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佛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Ⅰ 廣安的歷史簡介
廣安上古屬梁州之域,殷商屬雍州之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蜀並設巴郡、蜀郡。今廣安市的廣安區、鄰水縣、華鎣市為宕渠縣所轄,武勝縣屬墊江縣所轄。
唐武德元年(618年),賨城縣復名始安縣,並析部分地域置豐樂縣,治地恆升古城寨(今廣安區恆升鎮古城村),同屬山南西道渠州。同年,復置鄰州,轄鄰水縣。武德二年(619年),鄰水縣改屬渠州。
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奉西川轉運使劉仁燧之請,御筆點渠江縣境秀屏山下的濃洄鎮置軍,取「廣土安輯」之意,命名廣安軍,隸屬梓州路,領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縣。廣安一名,由此始。是年,渠江縣作為廣安軍的附廓縣,治所由肖溪王家坪遷濃洄鎮東北。
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軍滅大西政權,廣安州歸入清朝版圖。但州城尚為人所據,治地遷於來蘇寨。順治八年(1651年),治地由來蘇寨遷竹山寨。康熙四年(1665年),治地遷回濃洄鎮,領岳池、渠縣、大竹、鄰水四縣。七年(1668年),廢岳池縣,其地並入廣安州,其餘三縣劃屬順慶府,州遂為不領縣的散州。
1998年7月31日,廣安撤地建市,廣安縣改為廣安市廣安區。
(1)廣安佛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廣安的主要景點:
1、鄧小平故里
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園林。位於廣安市協興鎮牌坊村,距廣安市區7千米。成都至廣安高速公路及重慶至廣安高速公路可直達。
2、華鎣山(天下雄山)
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十大消夏避暑勝地。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點眾多,景區有著絢麗的自然風光,其景點可集中概括為:兩林、兩海、兩美景。
3、神龍山巴人石頭城
國家AAAA級旅遊區,史稱「蛇龍山巴人石頭城」位於廣安市城南郊,充分體現了廣安、川東渝北的歷巴人石頭城史,展現了巴人文化與宗教珠聯璧合,屬於歷史文化遺產。神龍山巴人石頭城佔地200餘頃,高81米,為城區最高點,距市中心僅1.5千米。
4、思源廣場
綜合性城市廣場,西南地區最大的音樂水景廣場,廣場內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寶鼎——「實事求是」寶鼎。突出致富思源主題,為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的標志性工程。 思源廣場佔地530畝,其中主景區面積180餘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安
Ⅱ 佛孝順的人和打點罵娘的人都有什麼下場
不敬父母者。得多病報。醜陋報。小威勢報。少資生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眾生。
二者勸他令打。
三者贊嘆打法。
四者見打歡喜。
五者惱亂父母。令心憂惱。
六者惱亂賢聖。
七者見怨病苦。心大歡喜。
八者見怨病癒。心生不樂。
九者於怨病所。與非治葯。
十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
以是十業。得多病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懷嫌恨。
三者誑惑於他。
四者惱亂眾生。
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
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
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
九者見醜陋者。毀呰輕賤。
十者習諸惡行。
以是十業。得醜陋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小威勢報。
一者於諸眾生。起嫉妒心。
二者見他得利。心生惱熱。
三者見他失利。其心歡喜。
四者於他名譽。起嫉惡心。
五者見失名譽。心大忻悅。
六者退菩提心。毀佛形像。
七者於己父母及賢聖所。無心奉侍。
八者勸人修習少威德業。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業。
十者見少威德者。心生輕賤。
以是十業。得少威勢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
一者自行偷盜。
二者勸他偷盜。
三者贊嘆偷盜。
四者見盜歡喜。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
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十者見世飢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
。
供養父母。和供養菩薩一樣。皆能得大功德。成大果報。
-----------------------------------
《增一阿含經》
(節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雲何為二法。
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
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Ⅲ 儒家孝道與佛家孝道的區別和聯系
儒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教是:你可以念經為回父母祈福,你可以供奉為答父母祈福,你可以行善為父母祈福。然而其實並沒有太過直接的中心內容去講這個,與教義也有所沖突。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出家僧人了。
Ⅳ 河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思考
我也不知道你的論點具體是什麼,八成你還沒拿定主意吧~我這篇是以龍門石窟為切入點探討保護與開發的(當然文中還有其他案例),你可以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要寫畢業論文的話,內容請自己增加!你零分的懸賞分,我還幫你寫這么多字已經很仁義了,我從沒見過這么小氣的,還說自己是快要畢業的人了!!!!!!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
——論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結合點
內容提要:
世界遺產的稱號,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用以吸引遊客的吸鐵石,尤其是財政貧瘠的地區,更是把遺產地視為生金產銀的「聚寶盆」。但因此也產生了如何在保護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點的難題。事實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訴求已經超越了對遺產地進行有效保護的需要。中國遺產地在保護與開發間搖擺的現實,已經或者將要使中國陷入窘境。
關鍵詞:開發,保護,世界遺產
引論:
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大談旅遊開發而極少談及保護;龍門石窟管理局在編400多人中從事文物保護的僅有6人;龍門石窟一年的旅遊門票收入達到5000萬元,但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足10萬元;在核心保護區內,居然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豪華賓館……這些事實說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既承受著風化、水蝕等自然危害的困擾,還遭受到另一種獨特的人為破壞力量的侵蝕,這種力量來自於當地政府「開發大於保護」的政策思路。那麼,對於龍門石窟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到底孰輕孰重?
