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⑴ 濱州旅遊資源開發與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以惠民孫武故里為主導。
⑵ 旅遊資源的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對旅遊開發有何意義
該文研究永續旅遊的問題.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的基礎、永續旅遊的前提是實現旅遊資源的永續性利用.文章分三部分加以論述.第一部分首先從理論上確認旅遊資源的商品性,進而尋求這種商品性的特點.重點探討了商品性的整體概念.從商品性角度證明它的利用價值,從特殊性角度為實現永續性利用找到切入點.旅遊資源作為旅遊業的投入因子,還存在一個容量問題,這在資源合理開發中,是實際政策選擇的理論依據,需要進行深層次探討.第二部分論述實現旅遊資源永續性利用的最佳途徑,是走內涵式擴大旅遊容量的道路.其中最適合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辦法是從發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入手,以提高旅遊文化的層次為目標,擴大旅遊容量.文中具體討論了三種辦法:開發特色旅遊資源;促進散客旅遊;以及豐富節目廟會活動.在現代商品經濟中,重視商品延伸層和文化附加值的發掘,是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因此重視旅遊文化建設符合旅遊資源商品性的整體概念要求.第三部分從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強調實現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必須推進資源保護,追求旅遊生態效益,關繫到旅遊經濟的持續發展問題.結構性地介紹了西方國家的旅遊資源管理系統及其方法,並借鑒其資源保護方面的具體經驗.探求如何更好地開發中國的旅遊資源管理工作.促進旅遊資源的永續性作用.
⑶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解釋旅遊資源的地位和作用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的存在基礎
可持續發展史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的發展
⑷ 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文獻 五年內文獻,謝謝了 第一次提問 沒財富值 ==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⑸ 對山西省人文和自然旅遊地理狀況分析並談談如何實現山西省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旅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其間高山峻嶺,丘陵縱橫,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
--------------------------------------------------------------------------------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附:山西省風景名勝一覽表
--------------------------------------------------------------------------------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附:山西省歷史名勝一覽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9084737.html?fr=qrl3
⑹ 旅遊資源可持續開發(名詞解釋)
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同時,旅遊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在旅遊領域的延伸,不過和其它產業不同,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只有兼顧環境、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個層面的旅遊業才稱得上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
⑺ 根據你對天津之眼的旅遊資源的了解,提出此景點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首先天津之眼的門票費太貴了,應該適當降低一些,或者在節假日給出優惠票價。可以選擇在天津之眼周圍或者車內設置一些買賣零售紀念品的活動。
⑻ 6、 結合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闡述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無非是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之類的。
比如減少破壞,注意環保,生物保護,節能減排等。
另外,可以專門說幾個特殊的情況,具有保護性質的東西
1、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都具有相關的保護意義,比如風景名勝區是保護風景,自然保護區是嚴格保護生態等
2、文保單位,嚴格保護文物,各級要求不同
3、民族民俗或者歷史特色景區,就是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也是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4、可結合最新的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
等等吧
⑼ 旅遊資源保護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保護旅遊資源,保護環境,,才能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⑽ 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的基礎,我們要保護好景區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創造一種和諧的旅遊環境,沒有和諧的旅遊環境就談不上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護地質景觀的多樣性有助於我們了解地質循環。這對於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多樣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地質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遊建設中缺乏災害預防性措施
由於不了解歷史災害又無防災意識,山區旅遊開發普遍存在著盲目建設的現象。不少溝谷在中下游特別是溝口建有旅遊設施,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質大量淤積的地方。沿溝谷建設一些休息亭等設施,由於缺乏擋護等措施,當泥石流或崩塌等發生時這些建築物就會被毀造成很大的損失。
(二)地震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開發深度不夠表現在文化內涵開發不足,沒有整體開發意識,災害旅遊資源與普通旅遊資源的整合、與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與長遠文化發展趨勢整合不足;景觀設計沒有充分考慮人們文化需求提高的趨勢,綜合服務設施不足;開發主題沒有震撼力。
2.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
