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歷史文化與旅遊發展論文題目

歷史文化與旅遊發展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0-12-13 11:01:45

Ⅰ 我想寫一篇關於揚州歷史文化的論文,大家有什麼新穎的題目嗎

揚州的話,你可以從河運港口和對外貿易之類的地方著手,參考資料也很多,但相對來說比較雜散,籌備的時候請仔細一點,避免出現銜接錯誤。像是絲綢之路什麼的也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Ⅱ 請高手幫忙指導一篇關於歷史文化旅遊的手勢論文題目

歐洲風土人情和部分國家簡介歐洲國家有著西方人關於數字、顏色、花卉及動物的許多共同忌諱。西方人普遍忌諱「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於基督教傳說。西方許多國家都把黑色作為葬禮的表示。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和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另外,在中國分別被認為吉祥、喜慶、長壽的大象、孔雀、仙鶴等動物圖案在一些西方國家也被列於忌用之列,被分別視為蠢笨(英國)、淫婦(英、法國)和蠢漢(法國)的代稱。
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歐洲各國都擁有許多各自的特點。如招手一類友好的手勢,在希臘卻意味著「下地獄」,希臘人表示告別,是把手背向對方招手。因此記住下述關於歐洲國家各自民族文化習俗特點的提示,對於跨國文化經貿活動的展開將是非常有益的。
德國人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講究效率的聲譽。要習慣於在所有場合穿一套西裝(不要將手放在口袋裡,這被認為是無理的表現)。饋贈要針對個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義。
奧地利人不喜歡在新年期間食用蝦類。因為蝦會倒著行走,不吉利,若吃了蝦,新的一年生意就難以進取。
法國人給人印象是最愛國的,即使英語講得再好也會要求用法語進行談判,且毫不讓步。對穿戴極為講究,在會談時盡可能穿最好的服裝。
盧森堡人是日耳曼人的後裔。由於國家小,多數人中午駕車回家吃飯,午間是不辦公的。
荷蘭人曾是歐洲最傳統的民族,愛清潔、講秩序,做生意時希望你在到達荷蘭前就事先約定。性格坦率,開誠布公。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呈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陸。面積55.16萬平方千米,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5850萬,主要為法蘭西民族,少數為阿爾薩斯、布列塔尼、科西嘉等民族。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官方語言是法語。法國本土劃分為22個大區,大區下設96個省。境內多平原、丘陵,河流眾多,水量豐富,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充分。法國經濟發達,交通運輸、電信、旅遊、紡織、服裝、化妝品、食品等均具優勢,尤其是香檳酒、白蘭地酒、香水和服裝等世界著名。法國美麗的城市、豪華的王宮、珍藏無數文化瑰寶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阿爾卑斯山的雪峰,以及膾炙人口的法國大菜、醇香甘美的葡萄酒,都令人心曠神怡。名勝有盧浮宮、凡爾賽宮、波旁宮、愛麗舍宮、盧森堡宮、巴黎聖母院、蠟像館、凱旋門、天然動物園、藍色海岸等。其中,科米原始森林、扎莫希希古城、布爾日大教堂、阿爾勒城、加爾橋、斯特拉斯堡和大島、聖米歇爾山及海灣等20多處名勝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首都巴黎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屬歷史名城。街道整潔,綠樹成蔭,到處都有五彩繽紛的花壇和噴泉,有「世界花都」之稱。巴黎香水馳名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巴黎時裝更是新穎別致,巴黎不愧為「世界時裝城」。市內除眾多宮殿外,還有艾菲爾鐵塔和布洛涅、萬塞納森林,以及426座公園。主要城市有全國最大港口馬賽,陶瓷中心魯昂和以博物館聞名全國的里昂等。主要節日有聖靈節、聖喀德琳娜節、聖誕節和新年等。
盧森堡:
盧森堡大公國位於西歐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2586平方千米,是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人口41萬,主要是盧森堡族。97%居民信奉天主教。法語為官方語言,通用德語。全國共有3個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地,樹木稀疏,景觀遼闊。南部河谷平原,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有許多中世紀的古城堡,境內有大小城堡130多個,其中最大的是首都盧森堡。
比利時:
比利時國旗從左到右由黑、黃、紅三個長方形組成。黑色表示悼念在1830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黃色象徵國家的財富和豐收;紅色象徵愛國者的生命和熱血。
荷蘭:
荷蘭王國位於歐洲西部,瀕臨北海。面積4.15萬平方千米。人口1557萬,主要是荷蘭族。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荷蘭語和費里斯語為官方語言。全國共分12個省。地熱低窪。是世界著名的「窪之國」。境內湖泊星羅旗布,運河縱橫交錯,到處綠草鮮花,整個國家像座大花園,故稱「西歐花園」。這里經濟發達,尤其盛產花卉,所以又有「花卉之國」的美譽。境內風車隨處可見,也有「風車之國」之稱。
