眾多的「非生態現象」,實踐中的問題與理論研究的缺陷有關。就現有的文獻來看,目前生態旅遊領域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開展生態旅遊條件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1 對生態旅遊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

隨著生態旅遊在世界各國的普及,世界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充實,生態旅遊概念和內涵的模糊造成生態旅遊業發展中面臨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H.Ceballo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並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環境會議上被正式確認,此後,伊麗莎白·布(E.Boo,1990)、Gunn(1991)、加拿大環境咨詢委員會(CEAC)(1992)、scace(Scace1992,Grifone&Usher1993)、美國的生態旅遊學會(EcotourismSociety)(1993)、Valentine(1993),Allcock,Jones,Lane&Grant(1994),Buckley(1994)、ErcanSirakaya,VinodSasidharann和SevilSonmez(1999)、世界旅遊組織(WTO,2000)等對生態旅遊概念做了探討。國內生態旅遊始於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盧雲亭(1991)、陳傳康(1996)、郭來喜(1997)、劉家明(1998)、王躍華(1999)、李緒蔭(2000)、宋子千(2001)等對生態旅遊的概念做了界定。生態旅遊的內涵研究主要在於三個層面:

1.1 作為旅遊發展理念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區域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區域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人口等方面的發展。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發展理念,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遊是生態旅遊。

1.2 作為旅遊產品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旅遊業的角度提出的,生態旅遊產品是指在生態資源優勢地區開發的,能滿足旅遊者體驗生態環境、豐富生態知識等需求,並有助於維護生態平衡的旅遊產品。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就是要將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控制到最低限度,而盡量發揮其有利影響。

1.3 作為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旅遊者角度提出來的,不管是旅遊發展模式,還是旅遊產品,最終都將歸結到旅遊者的活動上來。所謂生態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是指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旅遊者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價值取向,以生態學原則指導自身行為,盡量減少自身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或不良影響,是一種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或碰到一些問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更多的是關注生態環境的發展,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產品,更多的是注重區域旅遊業的發展,幾乎所有的旅遊開發都被貼上「生態旅遊」的標簽,結果旅遊區出現嚴重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遊客嚴重超出了旅遊區的生態承載能力,這說明對生態旅遊概念和內涵認識的模糊造成生態旅遊業正在成為對旅遊區生態環境產生威脅的產業。

2 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旅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影響、容量與評價等方面。生態旅遊發展是一枚雙刃劍,侯立軍(1995)、彭希喜(1998)認為生態旅遊被普遍看好主要在於它能賺取巨額外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普教育和科學考察場所,增加收入和就業機會,減輕農村壓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生態旅遊發展對環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導致環境容量研究的進展。60年代,萊佩奇(Lapage,1963)率先提出了旅遊容量的概念,但他並沒有作更深入的研究,此後關心旅遊環境容量問題的人逐漸增多,勞森(F·Lawison,1977)、皮爾斯等(D.Pearee,1986)、謝爾比等(B.Shel-by,1987)、愛德華·英斯基普(Edword.Inskeep,1989)等;國內趙紅紅(1983)、劉振禮和金鍵(1985)、汪嘉熙(1986)、保繼剛(1987)、楚義芳(1989)、馮孝琪(1991)、崔風軍(1994)、胡炳清(1995)、俞孔堅(1999)等對旅遊容量做了探討。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全面評價是最近幾年才被正式提出的。Orams(1995)提出了結果評價指標體系,Orams的指標體系是生態旅遊研究的一大進步,但他的指標體系過於簡單化,可操作性較差。加拿大人Ross和Wall(1999)認為評價旅遊對環境的影響的方法可以包括環境影響評價(E1A)、環境容量評價、可接受變化的極限(LAC)、投入產出分析(CBA)及遊客影響管理(VIM),他們提出了生態旅遊的總體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體系更全面,更具體,且更有操作性(這一體系已被運用於印尼的NorthSalawsi旅遊區的評價中),但是他們的評價體系由於是從不同的幾個方面去分別評價,再將結果重新結合分析,其結果之間的差異如何彌補,另外,在分級的指標體系中沒有包括遊客本身的因素,這樣的評價結果可能會造成偏差。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容量的研究,現仍處於分散、小區域和嘗試性實用的初級階段。關於旅遊環境容量和概念體系,目前世界上尚無公認的旅遊容量的定義,也缺少透徹的理論解釋和系統的實證研究。國外文獻中也只有從「舒適度」出發的旅遊區域的遊客容量的經驗性結果,還沒有形成一套可以實施的針對不同自然基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容量的計算方法,另外,旅遊業隨時間演化的環境容量也較少涉及,旅遊環境容量研究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化,使其理論上有所突破,實際應用上具有可操作性。生態旅遊的評價還處於初始階段,還沒有一個統一基本的模式。

