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發展旅遊業條件
1. 黑龍江「雪鄉宰客」事件對當地旅遊業有影響嗎
日前,網路上炒得最熱的恐怕當屬東北雪鄉宰客事件了,前不久臨時加價宰客的事情,遍引發舉國輿論嘩然。誰能想到,這一負面輿情尚未平息,雪鄉又流出了當地導游逼迫遊客買高價票的視頻,女導游甚至還編出了「雪鄉九個月磨刀,三個月宰羊」的段子。
此次被爆出的連環宰客事件,雖然官方已立案調查,恐讓這個素有「中國雪鄉」美譽的旅遊地元氣大傷。不過有網友表示,雪鄉「不會倒」,就像曾多次出現過宰客事件的麗江一樣。其實,類似旅遊宰客事件,無論對於景區的影響有多大,其對想學或正在學旅遊相關專業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可以說對社會評價旅遊行業是極其不利的。
2. 黑龍江旅遊業資源的優勢是什麼
近年來,黑龍江不斷強化旅遊業的發展地位,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旅遊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冬季已成為全國的旅遊熱點區域,旅遊接待量和旅遊收入的增長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詳見表4-1)。
表4-1黑龍江省旅遊業發展概況一覽表。
黑龍江憑借全國最大面積的森林、眾多的江河湖泊、獨特的火山地貌及豐富的冰雪旅遊資源,已培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品牌。「哈爾濱—亞布力—雪鄉」等精品冰雪旅遊線路已成為海內外知名的黃金旅遊線路,避暑、生態、休閑、文化等旅遊產品不斷推向市場,對俄邊境旅遊、北方少數民族風情旅遊等系列產品也深受人們喜歡,基本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向周邊區域市場輻射的良好發展格局。哈爾濱的文化旅遊、齊齊哈爾扎龍的濕地旅遊、五大連池的火山地貌、伊春的森林旅遊、鏡泊湖的高山堰塞旅遊、亞布力與雪鄉的冰雪旅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特色旅遊項目。
3. 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問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旅遊產業是新興的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旅遊產業能耗低,創造附加值的能力強。因此,可以說發展旅遊產業,也就是發展國民經濟。黑龍江旅遊服務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服務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也是新形勢下各國經濟競爭的焦點。隨著世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邊境跨國旅遊業成為各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快國內外旅遊經濟產業的發展,促進黑龍江旅遊服務的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體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落後,只有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旅遊市場在21世紀將進一步擴大,其不斷發展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旅遊產品結構不斷完善;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旅這些都為游的大環境逐漸優化,旅遊市場的擴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入境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將會繼續擴大,亞洲是中國的最大客源市場,出境旅遊的發展速度很快,隨著一批高收入者的隊伍不斷擴大,中國的出境旅遊將有一個大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節假日的延長,閑暇時間的增多,必然會極大的促進國內旅遊的發展。假日旅遊的火爆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發達國家發展旅遊業的經驗表明,旅遊的大眾化、普遍化便開始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接近於這一臨界值,說明我國的大眾旅遊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旅遊市場是發展旅遊事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對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4. 黑龍江工程學院昆侖旅遊學院的發展態勢
與世界各國的情況不同,我國的高等旅遊教育和我國旅遊業發展幾乎是同時起步的。隨著我國經濟和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我國的高等旅遊教育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並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形成了以大學為龍頭的全國高等旅遊教育格局。我國高等旅遊教育受旅遊業快速發展對地方經濟和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院校也相繼在原有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組建或新建了旅遊系或專業,使我國的高等旅遊教育進入一個高速度發展的新階段。基本呈現出辦學規模日趨擴大、辦學體系日趨完善、區域分布日趨廣泛、專業設置日趨多樣化、辦學機制日趨靈活的態勢。
旅遊業的發展
「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旅遊業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旅遊強國帶來重大機遇」。分析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實,提出完成上述任務的關鍵是要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旅遊人才。要全面實施《中國旅遊業「十一五」人才規劃綱要》,重要的是需要培養專門的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旅遊景區設置與規劃、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旅遊環境與保護、旅遊經濟與管理等高級人才的問題。同時也應重視培養旅遊行業應用型、適用型、復合型人才。就旅遊狀況來看,旅遊人才培養卻令人堪憂,例如,導游員是旅遊產業的生力軍,導游員的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旅遊服務的質量,旅遊業的發展壯大和國家整體形象。根據國家旅遊局的最新的導游員IP卡檢記錄統計,目前我國共有持證導遊人數215523人,其大多數為高中、中專學歷,本科以上高等學歷人才僅佔19%。由於導遊人員學歷低,受文化水平限制,許多導游員提供的講解服務達不到旅客的期望值,甚至在講解中出現知識性錯誤,引起旅客不滿,旅遊行業其他崗位的從業人員也存在類似導游員一樣的問題。