不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世界遺產就只能成為世界遺憾。本文將從洛陽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出發,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設想與建議,以期對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正文:
今年11月13日, 「印象•河南2008省外媒體中原行」的記者來到美麗的花都洛陽,並參觀了著名的龍門石窟景區。很多記者是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一路上都在驚嘆石窟佛像雕刻的精美。
11月24日,由自治區文化廳和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委員會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南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名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科技考古、大型遺址與考古現場保護、館藏各種材質文物保護、博物館環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進行了學術交流。部分代表對科學分析在錢幣上的應用、龍門石窟日常維護中的封縫技術和廣西古代銅鼓合金成分及金屬材質研究等課題進行主題發言。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自古就是險要關卡,交通要沖,是兵家必奪之地。而又為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恰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石窟、10萬余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其規模大,藝術品位高,成為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簇奇艷。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曾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朝年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如此文化奇葩,自然要好好保護呢?然而「一定要圍繞XX做好旅遊業這篇大文章。」相信這樣的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國內世界遺產地的各級官員們,最希望的或許就是利用好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招攬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為所在地帶來大把大把的鈔票,來者當然多多益善。龍門石窟正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風化、水蝕、生物等病害始終困擾著這座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窟,保護龍門石窟更加刻不容緩。
據廣西日報稱,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國內考古文物保護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出版論文集《文物保護研究新論》,收錄論文76篇,加強了全國有關文物單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交流與聯系,是該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此次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將對我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話雖如此,但結果如何,還待蓋棺定論。眼下,先撕開這些華麗的外表,更多地了解龍門石窟: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洛陽龍門西山驚現27套神秘別墅!」(見附圖)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之後,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市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盲點:
別墅區位於洛陽市郭寨村,村民郭興高告訴記者:「這片房子是我弟弟郭君高和他的一個朋友投資的。我弟弟長年在北京做生意,他想把北京風景名勝區附近的休閑度假旅遊模式引入俺村。這片地一共20多畝,屬山坡地,符合退耕還林的條件。村裡把這片地從村民手中收過來後,租給我們。我們對村民的補償也已經到位,一畝地4.5萬元。這個休閑度假村包括餐飲和住宿,現在建的別墅,全是度假村的客房。」
西山是石窟較為集中的區域,精美絕倫的盧舍那大佛就在西山。但據當地村民表示,他們從不知道這塊地在保護區范圍內。
郭寨村原屬伊川縣,2008年5月,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但至今,洛陽市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尚未正式成立運轉,相關的移交工作也沒有進行。調查組成員、洛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楊曉陽表示:「從目前看,這里未建設任何垃圾、廢水、廢物的處理措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肯定會對石窟保護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堅決叫停了這一工程。而且,至今投資方和政府相關部門均未拿出相關手續,所以這片建築可以定性為違章建築。」
我認為,行政區劃調整是客觀存在,但卻不是相關部門推卸責任的理由。27套別墅從動工到主體完工,政府監控出現空白,相關單位要承擔責任。現在,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相信這一次一定會追究失職單位和相關責任人。
2008年12月11日,迫於各方壓力,郭興高和弟弟郭君高開始安排工人拆除龍翔山莊的圍牆。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李培松12月11日向記者表示「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是違法的。」「目前,世界遺產保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緩沖地帶等『模糊地區』。」李培松還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任何一處世界遺產地在申遺時,都要作核心保護區、控制和緩沖地帶的保護規劃,以保護遺產地的整體風貌景觀。世界遺產的緩沖地帶不是不可以搞建設,但是建設項目一定要經過地方和國家文物部門批准。龍門石窟在建的這批別墅,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一無所知,肯定沒有履行報批手續。」「當然,河南洛陽此次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已經叫停工程,正在解決問題。」
