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背景
① 康養旅遊興起的現實背景
2018年10月13日 - 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新的旅遊方式和業態也在不斷產生,「康養旅遊」被國家旅遊局正式確定為新的旅遊方式,並納入我國旅遊發展戰略,康養旅遊度假,已經...
② 旅遊的產生與發展的背景與條件
A、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使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
B、產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C、產業革命帶動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動更為便捷
③ 在一路一帶背景下旅遊業怎麼發展
「一帶一路」背景下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建議
(一)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便利服務
旅遊業作為「一帶一路」的先頭兵,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跟上,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道路交通、電網能源、物流商賈以及食宿等方面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縮短旅途時間,打造網路化、立體化的交通樞紐體系,建立物流商賈聚集地,提升對外界溝通交流的能力,為旅遊者出遊提供便利服務。
(二)遵循資源客觀發展規律,開發與保護並重
在對旅遊資源進行開發時,必須遵循資源本身的客觀發展規律,穩步實施,切忌急於求成,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對旅遊資源進行過度開發。科學把握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特別是對以文物為主要旅遊資源的景區景點,更應該嚴格按照我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有關規定,加強對景區內文物保護體制的建立,提升保護級別,不允許把國家所有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抵押、轉讓,不允許私人企業擅自經營,嚴格按照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旅遊開發活動的審批制度,做好旅遊資源開發前的規劃工作,確保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安全免受破壞。
(三)挖掘文化內涵,創意規劃開發
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都具有悠久醇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開展旅遊使得各地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一帶一路」沿線景區景點應該結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歷史淵源,開發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創意產品類型,使歷史文化與創意開發完美結合,發展具有差異化的旅遊產品。
(四)資源共享,打造旅遊精品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沿線地區之間旅遊資源各具特色,有的地區與地區之間旅遊資源相互補充,有的則為同類旅遊資源,如果能將這些資源進行宏觀調控,資源共享,加強不同地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延伸旅遊產品鏈條,打造大規模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絲綢之路旅遊帶」,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將能有力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旅遊及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五)拓寬籌資渠道,保障開發順利進行
「一帶一路」沿線旅遊資源的開發具有開發難度大,周期長,資金回籠較慢等特點,如果僅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資來維持旅遊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各沿岸地區應該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的同時,拓寬融資、投資渠道,為各方企業家提供一個有利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外資本或民間資本的加入,引進商業資金或社會資金的加入,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搭建更為廣闊、便利的旅遊投資平台,保障旅遊資源得以持續有效的開發。
(六)注重營銷,定位準確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更應該結合當地的旅遊資源特色,找出亮點進行准確的主題形象定位,突顯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和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同時也要加大對推出的旅遊產品的推廣和宣傳,創新營銷思路,進行有區別營銷,通過開展旅遊市場營銷來支持市場資源的有效整合,積極聯合、吸納專業化的旅遊組織或旅遊相關企業,使旅遊資源的整合更加系統化、專業化,為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鋪平道路。
④ 如何理解新時代背景下旅遊業的價值
你好
一、 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我在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為指導思想,遵循青少年個性發展的特點,著眼於學生終身良好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落實「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點德育」,建立以「激勵」為中心的德育管理機制,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勵學生戰勝困難。
二、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造志趣和創造能力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2
第多斯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而一個好的教師則是教人發現真理。創造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之一還表現在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不同之上。實踐證明:樹立全面的教學任務觀,滲透創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學活動結構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在德育工作中,不斷關注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趨勢,加強德育科研,根據學校實際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更新德育觀念,更新德育手段。擺脫一成不變的單純憑經驗的德育管理思想,讓德育工作在不斷創新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努力擺脫以說教為主的德育方式,積極開展校內外德育活動,讓德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實踐中體驗道德與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有「由外而內」,轉變為「內」為主,「內」「外」結合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內涵,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
