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旅遊業發展有何意義
A. 旅遊服務在旅遊業中有何重要性
旅遊業
tourism
1、定義旅遊業的意義
(1)定義旅遊業的實際需要
對旅遊業進行定義有學術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需要:
研究的需要:一個學科的研究首先要求對這一個學科的研究內容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在定義的限制下建立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實踐的需要:度量旅遊經濟活動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要求有統一的口徑。因此建立地區之間統計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而得到這些數據必須要有統一的標准。
(2)定義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對旅遊統計量度的准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評估旅遊業和旅遊活動直接、間接和誘發性的經濟影響,關繫到旅遊設施和資源的規劃與開發,關繫到如何確定旅遊者結構並制訂營銷和促銷策略,以及識別遊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聯合國十分關心對國際旅遊相關資料的統計工作,在1971召開了的 「貿易與發展會議」,制定了旅遊統計的准則。指出,國家旅遊統計的綜合系統在功能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夠度量在該國的國外(和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的數量和方式;
——能夠提供有關旅遊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設施供給方面的信息;
——有助於評估旅遊對國際收支和總體經濟狀況的影響。
2、旅遊業定義上的困難
(1)旅遊業范圍的模糊性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 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2)統計上的困難性
旅遊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旅遊分析和決策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所有國家中,建立可靠的產業信息庫,評估旅遊業對地方、全國和世界經濟的貢獻都十分困難。
由於定義的模糊性導致統計測量的困難,因此至今仍然沒有給出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經濟影響程度的准確數據。同時旅遊統計也成為旅遊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並且日益受到關注。
3、旅遊業定義的來源
B. 在線旅遊產業發展對我國旅遊業發展有何重要作用及影響
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以及整個旅遊業增速放緩直接影響了在線旅遊業的增速,目前我國在線旅遊業已進入中速增長發展階段。但隨著人們對於旅遊體驗的重視程度上升,在線住宿和在線旅遊度假的佔比有所提升,2018年二者佔比分別達到19.3%和10.8%。與此同時,80、90後的在線旅遊用戶比例已高達77.8%,顯然,8090後已經成為我國在線旅遊市場的消費主力人群。
中國在線旅遊業進入中速增長發展階段
近年來,伴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升,我國旅遊市場也持續升溫,成為我國居民日常生活常態化的選擇。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消費市場,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旅遊業收入達到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6%。雖然仍然保持著較高增速增長,但對比近5年來的增長速度,2018年增速最低,結合我國近年來宏觀經濟放緩的態勢,我國旅遊業進入中高速增長期。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線旅遊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
C. 試論述旅遊對經濟的積極作用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D. 旅遊法的實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有何意義
《旅遊法》的出台是中國旅遊發展的里程碑,是眾望所歸,是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的結晶,是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權益、規范旅遊市場的法律保證。旅遊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旅遊業進入了全面依法興旅、依法治旅的新階段。
之所以說它是里程碑,因為《旅遊法》對旅遊相關內容都作了明確規定,對促進我國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它體現了三大特色:綜合法(面廣「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人本法(以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主線)、銜接法(充分與現行法律和國際通行做法銜接)。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旅遊法》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E.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對旅遊業發展自身而言有何意義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或 Belt And Road簡稱,BA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F.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G. 新加坡發展旅遊業的成功舉措對我國有何借鑒意義
新加坡旅遊業發展帶給我們的啟示
新加坡共和國是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城市島國,由新加坡島和附近的5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622.8平方公里,僅相當於中國的一個鄉的面積。100多年前還是一個名不經傳的荒僻漁村,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200年以上的古跡,唯一的資源可以說是「陽光與海港」。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國」,在自然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它另闢蹊徑,積極發展旅遊業,為其國民經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目前新加坡是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亞太旅遊大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借鑒新加坡發展特色旅遊業的成功經驗,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首先,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特色旅遊。特色旅遊要有以下3個內涵①從特色旅遊的旅遊資源角度來說,其旅遊資源一定植根於旅遊目的地特殊的氣候、環境,或依賴於特有人文、習俗和歷史事件。②從特色旅遊的客源市場來看,其客源市場只針對特定的客源市場,滿足部分旅遊者多樣化的需要,所以,特色旅遊客源市場規模較小,旅遊者人數較少。③從特色旅遊的發展形式來看,其旅遊形式一定有一個特定的主題,旅遊活動往往強調或鼓勵旅遊者積極參與,以追求富有個性的旅遊體驗。通過以上對特色旅遊內涵的探討,本文提出特色旅遊的概念為:依託旅遊目的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面向特定客源市場發展起來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參與性較強的旅遊形式口。
