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1)宣揚禮和仁的學說,主張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1分)注重人的全面發回展,重視實踐能力答。(1分)
(2)作用: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構成了官僚集團的行為規范;使封建政府關注百姓的生計。地位:自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2分)
(3)董仲舒主要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而黃宗羲主要繼承了「民貴君輕」思想。(2分)
發揮:董仲舒主張大人感應、君權神授: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認為君主是大下之大害。(2分)
(4)儒家倫理道德阻礙了民主科學的實現。儒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必須摧毀儒家舊道德。(2分)
3. 分析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並且保持了長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於
其思想體系根據時代的需要在不斷豐富和完善 ;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 ;以及封建官辦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大力傳播 。
4.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5. 從儒家 法家 道家的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縱橫加在一起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以儒治世,以道養生,以佛修心!
儒釋道三者,小者見異,大者見同。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
修齊治平---儒家
天人合一---道家
梵我一如---佛教
儒家叫明明德----止於至善
佛家叫開悟------大徹大悟
道家叫得道------與天地合其德
孔孟仁義忠恕
大乘真誠慈悲
儒家教給我們解決人與社會的關系;
道家教給我們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
佛家教給我們解決人與心靈的關系。
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
6. 試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如其 理想人格對現代人格建構的啟示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及泛愛主義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 等。深入挖掘、詮釋儒家思想中蘊藏的適應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精神資源,使其在現代政治 社會秩序的建立中發揮作用, 不僅關繫到儒家自身的生存發展, 更關繫到我國社會轉型的順 利進行。
2.我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家為中心形成的, 儒家的理論從個人層面的修身開始, 層層擴 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哲學或宗教, 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通過幾千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制度的建 立,滲透進國人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3.進入 20 世紀以來, 在民族危亡、內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現代化艱難舉步,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 一再被質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國內如此,西方部分學者如韋伯在其《儒 教與道教》中,也斷言儒家倫理是阻礙現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現代化發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世 界矚目, 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正如世界諾貝爾獎金獲 得者巴黎集會的宣言中所預言: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夫子 那裡去尋找智慧。
4.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點是無須爭辯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經完全失敗了, 無法再為中國社會提供一個較為穩定、 影響全面的政治社會秩序, 似乎也再無可能恢復那種 主宰地位, 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現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個共識與基礎。 但是即便是這個成為 「遊魂」的儒家,憑其博大精深與兩千年的底蘊,取精用宏,在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還是不容小覷的。 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 因此社會中個體現代人格的建構則處於重要的地位。
7. 中國傳統文化對旅遊的影響
一、尚近輕遠的旅遊距離觀受儒家「 三綱五常」 的道德價值體系的影響,中國古人產生了安土重遷,不喜遠游尚近游的思想。孔子曾經要求獨生子做到「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但因好男兒志在四方,因此要求當兒子的出門之前必須制訂好出遊計劃,把游覽線路、日程安排、特別是何時歸來之類揩況告訴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數,以免擔憂。因此,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中國古人具備了較為理性的近游思想和遠游思想,但近游思想色彩更加濃厚一些。二、常尚自然的旅遊游樂觀祟尚自然的游樂觀,源於我國的「 天人合一」 思想觀。原始「 天人合一」 思想觀的體現就是對自然山水的祟拜。先民的自然祟拜對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在崇拜之列。據《尚書· 堯典》說虞舜「 坦於六宗」 。所謂六宗,即「 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河海岱攢也」 。人們崇拜自然的目的,是希望自然按一定規律發展,陽光普照,雨水滋潤,草木茂盛,牛羊肥壯,人們生活安康。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親近與熱愛。這種自然崇開思想與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乃至佛教思想相結合,中國人歷來都表現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巫.直到現代,凡是名山勝水之地都是人們熱衷旅遊的地方。
8. 試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如其 理想人格對現代人格建構的啟示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及泛愛主義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 等。深入挖掘、詮釋儒家思想中蘊藏的適應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精神資源,使其在現代政治 社會秩序的建立中發揮作用, 不僅關繫到儒家自身的生存發展, 更關繫到我國社會轉型的順 利進行。 我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家為中心形成的, 儒家的理論從個人層面的修身開始, 層層擴 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哲學或宗教, 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通過幾千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制度的建 立,滲透進國人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進入 20 世紀以來, 在民族危亡、內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現代化艱難舉步,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 一再被質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國內如此,西方部分學者如韋伯在其《儒 教與道教》中,也斷言儒家倫理是阻礙現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現代化發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世 界矚目, 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正如世界諾貝爾獎金獲 得者巴黎集會的宣言中所預言: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夫子 那裡去尋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點是無須爭辯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經完全失敗了, 無法再為中國社會提供一個較為穩定、 影響全面的政治社會秩序, 似乎也再無可能恢復那種 主宰地位, 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現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個共識與基礎。 但是即便是這個成為 「遊魂」的儒家,憑其博大精深與兩千年的底蘊,取精用宏,在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還是不容小覷的。 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 因此社會中個體現代人格的建構則處於重要的地位。