官方的發言我們暫且不追,我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資料,將龍門石窟在保護和開發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3點:
1.技術落後,經費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早在2004年,就有兩個國際合作保護項目曾在龍門石窟開展。我國有關部門為此項目先後投入900萬元人民幣作為配套資金,意方則投入144 萬歐元作為設備購置、培訓、獎學金等方面的經費,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但實際上,這樣的國際合作保護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著名文物保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陸壽林說:「做項目不能一切都從零開始,龍門石窟研究所在過去40多年的保護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眾多諸如灌漿加固、清洗油煙等世界先進的石窟保護技術方法,這些成功經驗在項目中應該得到總結和吸納。」陸壽林還說,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最大的目的就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方法。既然有些方面我們領先了,再重復去做,一來浪費時間,二來浪費有限的人力和資金。一位龍門石窟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目前這兩項國際合作項目加起來也只是在解決4個洞窟的問題,相比龍門石窟2300個洞窟來說這只是鳳毛麟角,但如今嚴峻的石窟保護問題都被這些華麗的國際合作項目掩蓋了。」
這次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義大利石窟保護專家VaKalis.NiKos 認為,龍門石窟除了大洞窟,更多的被長期忽視的小洞窟風化和剝蝕也非常嚴重,小洞窟也是龍門石窟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次中意現場保護修復培訓只能幫助龍門石窟解決極小的問題,大量急需開展的搶救工作還是要靠龍門石窟自己去解決和完成。
2.公眾自覺保護意識差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杜越說,世界遺產不僅是我們從祖先手中繼承的稀世珍寶,更是我們從子孫後代手中暫借來的後世財富。保護好遺產是我們上對祖先,下對後代的光榮而艱巨的責任。 然而,看看我們這些後代都做了些什麼吧:
景區內,遊客素質不高,亂拋垃圾、亂刻畫現象屢見不鮮,嚴重破壞了景區環境;滾滾人流給龍門石窟帶來了巨大壓力,特別是黃金周期間, 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第一,開發其次」,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世界遺產的名頭確實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據最新數據,河南僅去年一年旅遊接待量已突破1.7億人次;今年「五一」黃金周5月2日,洛陽龍門石窟共接待遊客3.1萬人……人流量增加無疑給景區帶來經濟收益,但同時對遺產地帶來一定的破壞
雖然我們也希望,世界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能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但值得強調的是,申遺項目不是唐僧肉,人人都爭著搶著要一塊,更不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該是塊寶玉,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保護,甚至不惜經濟代價。
3. 重開發、輕保護
a. 行政管理保護體制不健全缺少針對性法律法規
事實上,洛陽市政府自然也知道,保護重於開發,雖未制定出針對性法規,但《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一部擦邊球的法規)已多次提到開發應遵循石窟原貌,應合理規劃實施。洛陽市政府還曾宣稱:「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平衡點。」然而如此種種都只限於公關。
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共出席了來自國內外的160多名石窟研究保護專家。一位與會者說,讓他不可理解的是,作為龍門石窟管理局的一位主要領導,在會議上卻僅僅是圍繞著怎樣開發龍門石窟的旅遊資源長篇大論,對於如何保護卻極少涉及。而洛陽市委一位主要領導除了大談旅遊開發,更隻字不提保護。「開發重於保護,領導的發言多少反映了龍門石窟近年來的發展思路。」這位與會者直言。
據龍門石窟管理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管理局在編400 多人,而從事石窟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卻只有6 人。「兩年來,龍門石窟管理局已新進人員20多名,而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竟然沒招過一個。」龍門石窟文物研究院保護中心一位人士透露,龍門石窟目前年門票收入已達到了5000萬元,但每年真正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卻還不到10萬元。這位人員還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國家文物局1999年為保護修復龍門石窟撥專款30萬元,河南省文物局要求省古建研究所負責維修工程,而該所因缺乏技術人員根本無實施條件,至今這筆專款還留在河南省文物局不能使用。
b.商業化痕跡日漸明顯,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西山別墅群外,這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從屬於龍門石窟管理局,坐落在龍門石窟「核心保護區」的東方賓館。僅修建東山賓館,龍門石窟管理局貸款金額已達上億元。
站在龍門石窟的西山向東山望去,清晰可見兩處建築群:一處是唐代的香山寺,另一處就是東山賓館。按照龍門石窟景區圖的標志,東山賓館所處位置在世界文化遺產圈劃的核心保護區內。如此嚴重違反《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的建築物,從2002年開業至今,生意興隆,政府自然也沒有要拆的打算!
