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遊發展
❶ 「始終堅持以旅遊工作為切入點,牢固樹立跳出旅遊抓旅遊的理念」的唯物論依據是什麼
物質決定意識。
就是為了解決我們當前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才抓旅遊的,如果發展與旅遊無關,可能沒有人想到去抓旅遊。
物質普遍聯系的觀點。
我們抓旅遊的目的,不是純粹為了旅遊,是為了發展經濟,為了交流文化,為了提升生活質量。
❷ 寫旅遊規劃在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以某景區為例,應該如何下手,以什麼樣的景區為例。求高人解答!!
旅遊規劃是旅遊發展的頂層設計,應該站住區域發展的高度,科學地制定開發定位、戰略、目標、措施、步驟等問題。以景區為例,就是要在剖析景區開發的基礎上,對旅遊規劃的作用加以詳細說明。樓上提到正反兩個方面的舉例是可行的。選擇什麼的樣的景區最重要的是要有典型性,具體來說就是按照規劃,景區如何做的,達成什麼樣的效果,這樣做的好處有哪些。
❸ 怎麼以「互聯網+」發展壯大旅遊產業
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旅遊產業更需要關注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另一個極為重要的表述:「發展壯大新動能」。為此,旅遊產業要推進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快「互聯網+旅遊業」產業融合,提高旅遊創新能力。
旅遊業增長引領世界經濟復甦,且發展潛力巨大。當地時間3月7日,全球最大的國際旅遊行業展會ITB Berlin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會議認為,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旅遊業已經連續六年領跑世界經濟增長率,發展潛力巨大。與此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反過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旅遊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現代旅遊產業已經高度依賴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來滿足大規模旅遊遷徙的需求。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研發應用,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 正是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18年「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之一。要讓「互聯網+旅遊業」成為經濟新動能的關鍵落腳點之一,各級政府應努力創造更寬松的政策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互聯網企業放開手腳,創新服務,公平競爭,盡快把多樣化、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我們要清晰地看到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互聯網+旅遊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這種變革才剛剛開始,我們唯有擁抱這場互聯網帶給旅遊業的更全面、更深刻的革命,才能贏得旅遊產業的未來。
❹ 近代旅遊得以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現代旅遊得以發展的基礎是:
1、戰後世界局勢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2、個人收入的增加
3、閑暇時間增多:帶薪假期增多
4、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輪船、鐵路——汽車、飛機
5、政府對旅遊業的扶持
一、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
1、普及性或遊客的大眾性
2、增長的持續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節性
二、現代中國的旅遊
新中國建國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外事接待階段」
基本特點:旅遊接待多為單純政治接待,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因此,此時旅遊業還是事業,不是產業。(「產業」是某一類企業的總稱,其主要業務或產品大體相同。產業必須講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業單位可以不講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兩大旅行社系統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華僑服務社組建而成的華僑旅行社(1974年改名為中國旅行社)總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國青年旅行社系統,共為旅行社三大系統)前者負責接待外國自費旅遊者,由國務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辦公室領導;後者負責接待海外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及台灣同胞,屬於政府的僑務系統。體制方面名義上定為「國營企業」,實際運作中都是行政或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1979年以前政府辦旅行社主要是為了爭取外國人和華僑來訪,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國,以擴大中國的對外影響,屬於友好接待性質。那時對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經濟效益;主要根據政治條件選擇接待對象,而不是廣為招徠;旅行社的體制也是行政或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
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義是中國旅遊事業從此有了專門領導機構。(1978年改為直屬國務院的「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總局」,各省直轄市成立旅遊局;1982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改革開放以來:全面振興時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遊為主階段