3 生態旅遊的理論基礎研究

生態旅遊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在全球快速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指導與支撐較為重要。

3.1 生態旅遊的景觀生態學方向研究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主要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及協調功能。楊桂華、呂永龍(1998)、劉家明、楊新軍(1998)、劉忠偉(2001)等認為景觀的結構及其相應的功能理論可以對功能分區、結構規劃、旅遊設施設計等提供理論支持;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及景觀多樣性與穩定性理論對塑造和控制原有旅遊景觀的美學特徵及旅遊設施的視覺美學設計提供理論支持;生態位理論和景觀變化理論為確定旅遊區的環境容量、監測點的設立及通過步道和游徑調控遊客流量與空間分布提供指導,實現對遊客的科學化管理。

3.2 生態旅遊的地理學方向研究區域生態旅遊開發與生態規劃研究是我國旅遊地理學界研究最多,取得成績也最大的領域。旅遊地理學家的研究涉及到旅遊產生的條件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資源、旅遊環境容量、旅遊交通、旅遊區劃、旅遊線路設計、旅遊地域系統等諸多與區域旅遊規劃相關的內容。陳傳康(1988)較早闡述了旅遊地理學與旅遊業的密切關系,提出旅遊開發的基本原理即「旅遊區內部結構對應變換理論」;劉振禮、王湘等(1987)、盧雲亭(1988)、秦關民、武裕仁等(1991)在其旅遊地理著作中都對旅遊業或旅遊區規劃做出專門闡述;范家駒提出了旅遊規劃要從規劃思路、旅遊市場需求研究、旅遊產品(包括項目開發、利用、組合)和旅遊規劃程序這四個方面來實現優化;郭康探索了一條包括三維空間、時間、心理、行為、經濟、社會等多維度的旅遊研究開發途徑,總結出「點-線-網-面」的開發規律;劉鋒在全面回顧國內外旅遊規劃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針對國內旅遊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種把旅遊系統作為規劃對象,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引入系統科學理論的動態的旅遊系統規劃新思路。

3.3 生態旅遊的經濟學研究經濟學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主要使用三個工具:其一是產業結構理論;其二是產權理論;其三是「外部性」理論。其中,結構理論認為,對環境施加很多且很大的負面影響的資源配置通常是和產業結構低度化聯系在一起的,產業結構不升級,就無法遏制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惡化的趨勢,它強調的是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把生態不可逆閾值作為低水平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底線。產權理論強調的是規范個人行為的重要性,並把明確界定人們利用和保護資源與環境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作為規范個人行為的關鍵。外部性理論強調的是有關各方合作的重要性,並把雙贏(或「共贏」)作為衡量合作成功與否的標准。旅遊區的構建依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對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的保護與恢復做出空間結構上的安排,在此基礎上提出各種修復技術和實施相應的修復工程。但與很多從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自然科學一樣,現有的景觀生態學對生態旅遊的研究成果並不做經濟可行性的研究,甚至連「成本和效益」的假設都從來沒有關心過,也很少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僅是將人類視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進行研究,所以,不顧及「發展」的科學研究是不合適宜的。同時,生態旅遊體現了在當代環境危機情況下,人類的一種新的人地關系思維觀念。地理學家在區域生態旅遊規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資源開發方面具有專業優勢。但是,區域生態旅遊規劃是旅遊地理學為地方政府服務的基本領域,在各地普遍的旅遊開發願望驅使下,對空間競爭力的論證成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其結果必然要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相反,即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效益。

