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文化淺析

旅遊文化淺析

發布時間: 2020-12-14 02:09:00

Ⅰ 淺析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旅遊具有文化屬性,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產生的,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相反,旅遊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旅遊,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同時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要增強市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健全相關法規,加強相關管理,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使旅遊業可持續的發展。

Ⅱ 關於旅遊文化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
要求是什麼。。
任務的是。。
所需的 。

Ⅲ 急求關於《旅遊文化淺議》的論文

談旅遊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創新
內容摘要:旅遊文化營銷是發展我國旅遊事業,獲得旅遊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解析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的關系,分析了旅遊文化的營銷運作基礎;然後從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等方面探討了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模式。
關鍵詞:旅遊文化營銷 運作模式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基礎

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與旅遊營銷。旅遊購買是一種精神消費,是對旅遊產品中文化含量的認同。文化消費對消費主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費者由於內在的素質差異,必然會導致對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這就要求旅遊文化營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呈現出層次性,階梯狀展示不同文化消費者的價值觀念。
旅遊文化營銷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能力:消費者的認識能力可通過自我的文化修養、知識和經驗識別旅遊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取向,如果旅遊消費者「看不懂」、「聽不明」、「瞧不慣」、「賞不了」旅遊產品的內涵文化,則旅遊文化營銷行為無異於起不到營銷的效果;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即文化消費者必須能夠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來支付文化對旅遊產品的增值部分,畢竟旅遊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資金的回收來完成。
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旅遊產品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提供物,從營銷角度對旅遊產品進行劃分,其可以分為核心產品、實際產品和外延產品。文化作為旅遊產品的核心部分,對於實現消費者的滿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遊產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費者對旅遊產品質量的感知度。而旅遊產品各要素中的物質形式,則是消費者滿足的重要基礎。如果說人們的自然需要為開發新旅遊產品提供了自然基礎的話,那麼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要求則為新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社會基礎。與自然基礎相比,旅遊產品開發的社會基礎領域更為廣闊。旅遊產品中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個性、名人名物、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懷舊、文化嚮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

(一)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
文化包裝策略是指在旅遊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以文化為主導,使旅遊目的地的包裝具有較強的文化感染力,蘊涵豐富的文化觀念,以滿足旅遊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在包裝時,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產品本身注入一種民族的、現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識,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價值,讓旅遊目的地成為文化的載體。
旅遊產品文化營銷是文化營銷的核心,具體表現為設計、造型、生產、包裝、使用等方面。旅遊景點的文化包裝是文化營銷的基礎,從命名、設計到設施的選擇、空間的布局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營銷文化滲透。要根據目標旅遊者的文化背景和企業營銷策略,使旅遊產品的文化包裝體現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異國他鄉文化風采。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創新發展融合時代文化風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異增添旅遊產品的魅力。
(二)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
營銷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在經濟領域有不同層次的多種表現。文化營銷傳播是營銷傳播在方式上的現代化體現,它是以系統整合的文化行為為手段達到營銷目的的營銷傳播。文化營銷傳播是傳播文化的系統行為,其評估標準是遊客滿意度。文化營銷傳播要通過文化廣告和文化促銷的方式來實現。
文化廣告製作的第一步是確定文化廣告的目標,這些目標必須符合先前指定的有關目標市場、市場定位和營銷組合決策。文化廣告關鍵是令人振奮、明確、直截了當,它應該強調對客戶的重要旅遊產品特徵,語氣統一,強調旅遊產品或服務及公司的名稱,清楚地指出目標市場,並且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促銷包括各種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戶較迅速和大量地購買某一特定的旅遊產品或服務。文化促銷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誠度不高的客戶,因為他們尋找的是低價或贈獎。在運用文化促銷時,必須確定目標、選擇工具、制定方案、實施和控制方案,並對結果進行評估。
(三)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
體驗旅遊是以體驗為主要訴求目標的旅遊活動,是旅遊者通過活動和感受產生比較大、比較深、比較強烈的心理印象。不同地區、國家、民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閱歷的旅遊者,其心理追求差異較大,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採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層面和水準上,向不同的旅遊者提供體驗旅遊項目。
體驗旅遊是旅遊品牌的重要建設部分。在建設旅遊品牌時,文化必然滲透和充盈其中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旅遊品牌就是一個將文化精緻而充分的展示過程;在旅遊品牌的塑造過程中,文化起著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遊品牌更有內涵;旅遊品牌的文化內涵是提升旅遊品牌附加值、產品競爭力的源動力。因此,當旅遊產品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時,旅遊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種解決之道。未來的企業競爭是旅遊品牌的競爭,更是旅遊品牌文化之間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
2.程艷.旅遊文化營銷運作模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