基本情況: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5次專門講話,要求盡快發展旅遊業。鄧小平同志指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遊要把旅館蓋起來。下決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僑資、外資,然後自己發展」。鄧小平同志在旅遊業對國家政治經濟的積極作用,對改革開放的積極作用以及旅遊管理、旅遊開發、旅遊促銷等一系列旅遊業的基本認識、基本規律上作了明確指示。按照鄧小平同志指示,國務院成立以主管副總理為首的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各地政府也相繼成立領導小組。開放和高層決策人推動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步伐。
但是由於中國旅遊設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時我國旅遊業發展重點是入境旅遊(沒有採取「先國內,後國外」的常規發展模式,而是優先發展入境旅遊。),對國內旅遊則實行「不宣傳、不提倡、不反對」的方針。
主要大事:
1979年7月,鄧小平到黃山考察。
中國加入世界旅遊組織(1983年)
「世界旅遊組織」是1975年成立的一個政府間的國際性旅遊組織,總部設在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印度新德里會議一致通過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標志著中國旅遊業已跨入世界旅遊業的行列。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並行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旅遊市場逐步形成。國家有關部門也對國內旅遊發展給予重視,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五個一起上」的方針,形成全社會大辦國內旅遊業的格局。
主要大事:
1986年,旅遊業的接待人數和創匯收入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
1991年,《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正式明確將旅遊業的性質定為產業。說明國家已經真正認識到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包括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以及由於旅遊業對其他行業的刺激對國民經濟作出的間接貢獻。
1995年5月1日起,我國實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兩天的「雙休日」。
1997年至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全面發展階段
主要大事:
1999年5月1日,全國實行五一、國慶七天長假制(加上傳統春節,被稱為三個旅遊「黃金周」)。大大促進了國內旅遊的發展。
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形成。
199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標志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形成。至2005年10月,中國公民自費組團可以前去的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達到63個。
❺ 如何實現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跨越發展
因為旅遊業屬於第三產業 本身不產生價值 但是其主要價值體現在附加值上 說通俗點 就是體現在服務上 服務這東西 說不值錢就不值錢 說值錢那是很值錢 而且 附加值可以無限疊加 並且 無污染 是可持續發展產業 大連 地方小 本身對農業(第一產業)、工業(第二產業)的吸納力度有限 所以 發展第三產業 是必須的~ 發展旅遊業 那是順帶的
❻ 旅遊總體規劃以什麼為主要任務
旅遊總體規劃(overall tour plan)又稱旅遊綜合規劃,是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旅遊區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提出旅遊區發展戰略;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劃定旅遊區和風景區的范圍及外圍保護地帶;劃分景區和其他功能區;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的措施;確定旅遊區的接待容量和游覽活動的組織管理措施;對風景區的總體布局、綠化、交通、水電、旅遊服務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進行總體投資預算和效益分析;進行環境經濟及社會影響評價分析。遠景設計院指出它也常包括某些專題規劃(或稱部門規劃)的內容,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客源市場調查、分析和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和規劃;旅遊商品設計規劃;旅遊環境保護;旅遊管理和人才培訓計劃等。旅遊總體規劃是與旅遊部門規劃對應而言,它具有全局戰略性,對景區內各景點及具體建築項目不作詳細規劃。
旅遊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規劃等為依據,綜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市場和旅遊發展條件,確定旅遊在本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並對如何實現目標作出整體性部署。通過總體規劃,完成旅遊市場細分、確定旅遊產品特色、合理進行景點布局、科學確定環境容量和有關規劃指標,統籌處理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三方面的關系,以及遠期與近期、保護與發展等全局性關系,以確保旅遊業在規劃區內穩定、健康地發展[2] 。
❼ 改革開放以來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良好的環境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與條件——既創造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又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現代化建設所造就的許多建築設施、文化場館成為各地寶貴的旅遊資源,如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北京的中央電視塔、鳥巢、水立方,廣州的新白雲機場、火車東站廣場、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塔等。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世外桃源的鄉下農庄、高峽平湖般的三峽大壩、天塹變通途的青藏鐵路、上海黃浦江觀光隧道等無不顯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給旅遊業帶來的巨大影響。
❽ 以"旅遊"為話題的議論文 800字 急用!!!!!!!