這座與香山寺和白園(白居易墓地)僅一牆之隔的東山賓館,於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半年後,破土動工。佔地500畝,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一塊刻有「景區核心保護區」的石碑與賓館區內的豪華別墅近在咫尺。遊客如想連線游覽,必須要穿過賓館區。
世界遺產核心區是否可以建賓館,建多大規模?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巨大的經濟利益仍然驅使遺產地所在的地方政府作出一些殺雞取卵的決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曾說,如果龍門石窟違規改建情況屬實,世界遺產中心將會派專家組進行反映性調查。針對這個問題,河南省文物局就東山賓館問題出示的一份情況說明,大意是:東山賓館原為一處康復中心,申遺中已納入改建計劃,現在賓館面積已由原來佔地6000多平方米縮減到5000多平方米,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按東山賓館宣傳冊上佔地面積500畝的介紹,已超出《說明》中所提到的5000平方米的60多倍。龍門當地居民也反映,「現在的東山賓館比原來的康復中心擴大了很多」。
龍門石窟為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99年起,洛陽市花費2億元對景區內不利於文物保護、危害石窟安全、影響景觀的建築和設施進行了清理和拆除。其中,投資2000多萬元的人造景觀「中華龍宮」被炸平。「龍門石窟景區已為歷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山賓館千萬不要重蹈中華龍宮的覆轍。」一位石窟保護學者不無擔憂地說。
此外,隨著經濟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一些目前非世界遺產但可在未來申報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遭到侵蝕、削弱,甚至已被外來文化代替,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如今,在龍門石窟的附近,我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北魏時期的石窟——西沃石窟,為搬遷,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塊,據官方宣稱,經修復建設,神秘的西沃石窟已經具備了與廣大遊客見面的條件。但我仍然擔憂,過多的修復開發,西沃石窟會否成為下一個龍門石窟呢?
於此,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其它世界遺產的情況,中國的其它世界遺產,絕大多數已成為旅遊景點,為中國和世界所知,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大量遊人,這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過分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潛力,又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敦煌莫高窟壁畫,因旅遊人數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畫氧化。張家界景區因為濫建房屋,遊人過多,導致植被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泰山景區因增加觀光纜車方面引起諸多爭議……在《中國世界遺產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列舉了中國虐待世界遺產的十大酷刑,分別是:泰山的殺雞取卵及多此一舉,明孝陵畫龍取睛,都江堰的畫蛇添足,武陵源風景區的自甘墮落,孔廟的簡單粗暴,北京周口店放任自流,樂山大佛的東施效顰,故宮的旁敲側擊,秦始皇陵的心口一刀。此外,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平遙古城牆。這個已有六百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這一事實不禁引發人們的深深擔憂:這六百年的古城牆未來是否會在我們面前一段段地塌落,最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
有專家指出,龍門石窟面臨的問題是我國不少世界遺產地遭遇的一個縮影。如何吸取教訓,避免我國世界遺產地走向困境和沒落,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從上述例子及龍門石窟的問題剖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龍門石窟開發與保護兩者沖突如此尖銳的根源所在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極端不平衡!而其中,以經濟價值取代文化價值正是這種極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更深入淺顯地說,就是人們只會嘴上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但腦子里想的卻是「金錢」大過「文化」。最近,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和整理,我還發現,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提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技術與理念,但在國內,這種借鑒很多時候從一開始就是以發展旅遊業,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於是「保護」成了變相的「開發」,因而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在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共同編著的《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提出,很多文化遺產因為不能很好的創利,導致保護資金不足。於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朱陸平翻譯的同名著作中就大大誇大了開發的重要性,書內涉及到的管理也著重體現開發大於保護的思想,且大大弱化了一旦保護與開發出現沖突時帶來的嚴重後果。這類著作的流行也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部分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者們。或者也可以這么說,這類著作之所以能夠流行,也是「投其(管理者)所好」罷了。這點從管理上的「三權」混淆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當然,保護和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資源間的沖突並非無法解決,國內外也確實是有值得借鑒例子可供參考的:
