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怎樣發展生態旅遊6

怎樣發展生態旅遊6

發布時間: 2020-12-13 20:00:16

1. 結合生態旅遊的內涵,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對遊客的要求:
1. 在參觀一個地方之前,要了解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點。
2. 尊重訪問目的地文化,不要將自已的文化價值強加於人,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3. 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摟抱、不恐嚇動物,參觀野生動物時,不要穿鮮艷的服裝。
4. 自覺做到不踏踩貴重植物。不採集受保護和瀕危的動植樣品。
5. 不購買、不攜歸被保護生物及製品。
6. 不丟充垃圾、不污染水土去特殊地區要備用具,將垃圾運回。
7. 積極參加保護自然生態的各種有益活動。 通過旅遊實踐,
8. 了解自然對人自身的要求,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關系取得更清楚的認識。

生態旅遊對旅行社及導游的要求:
1. 要有引導遊客保護自然的觀念,旅行策劃者(旅行社名策劃團體)要有明確的生態意識,領隊、導游要適時對遊客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2. 選擇具備生態旅遊條件的目的地,避開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域。
3. 在計劃階段,要充分聽取地域生態科研人員和自然保護團體的意見。
4. 旅行團隊人數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一般為20人以內。
5. 遊客進行事前教育,以提高遊客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6. 培訓導游,使他們理解發和執行生態旅遊的概念。
7. 盡量安排熟悉當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導游。
8. 盡量選用當地人經營的旅館,並向旅遊的者建議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土特產品。
9. 指導遊客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組織各種有助於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

生態旅遊對旅行住宿設施的要求:

1.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住宿營設施不應設在脆弱敏感的生態區域。
2. 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不要給旅遊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3. 住宿設施要由當地人自主經營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
4. 採用節能設備,所用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5. 提供以地域產品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及旅遊紀念品。
6. 盡量向旅遊者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7. 加入地域的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路,加強與地域教育部門的聯系和交流。

生態旅遊對自然生態保護區的要求:

1. 研究保護區的適宜遊客容量,以便控制和阻止過度利用旅遊資源。
2. 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限制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3. 投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基金制度,以便使旅遊獲得的利潤用於保護區的保護。
4.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提供有關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環境教育材料。
5. 培訓生態旅遊的影響,並通報給經營者、自然保護團體及地方社區,並監督協調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活動。
6. 把生態旅遊作為保護區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第6題 發展生態旅遊活動會為雨林國家帶來甚麼經濟益處

樹木承擔著 空氣凈化者和氧氣製造者 空氣均衡 氣候平衡調節水土的作用 伐木 導致水土流失 大氣氣候失衡 空氣比例失衡

3. 談談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的原因

因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4.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如何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5. 如何在貴州發展生態旅遊,1什麼是生態旅遊.2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