4 結語

4.1 生態旅遊研究主要特點

第一,生態旅遊概念的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旅遊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同時也說明生態旅遊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最完整意義的生態旅遊應將生態旅遊三個層面同時包括在內。在這三個層面中,作為旅遊發展模式的生態旅遊居於主導地位,其實施主體是政府,並涉及到當地居民,企業及其它行為主體;作為旅遊產品的生態旅遊居於核心地位,其實施主體是旅遊業(旅遊企業);作為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的生態旅遊居於基礎地位,是生態旅遊的實際內容,其實施主體是旅遊者。三個層面之間的關系呈金字塔形(見右圖)。圖1 生態旅遊的三層內涵圖(據宋子千等,2001)

第二,生態旅遊理論研究比較零散,主要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而論,系統性不夠,研究所使用的手段還主要是旅遊學上的理論基礎,尚未有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而且理論研究的成果落後於實際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態旅遊的經濟學研究只注重生態旅遊業的經濟發展,而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造成旅遊不「生態」現象;生態旅遊的生態學研究更多關注生態旅遊區的環境保護,形成生態不「經濟」現象,生態旅遊區面臨各種形式的沖突,迫切需要完善的理論來指導旅遊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機制,達到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論文希冀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

第三,與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較少,由於生態旅遊又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行業,所以生態旅遊的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同等重要。國際上對生態旅遊的研究已從概念探討走向案例研究的階段,因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只有從大量的實踐中去總結、探索,才能豐富其理論。而且定性研究相對較多,對一些問題的探討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較少,只是在環境承載力方面有量化指標,但可操作性較差。

第三,研究的區域大致有這樣兩種類型,一是集中在欠發達國家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非洲的肯亞和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先驅,主要原因是這些區域擁有開展生態旅遊豐富而獨特的資源,生態環境原始性相對較好,經濟上相對貧困,地方政府把生態旅遊作為扶貧的重要手段,而且這些區域旅遊與環境的矛盾相對比較突出。二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巴西、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西歐等一些國家的生態旅遊也搞得有聲有色,但其研究范圍僅限於自然保護區或受人類影響較小的自然地帶。在我國,各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圈保護區也正在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探討如何開展生態旅遊業,但至今也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僅僅停留在可行性研究之中,理論和實踐並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

4.2 生態旅遊的研究應加強的領域生態旅遊的研究僅有十幾年的歷史,在這十幾年中雖然有許多的學者專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生態旅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問題還很多,這項研究也還很不成熟,沒有解決的問題要多於業已解決的問題。第一,在研究內容上,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產品,進行生態旅遊開發,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與地區生態環境發展是矛盾的;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理念,是以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與地區經濟發展是矛盾的。這就要求理論工作者投入到生態旅遊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充實生態旅遊的理論體系,生態旅遊要擁有一套科學的「範式」理論進行旅遊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生態旅遊區產業的適宜布局,生態旅遊分區的合理規劃的研究。可以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生態經濟的理論方法和地理學的區域綜合研究方法,進行「產業內控制、產業外開發」,協調解決生態旅遊區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的矛盾。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應加強生態旅遊的實證研究。自然保護區內幾乎所有行業都是為旅遊服務的,其旅遊經濟系統邊界是十分明確的,同樣,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生態系統邊界也是自然形成的、易於確定的。所以,自然保護區是開發生態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地域,怎樣在自然保護區內使旅遊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生態旅遊研究的重要課題。第三,在研究方式上,應積極提倡跨學科的合作研究。生態旅遊具有綜合性,它是一門集生態學、旅遊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環保學、經濟學等各種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涉及的因素多。同時,生態旅遊是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技術可行是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應當在科技的密切參與下運作,在相應的理論指導下才能有效地發展生態旅遊業。

