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模式探析及經典案例
㈠ 文化旅遊開發模式在國內有哪些文化旅遊開發在中國有什麼模式
文化旅遊開發模式在國內有哪些?文化旅遊開發在中國有什麼模式?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文化旅遊策劃專家指出,縱觀國內的文化旅遊開發模式,綠維大體上分為六類:
第一類基於文化保護的文化(文物)展示模式,利用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藝開展特色旅遊,目前國內大部分的文化遺址、古城、古鎮、古村落都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是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模式,如:深圳錦綉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宋城等。
第三類是文化旅遊房地產模式,以文化和旅遊打造品牌,凝聚人氣,由此抬升地產市值。深圳華僑城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四類是創意策劃包裝的藝術開發模式。如《印象》系列、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第五類是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模式,如798、宋庄、桂林接力數碼動漫中心等。
第六類是高科技模擬創新模式,如應用數字模擬模擬和動畫合成等技術創新的歷史文化巨片《圓明園》。
文化旅遊開發是熱門話題,我公司倡導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為此專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專題研究,成立了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規劃設計中心,以下是公司的研究成果,列舉一二以供參考:
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 2.《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 3.《歷史文化景點商業物業開發模式研究》。以上是綠維創景有關於文化旅遊開發的相關研究,希望可以為你提供幫助,當然希望這些研究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研究者來關注文化旅遊的開發。【文化旅遊開發: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㈡ 民俗歌舞文化資源開發成旅遊產品有何見解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有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貴州省旅遊局、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廳、黔東南州旅遊局的領導,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有關專家,貴州單一民族研究學會的代表共80餘人。與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緊扣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採取專家發言、專家點評的方式,活躍研討會的氣氛,多角度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獻計獻策。現將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存在問題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認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存在若干誤區
l、對貴州省民族文化總的家底不清楚,許多搞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對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中,什麼是可以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應該嚴格禁止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多沒有弄懂。3、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所謂市場運作。這是商人的智慧,在這種商人的智慧中,不論什麼民族,什麼文化,什麼保護,只要政府給他特許權,只要可能,都可以進行交易。4、為了旅遊開發,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行所謂的包裝。對民族文化事象亂取名字,亂作所謂商品性的解釋,把這種包裝稱為所謂的「創意」。5、偽民俗現象嚴重。有幾種表現:第一,是基層的文化人從根源上製造出偽民俗。第二,是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礎上「瞎編」的偽民俗。第三是所謂的開發者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當然的編造。第四,是為迎合某些旅遊者獵奇的心理和低級趣味,有意誇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異俗等等。6、掠奪性開發。一個地方「熱」了,旅遊團隊一來,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後走了。一個旅遊過程完成,村民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場「生意」的資本投進去,與旅遊組織「合夥」做這場「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說是這場「生意」的基本本錢,但村民們卻拿不到利潤的10%,可以說這是對民族文化的掠奪。7、扶貧性開發。有時侯,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打著「扶貧"的旗號來進行的,看某個地方窮途末路,沒什麼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的基礎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況下的理性認識。結果是「自己熱鬧」一陣完事,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旅遊開發的形象。8、干涉性開發。在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過多地干涉當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進行和旅遊地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權利。9、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面對一個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質,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開發什麼,不能開發什麼,自然也就理不順正常的開發與保護 的關系。
(二)原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局限性