新加坡在自然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依託其多元化的人文風貌、良好的經濟環境、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傳統旅遊項目的基礎上,根據旅遊市場需求,另闢蹊徑,積極開發、創造新的旅遊項目,使其旅遊業蓬勃發展,每年接待國外遊客1000多萬人次,旅遊業年收入達9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發展特色旅遊的成功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重視對旅遊業的管理、規劃與投資新加波對旅遊業的管理,通過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兩個渠道來進行。前者主要進行宏觀管理和規劃,使旅遊資源得到充分科學的開發,保證旅遊業布局健康發展。後者則促使旅遊業規范,引導和促進各旅行社、旅遊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進行有序競爭,保證了旅遊行業有效、有序的自我發展。新加坡為了依法管理旅遊業,目前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飯店法》、《新加坡旅遊促進稅法》等。新加坡法律之嚴格,世界文明,有「清規戒律新加坡」之說。為保證出售的商品質優價廉,新加坡旅遊局和消協聯合推出「優秀零售計劃」,對有信譽的商店頒發紅白相間的魚尾獅標志,作為信得過商店。倘若有旅遊購物時受到詐騙,可想旅遊局或消協投訴,一經查實,不但責令加倍賠償遊客損失,還要吊銷其營業執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對旅遊業進行有序管理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旅遊業的規劃和投資。從80年代開始,新加坡每年對旅遊業的投入達2—4億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遊局制定了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旅遊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資20億新幣作為旅遊業發展基金,用來進行旅遊基礎設施、旅遊景區和景點建設。
2. 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發展旅遊業。新加坡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條件,創建國際通商口岸、免稅購物中心、美食天堂、國際會議和國際金融中心,使該國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區域中心。新加坡是個免稅港,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品種齊全,價格便宜,成為遊客的購物天堂。新加坡還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薈萃於此,為不同口味和預算的遊客提供多種選擇。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把鄰近的東南亞各國的旅遊資源作為本國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使其發展成為東南亞的旅遊中轉站,從而使新加坡成為世界十大旅遊中心之一。由於國際會議具有參加人數多、逗留時間長、購買能力強、旅遊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專門設立了國際會議局,建立了100多座國際會議館,大力開拓國際會議旅遊市場。現在新加坡已成為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國際會議中心。新加坡政府通過每年舉辦各類大型國際會議,不僅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且大大提高了國際地位及知名度,最終帶動了國家旅遊事業的發展。
3. 創建良好的旅遊大環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本國旅遊大環境的營造和創建。首先,從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國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樹造林運動,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變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三無」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遊服務機構,旅遊接待服務質量高,堪稱世界一流。再次,為了讓外國遊客「無障礙」游覽新加坡,新加坡旅遊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設立包括華文在內的多種語言的旅遊指南、宣傳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後,新加坡政府根據華人佔7%的特點,對公民進行儒家優良傳統教育,積極開展「禮貌運動」和「敬老運動」,樹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會風尚,使得遊客在新加坡旅遊時不僅感到生命和財產都特別安全,而且還感到親切和受尊重。旅遊大環境的營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政治穩定,游大環境的營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從未有過政變、暴動、騷動、更談不上戰爭沖突,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這是新加坡遊客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4. 積極探索,創造新的旅遊形式。「旅遊經濟無止境」是新加坡旅遊局制定各項政策的基礎,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新加坡不斷擴展旅遊經濟的發展空間,不斷創新,除發展觀光旅遊外,還積極開發購物旅遊、獎勵旅遊、會議旅遊、教育修學游、醫療保健游、游輪旅遊、商務旅遊等多種旅遊產品,不斷適應世界各地遊客的需要。與此同時,以積極和創新的姿態去適應旅遊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需求,從創新旅遊產品及促銷方式、加強旅遊人才培訓和改進旅遊商業策略三個方面推進新加坡旅遊經濟的發展。
5. 加大旅遊宣傳和促銷的力度。注重旅遊宣傳,提高新加坡的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是新加坡發展特色旅遊的主要經驗。首先,新加坡政府認為宣傳工作的好壞是決定客源多少的關鍵。從2004年起新加坡旅遊局在大中華地區一直以「非常新加坡,三天還不夠」作為宣傳口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次,新加坡政府每年從旅遊企業繳納的稅金中撥出1000萬美元,用於旅遊宣傳經費。再次,新加坡政府每年還派出成批的旅遊促進團赴國外宣傳、促銷並與國外旅行社和旅遊部門合作。
新加坡旅遊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旅遊業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然而,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都不應該也不可能簡單地重復或照抄別人的經驗,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優勢,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1. 增強廣告宣傳的力度。首先,可以選派形象大使到世界各個國家宣傳我國的旅遊資源。在機場、地鐵、火車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張貼宣傳畫,放置免費的我國旅遊宣傳冊和地圖冊,增強遊客對中國各地區旅遊特色景點的認識。其次,推行一系列區域內或跨區域主要景點門票套餐活動。把不同類型的景點門票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出售,其價格比遊客單個購買不同門票更加低廉,這樣有助於激發旅遊者去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景點進行參觀,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旅遊消費。再次,利用網路資源,製作與我國旅遊資源有關的網頁,同時對國外遊客的問題進行答疑,增進外國友人對我國旅遊資源的了解。對旅遊服務實行一條龍服務,使得外國遊客可以輕松的在我國各地游覽。
