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主體文化的內涵

旅遊主體文化的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2-11 05:32:18

1. 旅遊主體的文化人格名詞解釋是什麼意思

旅遊主體的文化人格名詞解釋

指作為旅遊主體的旅遊者在旅遊活動的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成果和創造出來的文化現象的總和。旅遊主體文化包括旅遊主體的旅遊動機、心理特徵、性格特徵、氣質特徵、旅遊興趣和生活方式等旅遊者內在的心理文化,旅遊主體在旅遊活動中的旅遊審美文化和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旅遊消費文化等。

2. 加強中西方旅遊主體文化差異研究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

3. 旅遊的主體是

「旅遊主體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旅遊者。是旅遊客體的瀏覽主體。從辯證邏輯上來講,旅遊主體是旅遊行為中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設有旅遊主體,就沒有旅遊客體,反之亦然。 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是旅遊審美的主體,只有與旅遊客體相觀照和相審視時,它才能成為旅遊主體。

4. 旅遊的主體是

答案A
解析:旅遊者、旅遊資源和旅遊業構成旅遊活動的三大要素,其中旅遊者是旅遊的主體。

5. 明確旅遊主題文化是旅遊要素文化的主體這句話怎麼理解

就是說一般的旅遊資源都有自己的主題,我們稱其為這個旅遊資源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構成了一種重要的旅遊要素,切是主要部分。比方說我們的現在修一座小金字塔,他就相對沒有旅遊文化價值,也不是旅遊要素。而金字塔有歷史,有人類文化傳承,他就有一個主題叫做法老文化(也可歸納為其他文化),而他就是吸引大家去看他的動機

6. 例舉三個關於旅遊關系主體客體內容分別是什麼

1、旅遊的主體是旅遊者。客體是旅遊的對象,包括旅遊設施和旅遊資源。
2、旅遊者專的屬定義:離開慣常居住地,除為獲得有報酬的職業以外,基於任
何原因到一個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國家訪問的人。
3、旅遊設施:人們為吸引和接待旅遊者並獲取經濟收入而投入人、財、物主動開拓和建設的各類設施。
4、旅遊資源:只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一切自然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客觀存在。