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武夷山等世界遺產,都比較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在開發保護中不斷豐富世界遺產內涵,獲得了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做好功能分區,旅遊和保護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地發展。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遊客在這里就是享受文物本身;保護范圍以外,則可以搞各種旅遊服務。
再有西方人的立法: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再比如像巴西的黑金城自1980年被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為了保持城市的建築風格,根據該市保護文物古跡的規定,城中沒有修建高大的旅館和購物中心,一切都保持著典雅古樸的風格。城中的小路全部用石塊鋪成,至今市內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漫步在黑金城內,人們自然想起17世紀的巴西,想像那個繁榮昌盛的採金年代。時代變遷,現代化之風似乎沒有吹到這里,致使這里依然保持著建城之初的風格。據介紹,良好的保護為黑金城帶來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在利用世界遺產、充分開發其經濟價值的同時,巴西各級政府在保護遺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環保教育在巴西比較普遍,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比較強。巴西人很小就知道一個香煙過濾嘴、一個塑料袋、一個易拉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腐爛,亂扔這些垃圾會對環境造成何種危害。這不僅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福了子孫後代,而且也對保護世界遺產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潘塔納爾沼澤地游覽,不管是乘車還是坐船,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巴西人亂扔煙頭、空飲料瓶等,人們都自覺地將廢棄物放到垃圾桶里。
巴西人對各種野生禽類保護有加,凡旅遊結束、即將離開的遊客都要經過檢查,主要檢查對象是野生小動物和禽類。熱情好客的巴西人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到各自然保護區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但遇到偷獵、走私動物和禽類者也毫不客氣,除全部沒收外,還要處以高額罰款。
綜上所述,切實加強世界遺產的科學保護與有效開發,我認為應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發展理念。既要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世界遺產地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又要學習和借鑒各國各地區的先進做法,確立科學發展的理念。(當然,要保護世界遺產除了要遵守國際上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基本准則外,還必須從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世界遺產地居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出發,而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目前最重大和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必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遺產保護法》,將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真正納入法治軌道。從而全面提升遊客素質,加大控制客流量。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像日本那樣,把保護世界遺產提升到全民運動。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當前而言,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通過公眾呼聲和社會輿論來平衡保護與開發也是可行的,比如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圓明園防滲工程」。
其次,採取有效措施。
就龍門石窟而言,除制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龍門石窟管理條例》外,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 重組「龍門石窟管理局」,其下各部門清楚劃分為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組織部,政法委,統戰部。鑒於以往管理體制的迷失,此次必須重新確立「保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施分級管理(除上述各部門外在世界遺產辦公室下面又可細分為宣傳部,文化處等,對不符合要求的人事及時調整處理。)與時俱進地管理,以保護自然、弘揚文化為前提,充實其文化內涵,提升其環境友好品位,建立保護與開發並重、開發服從保護的工作機制。讓管理局真正成為「文化遺產的守門人」,最終以龍門石窟的獨特性去補充和豐富世界遺產事業,達到世界遺產的開發與保護並舉!