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50多條運河,縱橫交錯,層次井然,船隻在運河中可自由航行到市區任何地方,素有「北歐威尼斯」之稱。市內有很多古老建築和40多家博物館,如王宮、皇家博物館,梵·高紀念館等。主要城市有「歐洲最大、最美麗的村莊」海牙和「歐洲最現代化的城市」鹿特丹等。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35.7萬平方千米。人口8164萬,90%以上為德意志人,其餘為丹麥人、荷蘭人等,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通用德語。全國劃分為16個州。
德國歷史悠久,文化博深,養育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恩格斯,作曲家巴赫、貝多芬、舒曼、理查德;以及科學家愛因斯坦等。主要民俗有「狂歡節」、「啤酒節」等。旅遊名勝有:歷史名城波茨坦、文化古城海德堡、梅瑟爾坑化石遺址以及萊茵河兩岸「葡萄國之路」和眾多具有歷史民俗特色的博物館。其中已有十多處名勝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旅遊的最佳季節為每年的5—10月。德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首都柏林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市內有著名的菩提樹大街、「柏林牆」、「水晶宮」、亞歷山大廣場等名勝。漢堡是德國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歐洲最現代化的大型港口,慕尼黑工業發達,啤酒聞名世界,每年一度的啤酒節就在此舉行。
瑞士:
瑞士聯邦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709萬,主要是瑞士人,還有法蘭西人、義大利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境內多山,地勢南高北低,有「歐洲屋脊」之稱。河流、湖泊、冰川眾多,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上開發利用水資源最高的國家。經濟發達,以工業、金融業和旅遊業為主。工業中的鍾表業歷史悠久,產量居世界前列,又譽稱「鍾錶王國」。境內高山寒冷,谷地溫和,風景優美,環境舒適,有「世界花園」之稱,是世界著名旅遊中心之一。
首都伯爾尼是全國政治中心。城內有1000多家鍾錶店,被譽為「表都」。各國駐瑞士的大使館、萬國郵政聯盟和國際鐵路運輸總局都設在此地。被稱為瑞士經濟之都的蘇黎世,不僅是全國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也是西歐重要的金融中心。市內有120多家銀行,50%為外國銀行。日內瓦是著名的國際城市,聯合國歐洲總部、國際紅十字會、國際衛生組織等240多個國際機構設在這里。市內有美麗的湖濱大道、富有特色的哥特式建築,以及歷史藝術博物館、大劇院等名勝。
主要節日有牧人節、蔥頭節等。
義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上,包括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等,它像一隻漂亮的皮靴伸入蔚藍色的地中海。面積30.128萬平方千米。人口5719萬,95%以上是義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全國共分20個區。義大利是歐洲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曾有過鼎盛的羅馬帝國時代和輝煌的文藝復興時期。現在經濟發達,是西歐四大強國之一。海陸空運輸系統先進,羅馬和米蘭為國際航空港。旅遊業發達,米斯泰爾的本篤會女修道院、卡莫尼卡河谷岩畫、馬泰拉的岩洞、威尼斯及瀉湖、阿爾貝羅貝洛的石頂屋、佛羅倫薩、聖吉米尼亞諾、羅馬、比薩教堂廣場等多處名勝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其次,還有世界著名古跡之一的科洛塞奧競技場、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龐貝古城、聖瑪麗亞修道院等名勝。
首都羅馬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寶庫之一。是義大利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名勝眾多,有「露天博物館」之譽。主要城市有:米蘭、藝術明珠佛羅倫薩、水城威尼斯。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共和國位於亞平寧半島的東北,四周與義大利接壤。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2.5萬,居民主要是義大利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義大利語為國語。首都聖馬利諾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旅遊觀光的勝地。除首都聖馬利諾市外,全國由包括聖馬利諾城堡在內的9個城堡組成。全國多山。氣候溫和,屬地中海式氣候。經濟對義大利有很大的依賴性,主要靠旅遊業和郵票發行業,有「郵票王國」的稱譽。
梵蒂岡:
梵蒂岡城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西北角的高地上,是著名的「國中之國」和「城中之國」。面積0.44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國。其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教皇宮、政府大樓、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等地。人口138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為其官方語言。梵蒂岡無工農業,郵票業較發達。旅遊業發展快,是歐洲和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首都是梵蒂岡城。