參考文獻:[1]盧雲亭.生態旅遊與可持續旅遊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01):106-112.[2]申葆嘉.國外旅遊研究進展[J].旅遊學刊,1996,(1):62-67.[3]陳忠曉,王仰鱗,劉忠偉.近十幾年來國內外生態旅遊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0,15(04):556-562.[4]劉忠偉,王仰鱗.生態旅遊及其景觀生態學透視[J].人文地理,2001,16(03):11-15.[5]楊開忠,許峰,權曉紅.生態旅遊概念內涵、原則與演講[J].人文地理,2001,16(4):6-10.[6]宋子千,黃遠水.對生態旅遊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01,21(4):214-215.[7]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8]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Ⅳ 旅遊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旅遊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統二者之間的對回立主要體現在旅答游經濟發展,發展旅遊經濟有可能會導致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可能會影響旅遊經濟的發展。
但是二者又是統一的,可以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旅遊經濟。

Ⅵ 西藏發展旅遊業,會不會影響生態與環境保護

旅遊資源開發和建設對旅遊環境的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及旅遊部門內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容,對旅遊資源做過度性、掠奪性的開發,使許多地方的旅遊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這必然會使整個旅遊環境遭到破壞。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遊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遊資源、旅遊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遊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遊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情調,而旅遊的價值正蘊涵在這些當中。在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這些無疑是應當保留且極力保護並充分予以展現的。忽視旅遊區的整體協調及其所蘊涵的內涵,盲目開發,只會造成景點的不倫不類,進而喪失其旅遊價值,使遊客的興致減退。而盲目的城市建設破壞和削弱景區的協調性,則也是顯而易見的。

Ⅶ 生態旅遊和傳統旅遊發展的區別

傳統旅遊,提指旅遊景區、遊客、消費三者的互動並產生經濟利益。
生態旅遊,在傳統旅遊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安全、環保、可再生循還」的管理措施。
比如:參觀故宮博物院、布達拉宮景點,過去的傳統旅遊,只要在開放時間內均可參觀。近年國家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主張「生態旅遊」,每天參觀的人數就開始設限。
還有,對於旅遊景區開發的項目工程,政府為保護自然生態不受破壞,對一些可能會導致人為的環境污染,也會禁止開發。

Ⅷ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Ⅸ 中國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利弊