l、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局限性:現行法律、法規沒有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規定,也沒有現成的法律保護體系。2、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保護面較寬,有17個方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又成為圈地式的保護,不利於與外界的交流。3、生態民俗文化區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特徵不突出。4、生態博物館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與發展相沖突。5、民俗民間習慣法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僅對社區內的人起制約作用,對社區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約作用。6、旅遊開發保護模式的局限性:開發者、管理者缺乏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知識的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也是想當然。
(三)民族旅遊開發給民族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l、古雅淳樸的民俗民風商品化。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3、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傳統技能及工藝品設計圖案包含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
㈢ 文化旅遊開發模式能用到的理論
文化的多元化理論-----文化旅遊開發模式的多元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理論
㈣ 論述旅遊開發對旅遊資源的影響
用關鍵字搜素。
前言】: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旅遊資源開發業已成為各省市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經。然而,實踐證明,旅遊資源開發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本調研報告主要通過了解旅遊資源的一些類型,特點,來針對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做一些簡單介紹。
【關鍵詞】:旅遊 開發模式 利用
【正文】:
一、 旅遊活動的概念。
通俗的講,旅遊活動就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表現為人們出於以娛樂享受為主要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動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生活。
二、按資源類型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自然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自然類旅遊資源是指由地質、地貌、水體、氣象氣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考察價值,能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自然景物和環境。
按自然資源分類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陽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濟涼濤、華林靈跡等。「筠陽八景」是:鳳山飛羽、錦水翔虹等
(2)人文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陝西被譽為天然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比較著名的文物名勝有田猿人遺址,半坡原始村落遺址,軒轅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門寺地宮珍寶和佛指舍利,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如高安風物像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採茶戲、無公害蔬菜、太陽粉絲、黃沙掛面、田南老酒、大觀樓牌腐竹、建山面條、龍潭皮蛋、家鄉肉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三、按投資主體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政府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2)企業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3)民間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4)外商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意見和建議】:
(1) 資源價值高,區位優,經濟條件好:全方位開發模式
全方位開發模式是是指對於依託資源的旅遊度假區,在保證國家完全擁有文物資源所有權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由政府統一安排按照事業規律管理,科學開發,市場化經營。
(2) 資源價值高,區位一般,經濟條件差:重點開發模式
重點開發模式針對本地區最有特色,最能帶動產業鏈,最能拉動內需,並且最有價值的地區或旅遊資源進行重點開發
(3)資源價值高,區位、經濟條件差:特色開發模式
特色開發模式是將本地區最不同於其他同等地區,有特色的資源重點開發。培養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4)資源價值低,區位好,經濟條件好:參與性游樂開發模式
如: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一些讓顧客朋友們能夠參與的旅遊方式
(5)資源價值、區位、經濟條件都一般:稀有性開發模式
如音樂節旅遊,工業旅遊
【參考文獻】:
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資源開發》
高安市旅遊資源開發(學術)
淺談我國度假旅遊開發模式(文獻)
蔣飛洋《文物歷史》
㈤ 在旅遊中就如何對待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提高旅遊者的自身素質,導游多提醒著是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有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貴州省旅遊局、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廳、黔東南州旅遊局的領導,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有關專家,貴州單一民族研究學會的代表共80餘人。與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緊扣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採取專家發言、專家點評的方式,活躍研討會的氣氛,多角度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獻計獻策。現將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存在問題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認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存在若干誤區