貴 州 生 態 旅 游的 發 展 現 狀 及對 策 分 析旅 游 業 被 認 為 是 20 世 紀 世 界 經 濟 增 長 最 快 的 產 業 。然 而 , 隨 著 全 球 旅 游 業 產 業 規 模 的 日 益 擴 大 , 旅 游 活 動 對 環 境 的 影 響 也 越 來 越 大 。如 何 使 旅 游 業 發 展 和 保 護 環 境 相 協 調 ?換 而 言 之 ,如 何 使 旅 游 景 觀 資 源 可 持 續 利 用 ?生態旅遊正是基於傳統旅遊業的發展受到挑戰時應運而生 的 , 並 作 為 一 種 新 興 的 旅 游 方 式 ,越 來 越 受 到 各 國 政 府 和 游 客 的 青 睞 , 其 年 均 增 長 率 為 20% ~ 2 5 % [ 1 ] ,集中反映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 傳統的旅遊業同 樣 給 貴 州 省 的 旅 游 區 帶 來 了 一 系 列 的 生 態 環 境 問 題 ,特 別 一 些 喀 斯 特 生態脆弱區遭到嚴重破壞。如何更好的發揮貴州省生態旅遊資源優勢 與環保事業的緊密聯系, 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貴州 省 的 生 態 旅 游 發 展 現 狀 與 對 策 分 析 , 促 使 其 生 態 、經 濟 、社 會 三 大 效 益 的 統 一 ,為 貴 州 省 的 經 濟 建 設 和 生 態 旅 游 實 踐 提 供 參 考 。 一、生態旅遊的科學內涵及特點生態旅遊(ecological tourism)一詞最早是由墨西哥學者謝貝洛斯·拉思克 瑞(Ceballas Lascurain)於1983年提出來的,並首次將生態旅遊定義為指對環 境負責的、不幹擾自然區域的旅遊,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觀賞自然和促進自然保 護 , 通過生態旅遊使旅遊區域的居民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獲益 [2] 。生態旅遊在 1986年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得到確認。在這之後,學術界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以 及歸類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各國不少專家學者又根據本國特點,進一步發展 了生態旅遊的概念。比如美國學者D N B Lee[3]認為理想的生態旅遊系統包括:旅 游者對所游覽地區具有保護意識;當地居民在發展旅遊業中充分考慮環境和文化 需求;採用一個有當地居民參與的長期規劃戰略,減少旅遊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培 育一個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經濟體系 . 澳大利亞國際生態旅遊研究中拉爾 夫·巴克利(Ralf Buckley)[4]把生態旅遊定義為以自然為基礎的旅遊、可持續旅 游、 生態環境保護旅遊和環境教育旅遊的交疊部分。 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 年 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 境的教育,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5]。 雖然至今生態旅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由於研究角度與側重點的不同, 各國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定義存在一定差異),但對生態旅遊內涵的認識基本 可概括為三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基本對象是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 (包括文化 遺產),二是生態旅遊的過程是把生態保護、環境教育作為既定前提,三是生態旅 游的目標是實現經濟、 社會、 文化和環境高度協調,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 發展.其 主 要 特 點 為 : 一 是 環 境 保 護 與 經 濟 發 展 的 雙 重 特 性 。 二是體現了 人 與 自 然 的 和 諧 相 處 。三 是 生 態 旅 游 與 高 國 民 素 質 緊 密 相 連 , 體 現 的 是 社會文明與進步。 二、貴州生態旅遊資源概況 貴州位於中國西南部, 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是一個山川秀麗、 資源豐富、 氣候宜人、 民族眾多的內陸喀斯特山區省份。 貴州高原山地獨特的地質地理環境, 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和奇山異水,構成了風韻獨特的地域性喀斯特旅遊單 元。在全省17.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旅遊資十分的豐富,素有「公園省」之稱。 (一)、獨具特色的喀斯特生態旅遊資源 貴州是我國最大的喀斯特省, 喀斯特面積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73%。發育了 一套最典型、最顯著的喀斯特峰叢、峰林、瀑布、峽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觀, 構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異洞「為特色的喀斯特旅遊資源。全省現有8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果樹、龍宮、織金洞、紅楓湖、 舞陽河、興義馬嶺河峽谷、 荔波樟江、 赤水),其中有7個都是美學意境迥異的喀斯特景區,貴州作為喀斯特旅 游資源大省是名副其實的。隨處可見奇峰、異石、山泉、飛瀑、湖泊池沼、溶洞 峽谷,無不展現著貴州高原具有喀斯特特點的奇特、古樸、神秘的魅力。 貴州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赤水桫欏、雷公山、梵凈山、習水中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威寧草海、荔波茂蘭和麻陽河等自然保護區),省級3個, 地市級22 個,縣級96個。現有自然保護區中,古生物遺跡類型有1個、地質地貌類型有1個、 內陸濕地類型有8個、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野生動物類型、野生植物類型有118 個。我省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一是有生態系統多樣性、二是類型復雜,組合多樣、 三是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等特點。貴州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品種多、價值高。 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蕨類植物70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 珍稀瀕危植物4種,二級重點保護有29種,三級重點保護有41種。全省已記錄的脊 椎動物有921種,約佔全國種數的18.3%,其中鳥類有421種,魚類202種, 獸類有132 種,爬行類有103種,兩棲類有63種。 在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 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15種,屬二級重點保護的72種。 此外,還有貴州省特有或稀有 [6] 的物種類有19種 。根據有關文獻說明,貴州省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居於我國 第四位。 (二)、貴州優質的生態旅遊氣候資源 貴州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15度左右,緯度較低 的原因,許多地區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夏,最冷的是1月份,平均氣溫在3—8度 之間, 而最熱的是7月份,平均氣溫在18—26度之間。