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遊農業
A. 發展農業旅遊有什麼作用
農業旅遊是農事活動與旅遊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主要是為那些不 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遊、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遊資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讓遊客從事農耕、收獲、採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也叫觀光旅遊。遠景設計院指出農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具體來講,發展農業旅遊有以下作用:
客戶立場
有利於拓展旅遊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願望。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遊、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遊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遊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旅遊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
商戶立場
有利於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遊農業,有助於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遊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農業立場
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遊為招徠遊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B. 如何把農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的問題
特色田園小鎮規劃應結合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規劃,融合農業產業發展,把農業產業的規劃布局,發展方向,重點項目內容,在全域范圍進行城鎮空間協調,市政基礎設施協調規劃。通過現代農業+小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生態發展經濟態勢——新田園特色小鎮(來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觀點)。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打造新型城鎮化範式,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統籌區域經濟環境、交通區位,分析小鎮的空間布局,交通規劃;最後,統籌小鎮的發展戰略,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合理分析配套建設支撐體系、產業鏈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與文化旅遊、休閑產業、農產品加工、公用設施等發展水平相銜接。
C. 國際農業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縱觀國際農業復旅遊產制業發展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經過多年的發展,國際鄉 村生態農業旅遊已形成以下八種類型:觀光旅遊型、休閑度假型、參與體驗型、文化娛樂型、學習教育型、品嘗購物型、療養健身型、回歸自然型。
D. 農業+旅遊到底怎麼做
「農業+旅遊」是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農業+旅遊發展應唱好「兩部曲」。
第一步:旅遊加快發展階段
由於旅遊業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第一步首先要大力發展旅遊業。在該階段要借旅遊發展優勢,形成人群集聚效應,加大旅遊商品品牌的宣傳力度,使項目地形成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地。
第二步:農業產業運營期
當旅遊規劃的發展將農產品品牌正式推入國內市場後,「農旅雙鏈」就會步入第二個階段——農業產業經營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產業成為農民生財的第二條主渠道,品牌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正式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特色農業的發展反過來也能夠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旅遊、現代農業兩種產業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聯動效應。
E.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農業旅遊的發展已成氣候,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並且形成了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1)地方政府主導的力度明顯加大。很多地區已經把農業旅遊納入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著力進行扶持和培育。還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專門政策來扶持農業旅遊的發展。從發展過程上看,在農業旅遊發展的初期,政府應該把農業旅遊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手段,在資金、宣傳促銷、基礎設施建設、培訓、規劃乃至管理等方面進行適度的干預和扶持;在農業旅遊初具規模後應適時推進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即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驅動型轉變,逐步使農業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走向市場,鼓勵農民成立相關民間團體、協會等組織以取代政府直接管理農業旅遊的職能,保證農業旅遊的發展能夠真正有利於當地居民的利益和經營者的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
(2)規范化程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旅遊的規范化發展,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在著手出台地方標准,為以「農家樂」為龍頭的農業旅遊產品的推出提供了一整套的可操作性較強的規范,為農業旅遊項目走上標准化之路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3)農業旅遊景區(點)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越來越強。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民俗風情、濃郁的鄉土氣息是農業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也是農業旅遊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遊客在旅遊中積極參與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而在農業旅遊中,增強旅遊項目的體驗性和參與性,正是吸引遊客、提高重遊率的重要手段。江蘇省內的很多農業旅遊區(點)都把體驗性和參與性的旅遊項目作為自己的開發重點,目的就是要增強農業旅遊區(點)的吸引力和增加遊客在農業旅遊區(點)的停留時間。
(4)綜合性農業旅遊景區(點)的比重日益加大。從農業旅遊的發展程度來看,目前國內遊客比較熱衷參與和重遊率較高的農業旅遊形式還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賞農家景、體農家味」為特徵的民俗風情型的農業旅遊,由此可見,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農業旅遊模式仍然是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但隨著農業旅遊活動的深入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旅遊資源形式紛紛涌現,一些地區在新開發農業旅遊項目的時候也越來越把農業旅遊區(點)的差異化作為一個主要問題來抓,目前農業旅遊的形式已經在向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5)投資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些年農業旅遊的發展備受各界關注,都在期待著其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隨著農業旅遊市場的日益擴大,投資主體日益趨向多元化。既有農民的個體或合夥經營,也有村鎮集體投資經營,還有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集團等也紛紛介入農業旅遊開發中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營管理方式的差異化,使多種類型的農業旅遊區(點)滿足了不同類型旅遊者的需求,為農業旅遊向深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F. 如何把農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是抄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鄉村地域廣闊,鄉村人口眾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城市景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鄉村是我國經濟改革最早的地區,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遊文化中,豐富了旅遊業的內涵,是旅遊業的一朵奇葩。隨著旅遊業與農村、農業的不斷融合,將進一步帶動農村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成為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義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