2.對遺產地現有的建設項目進行依次清理,該地區及外圍保護區將不再審批新的建設項目,做好功能分區,規定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等。避免再次出現類東方賓館和別墅群事件。
3.繼續加強對外交流,爭取國內外組織的支持與合。雖然之前的合作並非十分成功,但仍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人才,並加大國內外組織的合作,以期對龍門石窟進行更全面有利的保護。
最後,完善科學模式。要在科學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在有效措施的推動下,逐步形成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相互促進、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交相輝映、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兼顧的模式,為世界遺產的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旅遊文化學》謝元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
《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宋曉蓮 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1
《世界遺產的終結》國家地理雜志200811
《世界遺產精神》劉紅嬰 華夏出版社200601
《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洛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90530
《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著 朱陸平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0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http://travel.sohu.com/s2006/sjycbh/
《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對決》http://www.hnta.cn 2004-10-8
《世界遺產組稿:巴西開發和保護世界遺產並舉》殷永建/新華網里約熱內盧7月2日電
《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邕舉行》蔣林/廣西日報2008年11月27日
《國家文物局: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違法》人民日報20081212
《保護第一 開發其次》米華/今晚報2008-9-20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開發,結合點在哪裡》張振勝
附圖 (龍門石窟處別墅群示意圖)
Ⅳ 廣安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廣安十景
鄧小平故里,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園林。位於廣安市協興鎮牌坊村,距廣安市區7公里。成都至廣安高速公路及重慶至廣安高速公路可直達。2001年6月,為了表達對鄧小平同志的無限懷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設立了幅員面積29.91平方公里的鄧小平故居保護區,其核心區(830畝)為現已建成的鄧小平故里旅遊景區,總面積3.19平方公里。
華鎣山(天下雄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十大消夏避暑勝地。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點眾多,景區有著絢麗的自然風光,其景點可集中概括為:兩林、兩海、兩美景。兩林指:石林、杉林;兩海指:雲海、竹海;兩美景指:積雪、日出。每個景點都別具一格,各具特色。人文景觀為華鎣山游擊隊紀念館等。
神龍山巴人石頭城,國家AAAA級旅遊區,史稱「蛇龍山巴人石頭城」位於廣安市城南郊,充分體現了廣安、川東渝北的歷巴人石頭城史,展現了巴人文化與宗教珠聯璧合,屬於歷史文化遺產。神龍山由東向西,昂首北望,乍隱乍現,三落三起蓄勢騰飛。廣安史稱賨城,是巴人板凳蔓的棲息地。地處城南「化龍鄉」「蛇龍村」賨城的至高點神龍山,史稱「蛇龍山」,屬大巴山余脈、巴人板凳蔓崇尚蛇圖騰、所以巴山即是蛇山。蛇龍山就是巴人的神山,巴民族世代崇尚自然,信仰天地、並尊天重地、順從天意。有民謠「萬物天生於天意、萬事人為自人意、順應天意隨人意、符合人意圓己意」,從古至今世代流傳。神龍山巴人石頭城佔地200餘頃,高81米,為城區最高點,距市中心僅1.5公里。因其山勢突兀險要,蜿蜒欲飛呈騰龍之狀而得名,曾為古巴國要塞。神龍山為古巴國通往秦蜀之間的要徑,東指荊楚,南衛虎都,西連蜀漢,北望三秦,是巴國重要的門戶之一。
思源廣場,綜合性城市廣場,西南地區最大的音樂水景廣場,廣場內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寶鼎——「實事求是」寶鼎。突出致富思源主題,為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的標志性工程。 思源廣場佔地530畝,其中主景區面積180餘畝。分別按功能設立:主景廣場,文化活動區,健身活動區,林陰活動區,草坪活動區,水景區,林陰停車場,台型接合廣場。主景廣場規劃有中華一絕的"實事求是寶鼎"、氣勢磅礴的音樂噴泉、富有特色的大型雕塑等景點。兩側分別建有市圖書館和遊人中心。
寶箴塞,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廣安市武勝縣寶箴塞鄉方家溝村,始建於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秋,佔地15000餘平方米,系當地豪門段氏家族為避戰亂而修建的集軍事防禦、生活起居於一體的全封閉式川東民居建築群。塞為東西走向,平面呈不規則銀鋌狀,首尾闊,中間狹長。塞牆用條石砌成,依山而築,地勢險要,最高處達10米,周長2000餘米,僅北面一門可出入。寶箴塞現今保存完好,塞內廳堂房廊氣勢恢宏,倉庫池井部署齊全,總體成七天井四院落布局,有大小房屋百餘間,環形炮樓長達2000餘米。塞外,有地下通道和塞緊密相聯的段家舊宅院和碉樓各一座,面積千餘平方米。被中國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譽為「全國罕有,蜀中一絕」。2006年05月25日,寶箴塞作為清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天意谷,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廣安市鄰水縣甘壩鄉、華鎣山主峰高登山南麓。其中的洞中天河,堪稱天意谷一絕。是聚華鎣山千峰萬壑之水於一流,與卡斯特地貌的斷裂地縫相遇後形成的地質奇觀、在一條約5000米長的y字型斷裂地縫河谷內、形成了無數的溶洞奇觀和瀑布群。由於這里溝壑縱橫、洞連地天、地縫交錯、暗河深潭,在峽谷內構成了一個水石交融、高深莫測的神秘世界。傳說是當年秦軍滅巴國,巴王子敗退時、藏身藏寶,消災避難之地。自然奇觀加歷史神話傳說,更讓這里成為了舉世無雙的神話世界。谷內有大小溶洞與瀑布200處以上。其中由近千米疊瀑形成的洞中天河,乃舉世無雙。由億年滴水溶岩形成的天然巨佛、乃世界之最、數十公里長的巴人陰陽洞與被稱為世外桃源的洞里人家,乃人間罕見。