貴州的地勢起伏較大,地形 也比較復雜,從而導致氣溫的垂直變化十分顯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氣候差異非常普遍。這些特點使貴州不僅具有「 天然大空調「的美譽,還是同一 季節觀賞氣候垂直地帶性差異的最好去處。 (三)、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民風質朴、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無處不洋溢著 濃濃的高原豪放之氣。 在這個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創造 了本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的和歷史條件的差異,以及不 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鄉土風俗。 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全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400多個,集會地點1000多 個; 民族歌舞絢麗多姿;民族建築特色鮮明;文物精華匯粹,古跡遍及全省;民間工 藝美術精湛繁多,常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工藝美術產品有蠟染、刺綉、挑花、漆器、 陶器械、簫笛等。 三、貴州自然保護區的現狀 貴州的自然保護事業受到省市領導、環保部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有關專 家、 學者的高度重視。多年來對貴州建為自然保護區的各類地區進行了全面深入 的考察, 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專著和考察報告,有力地促進了貴州自然保護區的 建設。截至1996年底,貴州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共29個, 總面積289690(ha), 佔全省土地總面116%(表1)[7]。表 1 貴州省自然保護區名錄 序 號 1 自然保護 區名稱 青岩油杉 野鍾黑葉 猴 桐梓白箐 綏陽卧龍 道真大沙 河 道真仙女 洞 赤水桫欏 地點 面積 主要保護 (ha) 對象 80 青岩油杉 黑葉猴及 森林生態 系統 銀杉、 珙桐 類型 建 立 保護區 主管 時間 級別 部門 縣級 林業 貴陽市 六盤水 市 桐梓縣 野生 1984 植物 野生 動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動物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生境 野生 動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1987 1985 1986 1984 1984 1984 2 3 4 5 6 7 1698 2800 市級 縣級 縣級 縣級 縣級 國家級 環保 林業 環保 林業 環保 環保 8 梵凈山 9 麻陽河黑 葉猴 紅豆杉水 綏陽縣 5 青樹等, 岩溶地貌 銀杉及生 道真縣 4600 境 黑葉猴及 道真縣 6907 岩溶洞穴 桫欏群落、 赤水縣 13300 小黃花茶 等 森林生態 江口、 印 41990 系統、 黔金 江、 松桃 絲猴、 珙桐 沿河自 黑葉猴等 治 珍稀生動 4667 縣級 物及生境 南亞熱帶 溝谷季雨 林 南亞熱帶 溝谷季雨 林 大鯢及生 1986 國家級 林業 1986 省級 林業 10 渡邑 望謨縣 7200 1990 腈以級 林業 11 12 雙江 黔西大鯢 冊亨縣 黔西縣 5400 1000 1990 1986 縣級 縣級 林業 林業 境 13 草海 威寧自 治縣 12000 高原濕地 生態系統 黑頸鶴等 14 15 16 雷公山 劍河鵝掌 楸 都勻螺絲 殼 茂蘭 黔東南 自治州 劍河縣 都勻市 47300 50 4500 中亞熱帶 森林及禿 杉等 鵝掌楸 水源涵養 林 喀特森林 及珍稀 動植物 溝谷季雨 林 中亞熱帶 常綠落葉 闊葉混交 林 森林及野 生動植物 古樹 中亞熱帶 森林 水資源及 水源林 水資源及 水源林 森林生態 系統 17 荔波縣 21100 18 羅羊 羅甸縣 2975 動物 內陸 濕地 和水 域和 水域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水域 生態 系統 水資 源及 水源 統 森林 生態 1985 國家級 環保 1982 1988 1982 地級 縣級 縣級 林業 環保 林業 1988 國家級 林業 1990 縣級 林業 19 寬闊水 綏陽縣 2447 1982 縣級 林業 20 21 22 習水中亞 熱帶森林 余慶洞水 朱家山 貴陽阿哈 水庫 窯上水庫 水源 佛頂山 習水縣 余慶縣 甕安縣 48666 10 2507 1984 1988 1995 縣級 縣級 縣級 林業 環保 林業 23 貴陽市 19000 1992 市級 環保 24 六盤水 市 石阡縣 1700 1989 市級 水電 25 27300 1992 縣級 林業 系統 26 老林溝 水城縣 170 光葉珙桐、 野生 水青樹 植物 中亞熱帶 常綠闊葉 林 森林生態 系統 白冠長尾 雛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動物 1992 縣級 林業 27 冷水河 金沙縣 2830 1992 縣級 林業 28 29 大開田 威寧妥打 麻江縣 威寧縣 760 4267 1992 1992 縣級 縣級 林業 林業 截止1996年底統計,全省29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89690ha,佔全省土地總面 積116%,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2個、地市級3個、縣級20個。就已建立的自然保 護區分析,其中既是保護區,又已辟出一定旅遊區向遊人開放的就有 5處,它們是 茂蘭喀斯特森林、威寧草海、金沙溝桫欏保護區、梵凈山和雷公山等。它們約占 我省已建保護區的17%。 此外,貴州省經國務院批準的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無論 是根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規定 ,還是通常的理解,它們就是國家公 園,也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該受到特別保護。因此可以說,貴州的生態旅遊 已經起步,關鍵的問題是要制定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加強管理。 四、貴州生態旅遊發展面臨的問題 貴州已經提出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大省的口號,而且正按照 「完善西線、 開發東線、規劃南線、突破北線」的思路,重點建設東部的苗、侗民族風情旅遊 線。 同時,完善西線的黃果樹、 龍宮精品旅遊線的軟硬體設施;南線則重點培育茂 蘭喀斯特原始森林探秘游及水族、瑤族風情點;北線開辟遵義名城名酒及赤水桫 欏生態游等項目;此外,東北線的梵凈山及西北線的草海也屬開發之列。 盡管如此, 貴州生態旅遊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差。交通滯後是制約貴州旅遊業發展的「瓶 頸」 。 這也造成一些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量大,旅遊投入大於發達地區,門檻人口 數量高,同時由於不具備必要的環境保護設施,環境容量相對較小,旅遊開發對環 境產生較大的破壞。 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機制。政府部門、旅遊業者、遊客和旅遊地所在社區 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無法確保部分旅遊收入用於環境保護 ,無法保障社區群眾 的合法權益,更不能保障遊客能夠獲得充分的環境教育。 三是缺乏規劃,盲目建設問題突出。