7. 旅遊客體的旅遊客體的特徵與文化功能

旅遊客體具有空間性特徵(即存在的廣泛性、區域性和地域性 的相對穩定性、構景要素的組合性),時間性特徵(即季節的變化性、時代性和時代變異性),經濟特徵(即價值的不確定性、開發利用的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文化特徵(即感知決定性、內涵豐富性、美學觀賞性、啟智功能性)。除了這些共通性之外,旅遊客體的兩個大類: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還具備其獨立的特徵。
自然旅遊資源的特徵
(1) 自然地帶性
構成自然景觀的要素是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動植物等,這些自然地理因素必然受三方面的影響:一是受緯度地帶性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區受到太陽的輻射不一,各地的熱量條件也因此不同。二是受經度地帶性的影響,海洋和大陸的不同存在,海陸環流形成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綜合體,從沿海向內陸接經度方向發生有規律的更替。三是受垂直地帶性影響,山地,尤其是海拔高度較高的山地,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各部分隨山勢高度而發生帶狀的更替。河川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地理實體,其風景的變化,受地帶性影響最為典型。熱帶河川,如非洲剛果河等,水量大,河面開闊,水質澄碧,一般河漢支流較多、較復雜,兩岸雨林茂密蔽空。亞熱帶河川,如中國長江,水源充裕,江水浩盪,水景優美,兩岸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四季分明。暖溫帶河川,如中國黃河,水量四季不同,有枯水期、汛水期之分,汛期洪濤滾滾,黃浪洶涌,枯水期甚至出現斷流。中溫帶和北溫帶河川,如松花江一帶,水量豐沛,含沙量小,水色變白,兩岸針葉闊葉林混交,森林密布,夏季蔥綠,冬季林海雪原。寒帶河川,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暖季河水漫漫,寒季銀河成帶,兩岸寒帶灌木和沼澤樹林,一片空闊曠野的氛圍。其他如植被、動物、氣候,地帶性的影響是明顯可見的。
(2 )生態實體性
旅遊客體中的自然景觀都是由直接承受旅遊活動的實實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如高山雲海、奇峰怪石、森林瀑布、海濱沙灘、戈壁沙漠、珍奇禽獸。沒有這些實體的內容,也就失去吸引人們從事旅遊活動的動力。這些實體因素是大千世界經受億萬年的地球物理運動所造就的,其形態特徵,生態環境,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旦改變就會失去它們獨特的美感。自然界的各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連接、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一環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個系統的變化失衡。海南島三亞灣海濱的珊瑚礁海濱游覽地,由於有珊瑚存在,海下波潮平緩,水質清澈,魚蝦眾多,可供人們開發」人工海底樂園「,從事海底觀光、潛水游覽等旅遊項目。但近年來人們一味開采珊瑚礁,作盆景和造型出售,引起海水變質,魚蝦減少,海濱失去往日魅力。有關單位正通過新聞傳媒大聲疾呼,保持自然景觀的生態平衡。自然景觀生態性的重要,往往在該外景觀遭受破壞後、惡變趨勢明顯後才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恰是人類對自然景觀的這一特徵了解和重視不夠造成的。
(3)時空感受變化性
許多自然景觀給遊人的美的感受困時空變化而變化、其變化因素,一是景觀所在地的氣象要素在一日內不同的時間有變化,日出、日落和雲層遮日時,山景因太陽輻射不一而變幻、黃山在陽光燦爛時展現出藍天、白雲、碧山、綠樹、虯松組合成的鮮明畫面。而一旦雲朵遮日、景觀隨之一窒,從山縫、崖谷中立即飄出陣陣煙氣,形成雲霧,使畫面若隱若現,遊客散曳其中如人仙境,別有一番情趣。清晨花木如洗露珠欲滴;中午晴日高照,萬象景明;傍晚夕陽西斜,群鳥歸巢;夜晚皓月當空,樹影婆娑。山形地勢會因四時光影變化呈現不同形態。加上遊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去,變幻出多重景象。二是自然景觀在不同的季節里表現出不同的風貌,亞熱帶山地」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有許多景觀只有一年中的某一段時間出現,如東京春季繽紛的櫻花,北京秋季香山的紅葉。 (1)歷史積淀性
人文景觀中對遊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幾千年來積淀的燦爛文明。外國遊客到某一旅遊目的地,並不是為享受自己在本國內可以得到滿足的休閑娛樂,而多是為體驗所到之處的歷史文化。一般來說,人文旅遊資源大多都具有史學價值,是歷史的見證,是直觀的歷史教科書,使遊人了解人類的昨天,增長知識。人文景觀內容的歷史越長,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陝西秦皇陵兵馬俑的發掘,被看成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成就,就在於從這氣勢恢宏的兵陣可以了解兩千多年前人類的智慧、軍事技術和製作工藝。同樣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羅馬大斗獸場、巴比倫空中花園、聖索菲亞教堂、希臘雅典衛城、大辛巴威石頭城、蘇格蘭愛丁堡……,這些人文景觀反映了歷史的面貌,反映了歷史時代的差異,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反映了重要的歷史人物,對世界遊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文化性