在地震遺址中開發旅遊資源,往往會忽視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與旅遊資源的和諧發展的問題。旅遊地質景觀常常與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動植物等伴生,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質旅遊的觀賞性更突出。地質遺跡展示過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自然生態因素;另一方面,也難以避免地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因此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學與景觀學相關的原理,與生物多樣性展示,景觀多樣性展示等有機協調,並盡可能使地質災害資源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地質旅遊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是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如果環境保護不好,治理不好,無法給人以休閑、觀光、欣賞的功能。地震旅遊景區給遊客呈現的是另一種旅遊,也許是一種狼藉的狀態,是一種凌亂不堪的情景,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要注重其環境的保護以及景區環境和諧發展。
3.地震意識淡薄
在地震災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往往存在開發利用不設防,沒有地震常識教育的設施和標示等問題。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於地質災害的損失方面也是一種內因。在地震區開發旅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經歷了地質災害後,很多山體處於活動狀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質災害。因此在開發旅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對於進入地質災害景區的遊客進行安全意識教育,並在景區設置地質災害發生的安全保護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旅遊資源的內涵與底蘊挖掘不夠
主要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如對消南海地震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對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災害資源開發,只停留在一些相對狹義概念的旅遊資源開發上,科學文化介紹少,附會文化、虛擬文化介紹多。旅遊開發商和導遊人員科學素質差。這使得一部分極高品位的災害旅遊資源體現不出它應有的價值。
2.缺乏開發意識
對於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旅遊資源沒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我們只把它看作是一種災難,一種讓人們的生命財產得到損失的災難。許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沒有進行旅遊開發規劃。特別是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未進行開發,絕大多數在設計上根本就沒有考慮旅遊功能。投入了大量資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沒有開發利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災難進行合理的旅遊開發,就會讓更多的人從思想意識上得到重視。如果我們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就會發現其形成、發生的規律,從而更好的採取措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與周圍的地質環境協調發展差
旅遊地質環境是指以旅遊地質資源為基礎由地質作用、地質景觀與地貌、地理、生物、生態、氣候各環境因素與人類旅遊活動共同構成的綜合體。是供人類休閑、觀光、欣賞,從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閑又增長知識、啟迪智慧、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人類旅遊活動的環境(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沒有與普通的旅遊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沒有發揮其整體的規模效益。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雖是另一類的旅遊,旨在給人們以警示和教育的意義,但是也要對它進行合理的開發與整合,與周圍的旅遊資源與環境達到和諧的發展。
二、解決對策
(一)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景區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為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一定要做好這些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鏈,提出合理的預防措施。
1.修築攔擋建築物
在危岩帶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質堆積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線修建攔石堤兼擋土牆,既可攔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塊,又可保護堆積層斜坡的相對穩定狀態,對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壓保護作用。在泥石流流經的溝道上,利用峽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庫容的地形修建攔砂壩,攔截泥石流攜帶的固體物質,過濾大顆粒物質,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防護工程的撞擊、磨蝕,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撐與坡面防護
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以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溝域鬆散固體物質分布區,如滑坡、崩塌分布密集的溝谷段,修建梯級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壩逐級回淤穩固滑坡腳,同時調節溝道縱比降以削減泥石流能量。對泥石流補給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確有必要可採取擋土、排水等專項工程治理。對以片蝕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採用農林措施固坡。
3.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
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坡體岩土體的軟化作用。對必須穿過滑坡區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嚴格的防滲漏處理;避免在滑坡區內修建蓄水工程;對滑坡區地表做防滲處理;防止地表水對坡腳的沖刷等。
4.排導工程