我國專門培養旅遊人才的高等院校為數不多,以黑龍江省為,完全的旅遊院校僅有兩所,大多都是在普通院校中開設旅遊專業,而且大多數都是與旅遊相近系的基礎上增設旅遊專業,例如:哈師大、黑龍江大學都是在歷史系的基礎上開設的旅遊專業,教師大都由原系教師兼職或改行從事旅遊教學。而且有些院校是受利益的驅動而設旅遊管理專業,因此投入不足,缺少專業師資,缺少專業實踐條件,「硬體」「軟體」都與現代旅遊教育的要求相距甚遠,整個旅遊教育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無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於大部分旅遊專業脫胎於傳統學科,基礎仍然植根在舊的模式上,專業背景往往過重,顯示出較為濃厚的母體色彩,缺乏特色,因此培養的人才與旅遊業的用人要求相去甚遠。從旅遊專業的教學來看,教學方法較陳舊落後,偏重課堂理論教學,對實踐環節的教學重視不夠,教授內容與實踐相脫節,使培養出的學生難於適應旅遊市場發展的需要。
「洛桑模式」勢在必行
「學以致用」是「洛桑模式」的核心。洛桑辦學模式來源於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該學院成立於1893年,系聯邦政府確定認為瑞士唯一的一所旅遊行業職業院校,其辦學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教結合的辦學理念與教學宗旨
產教結合主要是指教育適應產業的新需要,理論結合實際要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一切中去。以培養具有高水平動作能力及高級管理經營人才為目的,教學每一環節要圍繞「實際動作能力」這一主題思想展開。從校園結構到課程設置、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大綱等都要理論結合實際,把產教結合到教學的內涵和外延中去。洛桑模式的校園以優美,精緻,曲徑通幽,景中有校、校中有景為特點,洛桑人才的培養與這樣精心設計的校園結構不無關系,有機的將產、教、研融在一起,給人以明顯的空間上的整體感。
旅遊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實踐性、只有把書本理論與旅遊業的實踐相結合,其自身的發展才會更有活力,為了加強實踐的教學環節,我院將教育教學與實踐基地建立在國家AAAA級風景區二龍山,並籌建旅行社、生態酒店,讓學生在實踐基地熟悉旅遊業的各種崗位,將所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要輪流充當顧客與服務員的角色,教師全程跟蹤授課、指導,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理論與職技」雙型教師隊伍
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職業技能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洛桑模式的根本保證。從教者必須具有實踐經驗、又具有理論知識。每隔三、五年,學院要求教師回到企業里去,不斷豐富新的經營信息,調研旅遊業經營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如此周而復始,使得教學始終與行業接軌。學校始終保持處於本專業開發科研的最前沿;學院鼓勵教師一專多能,允許教師在企業中擔當一定職務,甚至主動向企業推薦他們兼職擔任顧問,從而保證教師不脫離經營管理實踐,是保證「洛桑模式」的生命力。
3、不斷推新出新的課程設置
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傳統課程的設置,同時更注重引進最新前沿的管理科學,作為洛桑模式課程設置的原則。社會在發展,學校的課程設置也隨社會發展需要而不斷更新,對某些必須開設的傳統課程也根據社會的需要更新內容,使學生始終接受更新的知識,培養出的學生成為當今業內的優秀人才。洛桑模式課程設置一般分為三類:理論類、實踐類、語言類。理論課設置,以基礎理論為主,但隨市場人才的需要不斷調整充實更新內容,保持理論課的生命力。實踐課除在實際工作崗位從事相應工作外,還開設模擬性的分析課,研究性的調查課,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課是適應不同行業要求而設立的課程,語言規范,儀表端莊。
我們依據洛桑教學模式,充分進行市場調查,根據市場需要不斷調整設置,推新出新,使旅遊教育更具有生命力。例如: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發現,旅行社計調員極為缺乏,而全國旅遊專業部開設計調課程,針對這種情況,將旅遊管理課程進行調整,將計調學列為學生的主修之一,並組織編寫《計調學》教材,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基調工作者授課,深受學生的歡迎,對於一些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例如:《旅遊美學》,根據需要增強擴大了形體美、語言美的內容。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加大課堂分析討論課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洛桑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得以應用,更有利於旅遊人才的培養。
旅遊教育
通過「洛桑模式」培養具有一定專長和能力的旅遊專業人才,使我國旅遊教育的根本任務。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旅遊事業國際化經營發展迅猛,經營管理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多,與全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加強旅遊院校的建設勢在必行,要建立一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隊伍,要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尊重員工、善與人處,不斷加大對旅遊院校的經費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不斷自我完善。使旅遊院校適應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