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文景觀的內容的差異集中反映在民族性的差異上。以寺廟建築為例,佛教寺廟在印度時往往以精舍、石窟寺和有頂無壁的形式出現,傳人中國後逐步轉為殿堂式並形成中軸對稱的建築群格局,然而在傣族居住地區還多少保留著一些供僧人打坐的無牆寺廟。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圓頂建築和望月樓亭結構傳入中國,在內地也逐步殿堂化,出現飛檐斗拱的中國化清真寺。不同民族的同類人文景觀的差異很大,如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歌舞和民族語言。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其象形文字猶如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去游覽。
(3)時代精神性
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不同的時代,其社會制度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有些內容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可作為人文旅遊資源,如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城的種種賭技、賭具以及與之配套 的服務行業,泰國的」人妖「表演和其他色情服務業,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中,這類內容是絕對不合法的。二戰中德國法西斯建立的赫爾辛基集中營、奧斯陸集中營當時是法西斯血腥的殺人場所,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坑道堡壘是戒備森嚴的防禦工事,今天用為歷史的見證,追討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封建帝王的宮殿和皇家園林別墅,在中世紀也是普通百姓無法涉足的禁地,到了民主時代,成為遊人了解過去帝王家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此可見,人文景觀具有隨社會時代變化而性質變化的特點。相對於自然景觀的實體性,人文景觀含有精神文化的內容,精神文化內容有的以物質 實體為載體,有的單純是精神文化的,如傳說故事、民族歌謠,這些 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與實體的景觀相互滲透,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湖南嶽陽樓,若論其自身建築,充其量也不過是略有特色而已。而岳陽樓斐聲海內外,還主要由於它是三國時東吳的閱兵台,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均在樓上留下詩賦,特別是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了《岳陽樓記》,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亡樂而樂「的千古絕句,從而名聲大噪的。文因景名,景借文傳。 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天象、山川、動植物已自然存在。人類早期先民忙於為自身的生存而斗爭,與山川自然處於一種抗爭的狀態。那時沒有當今意義的旅遊,更談不上與山川自然達成和諧之美,先民稱美為」甘也,從羊從大「,對美的感受僅是用打來的獵物填飽肚皮。早期人類逐漸開始用獸牙、獸骨串成項鏈佩戴,用樹皮草葉遮體,用羽毛獸皮裝飾,除了對動植物有了朦朧的美感之外,還夾雜了一些炫耀狩獵成就,希冀神靈呵護的崇拜心理。山川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神靈主宰,古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阿瑞托薩主宰山林,阿爾斐俄斯主宰江河,古埃及人也像中國魏國鄴郡人一樣敬仰河神,以美麗少女投入河中,為河神娶妻。中國人到周代開始將山川自然作為人的生活背景,對之產生審美意識。《穆天子傳》載」天子遂襲昆侖之五,游軒轅之宮,眺望鍾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立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艷草,奇鳥怪獸,玉石珍塊之器,重膏銀燭之寶「。周代典籍中還可見許多贊美山水的文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土風奢靡,以欣賞自然山川的美為榮,追求縱情山水。