Ⅲ 論文題目,歷史文化城市管理模式對比

科學完善的歷史文化城市管理調控機制
1.調整改革保護管理體制
2.規范合理的保護管理內程序與管理依據
3.完善容健全的保護管理立法

科學的名城保護管理機制需要建立在名城保護主管部門明確和管理體制合理的前提下,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評價、修繕、新建和基金補助等方面管理應該遵循明確化、規范化、制度化與書面化的原則, 保證每一步工程都行之有據, 行之有文;加強管理法制化建設, 體現公開、公平, 促使保護制度趨於合理規范。高素質的管理、設計與施工隊伍則是實施城市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 准確貫徹保護規劃, 深入落實保護政策, 真正維護居民利益, 全面實現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雙重目標。

Ⅳ 誰幫我免費寫篇歷史小論文題目叫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影響(注:是文化傳統不是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很多都已經被丟失,遺棄,被滿族篡改和刪除!!!
看罷中華歷史,只能感嘆,來自滿蒙的劣制文化的喧賓奪主,用醜陋的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貴典雅的漢服,用奴性的冷漠和無恥替代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切。而這種遺毒仍在繼續流淌。
次次剃發易服、圈地運動,份份「禁書令」、「禁海令」,場場動輒萬人「誅九族」的文字獄,殺盡了最後一位有智能有骨氣的漢人,抄盡了最後一本閃著星點思想火花的書籍。海瑞大膽直言的陣陣清風,顧憲成東林講學的縷縷迴音,徐光啟渾天儀前躑躅的片片背影,都已從歷史的長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禍患百年的愚昧與奴性。
《大清律例》也說:「造賣印刷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買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
想來,倭人的「奴化教育」也只能望而興嘆,始皇的「焚書坑儒」也要自慚形穢。
然而,我們乖巧地穿上了所謂的「唐裝」和旗袍,萬馬齊喑著「文化輸血」。
應該澄清的是,魯迅批判「吃人的歷史」實乃批判滿清遺毒;五四先烈的文化革命本是要革「辮子文化」的命;真正的漢族文化早在三百年前便戛然而止了。魯迅後來所說的「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的」,中國歷史上大概沒有一個王朝像清代這樣,反清的旗號從清初延續到清末余有二百多年。
有別有用心者正在篡改著先人的用意,以期更完美地埋葬我們的傳統。
我們乖巧地繼承著只有兩百年歷史的流氓文化,卻以「龍的傳人」自詡,不覺得羞恥?
當然,既然繼承著無賴氣質,又怎麼會覺得羞恥。
中國人不弄清文化閹割與文化融合的區別,硬是要說那是「學習」、「借鑒」、「融合」過來的,正如不知道熱情握手與互扇耳光的區別,不明了見義勇為與流竄強奸的區別,愚昧到了可悲的地步。
一旦有人覺醒,想穿上仍然飄逸華美的漢服,想重現真實的歷史,重新找回那份久違的尊嚴與自豪時,一些人便小丑似地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漢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國家安定團結局面的破壞者」,口誅筆伐。
於是,「中國人在背叛偉大的先輩」便出自一個韓國女大學生之口。
「辮子戲」在上演。
屏幕上,珠光寶氣的皇上、貝勒、阿哥、格格們,面對著滿堂太監和奴才的翹臀,得意地接受著觀眾的朝拜。
《某某大帝》、《某某格格》、《某某王朝》、《某某風雲》和各種「戲說」乃至「正史」,流水線生產般新鮮出爐,重復著散發著腐臭的謊言。
本該澄清這一切的文化精英們,卻又一次選擇了背叛,爭先恐後地湊到鏡頭前,絞盡腦汁令這些遺毒圓滿
一批批紀念館拔地而起,供奉著洪承疇,尚可喜和吳三桂。
一群群意氣風發的專家學者歌舞昇平,為漢奸人格、屠夫氣質、奴才原則樹碑立傳。
「辮子戲」的泛濫不再僅僅意味著審美的缺陷,而開始預示著文化的斷層,脊樑的夭折。
一個不知道尊敬自己英雄,一個歌頌自己屠夫,一個缺乏誠信的民族只是韃靼文化繼承者,大陸沒有華夏,華夏不在中國。
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信乎!
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
今天的我們,絕對是炎黃的恥辱!
---------------------------------
魯迅曾經這樣評價:不能說話的毛病,在明朝時還沒有這樣厲害的;他們還比較地能夠說些要說的話。待到滿州人以異族入侵中國,講歷史的,尤其是講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殺害了,講時事的自然也被殺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間,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