在泥石流通過城市等重要保護目標區河道段,加高加固兩岸河道,減小河道彎度,疏掏拓寬河道,設置潛壩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於泥石流安全通過,輸入到下遊河道中。對跨河建築物進行改造留足排洪斷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過跨河建築物,而不致發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農業、林牧業技術,對溝域內泥石流的產生提供大量固體物質(土壤、石塊)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進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蝕作用和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來源。同時也起到調節或削減地表徑流,阻滯在溝道中形成大的洪峰,從而抑制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
(二)增加宣傳的力度,提高遊客的安全意識
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讓旅遊開發商、當地居民、遊人等了解保護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環境、減災防災的意識。重視旅遊地內部的工作人員心理防範機制培育,改進內部工作旅遊地應制訂減輕風險和防止損失的規劃以及風險善後規劃。重視救災工作,力爭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實綜合防救措施,加強事故發生後的應急、營救能力。發生損失時,在實行保險的責任范圍內監督採取迅速而適當的解決措施或進行保護以縮小損失的影響(袁紅,2003)。
(三)加大地震旅遊的開發
在地質災害旅遊中最主要的是地震旅遊。目前,地震旅遊在中國基本上是剛剛起步,為發展中國地震旅遊事業,地震工作者和地震、文物等有關部門應首先對中國現存的各種地震遺跡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考察對其旅遊功能做出評估,並制定開發利用規劃,為旅遊部門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地震旅遊區和旅遊線路,不斷增加地震旅遊的品種。旅遊部門應採取多項措施,促進地震旅遊事業的發展,將地震旅遊擺上議事日程,首先應加大地震旅遊的宣傳力度,讓國內外廣大遊客充分了解中國地震旅遊的內涵和特色。在風光旅遊中可適當增加地震旅遊項目和內容,導遊人員在向遊客介紹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背景時,應與「地震」結合起來,也可組織專項地震旅遊,組織遊客到震區作地震旅遊、考察;在地震遺跡較集中的地震廢墟如唐山、雲南麗江等地可建立地震公園。此外,還需要培訓導遊人員,讓他們學習地學科技知識,提高地震旅遊的導游水平。
地震旅遊是集旅遊、考察、探索、科普於一體的特色旅遊,會給人以新鮮感,會引起人們對地學旅遊的更大興趣。中國地震旅遊資源豐富,潛力很大,有待我們去開發、去挖掘。結合中國國情,發展地震旅遊事業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廣闊的前景,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地震旅遊將會成為21世紀的熱門旅遊。
(四)劃定危險區,分區預防
各級地質遺跡旅遊開發區,應聘請具有相應資格和資質證書的專業機構來編制防治潛在地質災害的規劃,並將其作為該開發區旅遊開發規劃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繪制旅遊區地質災害圖,同時將存在潛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和其他區域進行分區,並據其危險性大小的評估,分為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3個級別,在危險區邊界上設立明顯標志;潛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應禁止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旅遊開發活動,如開挖、設施建設或破壞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針對各地質遺跡旅遊開發區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針對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地質災害的類型和危害現狀,並考慮到旅遊風景區游覽觀賞和遊人活動的特點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地質災害易發生區、危險區,重點監控並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滑坡、泥石流、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需要水文、環保、地質、氣象等部門的共同協作配合,防止災害的發生(謝洪忠和楊世瑜,2003)。
(五)嚴格規范旅遊開發活動
地質遺跡旅遊開發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必須嚴格規范各項旅遊開發活動,將其對潛在地質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小,如嚴格控制污水亂排亂放,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遊人密度,採用綠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
Chen等(2008)指出災害的預測對於災難的減輕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對災害的調查,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借鑒成功的經驗,對現在的狀況進行檢測,從而對未來災害的情況做出預測。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制圖技術對潛在的危險進行評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地質旅遊地景區內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危險性分析評價系統、防災減災決策系統。Edbrooke等(2003)同樣指出,地理數據對於地質災害的預測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做好各類潛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測群防監測網路。
中國是一個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命財產安全和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減緩地質災害帶來的風險,從根本上做到地質災害的防範和事前管理,就必須從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到場址規劃都運用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理念和辦法,逐步推行既能與國際接軌,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張茂省和唐亞明,2008)。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的保護中國的珍貴的地質旅遊資源,創造一個和諧的旅遊環境,從而達到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遊作為一種高品位的科學旅遊活動,其科學含量與科技含量必須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保護中得到充分體現。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積極性,促進行業協作,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共同促進地質景區的發展。不論是在旅遊開發、設計和經營過程中,都要堅持循環經濟的道路,合理地組織旅遊產業,進行旅遊開發,並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探索出一條新的旅遊經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