G. 「全域旅遊「:如何讓農業圍繞旅遊提升價值
全域旅遊是伴隨旅遊業從傳統的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轉型升級過程,從景區旅遊迴向旅遊目答的地發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一種新的區域旅遊發展理念。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發展全域旅遊有以下幾個要點。
1、整合地域范圍內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將整個地域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來打造。2、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帶動作用,形成「農業圍繞旅遊增價值,工業圍繞旅遊出產品,服務業圍繞旅遊成規模」的泛旅遊產業格局;3、不僅要完善「食、住、行、游、購、娛」傳統旅遊要素,還要培育「商、養、學、閑、情、奇」新興旅遊要素,帶給遊客完美的旅遊體驗。4、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破除壁壘,實現多規合一,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
5、實現遊客整個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務。為遊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選擇、行之方便、游之盡興、購之豐富、娛之快樂」的完美之旅,為遊客帶來「商務、養生、研學、休閑、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遊盛宴」。
H. 休閑農業,旅遊農業未來前景有多大
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休閑農業即可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延長農業產業鏈,為農業規模化生產提供良好基礎,還可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此外,休閑農業的發展對推動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此,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多次出台了針對性鼓勵舉措。在政策大力推動下,我國休閑農業發展迅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目前全國共有休閑農業景區景點超過1萬個,年均接待遊客達5億人次,年收入超過4000億元。
總結下來,休閑農業發展主要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基礎格局基本形成,由城市周邊農村地區向中小城市發展;二是朝向著高層次、高品位、多功能方向發展;三是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更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四是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告別經營隨意化、發展無序化的亂象。
I. 生態農業旅遊和農業旅遊以及鄉村旅遊有什麼區別
美麗鄉村應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統籌確定區域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旅遊資源、文化資料、生態環境,按不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規模,確定發展重點。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遊農業方面應統籌到美麗鄉村規劃體系中,首先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美麗鄉村體系的產業規模效益,達到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的強有力支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 美麗鄉村與生態休閑農業統一規劃核心是要明確生態休閑農業是否成為村鎮體系的產業支撐,其次要確定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內容。在美麗鄉村規劃案例提到落實好生態休閑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統籌好區域城鄉統發展,凸顯村鎮特色,確定美麗鄉村體系構建中的空間布局,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建設,配套建設等內容。總之,美麗鄉村與生態農業的統一規劃是總體與局部,骨架與內涵的關系,生態農業規劃應結合區域重點合理確定發展內容,融進美麗鄉村規劃。
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一體化規劃,要以區域農業產業基礎為依託,通過合理布局,確定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產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J. 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幾大類
農業旅遊是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遊產品,並為遊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遊業的統稱,也稱觀光農業、旅遊農業、鄉村旅遊等。
根據國家旅遊局2002年頒發的《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所謂農業旅遊,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和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遊活動。
綜觀國外農業旅遊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旅遊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遠景設計院指出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傳統觀光型
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入內摘果、拔萊、賞花、採茶,享盡田園樂趣。如法國農村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遊客不僅可以參觀和參與釀造葡萄酒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並可以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向親朋好友炫耀,其樂趣當然與在商場購買酒不一樣。而日本興起了務農旅遊,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為契機,組織都市人去農村體驗農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區還組織遊客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海帶的採集及加工等活動,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都市科技型
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徵,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興建了10個農業科技公園,在公園里不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種植,而且還精心布局一些名優花卉,觀賞魚,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同時也相應建有娛樂場所,養魚池由縱橫交錯的水道組成,並配有循環處理系統。菜園由新穎別致的栽培池組成,由計算機控制養分,遊人漫步其中不僅可以心曠神怡,還可以大飽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休閑度假型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遊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遊活動。如澳大利亞人則常於周末或假日,自己駕車,帶上小孩,選一個離家不遠的牧場小住幾天,大人可以放鬆一下身心,而孩子們則可了解都市裡無法見識的牧場生活。而美國的庄園主在蘋果、梨子、葡萄、西瓜之類的瓜果快熟的時候,就在報刊上登廣告,招攬遊客去農場摘水果度假,城裡的人熱烈響應,紛紛根據廣告上的示意地圖開車前往,水果隨便吃,累了可以在樹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鮮空氣,聆聽鳥兒的歌唱,直到太陽西斜,人們還可以在農舍小住一夜,品嘗農莊主人准備的別有格調的晚餐,享受到一個別致的假期。
民俗風情型
民俗風情型農業旅遊是民俗文化在農業旅遊發展中的應用,其吸引物是鄉村所在地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相對而言,更多的取決於該鄉村社區長期積淀下來的風俗,人為方式,因此多以民間技藝、民俗節氣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游、鄉土文化游的形式展開。 代表景區:山東鞠鄉森林養生郡民俗風情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