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和大灣區旅遊
Ⅰ 大灣區的發展,有哪些扶持項目
微視店
Ⅱ 以後廣東旅遊贊助 hello大灣區好嗎
以後在廣東旅遊贊助的二路大灣區,肯定有非常好非常有發展前途的一個地方來的。
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點將向哪方面推進
有業內人士提來出,2017年,粵港澳自大灣區更多是在宏觀層面、框架性層面的醞釀和明確;而2018年隨著規劃文件的出台實施,將有一批落地項目推進。
江門方面,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的目標,加快謀劃承東啟西、輻射粵西乃至祖國大西南的通道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全方位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大交通格局。今年江門交通公路系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6項,計劃投資102.4億元。其中高快路網項目完成73.45億元,等級公路網項目完成26.37億元,港口航道完成2.58億元。
Ⅳ 身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城市,你覺得自己面對大灣區發展大潮,面對機遇和挑戰,自己要如何應對
面對大灣區發展的大潮,相信您一定想在大灣區內佔有一席之地,在大灣區置業是個不錯的投資方法,隨著大灣區的發展,不難看出房價也會水漲船高,房產投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祝您事業順利,所想皆所願。
兩個性價比高的城市——中山和江門。
中山置業理由一:中山位於大灣區幾何中心。
中山位於大灣區幾何中心
中山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中山利用優越的地理優勢,發揮交通樞紐城市的作用,緊密聯結灣區兄弟城市。
中山置業理由二:中山依然是價格窪地。根據統計,在灣區9城中:深圳最貴、廣州次之、肇慶最便宜、而中山處於中間偏後,但環境配套卻處於偏上水平!大灣區是一個共贏的規劃,11個城市都可以獲得紅利。靠近核心城市而房價仍較低的中山,可以說升值潛力非常大。
中山置業理由三:中山人口紅利影響房價漲幅。《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在廣東省政府網正式公布。其中「全省城鎮等級結構(2020年)表格」顯示,到2020年,中山成為100-500萬人規模等級的大城市。所以中山有足夠的實力承載更多的人口。當各大城市拚命歡迎人才時,中山早已加入人才爭奪戰。
中山置業理由四:深中通道加持中山城市價值。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後,將讓中山的翠亨新區直接對接深圳的寶安中心區、前海。到那時,中山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中山置業理由五:中山交通再升級。廣中江高速是穿越廣州、佛山、中山、江門4地由兩部分組成,多條公路、水路的規劃。未來,中山銜接周邊城市將更便利。
中山置業理由六:深茂鐵路始於深圳北站,途經廣州南沙、中山、江門、陽江,終於茂名東站,深茂鐵路的建成將能實現深中同城。中山正在打造多條軌道、機場銜接的規劃。
中山置業理由七:全國名企在中山。近年來,中山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創新發展取得成效。
中山置業理由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最多的當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景觀。位於中山東南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以翠亨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也有孫文老街、小欖鎮等建築古色古香,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含量。
中山置業理由九:央行宣布降准,房貸利率下降。2019年剛剛開年,央行就釋放了強烈的利好信號。有關專家表示:縱觀歷史,只要降准,對於房地產來說肯定是利好,能緩解資金面壓力。
此外,根據最新的中山各大銀行放貸利率統計,中山首套房放貸利率已經由普遍上浮20%下降,整體降幅高達5%,部分銀行甚至降到了上浮5%,對購房者十分有利。
中山置業理由十:中山是全國最宜居城市之一。中山森林覆蓋率超23%,擁有25個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還曾經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中山空氣質量排名全國第六,根據市環境監測站統計數據顯示,中山5月空氣質量再次排入前十,位列第三!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1:身處粵港澳大灣區之樞紐,區位優勢明顯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2:新會地處江門,具有開發優勢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3:新會區樞紐新城,潛力無限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4:多條道路軌道通車使用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5:2019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第49位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6:旅遊資源豐富,發展迅速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7:《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第62位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8:新會GDP總量排名第一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9: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江門新會置業理由10: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
Ⅳ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旅遊有哪些影響
香港旅遊發展局副總幹事葉貞德近日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即將開通,將給香港旅遊業帶來積極的影響,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更多的內地遊客更方便來到香港旅遊。
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內地有超過4400萬人次訪港,同比增長約4%。2018年1至3月份,內地訪港人數達12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2.7%。葉貞德說,數字不是目標,香港旅遊力爭做好服務,希望遊客到港,看到的是真實的香港。她指出,目前內地年輕遊客是增長較快的客群,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旅遊,不是到了一個景點打個卡拍個照就完事,而是深入體驗香港人的文化。隨著香港旅遊業持續回暖,香港旅遊發展局今年下半年將推出「旅遊+運動+休閑」活動,豐富遊客在港體驗。其中包括:6月香港龍舟嘉年華;8月第二屆「香港電競音樂節」等活動。來源:新華網