Ⅳ 旅遊文化論文介紹自已的家鄉

旅遊文化論案
這個你了解嗎

Ⅳ 旅遊文化賞析的介紹

本書是一部中國主要的旅遊景點的賞析兼及講述中國旅遊文化的讀物。作者首先從山川地理、地質概貌說起,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各地的旅遊景點的自然生成原理;又以旅遊作為內容的敘述主線,將這些景點的自然風貌、文化典故、歷史沿革、人文內涵和旅遊賞析價值等內容生動地聯系在一起,凸現旅遊景點的文化賞析意趣,有聲有色地繪出了一幅中華大地的旅遊風情圖。書中還配有大量的各種旅遊景點的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與文字敘述相得益彰,互為輝映。這使得本書成為目前論述旅遊文化的讀物中特色鮮明的一部讀本。本書可作為旅遊文化賞析讀本而時常閱讀,也可做「旅遊指南」來使用。

Ⅵ 旅遊文化賞析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中國復主要的旅制游景點的賞析兼及講述中國旅遊文化的讀物。
作者首先從山川地理、地質概貌說起,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各地的旅遊景點的自然生成原理;又以旅遊作為內容的敘述主線,將這些景點的自然風貌、文化典故、歷史沿革、人文內涵和旅遊賞析價值等內容生動地聯系在一起,凸現旅遊景點的文化賞析意趣,有聲有色地繪出了一幅中華大地的旅遊風情圖。
書中還配有大量的各種旅遊景點的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與文字敘述相得益彰,互為輝映。這使得本書成為目前論述旅遊文化的讀物中特色鮮明的一部讀本。本書可作為旅遊文化賞析讀本而時常閱讀,也可做「旅遊指南」來使用。

Ⅶ 以一種文化現象為例,談談對旅遊文化的認識

文化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遊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遊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Ⅷ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Ⅸ 旅遊文化論文

