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農耕文化轉為旅遊產品
Ⅰ 華夏農耕文化起源於哪裡
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陝西楊凌開營
Ⅱ 華夏農耕文化的源頭在哪
慶陽位於甘肅省最東部,地處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是陝甘寧三地區的交版會處。慶陽地區權是華夏農耕文化的源頭,有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慶陽地區流傳著一種民間民俗物品——香包。
香包,又稱「荷包」,也稱「香囊」、「佩幃」,慶陽地區俗稱「絀絀」或「耍活」。
Ⅲ 炎帝到底是誰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又名: 烈山氏 神農氏 赤帝
http://ke..com/view/1939.htm
蚩尤是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製造兵器。在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雲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後來黃帝製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
炎帝是農耕文化的開創者,而蚩尤則是一個勇士或者戰神的形象。
Ⅳ 中華農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優缺點
談起農耕文明誕生的起源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然環境,是如何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施加影響的。
1、早期的農耕文明
以炎帝和黃帝的故事舉例,在古人的神話中,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以黃河為界,黃帝部落在北方發展,炎帝部落在南方發展。
本來一開始兩個部落都是通過原始的捕獵方式來維持生活,後來炎帝將前人收集的關於哪些植物可以吃的經驗總結起來,他從中選出一些糧食作物嘗試人工種植,從而開啟了我們華夏民族的農耕文明之路。
在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中,記載了農耕文明是由原始的捕獵為生的社會發展而來的。我們的祖先通過長年累月經驗的積累,掌握了哪些作物是可以食用的知識,然後他們再一代代地對這些作物進行人工培育,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農耕文明社會。
2、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塑造作用
但在這個社會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被古人們所忽略了,那就是——自然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將人類社會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
大河文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農耕文明,它主要的特點是以村落為社會基層,通過男耕女織發展種植業的生產方式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
海洋文明以古希臘文明為代表,他們本身臨海、多山地的地理環境,使得他們狹小的耕地面積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只好通過對外貿易(商業)的方式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源。
游牧文明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生活在草原這種適合動物生存的地區,比較典型的就是匈奴和蒙古人。
農耕文明的誕生,是先民適應自然環境做出的選擇。
古人們選擇聚集地的時候,優先考慮的因素是水源、地勢平坦、食物豐富和安全性這幾點。
在那個大家只能依靠簡單的工具和體力與野獸搏鬥,換取生活機會的時代,我們的祖先要想生存下去,肯定不能只依靠狩獵,這樣不僅會增加人員傷亡,還會因動物大量死亡,而導致部落斷掉食物來源。
Ⅳ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農業大國,華夏的農耕文明有多少年歷史
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從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也是這樣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個就種植水稻的國家就是中國,先民們 勤勤懇懇的勞作在土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平凡的日子。在歷史的故事裡,神農氏是農耕文明的創造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民們秉持著最樸素的想法,自強不息,嚮往和平以及奮斗的理念。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在生活里才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Ⅵ 黃帝時代我國具有相當高的什麼水平
黃帝是傳說時代游牧者首領,並且是帶領他們從游牧生產和生活,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首領。所以,黃帝也是傳說時代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開創者。無論是古代華夏,還是今天的漢族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始終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認為自己是黃帝和另一位創立農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孫,從而自詡為「黃帝後裔」和「炎黃子孫」。同時,他們還將歷史上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生、起源和許多文化方面的肇啟,都追溯到開創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黃帝或黃帝時代。
在歷史上的中國,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文明,主導著多民族統一的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然而,中國歷史上肇始於黃帝和黃帝時代、獨步一時的華夏文明,實際上是由中原華夏農耕文化,與其周邊民族創造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漁獵文化,以及東南沿海和島嶼上的海洋文化融合匯成的。它是人類惟一綿延至今的古代文明,並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中國古代,當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文化發生交往、沖突和矛盾之際,或者中原地區出現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出現非華夏族為主要統治者的政權之時,華夏先民顯赫的始祖黃帝,便在劇烈的民族文化沖突、碰撞和交融中,成為維系和鞏固華夏團結,傳承和弘揚華夏文化的一種象徵。黃帝在歷史上的中國,經常起著鞏固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以及維系中華傳統、融合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紐帶作用。