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

Ⅳ 歷史專業的同學好。。。。我大四了,到畢業論文選題的時候了,我想寫關於隋唐代茶文化方面的

這沒什麼合不合適的,選定就去找資料哦

Ⅵ 求選修課中國歷史文化的論文。題目是:古代文化史中所蘊含的古典美學思想。3000字左右。

我可以教你怎麼寫, 你可以先列一張提綱,然後一小點一小點慢慢寫,如果網上這樣抄的話專,老師一搜就搜出來了,屬網路知道可是很上面的哦,到時候學分都拿不到那真是得不償失了,而且學分一般字數寫到就有了,所以樓主好好努力吧!

Ⅶ 有關日本「歷史文化」的論文題目~~!

要不寫下江戶時代的傳說?或者日本神道的文化。。。這都比較好寫,資料好找些。

Ⅷ 寫一篇關於唐朝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選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歷史小論文

唐朝是一個繁榮的朝代他們的外交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西內游記裡面的容玄奘。在現實生活中,他雖沒有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但是也經歷過許多磨難,才到天竺(也就是我們說的印度)。我們現在的佛教就是從印度發源來的。當時印度的佛教比我們高深的多。玄奘在那裡受到了很多的歡迎他最後也在那裡成為一個有名的僧人。再比如說東渡日本6次的鑒真他雙目失明也要到日本去講學。當時政府也是不用許出海的.他到日本為日本的發展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為日本群眾嘗試百草,被尊稱為葯王,也為日本修建了有名的唐招提寺。

Ⅸ 歷史學類專業的論文如何進行選題

在論文寫作的時候,選擇好論文選題就算成功了一半,能順利完成論文寫作。歷史學類專業的論文如何進行選題?
英美的人文和歷史研究:
從跨文化的角度談論中國的英語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差異,
2在美國垮掉的一代
3,在美國西部牛仔的成功之路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史上的作用
5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和面部
6,中國和西方飲食文化的比較研究
7,西方節日變遷及文化內涵
在電影「喜福會」(我是受西方文化差異在性能)
9,比較研究中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的概念和美國
10中文稱謂的文化內涵
11希臘神話中的英美文化
12個中國商標英美文化
13,英語習語與西方文化
14,在英美姓氏的起源與文化內涵
15在中國和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
16日,「阿甘正傳」承載的美國青年文化
17日,「阿甘正傳」呼喚傳統的美國價值觀?和回歸
18實用主義在美國文化中
19在美國的宗教和政治
20日,「聖經」的文學及其對中國和西方文學評論
需要注意的主題:
1,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本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果不寫我想寫什麼,相信我,在長期的寫作時間,你會很痛苦。
主題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則不好掌握。 「小角度的大問題」主題的最好的一種。例如,我寫的電影「喜福會」,這部電影反映了中美文化差異,分別的想法?婚姻,家庭的教育理念。但我是一個電影作為一個起點,這個角度比較小。說,西方文化差異太多,但我只從電影「喜福會」出發,因此其范圍縮小。此外,幾個人寫了這部電影,所以跟別人一樣是不容易的,而不是寫老生常談的話題。

這個主題很容易找到所需的信息,畢竟是本科論文,碩士或博士論文,寫作技巧,通常寫幾百字的文章,突然寫幾千字,必須是非常困難的。的內容不能是完全的「自己」,所以需要大量的在互聯網上,參考書籍,圖書館的感動。因此,最好是找更多的信息參考的主體,不應該有一個參考,不是一個副本,裡面的內容可以套用到自己的文章。

Ⅹ 求一篇論文,1000字左右。題目論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好不是復制過來的 。求幫助

由西方引導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訊、充分發揮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
但隨著地球資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環境日益嚴重的破壞,它也越來越快地把人類推向了不可救葯的死亡邊緣。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強調「天人合一」,這是近代以來西方在引導世界潮流的時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讓人類對自然充滿激情和干勁;現代化則讓人類對自然極盡瘋狂;中國傳統文化卻會讓人類重新恢復理智,融入、回歸自然。
現代化,只有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才能調理出根治地球資源環境危機的妙葯良方。
我相信,人類的「後現代化」,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唱主角的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二、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四、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三、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