旅遊景區、景點遍布全省,各地要求搶 抓機遇盡快開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顧條件 ,不管規劃,一哄而起, 投放大量 資金開發得不到市場認可的項目,既造成浪費,又破壞生態環境。 四是旅遊業者急功近利,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部分旅遊管理者和經營者對 生態旅遊的認識存在明顯的誤解,將發展生態旅遊簡單地看作是對自然環境資 源的開發利用,忽視資源開發中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五是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旅遊服務體系不完善,全民素質相對較低等一些 問題。 六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布局差。 因此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協調、 規劃、 布局不好,不但無法挖掘民族文化的旅遊潛力,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大 省,也不利於促進文化交流,更不利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直接影響旅遊業的 可持續發展。 五、發展貴州生態旅遊的措施一是改善生態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質量 . 貴州生態旅遊區大多位 於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居住區,保護區的交通、通訊、居住等基礎設施十 分落後,嚴重影響了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因此,應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 金,增大投入,加強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在保護區緩沖地帶 的外圍(即保護性經營區),利用「生態技術」,修建「生態飯店」、「生態旅 館」[8],滿足保護區生態旅遊過程中遊客的吃、住、行、游、娛等多方面的需 求。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和生態環境監測站,為遊客提供高 層次的服務,提高生態旅遊檔次和效益,並推動保護區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 設事業的發展。 二是開展生態旅遊規劃研究。以政府和旅遊主管部門為主導,開展生態 旅遊規劃研究。首先要求規劃者對各旅遊地的生態環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並 對旅遊者的行為有良好的控制力。要組織旅遊、溶岩、生物、環保、規劃、 文化、美學、民族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規劃小組,以確保獲得科學的規劃效果。 其次,要充分了解貴州各旅遊地資源、環境的價值、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以資 源的生態特色為基點 ,進行資源與環境保護區劃研究 ,針對不同類型保護區 域, 確定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強度與開發秩序[9]。最後,相關部門要加強引 導,科學分流和疏導遊人,避免生態旅遊區超負荷運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目 標。 三是建立旅遊投資的效益評估體系,進行替代產業的經濟、環境影響比 較。包括最低開發成本評估,不同開發模式下,旅遊與地方經濟關聯度評估。 評估其他產業的可替代性 ,以及不同產業之間優劣勢比較 , 確定旅遊業的產 業優勢度。 四是探索建立具有維持可持續發展功能的旅遊管理模式。確定相關組 織機構的職能、權力和義務;建立對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的約束機制、環境 補償機制與管理體系,替代目前旅遊區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管理模式。制 定包括旅遊資源開發、 景區規劃、 旅遊營銷、 旅遊區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條例, 確保旅遊業的健康、高效運行。 五是加大生態旅遊宣傳力度,增強廣大群眾和旅遊從業人員的自然保護 意識通過加強貴州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旅遊者和旅遊從業人員了解 貴州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初步認識保護區內常見的物種和保護物種 , 愛 護游覽區內的花草樹木,不損害和污染環境。加強對各類環境管理條例的宜 傳教育,規范生態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環境倫理 學的學習,形成其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和責任。在景區添加形象生動 和科學有趣的導游標示 , 及時提醒旅遊者約束自己的行為 , 促進對生態環境 的保護。 六是探索建立具有維持可持續發展功能的旅遊管理模式。確定關組織 機構的職能、權力和義務;建立對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的約束機制、環境補 償機制與管理體系,替代目前旅遊區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 包括旅遊資源開發、景區規劃、旅遊營銷、旅遊區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條例, 確保旅遊業的健康、高效運行。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江玲.民族地區旅遊資源法律保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5. [2]王健.旅遊法原理與實務[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69. [3] 轉引自李江玲 . 民族地區旅遊資源法律保障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學.2005. [4]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5]Ralf Buckley .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1994. [6] Lee D N B, Snepenger D J. An Eco tour ism Assessment of To rtueror [ J] .Costa Rica.1992. [7]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 貴州省環境保護局.1999. [8]朱守謙. 喀斯特森林生態研究( Ⅱ) 貴州科技出版社.1996. [9]牛亞菲. 可持續旅遊、生態旅遊及實施方案. 地理研究.1999. 致謝詞 論文是在我的導師盧紹香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她嚴 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 勵著我。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盧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 指導和不懈的支持,我才能完美的交上大學的最後一份答卷。在此謹向盧 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大學生活的每個可愛的同學們和 尊敬的老師們,正是由於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 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 學生:萬亞芬 2013 年 4 月 15 日

