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海南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海南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發布時間: 2020-12-12 18:55:05

㈠ 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㈡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1、特色性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的民俗風情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只有在開發特色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所謂特色,就是「你無我有」,「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具有獨特性,可以參照旅遊資源主要質量指標;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圍內旅遊資源賦存的價值水平,包括絕無僅有的、罕見的、珍貴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跡;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圍內旅遊資源形成的歷史年代,它產生時間越早,歷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層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遊資源與人們生活、現實環境的差別程度。由於旅遊者出遊的重要心態就是求異、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強烈,資源特色層次則愈多,對旅遊者吸引力也愈大;規模度指旅遊資源在同類的雄偉、磅礴程度,可構成一系列旅遊極極值,它們或是同類風景面積范圍最大者,或是建築體態最高,最長者,或是同類資源數量、層次最多者等。這種「最」型資源是不同范圍的景觀極值,其特色層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資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遊資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越是完整保存下來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遺址的資源高;審美度或稱觀賞度,是指同一類旅遊資源的藝術表現程度。一般來說,其藝術審美價值越多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也越多,旅遊吸引力也就越大;組合度指不同旅遊資源構景因素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單位面積上資源組合密度、豐度、和諧度。凡是旅遊資源組合最集中、最豐富、最協調的地方,其資源總體特色層次也最高,對遊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遊資源評價的七個標准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系的評價系統,應用時必分別判斷,綜合比較,以此為客觀、科學的依據,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和產業,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或產業才會具有生命力。如蘇州組織除夕寒山寺聽鍾聲的這一有特色的旅遊項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遊人一邊品嘗著新鮮、甜蜜的葡萄,一邊飲著葡萄美酒,欣賞著活潑優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飯庄經營清宮風味菜點而聞名遐爾,每年接待客人約十萬人次,其中有許多國家元首、貴賓;雲南的竹樓賓館等。
總之,獨特性要求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產品時,要有創新精神,在旅遊線路、活動、景點的設計時,要有創新的、唯我獨有的設計構思,有觀念上的更新,有創新的勇氣和膽略,有創新的風險精神。而且,獨特性還要因地制宜,不能離開自身的人文優勢和自然優勢,不僅要挖掘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區獨特的條件創造性地開發新的民俗風情旅遊特色產品。
2、保護性原則。
在這里, 保護性原則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對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保護;其二是指對人類生存空間的保護。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但是,人們面對它時,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護、而是熟視無睹,淡然處之,甚至還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保護旅遊和生存環境看作旅遊發達興旺的生命線。正如瑞士旅遊局局長瓦爾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樣:「破壞了名勝古跡,就失掉了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屬性和環境」。因此,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
如開封要建「宋街」的消息傳到海外後,正在加拿大講學的東南大學朱光亞副教授火速給該市領導來信指出,開封文物很多,如能保護利用現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遊人了。按古人標准建街,滿足不了現代人的要求的。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宋街」還是建起來了,而且就壓在宋代宮殿遺址上面。在優美的風景名勝區亂修亂建工藝粗糙、形式和格調庸俗低下的廟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組織封建迷信活動,這是對清幽美麗的環境造成了干擾、污染、甚至破壞。北京城作為500 年前經過精心構思總體規劃而成為一個世上罕見的整體建築,它明快、勻稱,從發展旅遊業的角度看,這古城風貌本身就是一項十分誘人的旅遊資源。然而現在,城牆沒有了,許多古建築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當代世界上司空見慣的、火柴盒式的群樓。再如沈陽故宮周圍的大樓和住宅,都屬於類似情況。
因此,保護和搶救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開發、利用的前提,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沒有搶救即將消亡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先決條件,開發和利用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也就等於一紙空文。
3、參與性原則。