四川十大古鎮——肖溪古鎮,又稱唐宋古鎮,有近千年歷史,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城郊東北部,距市區約74公里,距鄧小平故里約60公里。與達州市渠縣交界,幅員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4.5萬。肖溪古代稱為「龍鳳洲」,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有肖姓移民於此,故稱肖家溪。肖溪鎮因此得名。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建築時代各異,故形成了紛繁、錯雜。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 沿著彎曲而平坦的鄉間公路走進古鎮,只見這里山、水、鎮、寺合為一體。正如古鎮場頭牌坊對聯詩雲:「百年渺街戀幽篁獨領巴渝風景,千載摩崖留華賦盡書禹甸文明。
廣安紅色文化影視旅遊城,位於廣安城郊,是一座集綜合影視製作、影視旅遊和影視娛樂三大產業相互支撐發展的新型影視城。廣安紅色文化影視旅遊城分為「兩軸六片」,「兩軸」包含以東西向貫穿整個地塊的空間景觀軸線,主要由地塊東側的集散中心入口廣場、地塊中部的大峽谷景觀節點和地塊西側的組團景觀構成「一軸」,另一軸為南北向貫穿整個地塊的現狀水體景觀軸線。「六片」則由紅色文化影視旅遊集散中心、紅色文化名家生態園、紅色大峽谷拍攝游覽區、紅色影視拍攝游覽區、紅色文化影視創作度假區、川軍抗戰主題園組成。
安丙家族墓地,位於華鎣市雙河鎮昭勛村,佔地約300畝。考古專家已發掘五座墓葬,發現享堂、九層坎、昭勛寺等大片附屬建築遺址。安丙家族墓地保存十分完好,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最具藝術價值的一處南宋墓葬。墓內發現的大量精美石刻和珍貴文物,堪稱十三世紀中國文物的精粹。安丙家族墓地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安丙墓規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研究南宋時期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2001年06月25日,安丙家族墓地作為南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覆蓋武勝縣白坪鄉、飛龍鎮、三溪鎮3個鄉鎮,連片29個行政村,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依託農業產業,彰顯田園風光,突出農耕民俗等文化特色,是靠種地「種出來的旅遊區」;景區內分布花樣年華、橙海陽光、絲情畫意、四季花海、開心農場、金色大地六大景片,被稱為丘陵地上的「綉花農業」。
Ⅵ 關於中國任何一座古城的發展歷程
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1071年),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10年,則為857年),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朝統一了全中國。蒙古大汗國改名中國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後明朝在大部分時間內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明朝從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於加強北方邊防,保衛北方安全,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北京,借傳教的名義促使和參與了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搜集中國情報,進行文化侵略,傳教士常常訴諸該國領事,以政治勢力維護「傳教」活動,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美麗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1928年北伐戰爭後,由於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洛陽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點。「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兩次都西亳,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辱卩)」。郟(辱卩)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但是法定的國都是鎬京,洛陽只作為陪都存在。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西漢初,高祖劉邦定都洛陽。《史記•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後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 「高祖欲長都雒陽」,後來「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此後,西漢便定都長安。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從公元25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獻帝滅,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曹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西晉統一三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後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寵。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的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公元604年,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末,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總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定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安史之亂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洛陽作為唐朝的陪都。哀宗在此都兩年後唐亡。
天佑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Ⅶ 佛孝皈依了後再以修行名叫什麼
那個叫「法號」或「法名」,是指歸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即出專家眾於剃度儀式屬舉行過後,或在家眾於歸依三寶、受戒時,或生前未歸依、受戒的在家人歿後於葬儀時,由師父授予的名號。這個是不可以亂起的,尤其不要自己跟自己起法名法號。
你若皈依了,一般你的皈依師會給你取一個法號或法名的。
各大寺院或宗派均有不同的輩份,一般以法名的第一個字作為標記。以少林寺輩份為例,用七十字詩來標記法裔輩份:
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凈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妙本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鑒崇祚。
衷正善禧禪,謹愨原濟度。
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你留意看「永」字輩,最有名的人物你肯定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