加強旅遊城市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桂林市副市長 康天保
一、必須認識和處理好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旅遊業作為一個依靠自然秉賦和社會遺贈的資源產業,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共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與其他產業相比,旅遊業具有所費資源少,環境代價低等優勢,因此使得旅遊業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的替代產業。
一方面,生態環境是旅遊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外出旅遊總是希望能夠達到怡悅身心、回歸自然、療養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有效保護,生志環境處於良勝循環的旅遊目的地,才能激發人們前往旅遊的慾望並最終將轉化為現實的旅遊消費需求,特別是在旅遊消費心理更趨成熟,人們紛紛走向自然、享受綠色的今天,一流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某些旅遊城市最響亮的旅遊品牌,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觀光游覽。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旅遊產業做支撐。表現為: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增強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開展;其次,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增強環保意識,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行為的發生;再次,作為「無煙工業」的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優化了旅遊城市的經濟結構,替代了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大的傳統產業,推動了本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
對於桂林市而言,以灕江風景為代表的桂林山水自然資源,天設地造的環境,得天獨厚的優勢,既不能再生,也無法人工創造,天生的珍貴。桂林旅遊因環境而起,與環境共存,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天然的耦合關系,密不可分。環境保護是桂林旅遊的生命線,大自然億萬年來所造就的優美環境獨特山水如果慘遭破壞,桂林旅遊也就不復存在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桂林市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河灕江,先後關停並轉了27個有嚴重污染的工廠、車間,減少了數千萬元的工業產值,逐步恢復了桂林山青水秀的自然風貌。從此以後,桂林市長期堅持不懈地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來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把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計劃,建立了污染源與環境目標的定量關系,根據環境容量來確定桂林的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以總量控制,優化決策等手段,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容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少物耗、低能耗、少污染、高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堅決拒絕重污染產業。
二是嚴格執行環境管理的八項制度,對老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要求的,依法關停並轉,到去年 11月底前,桂林市的1058家企業將全面完成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成為廣西最早完成國務院「一控雙達標」任務的城市;對新建項目,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先後否決了多個在風景區內興建大型旅遊設施和灕江上開發水上游樂園等大型旅遊開發項目,有力地保護了灕江風景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三是大力建設和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氣、排水及污水、廢氣、垃圾處理系統,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廢氣處理率達97%,生活垃圾清運率100%,處理率達81.1%。
四是圍繞灕江兩岸綠化、河岸整治和沿岸活氣生態工程等三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灕江風景區生志環境的工作,控制灕江旅遊船隻數量,加強旅遊船隻的排污管理。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桂林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好,旅遊業與此同時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1999年全市共接待旅遊者898.53萬人次,增長11.76%,其中,入境遊客60.53萬人次,增長46.81%,增幅名列全國第二,總量名列第六位。去年1-9月份,全市共接待入境遊客7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61.3%,增幅名列全國第一,接待總量在全國的排位,比上一年又進了一位,名列第五。
二、加強旅遊城市環境保護應重點做好的幾項工作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工業化影響和旅遊業的發展,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壓力逐年增加。要保證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旅遊城市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進一步增強旅遊城市的環保意識
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大對全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決策部門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實踐工作中,重視環保,不以權代法、主觀武斷,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來規劃、設計旅遊城市的環境與發展藍圖,盡可能地避免因不尊重生態規律的決策失誤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損失的現象的發生;使旅遊經營單位和個人認識到,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飯碗,在旅遊經營中要採取有效措施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旅遊區周邊的群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發展旅遊業,可帶動當地農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能夠早日實現脫貧致富,進而使他們以實際行動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去;使旅遊者認識到,保護環境是地球上每個正常人應盡的義務和應具備的文化素養,旅遊過程中要愛護旅遊區的一草一木,自覺做一些有益於生態保護的事,讓旅遊者從「污染源」轉變為「環境保護衛士」。
(二)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和資源保護的關系
旅遊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在旅遊資源開發問題上,一方面要積極開發資源、發展旅遊業,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應遵循「科學評價,會理開發,綜合保護」的原則,把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統一起來,實施保護性開發。此外,開發與保護的利弊分析不能單憑經濟效益的高低作為標准,而應把資源和生忘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對於那些經過綜合評價,不具備開發能力或開發條件暫不成熟的,要採取有效措施,實行嚴格的封閉性保護;對於那些開發條件已經成熟的,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適度開發,以建立起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良性的互動關系,進而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同步發展。
(三)進一步理順生態環保的管理體制
生態環保是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注重協調,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打破部門分割,實現各部門對生態環保工作的共同參與、聯合管理,已經成為各旅遊城市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這方面,桂林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嘗試。2000年初成立的由旅遊、環保、規劃、交通等十幾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組成的「桂林市旅遊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充分調動了各有關單位參與旅遊管理、共促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單一部門管旅遊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遊、共同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四)加強環境執法力度
生態環保行政執法,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處於核心的地位,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要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已經出台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各自實際,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二是要切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要通過強化業務培訓等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高環保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三是要切實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執法監察力度,切實採取法律手段避免、減少或控制木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對那些違反有關規定、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的行為,要依法採取行政的、經濟的、直至活律的手段進行強制性的干涉和懲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要逐步加大環境保護投入
環保工作范圍大、任務重,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環保資金籌措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經濟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環保資金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多種渠道增加環保投入,真正扭轉環保投入偏低的狀況。同時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的管理,確保做到專款專用,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六)要推出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產品
摒棄傳統的粗放式大眾旅遊,而應積極推廣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且還能給旅遊地帶來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旅遊模式。例如,積極開發、推出生態旅遊、鄉村旅遊、自然旅遊等這些親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這是由於這些旅遊項目提倡保護資源的完整性,尊重旅遊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體制,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損蝕和破壞;另外,這些游覽項目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生態科教和生態科普色彩,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往往會被大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所感染、啟迪和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環保意識增強,進而自覺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正因為如此,這些旅遊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被國際公認為是解決旅遊與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矛盾最理想的方式。

Ⅹ 旅遊經濟對生態環境的作用與影響是什麼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作用,因為他們需要去開發某一個項目,會對生態環境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影響。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