l、對貴州省民族文化總的家底不清楚,許多搞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對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中,什麼是可以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應該嚴格禁止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多沒有弄懂。3、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所謂市場運作。這是商人的智慧,在這種商人的智慧中,不論什麼民族,什麼文化,什麼保護,只要政府給他特許權,只要可能,都可以進行交易。4、為了旅遊開發,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行所謂的包裝。對民族文化事象亂取名字,亂作所謂商品性的解釋,把這種包裝稱為所謂的「創意」。5、偽民俗現象嚴重。有幾種表現:第一,是基層的文化人從根源上製造出偽民俗。第二,是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礎上「瞎編」的偽民俗。第三是所謂的開發者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當然的編造。第四,是為迎合某些旅遊者獵奇的心理和低級趣味,有意誇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異俗等等。6、掠奪性開發。一個地方「熱」了,旅遊團隊一來,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後走了。一個旅遊過程完成,村民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場「生意」的資本投進去,與旅遊組織「合夥」做這場「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說是這場「生意」的基本本錢,但村民們卻拿不到利潤的10%,可以說這是對民族文化的掠奪。7、扶貧性開發。有時侯,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打著「扶貧"的旗號來進行的,看某個地方窮途末路,沒什麼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的基礎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況下的理性認識。結果是「自己熱鬧」一陣完事,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旅遊開發的形象。8、干涉性開發。在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過多地干涉當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進行和旅遊地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權利。9、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面對一個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質,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開發什麼,不能開發什麼,自然也就理不順正常的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二)原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局限性
l、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局限性:現行法律、法規沒有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規定,也沒有現成的法律保護體系。2、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保護面較寬,有17個方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又成為圈地式的保護,不利於與外界的交流。3、生態民俗文化區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特徵不突出。4、生態博物館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與發展相沖突。5、民俗民間習慣法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僅對社區內的人起制約作用,對社區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約作用。6、旅遊開發保護模式的局限性:開發者、管理者缺乏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知識的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也是想當然。
(三)民族旅遊開發給民族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l、古雅淳樸的民俗民風商品化。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3、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傳統技能及工藝品設計圖案包含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㈥ 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開發中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園農業游
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學**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
2、園林觀光游
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採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遊活動,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3、農業科技游
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遊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
4、務農體驗游
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遊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1、農耕文化游
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遊。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游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游。
3、鄉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風俗、民族**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游。
三、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1、農業觀光農家樂