旅遊文化新解
摘要:旅遊文化因旅遊活動而產生,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文化應重新劃分為原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
化,二者是旅遊文化的組成部分。原生性旅遊文化使次生性旅遊文化得以實現、次生性旅遊文化提高原生性旅遊文化層
次,二者在性質、構成、研究重點等方面有區別。
關鍵詞:旅遊文化;原生性旅遊文化;次生性旅遊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旅遊文化是旅遊的核心內容,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因素,
卻一直沒有成為研究熱點。目前研究的重點是旅遊文化的各
種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遊主體文化與旅遊客體文
化[1]、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2]、旅遊文化與歷史文化[3]、旅遊文化
與旅遊資源文化等。筆者認為,旅遊文化研究的基礎應是旅遊
文化概念的確定。
二、旅遊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遊
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旅遊文化是「在吸
引和接待遊客與來訪者的過程中,遊客、旅遊設施、東道國政
府和接待團體的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受這
種學說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旅遊文化是以旅遊活動為核心
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4];有的學者認為,旅遊
文化是旅遊與文化的一種深層次的結合[5];有的學者認為,旅
游文化是旅遊者這一旅遊主體藉助旅遊媒介等外部條件,通
過對旅遊客體的能動的活動,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
的總和[6]。學者們對於旅遊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遊文
化的外延,但對旅遊文化內涵的闡述卻稍嫌不足。
三、旅遊文化的再認識
(一)旅遊文化概念界定
謝春山從「整合」的角度,認為旅遊文化是因旅遊活動而
產生,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這一概念不僅明確了旅遊文化
的外延,即因旅遊而產生的文化和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那
些不被旅遊業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統稱為旅遊文化,從
而彌補了「總和說」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遊文化的特點,即旅
游文化是一種動態的文化,是隨著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發展而
變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觀點的基礎之上,將旅遊文化劃分為原
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化,從而打破「碰撞說」中的三
體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傳統界定。
(二)原生性旅遊文化
原生性旅遊文化是指因旅遊活動所產生的文化,它不僅
是旅遊活動的直接產物,也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內容。具體包
括:旅遊者文化(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的消費文化、
審美文化和休閑文化等內容);旅遊產品文化(即因旅遊活動
而生產的旅遊產品所具有的娛樂文化、愉悅文化等內容,其中
主題公園文化最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為旅遊者組
織旅遊活動時所體現的服務文化、審美文化等)。
因旅遊活動而產生的原生性旅遊文化,其文化內涵註定
是由旅遊活動所賦予的。雖然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形成原因唯
一,但其內涵可以通過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影響以及旅遊者的
不斷學習而得到提升。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層次的
旅遊者所承載的旅遊動機、審美需求不同,所生產的旅遊產品
的文化內涵便有所不同,並形成了多樣的原生性旅遊文化。由
於旅遊活動在追求愉悅的同時也要遵從一般的行為規范,如
道德、法律規范等,所以原生性旅遊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性,
即要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社會規范、以及旅遊地習俗、旅遊地
居民的行為模式。
(三)次生性旅遊文化
次生性旅遊文化指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業的生
存要依靠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而這六要素是先於旅遊
業而產生的,所以不能將其文化內涵籠統地歸為旅遊文化,因
而稱其為次生性旅遊文化。其具體內容包括:旅遊資源文化、
旅遊企業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化。
次生性旅遊文化在與原生性旅遊文化不斷的碰撞與整合
中,逐漸遠離自身文化,增添旅遊文化色彩。次生性旅遊文化
的形成是由旅遊地居民、旅遊者、旅遊業共同創造的。不管是
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一旦成為旅遊者的造訪對象,有旅遊
業介入,便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如果是名人來游,可能會留
下墨寶、遺跡與客體共存,當地居民也會由此演繹出種種傳說
附會其上;如果發展成風景名勝,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還要為其
規劃、定級,旅遊企業則忙著設計開發。這些文化現象固然是
旅遊者和旅遊業創造的,但一經附著而成為吸引後來旅遊者
親臨其境的旅遊對象,它們也就轉化成次生性旅遊文化。
四、原生性旅遊文化與次生性旅遊文化的關系
(一)二者的聯系
1.二者是旅遊文化的組成部分
原生性旅遊文化與次生性旅遊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子文化。
本文所界定的旅遊文化是指由旅遊活動所引起,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原生性文化強調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顯示出
來的特殊的欣賞取向、審美情緒、心理狀態和旅遊產品、旅行社
的愉悅、娛樂文化等,其主要是由旅遊活動所引起的文化。次生
性旅文化包括那些先於旅遊活動而產生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
及旅遊業所依賴的六要素中為旅遊產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活
動的發生是由旅遊者、旅遊資源和旅遊媒介共同構成的,同樣