2. 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開發具有東方特色的旅遊產品。與新加坡相比,我國發展旅遊業最突出的優勢條件是具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我國旅遊資源豐富,類型眾多。根據《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我國現存的旅遊資源類型至少有155個且可能還有沒有列入的類別。同時,我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文化深厚。那些古老而奇特的歷史遺存、文物古跡、遺風遺俗、文化藝術等是我國悠久歷史的再現,也是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的印證。而且我國季節明顯,自然旅遊資源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並且我國的旅遊資源強烈體現著綜合性的特點,往往一些風景名勝地都是及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融歷史文化與山水名勝於一爐。這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新加坡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不可匹敵的。所以,要充分發揮中國旅遊資源的優勢,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就能在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
3. 加強旅遊環境建設,樹立良好的旅遊目的國形象。近年來中國在旅遊環境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新加坡相比,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發展不均,無論是旅遊硬環境還是軟環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努力構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美好形象及內涵,改善旅遊城市環境質量,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要求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市政建設融入旅遊和園林意識,城市新建項目在建築風格、形象特徵、文化內涵等方面要與城市城的特徵和傳統風貌保持一致,協調和諧。任何單位和個人建房都必須保證一定面積的土地用於綠化,在建築物立面美化方面,要充分利用空間,搞好牆體綠化,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豐富城市景觀。大力整治城市河道,斷絕污水來源,重現中國的藍天碧水,青山叢林。旅遊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以及廣大市民的素質對於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旅遊從業人員熱愛本職工作,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具備過硬的業務知識和高超的服務技能,同時還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出色的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要通過宣傳教育手段,努力增強廣大市民的旅遊文化意識,提高其文明素質。不僅要在旅遊行業樹立「熱情好客、賓客至上」的觀念,還要把這種觀念變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為,使景區變成微笑景區,城市變成微笑城市。
4. 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首先,建立正常的政府投入機制,每年要有固定的專項旅遊撥款和貸款,主要投入旅遊產品開發和設施建設項目的配套資金。其次,建立旅遊發展基金,可對所有旅遊企業單位實行按照營業額的一定比例計征。第三,採取「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元化吸納社會資金。第四,直接融資,利用發行股票、債券等募集旅遊業發展資金。第五,利用外資,可以採用合資、合作、獨資、股權出讓、產權置換等形式引進外資,用於旅遊景點、設施、商品、娛樂、交通等方面的建設和開發。
5. 強化旅遊法制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建立規范的法治體系,有利於保護遊客的合法權益,規范旅遊經營者的行為,也有利於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入開展法制教育,提高旅遊行業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維護正常的旅遊市場經營秩序,規范服務質量水準,遏制賓館及旅行社之間不正常的削價競爭行為,維護行業正常經營的利益。建立旅遊市場督查隊伍,檢查旅遊法規的執行情況,嚴肅查處不法經營行為。完善旅遊投訴制度,切實維護遊客的合法權益。
要加強區域旅遊經濟合作,通過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擴大客源市場,增強區域旅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不僅要加強國內旅遊業硬體和軟體設施,還要加強與港澳台、日韓、東南亞、西歐、北美的聯系,進行廣泛旅遊經濟合作,拓寬境外客源市場。
H. 我國的大部制改革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何意義與影響
1.宏觀調控。
所謂宏觀調控,就是指由被授權的國家旅遊經濟管理機依法回對國家旅遊經濟進行答計劃、管理、調節、監督和干預的活動。這是旅遊規的首要任務和作用。主要包括:①用法律手段保護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多種經濟成份的合法利益,加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基礎;②依法引導、鞏固、促進旅遊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③保障社會旅遊發展計劃的全面實現;④發展我國對外旅遊經濟關系,加強國際旅遊經濟合作關系;⑤用法律形式對旅遊行業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監督、協調等。
2.微觀管理。
所謂微觀管理,就是指依法對旅遊經濟主體之間及旅遊經營單位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管理活動。旅遊法規在這方面的任務和作用主要包括:①促進旅遊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②實現旅遊經營單位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管理;③促進旅遊經營單位建立和健全以經濟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④保證國家統一領導和旅遊經營單位自主經營相結合。
I. 旅遊業發展對地方經濟有何促進作用對生態化境和傳統文化有何不良影響
促進作用:
1.景點的門票收入;
2.賓館收入;
3.餐飲收入
4.交通收入
5.購物收入
不良影響:
1.遊人的到來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包括自然,文物,衛生,生活方式。
2.商業的沖擊影響傳統的習俗,是習俗商業化,如麗江;生活方式活習慣商業化;語言普通話化;
自己拓展吧,300字不難
J. 旅遊法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有何意義
《旅遊法》的出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大勢所趨,為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促就業、富百姓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旅遊法》可促進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旅遊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重要途徑,旅遊也有利於修身養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旅遊可以拉動經濟和擴大內需,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綜合引擎之一。《旅遊法》的出台將進一步促進擴大內需和地方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