6. 生態旅遊有哪些特點如何發展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旅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包括: 0將對環境的沖擊減到最小,不損壞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的永續; 0以最尊重的態度對待當地文化,以最大的經濟利潤回饋地方; 0給參與遊客最大的旅遊滿足;
0通常出現於相對少受干擾的自然區域或文化區域; 0遊客應成為對自然環境保護、管理的正面貢獻者; 0以建立一套適合當地的經營管理制度為目標。 Butler(1990)指出生態旅遊還有以下的特點: 0規模小;
0通常由當地居民開發;
0在相對未受破壞的自然區域觀賞、學習享受自然和當地文化; 0以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的福利為目的; O有適當的管理。
上述概括較為籠統,筆者認為生態旅遊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性」:
(一)自然性
指旅遊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遊者所到的旅遊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於受工業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於旅遊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遊者選擇去某地旅遊的共同心理特徵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於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遊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遊生態環境特徵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遊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護性
和傳統的旅遊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遊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和產業革命以前的旅遊活動相比,當時的旅遊只是少數人參與的一種活動,旅遊並沒有對旅遊對象及其環境造成破壞,因此,當時不可能提出保護的問題。
和產業革命後的大眾旅遊活動相比,大眾參與的傳統旅遊由於參加人數之多、旅遊熱潮來勢之猛,使旅遊業中的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均為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下的應急行為,在旅遊經濟效應的推動下,開發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遊活動影響甚至破壞環境的現象隨處可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影響下,人們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護,旅遊將消耗掉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殘留下來的最後的人類自然和文明將喪失貽盡。