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
2、民俗文化農家樂
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
3、民居型農家樂
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4、休閑娛樂農家樂
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遊客提供吃、住、玩等旅遊活動。
5、食宿接待農家樂
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6、農事參與農家樂
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四、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築來發展觀光旅遊。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遊,
3、古鎮建築游
利用古鎮房屋建築、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遊,
4、新村風貌游
利用現代農村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
五、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1、休閑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託,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休閑、度假旅遊。
2、休閑農庄
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遊客提供休閑、觀光旅遊。
3、鄉村酒店
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休閑旅遊。
六、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範、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
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
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
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4、農業博覽園
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遊客參觀。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
水上樂園
露宿營地
自然保護區
㈦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經營模式,這都不知道,怎麼搞
沒有固定的模式,你說說你的投資規模、佔地面積、人文特點、自然地理環境,幫你測繪。
㈧ 中國的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資料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飲茶最早、茶文化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廣州是茶葉之路的起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茶葉就連同黃金、玉帛等商品經由廣州出口到印度等亞洲地區。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經濟最前沿的開放城市,廣州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蘊深厚,是具代表性的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一、 廣州茶文化是廣州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勿庸置疑,嶺南文化是廣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廣州的民俗旅遊資源用嶺南文化基本就可足以代替,而其中茶文化有著重要地位,因此依照民俗文化學的相關理論可以認為,廣州茶文化屬於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疇,是廣州民俗文化重要組成,具有民俗文化的幾個重要特徵,屬於重要的民俗旅遊資源類型。
1、社會普同性。
民俗是普遍存在於人民生活之中共同的文化現象,這就是普同性的表現,茶文化在中國來說,無論在那一個區域都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在廣州更是如此,廣州人飲茶的習慣早已全國聞名,地理條件更是決定了廣州人對茶的需要,因此茶文化在廣州具有普遍共同性。
2、文化信息共有性。
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並且在地域性中體現普同性。普同性則以地域范圍內文化信息的共有為特徵來顯示的文化的共同。這里的信息共有不是現代概念上的信息共享,現代的信息共享內涵和外延都要復雜得多,而民俗文化的信息共有是具有一定地域范圍和一定條件限制的,是一定時空條件下特定群體對特定文化的共有。廣州是現代化的大都市,信息流動大,但就茶文化來說,不僅文化的信息價值得到了傳遞和保留,而且具有普同性,因此無論是傳統茶樓文化還是現代街頭茶飲料文化都具有文化信息的共有性。
3、文化模式的整合性。
文化的演變是一個動態過程,並在演變中不斷地被整合形成一定模式,再進行整合。廣州的茶文化正是在這種整合過程中形成了如下文所述的幾種主流茶文化,具有文化模式的整合性。
二、廣州茶文化的主要類型。
茶文化概念的內涵比較廣大,從茶樹起源考證到合理的健康飲茶習慣都可以算做文化的部分,本文主要從民俗旅遊資源的角度來分析廣州茶文化的類別:
1、廣州的茶俗文化。
現代廣州的飲茶習慣通稱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時間不同,消費人群也不同,老一輩茶客保留了早茶的習慣,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時間飲早茶,早茶便是廣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年輕一代則因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主要飲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閑、交友和工作為主要目的。禮節上,兩個基本的禮節是茶樓每個飲茶者都知道的:即叩禮和續水,可見廣州人飲茶的習慣和禮節構成了廣州茶俗文化的主體。
2、廣州的茶樓文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但飲茶的環境大多以茶室、茶館等為主,很少有像廣州這樣的茶樓飲茶風俗。從第一家新式茶樓--三元樓,到本世紀初四大茶樓,以及現代的各種茶居和酒家,一百多年時間就造就了廣州的茶樓文化。首先是茶樓文學,體現在茶樓名稱和茶樓文字上。名稱上如文園、西園的園名,陶陶居、陸羽居的居名,以及現在的酒家、漁港等等。文字上各茶樓也各有風格特色,如陶陶居、妙奇香的對聯,各酒家、漁港的茶牌、點心牌、廣告等。其次是茶樓的建築風格,各茶樓或臨池、或靠山、或以植物掩映,別具一格,主要有以文園為代表園林綠蔭式建築風格,以陶陶居為代表的仿古豪華建築風格,以及現代的一般賓館酒店風格。
3、廣州的茶點文化。
茶點是廣州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品種繁多,製作講究。茶點的品種、款式和風味是由皮、餡和技藝構成,皮有四大類二十三種,餡有三大類四十六種,相互組合,款式多樣,據說單泮溪酒家就有1000多款。除此之外,各名茶樓都有招牌名點,例如南園的鹽鋦雞、泮溪酒家的荷葉飯等,體現茶樓的傳統風格。因此在廣州的飲食文化中,茶點以其精美和豐富而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