旅遊文化也是由原生性旅遊文化、次生性旅遊文化共同構成
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獨自構成旅遊文化。
2.原生性旅遊文化使次生性旅遊文化得以實現
在旅遊活動中,原生性旅遊文化負載著主要的旅遊文化
因子,通過旅遊媒介、在相異的文化區域和景觀空間中出現,
與次生性旅遊文化發生碰撞,原生性旅遊文化傳播到旅遊地,
對旅遊景觀和旅遊地的原有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
逐漸背離原有文化。就次生性旅遊文化而言,自然和人文資源
是先天的。如果沒有原生性旅遊文化人的參與及傳播,次生性
旅遊文化便不會實現並廣泛傳播。
3.次生性旅遊文化提高原生性旅遊文化層次
次生性旅遊文化本身是社會文化產物,是文化的載體,並
在社會文明進步中逐步形成的。賦有文化內涵的次生性旅遊
文化在原生性旅遊文化追求愉悅的過程中,提高了原生性旅
游文化的層次。在旅遊活動中,次生性旅遊文化所呈現的景觀
特徵、風土人情,能激發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審美文化、愉悅文
化,使旅遊者的文化層次和旅遊產品的文化層次得到提升。只
有在原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化相互交融時,旅遊文
化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與認可。
(二)二者的區別
1.構成不同
原生性旅遊文化以旅遊者文化和旅遊產品文化、旅行社
為核心,包括旅遊者的文化素質、興趣愛好、性格心理和旅遊
產品的象徵意義、文化內涵等。次生性旅遊文化以旅遊資源文
化和旅遊企業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化為核心,包括自然旅遊資
源文化和人文旅遊資源文化以及旅遊企業文化等內容。
2.性質不同
原生性旅遊文化中以旅遊者文化為核心,主要屬於精神
文化性質。次生性旅遊文化中以旅遊資源文化為核心,吸引旅
游主體的是它自身的物質形態,所以說次生性旅遊文化以物
質文化為主。
3.研究重點不同
原生性旅遊主體文化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旅遊者的
文化修養,提高旅遊者其審美能力,以求獲得更多的精神愉
悅,同時也為旅遊企業生產高質量的旅遊產品提供思路和理
論依據。次生性旅遊文化的研究側重是旅遊規劃和旅遊資源
開發。旅遊資源本身的文化內涵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合理
利用旅遊資源的文化,使它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五、旅遊文化建設
(一)原生性旅遊文化建設
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建設,主要在於旅遊者自我意識的覺
醒和旅遊產品的文化層次的提升。原生性旅遊主文化層次的
提高,有利於加深對旅遊的理解,獲得更高的愉悅滿足。提高
原生性旅遊主文化的層次包括豐富旅遊者的自然知識、人文
知識、社會知識和完善旅遊產品質量。它一方面有待於基礎教
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旅遊業的幫助、引導。
在基礎教育方面,政府應繼續加大基礎教育包括旅遊教
育的普及力度,為潛在旅遊者提供旅遊所必需的文化知識和
審美需求。在旅遊業方面,旅遊業者應把提高旅遊產品質量和
旅行社服務水準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失時機地為旅
游者提供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和服務。首先,美化景觀的外在
形式,使其滿足旅遊者的審美感知力。旅遊者通過感知的自動
篩選,與自己的某種情感結構聯系起來,在以物抒情或寄情於
物的心理活動中得到特殊的審美體驗。其次,增添旅遊產品的
意境,豐富旅遊者審美想像力。再次,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內
涵。這有助於提高旅遊者審美理解力。同時,要加強思想道德
建設,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質。這是發展原生
性旅遊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次生性旅遊文化建設
次生性旅遊文化指旅遊資源文化、旅遊地文化和旅遊企
業文化。其建設應由旅遊者、旅遊業、旅遊地居民共同參與,賦
予自然旅遊資源和旅遊企業以文化意味。作為旅遊對象,旅遊
資源的吸引力程度又不完全取決於本身,還要受到人們審美
情趣的影響。旅遊資源自然越符合人的審美情趣,它對於旅遊
者吸引力也就越強。想要保持旅遊資源的本身魅力,關鍵要挖
掘旅遊資源中的獨特性,給旅遊者創造文化沖擊。
旅遊資源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的文化內涵與生俱來。首
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已決定開發的旅遊資源進行有選
擇的挖掘,留精華去糟粕。其次,對於選擇挖掘的文化內涵,要
尊重歷史、忠於事實,盡量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可隨意改變。最
後,要堅持整理保護。
旅遊活動改變了旅遊地文化,但如果旅遊地為了吸引旅
游者,使自身文化特色消失、提供世俗化和庸俗化的旅遊產
品,便失去了本地的原有文化,喪失了吸引旅遊者的根本動
力。在旅遊目的地文化建設中,政府的作用最為重要。其不僅
要制定有關旅遊地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使旅遊地的文化保
護有法律依據,還要向旅遊地居民宣傳保護當地文化的重要
性,提高其保護當地文化的積極性。
旅遊企業是為旅遊者服務的,其文化建設越符合旅遊者的
實際需要,就越會得到豐厚的利益回報。所以,旅遊企業的經營
者要在對客服務中,了解旅遊者的審美、飲食、消費、娛樂、交通
習慣,尊重旅遊者的民族習俗、宗教觀念、政治理念等,為旅遊
者提供方便但不失莊重,熱烈但不失理性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楊俊皎,楊鶴寧.旅遊文化的詮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6(3).
[2]徐菊鳳.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
游學刊,2005(4).
[3]謝春山.歷史與旅遊的交匯:旅遊文化淵源探析[N].光明日
報,2007-07-7(A06).
[4]王德剛.試論旅遊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1999(4).
[5]陽國亮.多維視角旅遊文化研究簡論[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04(2).
[6]沈祖祥.旅遊文化概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6.
[7]周其樓,等.淺談旅遊審美主體的心理積淀對旅遊審美的影
響[J].經濟師,2005(8).
[8]張繼濤.論旅遊主體文化的成因[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5(4).
[9]鄒本濤.旅遊文化建設論綱[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4(2).
[10]謝元魯.旅遊文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Ⅹ 旅遊文化論文:

- -。已經發給你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