Ⅵ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有多少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經濟總量目前已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後,將成長起的又一世界級大灣區,也串起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據披露,中央有關部門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按程序報批,審批通過後將正式公布。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表示,粵港澳三地政府、大專院校應共同合作創建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在大灣區由不同的院校,組合各自的卓越學科、組建教學研究機構,共同建立世界一流的聯合實驗室和創新中心。
面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如何破除阻礙,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表示,進一步優化交通、安全和通關環境,推動三地旅遊服務便利化對接,協力提升大灣區的整體旅遊吸引力。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建議,推動橫琴永久性口岸創新通關模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區互聯互通。
Ⅶ 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比較熱門的旅遊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熱門旅遊城市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珠海。
Ⅷ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如何
經過近四十年的精誠合作,大珠三角地區實現了長足發展,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二十世紀末「灣區經濟」概念提出以來,灣區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技術和體製革新的增長極。無論是從人口集聚還是城市分布來看,灣區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載現代文明的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論斷做出了新的注腳。
通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十一個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九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大灣區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800萬人,人口密度為988.73人/平方公里。大灣區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灣區,僅次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內,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對外,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應對保守主義興起和全球化收縮的趨勢,平衡國際秩序,促進世界持續和平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中國內部經濟轉軌以及外在國際壓力驟增的背景下,獲提升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家策略之一。
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從理論走向實踐,這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尋求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Ⅸ 粵港澳大灣區將建世界級旅遊區是怎麼回事
廣東省人民政府9日印發的相關方案顯示,「十三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區建設將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方案顯示,廣東將推進入境旅遊簽證、通關便利化,積極爭取擴大過境免簽口岸范圍,延長外國遊客在粵停留時間。積極爭取在深圳蛇口等口岸實施外國旅遊團乘坐郵輪免簽入境15天政策。建立廣東省出境旅遊安全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該方案還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旅遊警察、旅遊巡迴法庭、工商旅遊分局或類似功能機構。
Ⅹ 《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是如何支持大灣區發展的
通過合作重點領域的開展:
(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布局,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銜接、一體高效。強化城市內外交通建設,便捷城際交通,共同推進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粵澳新通道等區域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便捷區域內交通圈。建設穩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應體系,進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網路基礎設施水平、擴大網路容量。
(二)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協議,促進要素便捷流動,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推動擴大內地與港澳企業相互投資。鼓勵港澳人員赴粵投資及創業就業,為港澳居民發展提供更多機遇,並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三)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四)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產業優勢,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合作發展平台,構建高端引領、協同發展、特色突出、綠色低碳的開放型、創新型產業體系。
(五)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加優質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產品供給,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推進區域旅遊發展,支持澳門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共建健康灣區,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六)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支持粵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七)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粵港澳合作平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並復制推廣成功經驗。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合作平台建設。發揮合作平台示範作用,拓展港澳中小微企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