4、廣州的街頭涼茶文化。
廣州亞熱帶的地理位置,濕熱的氣候條件使涼茶成為廣州人生活必需品。涼茶含有十多種草葯,是清熱解毒最好良葯,也是廣州人主要飲料之一,因此街頭涼茶店逐漸形成。涼茶店面一般不大,但是布局風格獨特,老字型大小店鋪較多,如王老吉、黃振龍等。現代涼茶生產工藝、包裝工藝都有了很大發展,各老字型大小紛紛推出了適應時代、各種包裝涼茶飲料,已經成為廣州飲料行業不可少的部分。
三、廣州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
茶文化在中國來說,是一種大眾性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從價值的角度出發,可以得出茶文化具有幾種價值:哲學價值、文學價值、美學價值、醫學價值、科技價值、民俗學價值、宗教價值等等,但是就廣州來說,茶文化更多的是人民生活文化,因此本文從民俗旅遊資源角度出發來進行價值論述。
1、 觀賞價值。
茶文化本身就是觀賞價值很高的民俗文化,而廣州茶文化無論是茶具、茶點、茶樓等有形的藝術,還是茶俗、茶藝、茶道等無形的藝術都體現著很強的觀賞性。廣州的茶具風格,種類繁多、功能多樣,其中來源於潮汕地區的功夫茶大大豐富了其內容。對於茶點,更是不用說,精良的製作手法和工藝,獨特的口味,豐富的品種和用料,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至於茶的建築文化,只要到了廣州的老字型大小茶樓就可以切身體會到,獨特的嶺南派建築風味,傳統氣息和現代氣息的結合,營造了非常獨特的嶺南茶文化環境,可以使遊客獲得更美的感受,身心俱受益。
2、體驗價值。
遊客的旅行過程就是獲得體驗價值的過程,廣州對外地遊客的吸引力不僅在於現代的都市文化,而且在於歷史沉澱後獨一無二的傳統廣式文化。茶是廣州人生活方式的直接體現,也是嶺南文化的載體之一,茶文化中既包括了文化實體,又包括了非文化實體,既可以提供直接體驗價值,又可以提供間接體驗價值,因此茶文化的體驗價值是特殊而具強烈吸引力的。
3、商品價值。
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資源轉化為產品,並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商品價值的過程,旅遊商品價值的高低與旅遊資源的可開發性和吸引力密切相關。上述廣州茶文化的四個類型本身商品性就很強,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可實現的商品價值很高,形成商品系統性開發模式的潛力很大。
4、服務價值。
茶文化的服務價值是肯定的,這里主要不是這層涵義,而是突出廣州茶文化傳統上和現代意義上具有的服務優勢和高服務價值。廣州經濟基礎較為雄厚,開放條件好,服務行業發達,無論是在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上在全國都是一流的,這是外地人體會最深的一點。廣州的茶樓無論大小,給客人續水這一服務的關鍵環節是最好的,茶樓的服務員時刻關注客人的飲茶過程,客人如果需要加水,只需將茶壺蓋揭開靠在一邊,服務員就馬上過來續水,不需被提醒。這點在國內其他地方一般只有上一定檔次和規模的酒店或飯店如此,但在廣州,就是街邊的茶攤都如此。
5、融整價值。
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一直是文化學爭論的焦點,廣州茶文化特殊價值就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合和優化整合上。廣州是歷史上開放最早的通商口岸,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美稱,華南商都的歷史地位和經濟條件決定了廣州在對待外來文化上已經形成一定的文化容量和優化機制,並且茶文化的系統形成也只是通商後一百多年的時間,正好是這一特殊價值的體現,因此眾多類型茶文化的進入對豐富民俗旅遊資源種類,優化民俗旅遊資源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四、廣州茶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議。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一直以來都是爭論較多的話題,特別是對於民俗同化、民俗庸俗化、民俗商品化等問題,針對廣州茶文化作為民俗旅遊資源的特點,以及不同於一般民俗旅遊資源的優勢,可以預見廣州茶文化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筆者對於開發有以下建議:
1、 樹立對茶文化的認同觀,充分認識茶文化旅遊資源的重要性。
對於都市旅遊來說,開發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何種類型,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都市的底蘊。廣州的都市文化遠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商都文化和嶺南文化,近有抗掙和革命文化,現有現代國際都市文化,而茶文化體現了廣州人的精神和生活,是廣州文化一個重要的部分。
2、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斷地融整外來文化。
這是廣州茶文化融整價值的寫照,也是廣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寫照,是茶文化未來發展的趨勢。廣州現在就已經匯集了廣東茶文化和部分省外茶文化,其中包括具中國茶道之稱的潮洲工夫茶。因此,廣州可以依託華南商都的地位和嶺南文化的烘托,以及強大的社會經濟條件來塑造中國茶文化之都的形象,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商品價值,系統性地開發茶文化商品。
3、 實施中國茶文化之都的形象品牌戰略。
利用文化形象是品牌戰略成功的秘訣,西方國家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對全球文化的滲透,例如電影--好來塢,電腦--微軟等等,而茶文化在中國只有普遍性,沒有系統性,因此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還比不上日本具有吸引力,但五千年的歷史和十三億人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強大後盾,廣州由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經濟條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發展潛力,可以匯集全國茶文化精華,以茶文化之都的形象來系統地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中國茶文化,樹立為中國茶文化的品牌城市。
4、 以廣州茶文化促進享受型旅遊的發展。
中國現代旅遊業發展的時間不長,國民的旅遊方式還停留在掃盪型(即盡可能多地將景點列入有限時間和資金的旅程)、掠影型(即忙於選擇景點攝影作為日後紀念或談資)、趕馬型(隨團旅遊,一切聽從導遊人員的安排)的階段,旅遊者得到的是身心疲憊的經歷。隨著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旅遊者將更為注重有實質享受的旅遊,而茶文化以其傳統的養生和休閑方式,獨特的觀賞價值和體驗價值,高享受的服務,以及蘊涵於生活方式的文化經歷將開拓國民旅遊的新階段--享受型旅遊。
5、身游與心游結合。
旅遊不僅以實境,更以遊客體會到的意境重要,意境的發掘和喚起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茶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特別在是廣州自然旅遊資源較少,近代革命旅遊景點較多類似,現代人文旅遊資源重復性也大的情況下。因此選擇有代表的幾類景點,加上體驗價值較高的茶文化旅遊,營造廣州旅遊文化意境,實現身游與心游結合,是為最好的旅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