旅遊途中
小時候隨同父母旅遊,頭一天晚上基本上是無法安心睡好覺的,心早已飛出去了,一心想著快點到達目的地,一路上盼著、渴望著快點到達目的地,想向著目的地的美好,可是真的到了目的地,基本上人也累得全身無力,到了旅館就是大睡,嚴重的時候甚至於由於暈車而嘔吐不止。那時不懂得何為旅遊,也不了解旅遊的真正意義。
現在人已長大,出玩的機會多起來,發現旅遊的樂趣在於路途中每一個小節,更重要的是一種好心情。從背上行囊的開始,就已經是在旅遊了,而一路上的風景,就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
印像最深的還是去年夏季與老公結婚旅遊的情景,臨行的前一天,開始准備各種食品、衣服、用具,一大早,坐上火車背上行囊,到葉聖陶老人書中的《蘇州園林》去遊玩。
在北方看得最多的,就是綠油油的稻田、或者是如綠海一般的玉米地、高梁地,連綿起伏的青山,圍繞於山峰的幾縷輕煙。小時候,我總以為青山裡住的人必是得仙的老道,美貌的仙子,很想走進他們,體驗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現在依然羨慕山中的人們,看著或隱或現的幾戶人家,仍然想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尋求另一種生活,另一種規則、另一種快樂。
我是一位從小到大,一直沒有離開過北方的人,那是第一次隨同老公到南方。南方的景色與北方完全不同,途中更多的則是翠綠的蓮葉、彎彎的河流、南方特有的小屋,家家是二層小樓,白牆黑瓦,每戶人家的樓上都有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黑夜裡,從屋子裡發出來桔色的燈光,使家變得更加溫馨起來了。我的心也隨同他們一樣,變得快樂起來,盼著自己新組建的家庭也如同他們一樣,就這樣和老公平平淡淡、相依相偎到一生……
那時,真的希望路就這樣走下去吧,我們根本不急於到達目的地,更不會像小時一樣忽略了途中的風景。生活過的不就是一個過程嗎?
我看見母親一輩子省吃儉用,我們給她買的新衣服,她總是掛於衣架之中,不捨得穿一下,原因很簡單,她總是希望有重大節日的時候,或者要出遠門的時候,才會穿上新衣。然而,人的一生能有幾個節日?又有幾次遠行呢?為何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等待一個遙遠的結果,而忽略了平日的生活呢?
細細品味,發現生活如同旅遊一樣,重要的是生活的過程,而並非是一個遙遠的結果,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如同節日一般,過得充實、快樂,你會發現,旅遊的途中要比旅遊本身更有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普遍增加旅遊熱必然到來。
旅遊是人們生活的異地性、業余性有享樂性的集中體現。旅遊是人們心中嚮往之地然後暫時離開家鄉,到嚮往之地短暫生活一段時間。
過去旅遊是有錢有閑而又有文化的高人雅士的專利品,現在全面小康社會的的福蔭旅遊已是尋常百姓共同的業余愛好了。
旅遊是我國各地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各地為發展旅遊業都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使盡渾身解數,搞大建設大開發,大包裝大宣傳,以吸引遊客,發展旅遊經濟。有的建城,有的造景,有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旅遊設施,旅遊市場競爭激烈,消煙四起。因為旅遊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無煙工廠。誰佔了先機就能推動誰的旅遊市場的紅火。
旅遊是一種經濟。旅遊者的食住行游娛購都要花費錢財。旅遊的組織者如旅行社,旅遊目的地都會有旅遊收入。而且旅遊產品的開發包裝越好,越能把遊客留住就越能增加收入。旅遊經濟已佔當地經濟的重要比重。旅遊經濟發展了還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餐飲、旅館、金融、地產品開發、地方文化等諸多產業的發展。
旅遊是文化。旅遊離不開文化。現在講旅遊都是文化旅遊。旅遊首先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文化消費。我們到旅遊目的地首先感受的是那裡的文化,有的景點本身就是文化遺存。也有旅遊地組織開展的系列文化活動。旅遊者在參觀景點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當然旅遊者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旅遊是精神愉悅。人們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旅遊典型的是見異思遷。到異地去遊山玩水,看人觀景都是心情,心情好處處皆景。出門旅遊的人不在乎吃住,但很看重自己的感受。因而旅遊很大程度很大層面在於自己的心情。這又和人的素養有關。出門在外不要逞強,更不能斤斤計較,不然就會因一點小事而壞了自己的心情,而使整個景色失色。
旅遊感悟人生。人生就是宇宙的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世上有很多好的風景,我們只能游覽觀看,誰也不可能獨占。不管是誰再有權和錢也不能把明天買下。因而我們不能奢望太多。再好的景點都是天造,都有美中不足。人生也沒十全十美。總有缺憾。
旅遊沒到過的地方,聽介紹可能很誘人,很動心,當你費盡周折去了那裡,也覺不過如此,這樣的事常有。人生許你想要的拚命去要,付出了很大代價,得來後也只是「到此一游」。旅遊是欣賞自然,走向自然。做人要順應自然,融入自然。
旅遊可以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常旅遊的人興許還會換個別樣人生。
❾ 旅遊發展為什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旅遊是為了賺錢,人們喜歡什麼就按這個去發展也對。這是比較落後的觀念。
其實要打好自己的品牌,讓人們慕名而來,才是正道。需要的練好內功,不是盲目的去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