隨著旅遊者階層的擴大,旅遊知識的增長, 識別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要求旅遊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運動的內容乃至冒險的趣味,要求參與其中而不是從旁觀賞。民俗風情旅遊最大的優勢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感受濃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馬觀花」。因此,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應該讓遊客在美景中參與到故事中去,當一次「神」,做一次「仙」,過一次異常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筆者曾在以色列訪問過一個阿拉伯人居住的村莊,那裡沒有秀麗的風景,也沒有更多可供觀賞的人文景觀,僅有一個很小展示的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勞動用具的陳列室,一個破舊的帳蓬,給人展示阿拉伯人過去的居住方式,在這個極其簡陋、酷熱的帳蓬中,熱情的主人邀請客人們跳舞,唱歌,娛樂,並讓客人們品嘗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一種特製的大餅和極其苦澀的咖啡,但就是這樣的參與性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認為那一天游覽項目,就是在這個阿拉伯人的小村莊最有趣、最難讓人忘懷。又如浙江省有關單位組織的教育團,主要面向美國知識階層,旅遊內容包括各種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參觀絲織廠,與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聯歡,去富陽「農家樂」作客等,深得客人好評。
在民俗風情旅遊項目的開發中,應多注意開發那些能讓人試一試、嘗一嘗、置身於異國情調、異地風情中,傳統的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遠遠沒有讓人參與到活動項目中去那麼親切、那麼激動人心。當今,博物館也一改過去那種「請勿觸摸」、「嚴禁攀登」的老規矩。如日本的人類學博物館、英國的喬維克海盜中心遺址博物館,以及我國丁村民俗博物館等,在這些博物館里,旅遊者可以重溫人類的歷史,體驗生活的艱辛。我們知道,歷史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過去性,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重復試驗,所以歷史只能在博物館里「重演」。
4、文化性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在建設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要高度重視其文化內函。即要有較高的起點和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優秀的民俗文化,摒棄民俗文化中落後、反動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鑒別、評定民俗風情項目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是否確實屬於民族優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屬於優秀文化的民俗風情,還要科學的實事求實地評定其水平和價值,達到一定水平和品味的,至少在一個地區范圍內是最好的或一流的,並在更大范圍內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進行恰當地開發建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類文化群體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和文化環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環境是各文化群體以自己的方式所創造的,它與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從一開始就受到文化習尚的再塑和重塑,同時也使人類旅遊行為獲得更深層次的內涵,促使旅遊與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結合。旅遊與文化的有機聯系及其作用機制,將使現代旅遊產業意識具有比以經濟為尺度的意識更深刻和更全面。現在有的旅遊營業者,對旅遊文化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他們只是把旅遊業視為一本萬利的「搖錢樹」,結果造成風景名勝和文化遺產的不同程度破壞。可見,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旅遊文化意識,把旅遊產業視為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特別是隨著旅遊業的深度開發,以文化旅遊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觀光為特點的旅遊。近來我國許多旅遊區、點、和企業,都在不斷注入文化游樂內容,其中有的已形成文化游樂型產業。即使是以自然觀賞為主的旅遊點,融入文化旅遊內涵,將取得純自然風景無法取代的社會效應。
因此,是否具備旅遊文化意識,將成為民俗風情旅遊興衰的動力,也是發展文化型旅遊事業的導向戰略。這就要求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和機構去從事研究和發掘,無論是按地區或類別,要較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無論從科學還是文學、史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統挖掘,但有的旅遊企業開發不遵循市場需求規則,並且日益表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不良現象。沒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遊產品、項目是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效益的。
5、鄉土性和古樸性的原則。
民俗風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風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歷史傳統等,它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如果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不遵循這一原則,將民俗風情庸俗化或「洋化」,這就會導致傳統文化及其特色的喪失。如某些旅遊景區,不是致力發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娛樂產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疊,導致出現過多的歌舞廳、KTV、現代娛樂場所等。 為了經濟效益亂拉客,有的甚至出現「三陪」等違背旅遊地傳統文化、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招待手段,拋開自身的鄉土性、古樸性,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另一種傾向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動、工藝美術品出現了「洋化」特徵,而缺少了鄉土性、古樸性的原汁原味。筆者曾碰到一個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蘇姍女士,為舉辦一個中國文化藝術節,專程到中國尋找一個民族歌舞團前去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演出,看了當地的許多民族歌舞團的表演,她都不滿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團的舞蹈員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少了的正是鄉土性和古樸性。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我們應當展現當地的歷史和現狀特色,不僅內容而且格調、造型、色彩都要有濃郁的古樸性,給人以親切、真實、淳樸、鄉土、異地色彩、懷古思念的心理感受、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於共性和發展進化之中。當然,提倡鄉土性、古仆性不是把民間習俗不加提煉、不作選擇地全盤托出,而應當是標志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進化的精華和進步的足跡。

