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耕讀文化旅遊
㈠ 適合11月份旅遊的地方 11月份國內旅遊哪裡好
浙江楠溪江:秋色也氣質
推薦:楠溪江絕對是一個可以震撼每一個旅行和攝影愛好者的終極賞秋勝地。沿著楠溪江岸邊的盤山公路蜿蜒穿行,高低錯落間,油潤碧綠的江水宛如一條綠絲絛,緩緩前行,走入江邊一個個寧靜幽遠的古山村。楠溪江邊的村子依水而建,滿目銀杏、柿子,喜悅的金黃成了這些古村唯一的色彩!
賞秋黃金時段:11月中下旬,是楠溪江最美的韶華。
嶼北村唐代尚書祠,最典型的浙南耕讀文化遺跡。
三百里楠溪江迤邐曲折,有「36灣、72灘」之稱、「水秀」「村古」「灘林美」之譽,至今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和古戰場,並保存著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以及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築的古村落,且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楠溪江邊分布著許多古村落、古建築和歷史文化遺跡,可使人們在沉醉於秀麗自然風光的同時,了解浙南農村由耕讀文化向宗族文化發展的軌跡。楠溪江水含沙量低,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清澈見底,碧綠溫潤,游魚碎石歷歷在目,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秋天的楠溪江是四季里最醉人的,數不清的潭,數不完的灘,溪水流入深潭,是一塊無邊的凝碧醉人而靜氣的翡翠。溪水淌過灘頭,便是一片巨大的晶瑩剔透而流動的水晶。陽光射入水中,江底五顏六色的鵝卵石將楠溪江的綠分出了成百上千個層次。
銀杏
楠溪江兩岸的秋更具江南的婉約,層層疊疊的青山之間,星星點點地點綴著火紅的楓樹、杏黃的柿子樹,江兩岸的灘林樹梢微微泛黃,大片的蘆葦白花隨風飄搖著,倒映在江水裡,讓人頓感詩意和溫馨。走入散落在江邊的古村,如同進入那一段塵封的歷史,這里有最典型的浙南耕讀文化遺跡。清晨的陽光里,幾縷炊煙飄過老屋上的樹杈,金黃的銀杏葉被山風吹盪著,灑落在村裡青石板路上,貓狗懶懶蹲在唐宋遺存下來的老屋門口,陪伴著老屋的主人曬太陽,就這樣靜靜地任憑時間流淌……
眼睛去旅行,飛行員
楠溪江的秋不似塞罕壩的開闊壯麗,卻獨具一份江南山水的靈秀深邃。行走在楠溪江邊,以水濯足,任憑溫潤碧綠的江水緩緩輕撫你的肌膚,柔滑的江水帶著一絲大地的溫暖,足以趕走江風的寒意。楠溪江的古村落沿江間或點綴在兩岸,有的依水而建,有的藏入山谷之中,但每一個村落都似江南女子般優雅淡然,幾百年歷史文化沉澱在村子的角角落落,只留給有緣的過客去發現品味。
沿江的古村大都喜好種植銀杏,江南深山裡的銀杏在秋日顯得格外金黃,銀杏葉隨風散落在村子的青石板路上,為村子平添了一股濃濃的秋的幸福和溫暖。穿行於古村,這里的村民很淳樸,村民會盛情邀請我去他們古屋,坐在竹椅上聊天喝茶,聽我說說外面的世界,說到興起處他們便會拿出自家製作的柿子干、紅薯干,讓我舌尖品味大山裡特有的醇厚甘甜。
嶼北村的祠堂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陶淵明的那份情懷,這個始建於唐代的山村保存得十分完整,更難能可貴的是明清時期的建築比比皆是,石牆上還依稀可見紅軍時期的標語。一些年長的村民還在用土法織布,村子裡的古屋都破舊不堪,但一代代村民依舊用自己的堅韌和勤奮維系著宗族輝煌
㈡ 以唐宋詩為題,寫文化之旅作文
詩潮澎湃抄
有涯滄海,無涯胸懷.
亂世襲詩狂,盛世英才.
歷經蒙古鐵騎的瘋狂踐踏;飽嘗滿清胡虜的野蠻奴役;殘遭八國聯軍的槍炮轟擊;忍受日本強盜的燒殺搶掠……壓抑了幾十年,幾百年.今天,在華夏大地上,終於爆發出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出一種令天下所有炎黃子孫的心靈都為之震撼的東西——這,就是《詩詞三百首》!
讀了《詩詞三百首》,頗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書中有雷鳴,有號角,有虎嘯,有龍吟.好似驚濤駭浪,以波瀾壯闊的氣勢,揭天掀地,席捲而來.大筆揮舞,鏗鏘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振聾發聵.自然流露出處在變革時期的求索者「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的豪邁、奔放、樂觀、曠達.
偉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的高風亮節!
壯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呼吸到詩人的浩然正氣!
——孫培軍
㈢ 舉例說明唐宋時期文化領域達到頂峰的具體表現
唐詩宋詞
㈣ 唐宋和民國時期在思想創新中弘揚傳統文化的異同是什麼
一、唐宋和民國時期抄在思想創新中弘揚傳統文化的相同是:
比較注重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流上是健康、積極、向上的
二、唐宋和民國時期在思想創新中弘揚傳統文化的不同是:
民GUO列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觀念與現代民主思想的沖突,貴賤等級原則與現代平等原則的沖突定中國傳統文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育人價值的知識分子
㈤ 為什麼說唐宋時期是我國旅遊文化的鼎盛期
絲綢之路通暢,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多民族融合!刺激百姓四處遊玩
㈥ 唐宋文化享受主體的差異及原因
最大的差異唐朝是重來武輕文,宋朝自是重文輕武。在宋朝,文官比武將大三級,也就是說三品文官比二品武將大。
差異的原因?自從安史之亂後,中國當權者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十個貪污的文官也不如一個造反的武將有威脅,安祿山就因為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最後造成了滔天大禍。再加上五代十國的時候,換皇帝就像走馬燈,而五代里每個末代皇帝幾乎都是被自己的武將手下取代的,所以,當宋朝一統天下後,就決心打壓武將,為後來千年的重文輕武定下了基調。
㈦ 概括唐宋時期中國文明向新的方向邁進的表現
唐宋時期中國文明向新的方向邁進,這是就是儒家治國理念。
㈧ 唐宋時期在文化方面有哪些貢獻
雕版印刷術應用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1、發明:
①隋唐出現雕版。
印刷術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②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1000-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於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術的推陳出新。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2、外傳: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後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
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