7.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8. 如何看待生態旅遊的發展

我覺得這是時代進步必然的一個要求,也希望我們的生態環境可以越來越好。

9. 怎樣來發展旅遊

城市旅遊業已經在中國旅遊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些中小城市仿照大城市來確定自己的旅遊發展戰略,結果並不十分理想。那麼,中小城市如何發展旅遊業?我們認為,需要有適合中小城市特點的旅遊業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
培育和突出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競爭力。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更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和多種形式。從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有歷史傳統文化特色、自然風光特色、民俗風情特色、地熱溫泉等休閑產業特色,等等。有好的旅遊資源,並不等於有好的景點和景區。旅遊資源僅僅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資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遊資源培育轉化為特色旅遊景點,是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的重點。
在培育特色景點上,首先,要把旅遊景點打造為精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把旅遊資源開發為具有獨特性,甚至惟一性旅遊產品。精品並不等於高檔和現代化。遊客遠離城市到深山老林,想看的是生態美景,目的是尋找 「野趣」,不是到那裡去享受城市的現代化和舒適感。
其次,城市風格與旅遊景點的格調要相匹配。景點吸引人的眼球,城市卻影響人欣賞景點的心情。一些中小城市雖然有獨特的風景,但是在景點開發和城市建設上,盲目模仿一些知名景點和建築的風格,千篇一律,外在的形象掩蓋了內在的特色。
第三,要完善旅遊景點的配套設施。主要是要降低到達景區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以及提高安全度和舒適度。這要求加強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
第四,用創意創造特色。旅遊資源往往不是獨有的。但是特殊的創造力卻能把資源優勢轉變獨特的旅遊項目。2005年是我國的「紅色旅遊年」,有關部門開辟了30條精品線路和100多個經典景區名錄。今年紅色旅遊異常火爆。但是有些城市在紅色旅遊線路上來點綠色(生態旅遊),搞「雙色」甚至「彩色」旅遊,收到了更好的火上加火的效果。
甘當配角,主動參與旅遊分工