三、轉變角色,注重以身示範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線的廣大教師。新課程標准中提到,教師要真正做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德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要以民主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協商,不可獨斷專行,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過去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說教為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按教師的要求做。教師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要成為這個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如何來當好這個「首席」呢?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那
3
么我們教師首先就要樹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並認真當好這個角色,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二是作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強學習,注重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個人道德素質,在各方面給學生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也就是應當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會道德素質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於生活,活動豐富多彩
過去的德育活動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採取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教育
滿意請採納
⑤ 對比分析古代,近代以及現代旅遊發展的背景有何區別
從歷史發展看,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A.旅遊目的 B.旅遊方式和內容
C.旅遊需求 D.旅行社的誕生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無論近代旅遊還是古代旅遊,其旅遊目的的娛樂性佔主導地位,旅遊方式和內容沒什麼根本變化,旅遊需求相似。故A、B、C三項不是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的主要區別。但旅行社這種旅遊組織形式的誕生,標志著近代旅遊產業的形成,這是古代旅遊所沒有的。故D為正確選項。
考點: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的區別
點評:該題難度一般,屬於基礎性題目,主要考查同學們對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的辨識能力。
⑥ 旅行社起源和背景
旅行社的創始人是英國人托馬斯·庫克。1841年7月15日,他組織了一個有500人參加的旅遊團,從萊斯出發,到勞佛市去參加戒煙協會召開的大會。這次旅行得到了鐵道部門的大力協助,英國中部郡鐵路公司特地為這次旅行開出了專列。
從1844年起庫克與中部郡鐵路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組織周末團體旅行。翌年,他作為旅遊團的陪同,足跡遍布歐洲大陸。1892年,托馬斯·庫克去世後,其子梅森繼承父業,在世界各地組建旅行社,創立了全球范圍內的旅遊業務。
法國於1945年對設在法國的托馬斯父子公司實行了國有化,該公司是法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旅行社。
(6)旅遊業背景擴展閱讀:
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逐步完善。2009年3月,商務部出台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大大簡化了境外投資的審批過程,給予企業更多政策鼓勵。
針對中小企業,我國設立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搭建了中小企業境外經貿合作區平台,還出台了海外並購政策。此外,旅遊主管部門還通過與商務部、財政部、外匯管理局及銀監會等部門合作,引導和推動中國旅遊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目前,我國「走出去」的旅遊企業業務不斷拓展包括旅行社、飯店、餐飲及景區等且多元化經營趨勢明顯,經營地區不斷擴大涵蓋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我國部分旅遊企業已有一定的規模和資本實力,但相對發達國家,甚至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旅遊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還很低,核心競爭力不強。
我國旅遊業國際化程度低,具體表現在國內不僅缺乏市場認可度高的企業品牌、國際領先的專有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能力,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和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產品開發等創新能力皆顯不足。
國際市場知識和國際化人才儲備不足的瓶頸,尤其是旅遊企業跨國並購方面的人才非常匱乏;對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比較模糊,海外投資的需求往往並不明確;我國旅遊企業在核心產品開發和分銷系統建設方面也與國際旅遊集團存在較大差距等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行社
⑦ 中國旅遊業發展背景
題目好大,新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要分幾部分講:首先,49-66年是政治接待任務;其次,66-76年 停滯階段;目前 76-目前,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的外匯來建設國家,同時要對外宣傳。所以就大力發展旅遊業了。
⑧ 世界近代旅遊業產生的社會背景
1,產業革命對旅遊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使較大范圍,較遠距離的旅行成為可能;
3,出現了一批現代化的酒店;
4,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誕生,標志著近代旅遊業的開端.