長 期以來, 儒家關於聖賢理想人格的論述與強調, 雖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過重大而深刻的作 用, 但以其形成並適用於宗法專制的等級社會, 往往被當做現代人格建構的對立面而屢遭批 評。在這一方面,儒家思想誠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義。 儒家將理想人格定義在道德層面上,雖然失之偏頗,但它對於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強 調,卻使其在現代社會轉型中具有不朽的價值。作為社會的細胞,個體具有感性的需求,但 就人的根本屬性——社會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為重要,是人之為人的標准 與標志。儒家以聖賢作為個人自我實現的最高目標,這種聖賢理想人格終點高不可觸、遙不 可及,不具有現實性,但它並不因此而失去意義。這種對理想人格的設定,是作為個人以及 整個人類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標而存在的, 以其與現實的結合, 使個體在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 的追求中日漸接近, 能超越有限狹小的軀殼而進入無限的精神領域, 因此也成為個體畢生努 力的目標,成為人不斷積極進取、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在當前社會急劇的轉型中,隨著原 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樂主義來填充生命意 義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夠超越這種粗淺的享樂主義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強調的對道德義務的絕對持守、以差等之愛為本而善推之、以 及和樂的精神等等,是現代人格構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而儒家一直被視為與民主不能並存的, 因此最受詬病。
誠然,儒家的政治思想雖有「民本」、「民貴」之說,但都是居於統治者地位來為被統治者 想辦法, 與現代民主由下而上爭取權利形成鮮明對照, 但這並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國實現民 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礙。 民主之可貴,正在於以「爭」而成「不爭」,以個體之私而成群體之公,但形成的這種 「不爭」與「公」,是由於相互限制的形勢逼迫出來的,而非來自「道德上的自覺,所以時 時感到安放不牢」(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而儒家德與禮的思想,恰 好可以將其上升至道德自覺,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 行」,它也是需要一個「領導階層」的(問題僅在於這一階層產生和發生作用的方式),則領 導階層的品質和素養, 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而儒家宣揚的理想人格 「君子」 以及相關的「修身」思想,可以通過私人領域的成就助益於公共領域秩序的建立和運作,正 如美國人文主義思想家白璧德所認為的, 「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領袖所最需要的「人的 品格」 這是民主社會的重要保障( , 《民主與領袖》 此外還應該注意到的是, )。
明清以來 「日 用常行化」的儒家由於與朝廷之間的異化,其思想基調多有從民間角度出發的趨勢,個體的 價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維楨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 中國宣傳「民主」、「民權」等西方價值的先覺,也正是那些走得更遠的「日用常行化」的 儒家。所以,如果對儒家思想去蕪存菁,揚棄得當,它還可以成為民主價值觀的思想資源之
一。
在現代化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政治的主體從統治者的錯覺中移歸人民,並 補入「個體自覺」的階段,則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復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據,而儒家思想 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觀的構造。 儒家的人本、 「仁愛」精神和群體觀念對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工業化以來科 技、 經濟的迅猛發展無疑極大增強了人的力量, 但科技與人性的對立同時成為社會的根本問 題,人被「物化」,他的價值被以物的價值形式表現出來。如哈貝馬斯認為,工具性的科技 成為目的本身,人類的次要的「工具行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為」不合理化,使 得主體之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時,個人主義的片面發展,固然有弘揚個人的主體性、 創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個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價值觀為行為的依據和標 准,視社會和他人為手段,也造成社會生活難以和諧協調。面對現代化的此類困境,提倡、 弘揚儒家倫理精神中以人為本位的思想,把「愛人」、「惠人」放在首位,通過肯定他人來 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對於在現代化進程中減少異化現象的危害將會是有 益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泛愛主義等對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有其積極作用。人類 征服自然能力不斷增強,由此衍生的「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造成的破壞甚至已經威脅到人 類自身的生存。而對天與人關系的討論,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開,儒家倫理精神認為人具 有最高的價值,「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但是,這並不是從狹隘的自我中心或人類 中心來定義人,而是強調人的自我實現是要在一定的關系網路中才能完成,對天、對自然要 保持一種敬畏和親切感,《易傳》中就提出天不違人、人不違天的天人諧調思想,強調萬物 一體、 人和自然統一, 而張載更是直接提出 「天人合一」的說法, 把人與自然擺在同等地位, 處於休戚相關的關系。 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體與對象的界限, 一直被斥為現代 科技產生的障礙,但是面對人類對於自然的過分侵掠,重提這一思想,對於形成合理的自然 觀、天人觀,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為先」、仁愛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則,對於社會的穩定、市 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等,都有其規范與促進作用。
總之, 儒家作為幾千年來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遭受猛烈批駁喪失統治地位甚至一定意義 上喪失生存權利的情況下,其適應、促進現代化的部分思想內涵價值日益得到關注。所以, 在實事求是的原則指導下,積極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內容,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處理 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 所在。
9. 當今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
採取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中積極、有益的部分,專讓其屬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例如,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可以激勵人民積極投身於建設事業中來;發揚儒家的\\「人本」教育傳統,並把它與現代人本教育思想相結合;繼承傳統道德中的有益部分,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