甘當配角就是指中小旅遊城市要主動融入區域旅遊產業鏈條,參與旅遊分工。從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區域旅遊合作不斷加強。以「市場開放、客源互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原則的區域合作,已成為全球旅遊界的共識。國內的區域旅遊資源整合和區域旅遊合作也正蓬勃興起,三峽景區、長三角綠色旅遊通道、泛珠三角旅遊區域、京、津、冀首都都市度假旅遊圈以及環渤海旅遊圈等區域合作夥伴已先後形成。區域旅遊資源整合也成為2005年國內旅遊市場的主要看點之一。
中小城市很難成為遊客的直接目的地,它們主要是區域旅遊產業鏈條的一個節點。中小城市想要發展旅遊業,就要創造條件,主動接受區域內其他成熟旅遊景區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務人員等方面帶來的外部溢出效益。最為關鍵是要把開發出來的旅遊景點和景區納入區域內的旅遊線路。另外,進行開放式的旅遊資源整合,跨越行政區劃限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通過市場機制建立一種利益合理分配,權責清晰明確,自我強制約束的協作機制。說白了,就是建立一種避免機會主義的機制,保證合作的長期性。
還有,要加強景區管理,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不能因為自己影響了整條旅遊路線的形象,拖了「後腿」。只有這樣,才能在分工中提高自己在整條線路中的價值和主導權。
努力完善旅遊產業鏈條
它與參與區域旅遊分工是不相矛盾的。完善旅遊產業鏈條,就是要求中小城市在區域旅遊鏈條中佔有更多的環節,讓遊客認為值得在這里度過更長的時間,花費更多的錢,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旅遊收入和增加值。
旅遊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主要是指它是一個發展很快並且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它的社會性、綜合性很強,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旅遊業主要停留在「看」的階段,還算不上「游」,主要靠旅遊景區獲得門票收入。即使遊客吃住在中小城市,也是把吃住當作必需品來消費,只要湊合就行。購物和娛樂消費支出就更加少的可憐。對於任何一個想把旅遊業當作支柱產業來發展的城市,都要不斷完善旅遊產業鏈條,把遊客吸引來,並且留得住,使其多消費。
首先,要擴充特色旅遊景區和景點的數量,使遊客可看的、可觀賞的東西增加,讓遊客真正「游」起來,而不是在城市的某個景點一掠而過。當然,增加景點一定要考慮市場風險,堅持寧缺勿濫,不搞濫竽充數,一個總趨勢是要從重點發展觀光旅遊景區向重點發展度假旅遊和專項旅遊景區轉變。
其次,要圍繞「游」發展相關產業,讓遊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買得放心,玩得開心,也就是要把單一的觀光旅遊轉變為綜合旅遊,把過境游轉變為消費游。
第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開發一些特色旅遊產品。
細分市場,增強針對性
任何一個發展旅遊業的中小城市不可能面向所有遊客。它只能吸引某個具有大致相同需求的特定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一個細分市場。不同的劃分標准,有不同的細分市場。按地理環境來細分,可分為近程旅遊者和遠程旅遊者兩個細分市場。按照旅遊者本身的特徵來細分,可分為老年旅遊市場、中年旅遊市場、青年旅遊市場等三個細分市場。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要從自身的旅遊資源、區位、人力資源等優勢出發,瞄準特定的細分市場,針對特定的客源,提供旅遊產品和服務。
有研究表明,如果旅遊城市把鄰近地區市場作為銷售重點,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城市首要的旅遊細分市場是其周圍大城市的遊客。城市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對短程休閑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小城市要通過結合自身優勢,重點發展健康旅遊、娛樂旅遊、觀光旅遊、度假旅遊、體驗旅遊、科普旅遊等項目,吸引大城市的遊客。
另外,中小城市要留住本地區的休閑性遊客。要重點開發一些適合青少年的教育娛樂旅遊、主題公園旅遊、體驗生活旅遊等項目,通過開發家庭式的團體旅遊項目,留住本地遊客。
加強旅遊推介
旅遊推介就是旅遊產品的銷售過程,是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城市政府逐漸認識到旅遊產業的重要性,各種旅遊宣傳廣告鋪天蓋地,各地爭先恐後地舉辦各種旅遊節。這些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推介活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此,要改進宣傳促銷手段。
第一,有人提出在宣傳促銷上要堅持「三取消、四藉助」。「三取消」就是要取消大轟隆、地攤式的宣傳,取消支離破碎、東拼西湊式的宣傳,取消沒有認真策劃、隨意性的宣傳。「四藉助」就是要藉助主流媒體,藉助網路力量,藉助節慶活動,藉助名人效應。
第二,通過與旅行商合作宣傳促銷。通過旅行商出遊的遊客比例是比較高的。對於那些以吸引遠程遊客為主的中小城市,更要加強與旅行商的合作,比如共同製作客源地宣傳資料、宣傳廣告,通過後者直接向客源地宣傳促銷。
第三,要推進誠信旅遊建設。誠信是旅遊業生存之本。中小城市提供的很多休閑類的旅遊項目,「回頭客」是其主要客源。更要下大力氣規范旅遊市場,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第四,要以品牌拓展市場。旅遊產品的宣傳促銷一定要注重樹立品牌。當品牌被旅遊者認可後,旅遊產品的推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
中小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累積過程。現在很多城市政府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旅遊業發展目標,但是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在景點的開發上容易出現半拉子工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科學合理的城市旅遊業發展戰略。
制定城市旅遊業發展規劃,首先,要遵循旅遊業自身發展規律,充分考慮旅遊資源、市場需求、配套設施、旅遊投資等各個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確定合理的旅遊業發展目標。
其次,要把旅遊業的發展放在更大的區域來考慮,既要考慮區域內的協作,更要考慮區域內「同質性」旅遊產品和服務帶來的競爭。在同一個區域開發相近的旅遊產品,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後導致整個市場萎縮甚至崩潰。這是制定旅遊業發展戰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第三,要協調好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現在很多中小城市都在以發展旅遊業為契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改善城市環境。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除少數能以旅遊業為單一支柱產業的中小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需要其他產業來支撐城市發展。城市建設的投資必須要考慮其他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注重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城市特色產業旅遊。 總之,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的新興行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一些具備條件的中小城市是能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城市振興的。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旅遊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它以人的流動和人的消費為基礎,以人的服務為根本,發展旅遊業對配套設施、區位優勢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為此,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一定要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市場制宜,創新模式,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推動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本文鏈接: http://www.ly321.com/news/lvyoubaodian/2006_2_14_9_14_456738.htm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