黃帝是傳說時代華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領
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又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這些記載既指出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後代,又說明黃帝軒轅氏是在神農氏衰落的基礎上興盛起來,並且取代神農氏的。然而,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民族交往和文化的跨民族傳通觀點來看,《史記·五帝本紀》所描述的,則正是傳說時代發生在華夏先民中,充滿強勁活力的游牧部族文化,與固土重遷的農耕部族文化之間,在彼此汲取、互相融合基礎上,匯成為新的農耕文化的形象化寫照。在漢文史冊中,有關以黃帝為首的華夏先民,從事游牧生產和生活的記述比比多是。例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率「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然而,成書較早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又據《水經注·渭水》的記稱:「軒轅之丘,在上郌。」 上郌指渭水上游的今甘肅天水一帶。學者們認為,姬與歧同音相通,所以,黃帝活動地區當在歧山下的歧水流域。因此說,黃帝軒轅氏最早是活動在西北地區,從事游牧生產和生活的華夏先民首領。史學家徐旭生先生曾經指出過,黃帝軒轅氏是由西向東不斷遷徙,並在遷徙過程中發展自己游牧文化的。其東遷的路線主要是順北洛水南下,抵達今大荔、朝邑一帶,東渡黃河。再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逐漸向東方遷移,到達中原涿鹿的山灣里。[1]這就印證了《史記·五帝本紀》說的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在這里,我們可看出,黃帝軒轅氏抵達涿鹿之初,尚處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階段,過著「遷徙」不定、居「無常處」生活。
不過,《史記·五帝本紀》同時又記述了抵達涿鹿之初的黃帝,也在率民「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的情景。這就反映出,以黃帝軒轅氏為首的華夏先民,抵達中原涿鹿之時,正在發生著由遷移不定的游牧生產,向定居的農耕生產過渡的歷史性轉變。所以,這也就證實了,黃帝是傳說時代從游牧生產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首領。
阪泉大戰反映了傳說時代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融合
按照漢文古籍記載的傳說來看,黃帝率領從游牧生產轉為定居農耕的華夏先民,開創了傳說時代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在這個巨大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曾先後與早已活動在中原地區的、以炎帝為首的農耕者,以及以蚩尤為首的狩獵者,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劇烈爭斗。這就是傳說時代發生在華夏先民中的阪泉大戰和涿鹿大戰。
這兩次大戰實際上就發生在傳說時代,並引起了兩次大規模的部族文化沖突、碰撞和交融。經過這兩次傳說時代的部族文化交融,便在中原地區出現了以黃帝、炎帝和蚩尤為首的三支華夏先民之間的大融合,形成了崇奉黃帝為首領、以農耕經濟為社會基礎、注重禮儀傳統的古代華夏農耕文化。
先談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之間發生的爭斗阪泉大戰。其時,剛剛遷至中原的黃帝軒轅氏,在由游牧向農耕的轉化過程中,由於與早於自己定居於此、佔有較好生產和生活條件的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者,發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引發了阪泉大戰。
阪泉大戰爭斗的結果是,黃帝軒轅氏繼「神農氏興起」。從而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傳說時代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之間的大融合。
關於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之間的沖突和融合,《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記述的:「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里所強調的「三戰」,則是折射出這場沖突和融合的曲折反復,以及兩大部族文化融合過程的歷時之久。關於這場沖突的發生地「阪泉」,有的說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也有說在今山西運城附近。無論是在那裡,均反映出傳說時代中原地區,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文化,及其與游牧文化發生交融的地域之遼闊。
《列子·黃帝》對此次爭斗也有這樣的描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由此可見,黃帝軒轅氏在與炎帝神農氏的爭斗中,正是憑借著畜牧者擅長駕馭猛獸的力量,以及游牧文化由生具來的剛勁和強勇,才得以戰勝炎帝神農氏的。
這樣,傳說時代的游牧文化,不僅實現了和農耕文化的融合,並且還對較早進入中原地區的、以炎帝神農氏為首的農耕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活力,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彼此汲取、互相注入的大融合,遂使中國古代華夏農耕文明,獲得了不斷發展壯大的活力之源。
Ⅶ 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能從中華農耕文化說起嗎
在中華民族能存在五千年的歷史,其中農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為古人的生存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到後來還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給予了中國古人千百年來得以綿延的精神力量。
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農耕可能只是耕作種糧,但對於很多文人雅士來說,他也是一種情趣,是一種田園之情。這些文人們對待農耕文化不僅僅是傳統思想,在這其中還包裹著自己的情感,那文人們的情趣又具體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Ⅷ 華夏農耕文明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古中國農耕文明發源於(公元前2000年夏朝建立——至今)的黃河流域。內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容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