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文化旅遊融合趨勢
1. 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未來文化與旅遊如何做到融合發展
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以及全域旅遊的大力推進,人們對旅遊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遊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文化與旅遊如何融合?前瞻產業研究院通過調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實際,切實加強規劃引領作用。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重在規劃。要深刻把握方針政策,結合旅遊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實用性,編制出台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專題規劃,進一步凸顯獨特的文化與地域資源稟賦,為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提供更為科學、可行的引導。
2、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疊加、硬性配對,只有選擇那些具有市場價值、具備在旅遊產業上發光發熱的文化資源,才能真正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
3、創新理念,打造文化旅遊個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遊業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品牌,使文化旅遊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
4、依託資源,積極開發文化旅遊商品。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完善旅遊整體文化形象,增加旅遊業的附加值。
2. 怎樣做到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遊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遊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遊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遊產品;
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遊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遊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遊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遊特色產業集聚區。
另外,我區文化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遊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遊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遊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遊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遊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遊經濟水平。
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遊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遊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旅遊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旅遊的全過程。文化旅遊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遊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遊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
當前,內蒙古旅遊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春天。
3. 英文翻譯「絲綢之路文化旅遊融合切入點研究——以甘肅省張掖為例」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 take zhangye in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望採納
4. 如何加強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以上內容摘自《搜狐公眾平台》
5. 從經濟生活角度,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中,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前,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找准著力點,在理念、載體、市場和體制機制四方面著手,全力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
著力推動理念融合,夯實深度融合的思想基礎
理念引領行為,認識推動實踐。從目前全國范圍來看,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滯後認識和觀念偏差,根源在於沒有跳出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本位和思維。推動兩個產業深度融合,必須要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形成適應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理念。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目前,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優越,現實基礎雄厚,機遇千載難逢。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實踐證明,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也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國內外許多文化旅遊業發達地區的成功做法。
二是進一步樹立互促共贏理念。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是現代服務業中兩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門類,兩者的內涵外延、功能作用具有明顯差異,但同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為人們提供精神消費服務的,兩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提升旅遊內涵,旅遊實現文化價值。旅遊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形式、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可以在融合發展中達到互促共贏,產生疊加放大效應。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應是一個以文化帶旅遊、以旅遊促文化的過程,是一個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過程,是一個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互惠共贏的過程。所以,在推動兩者融合發展過程中,不能只強調或偏重文化內容向旅遊產業的植入,也不能單方面強調旅遊產業向文化產業的空間拓展。樹立互促共贏的理念,有助於兩大產業的決策者和從業者以更加開放和積極的心態,主動自覺地推動兩個產業的深度融合,而不必擔心一個產業被另一個產業取代或吞並。
三是進一步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動兩個產業長期持久的融合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實現兩個產業基礎資源、生產要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效融合,實現理念、載體、市場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化發展理念一方面要求立足當下,增強緊迫感,爭取融合發展取得現實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要求立足長遠,持之以恆地推動融合發展,使兩者不斷地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要求進一步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不斷在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遊相融合,既要將文化內涵貫徹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詮釋旅遊,使旅遊更具有吸引力;又要將旅遊產業作為挖掘文化、優化文化、豐富文化和保護文化的重要途徑,以旅遊獨特的宣傳方式,更好地傳播特色文化,藉助旅遊市場提升文化軟實力。
著力推動載體融合,抓好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關鍵在於執行和落實。只有在技術、產品、活動、演藝等各方面加大融合工作力度,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6.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6)當前文化旅遊融合趨勢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7. 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嗎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文化和旅遊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發展文化產業需要與旅遊相結合,旅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旅遊角度來講,旅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劉思敏觀察到,在現階段可開發自然旅遊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越發重要,依託文化資源與創意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事實上,從國家層面,這些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結合。比如,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文化旅遊,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再比如,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