⑨ 中國古代旅遊業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一、戰後經濟重建。現代管理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到80年代初的整個歷史階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論。這一歷史階段是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經注格局重新調整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過這次大戰,在戰勝國中英、法兩國淪為二等國家,只有美國在戰爭中得到了繁榮,成為唯一的超級大車。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戰後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是原子能的應用。二是計算機的誕生、應用及發燕尾服。三是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應用。四是人類空間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一是促進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二是創造了工業擴大再生產的物質條件。三是開辟了廣闊工業品的國內外市場。三、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戰後到50年代初,這個階段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調整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階段是50年代中期以後到70年代初,這個時期被稱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第三階段是從1973年末開始的,這一時期爆發了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危機的標志是1973年意、德、英、美、日、法等國家相繼進入了危機階段,突出現象是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創戰後最高紀錄。四、企業結構發生變化。20世紀初生產和資本集中的私人壟斷資本,經過二戰後隨著新的科技戰果的應用,能化工業和新型工業部門的建立,第三產業的大發展,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有了新特點:一是壟斷企業規模巨型化。二是壟斷企業混合化。三是大中小企業協作化。四是企業的服份高度分散化。五是企業不斷地向國際化發展。以上這些戰後國際形勢的各種變化,無疑給管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企業的巨型化,跨國公司的出現,人的需求多樣化,對於推動經濟發展的管理這一車輪,歷史需要它有一個不斷適應於環境變化的需要。因此,二戰後,管理理論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流派,它們構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管理理論呈現出流派給呈現的局面,其深層的原因,除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層發燕尾服起著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因素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1)生產力導致生產方式變化,促進管理思想的發展(2)宏觀經濟調節作用,推動管理的發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對人的認識(4)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強化市場觀念,導致內外管理思想的產生(5)自然科學思想對管理科學的滲透,導致了以系統科學為理論基礎的管理思想產生。
⑩ 我國旅行社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1949年以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產生與發展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進入早期資本主義化進程,交通運輸業和新式旅館等設施也隨之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條件。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出於各類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動,客觀上需要專門的旅行機構為其提供服務,我國近代旅行社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當時的中國已有幾家「洋商」開辦的旅行服務機構,包括英國的通濟隆、美國的運通公司等,專門為「洋人」和少數上層社會華人服務,缺少專門為中國普通民眾服務的民族資本旅行社。愛國民族資本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始人陳光甫先生因在外資旅行代理機構購買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創辦一家中國人自己的旅行服務機構。除了愛國和維護民族尊嚴之外,陳光甫創辦旅行社的目的還在於讓「國人及各國人士了解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勝古跡」、「輔助工商」和「服務社會」。1923年8月15日,我國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與銀行分立,改組為中國旅行社,成為獨立的旅行商業機構。其經營范圍從1923年旅行部設立之初的代售國內外火車、輪船客票及旅行咨詢,逐步擴大到車站、碼頭接送和轉送、行李提取和代運、發行旅行支票、為國人辦理出國及留學事宜,以及觀光游覽等業務,還創辦了深具影響力的旅遊刊物《旅行雜志》。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旅行社在客運服務的基礎上又開辟了貨運服務和招待所業務,分、支社增加到49處,形成了覆蓋全國並延伸到境外的服務網路。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旅行社在自身資產和業務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本著愛國和服務社會的經營宗旨,將協助民眾戰時流動和物資轉移作為其主要職能。抗戰結束後,中國旅行社的業務雖然一度有所恢復,可隨著國內戰爭的推進,旅行社的經營最終未能完全恢復。上海解放後,陳光甫離開內地去了香港,中國旅行社的重心也隨之轉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國旅行社為名向香港英國當局申請注冊,後發展成為香港中旅集團公司。
中國旅行社的產生和發展,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帶動和示範作用,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類似的旅遊組織,但均規模較小,且適逢亂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大影響,大多在戰亂中消亡了。只有中國旅行社作為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思想,為我國旅行社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二、1949—1978年:行政事業導向的中國旅行社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迎接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我國在政府主導下設立了中國旅行社和中國國際旅行社兩大旅行社系統,負責組織相應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廈門中國旅行社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廈門和泉州華僑服務社成立。隨著華僑來訪人數的增加,廣東、天津、杭州等地的華僑旅行社也相繼成立。1957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華僑旅行服務社總社在北京成立,並明確其主要任務是為華僑等回國探親、訪友、參觀、旅遊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務。1963年,國務院又將港澳同胞納入華僑服務社接待范疇。1974年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旅行社成立,與華僑旅行社合署辦公,統稱中國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國國際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訪華外賓的食住行游等事務,發售國際鐵路聯運客票。之後,在直轄市、省會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國境口岸陸續設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國外自費來華者接待工作和加強國際旅行社工作的通知》,決定將中國國際旅行社劃歸國務院直屬,由國務院外事辦公室領導,各地分、支社歸當地省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且必須接受中國國際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賓的任務,並在接待業務上接受指導。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改組和擴大中國國際旅行社為旅遊事業管理局,負責對外國自費旅行者在華旅行游覽的管理工作,領導各有關地區的國際旅行社和直屬服務機構的業務,並在7月22日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第124次會議上,批准設立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直屬國務院領導,對外仍保留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名稱,局、社合署辦公。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局本部機構,經國務院確定為行政單位。
這一階段旅行社業的發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導下的行政事業導向,具體體現在:第一,旅行社的經營業務核心是進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濃厚,主要任務是「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擴大政治影響,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為國家吸收自由外匯」;第二,旅行社不僅僅是事業單位(對外可稱為企業單位),還是政府機構,行使著行政管理職能,呈現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