㈢ 海南民俗文化旅遊開發可以有哪些能用的理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文化象徵。這種文化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就與各國和各民族,特別是那些鄰近的民族的民俗文化產生相互交流、影響和傳播。既然如此,研究這種文化的民俗學,無疑是一門跨國界的世界性的學問,而非「一國的民俗學」。
盡管國內外許多學者在界定民俗學的研究范疇時,將民俗學視為「一國之學」或「歷史之學」,限制了民俗學研究的疆界和范圍。但是,這門學科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僅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展開,而且研究的范圍越來越擴大,幾乎涉及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幾年來,隨著比較民俗學研究在世界各國的開展,民俗學學科更顯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民俗是社會所創造的基礎文化,它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形式多姿多彩。眾多的民俗文化常常融自然與社會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要想了解各個人類群體是怎樣思考和生活的,最好去了解這些群體所創造的民俗文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了解也是如此。
民俗文化向來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對於前人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加以認真地保護和研究,是每一代民俗學者的責任。可以說,社會發展到現代,保護民俗文化的途徑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先進。文字記載(民俗志的做成)、攝影圖片、錄音、電視錄像、實物保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應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其中,國家立法形式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將保護民間文化的行為變為政府的行為時,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㈣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

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意義民俗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創造成果,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為應付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所有的群眾文化積淀.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屬性品格、動態積累品格、歷史傳承品格和地域變異、階級階層變異等多重品格.是一種始終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重視民俗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國情、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㈤ 如何確定民俗文化 旅遊資源的范疇

東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
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
東北民風民俗—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銅製成,大小不一,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小灰」是「豆棵」、「穀草」、「茬子」等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它們的質地堅硬,從炕洞或灶坑裡鏟
出時一般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製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熱度。
烤火是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種樂趣。嚴冬,當戶外風雪呼嘯, 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講故事、剪窗花、納鞋底,一邊游戲,一邊在火盆里燒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黃豆粒、苞米粒等,邊烤邊吃。有時還把小倉子壁的粘豆包拿出來,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裡飄盪.大人小孩爭搶著吃烤得黃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這兒的居室結構決定的。關東的先民肅慎人多居山林,從事淘金、放排、狩獵、挖參等活動,山裡的房舍多為「子」。 據《關東地子考》載,這類房分為「里子」和「外子」。所謂的里子,山裡人又叫「暖子」,是山裡人長年居住的房屋。這樣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後上起房架,室內起火炕,炕上置火盆。從事山村作業歸來的人進屋後要立即脫下衣褲,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氣。由於山裡潮濕,無論春夏秋冬,炕頭都讓給「衣裳」,不把衣袋、鞋烤乾烘熱,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幫之人。
誰家來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腳!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㈥ 簡述我國西部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您好,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後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㈦ 我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後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㈧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㈨ 中國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急,,,跪求

民俗文化是傳承文化,也是變異文化,它是認識和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版基礎,更是關注現實人生權、變遷滯後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類型性、傳承性和變異性使民俗文化景觀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近距離地觀賞和親身體驗異地異域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日趨成為文化旅遊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的。中國文化悠博浩遠,民俗文化資源蘊藏豐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我國55個少數民族,民族風情各異,特色鮮明;漢族的民俗文化兼收並蓄,承襲衍變,色彩斑斕。現在,民俗旅遊與山水風光旅遊、文化古跡旅遊構成我國旅遊活動的三大系列。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的主題活動,更加推動了我國民俗旅遊的發展,擴大了我國民俗旅遊在世界上的影響。作為旅遊吸引物和承載物的民俗文化,能激發旅遊者的游覽興趣,使游覽者感到親切自然,新奇有趣,回味無窮。旅遊者親身投入到濃濃的異域情調中,成為特定民俗環境的一員,從而達到旅遊主客體雙向交流,滿足旅遊者休閑、探奇、求知、審美等需求,並且在與當地人民進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強互相的了解和友誼

㈩ 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類型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大類.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等。
(2)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第二大類.社會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亦可分為五個亞類: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第三大類,精神民俗旅遊資源。這一類型民俗旅遊資源也可以分為四個亞類: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2)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3)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4)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