社會動亂,名士紛紛隱逸山林,同時道、佛教昌盛,人們尋求到景色秀麗的深山中苦修,形成崇尚山川自然美的盛世。晉代僧人惠遠的《游石門詩·序》顯示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對自然山水已經會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審美評價。」山中宰相「陶弘景《答謝中書》禮贊」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清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猴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對自然風光作了高度的評價。進入隋唐盛世後,經濟繁榮推動文化的繁榮,古代的山川自然景觀愈來愈步入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內心深處。隨著宗教的發展,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爭相去深山幽谷朝拜宮觀、寺、廟、佛塔、石窟,遊玩山川風光也逐漸普及,對山川自然的欣賞是世界性的。《荷馬史詩》中,已有對自然風光的贊美詞句,羅馬帝國時的貴族游覽山川自然也較普遍、而真正自覺的、目的明確的自然觀光旅遊出現在舊世紀中葉,資產階級在文藝復興思潮的持續影響下,掀起」回歸大自然「的熱潮,並對自然風光作系統的理論分析。
山川自然的美學特徵
旅遊客體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類,對旅遊主體進行美的感染的基礎是自然美和人文美。大自然是多因素構成的大千世界,自然美也包容了許多方面。
形象美。地質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天文氣象景觀、動植物景觀,其美的第一要素是形象美,按中國自然景觀的審美觀念,形象美分為雄偉美、秀麗美、險峻美、奇幻美、幽靜美、曠達美。
色彩美。色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之一,給人的視覺感官以最強烈的刺激,自然景觀躍人人眼簾里的第一信號是色彩,其次才是形象。奼紫嫣紅的花草樹木、絢麗斑斕的鳥獸蟲魚、光彩奪目的旭日晚霞、速現速離的蜃樓極光,……,種種奇觀莫不以其色彩特色來吸引遊人。色彩象徵人的性格,調動人的情緒,是生機的表徵。紅色使人激動,綠色使人清新,白色使人輕松,紫色使人神秘,黑色使人沉重,五色繽紛使人賞心悅目。無論是峽谷中有層次的綠色(由淡綠、中綠、漸至墨綠,直至融人背景),還是在夕陽周圍的晚霞(由黃、紅、橙、紫直至青、灰、黑),色彩使景色的縱深感加強,色彩也使靜物產生動感。大自然的色彩美可以分為單純色彩美和紛呈的色彩美。
形態美。大自然景觀要素有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外力因素使景觀處於一種動態,而自身因素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其靜態美如色彩美,固然重要,但它不如動態美變幻多、層次多、觀賞近景宜於靜,觀賞中景、遠景,宜於動或動靜結合。看三峽、游灕江都適宜在船上看,主體是運動的,從不同變換的角度看客體靜態美是相對動態美而言的,靜態美主要指山、石、遠樹、止水的形象、沉穩的色彩給人的寧靜美感,而動態美包含的因素較廣:大海波濤澎湃、錢塘潮頭涌動,是雄壯的動態美;遙掛前川的瀑布、形狀各異的泉水,是靈姿的動態美;花卉在風力的吹動下搖曳飄動是風韻的動態美;深谷中冉冉逸出的雲霧,使」山在虛無飄渺間「,太陽一照,旋又山清景明,細雨瀝瀝,景物若隱若現,是飄渺變幻的動態美;動物的行止跳躍,如猛虎下崗、孔雀開屏、鴛鴦戲水,是生命力展示的動態美。動在美還包括一些微動態,如輕風吹拂水面的漣漪,輕展蕊瓣的花態。
聲音美。聲音是大自然景觀的又一個吸引因素,遊人喜歡重返大自然,但也不是與塵世隔絕,誰也不喜歡無聲響的」死亡界域「。大自然中有許多令遊人心清愉悅,產生共鳴並展開聯想的美妙聲響、林海松濤、深潭落瀑、空谷足音、清泉涌噴、溪流潺潺、蟄蛙和鳴、幽林鳥語、雨打蕉荷……,大自然能組合起讓人流連忘返的交響樂。這自然交響樂,令憂煩者解脫愁思,令懦弱者振奮,令過於激動者寧靜,令音樂家產生新的創作,《流水》、《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空水鳥語》、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來自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的聲音來源很多。有的來自於山谷砂石,河北青龍縣的響山,因萬年以上的風化和地殼運動,山頂山腰的石穴、石柱、石壁、石罅極多,山對面是一條深山溝,勁風吹來如樂師貫氣,風入山如入樂器,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鍾,穿罅如呂,一時黃鍾大呂之聲在兩側高山的空間中久久回盪。有的來自植物林木,長白山的松濤,如海濤、潮湧,震撼遊人心靈。有的來自水體,巨大的水體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細小的水體會發出細柔的聲響,使自然山水增添誘人的效應。古人形容黃山鳴弦泉」弦中有流水,石上發清音「,落泉拍擊空石,發出動聽的琴瑟之音、無錫八音澗、普陀山潮音洞都會使人陶然若醉。有的來自動物,澳洲的琴鳥,叫聲如銀鈴敲擊,它還會模仿馬嘶聲、羊咩聲、狗吠聲、鋸木聲、喇叭聲等數十種聲音,是動物界的」口技「專家。我國的畫眉、八哥、鸚鵡以善於模仿人聲,歌功頌吉歷來博得人們的喜歡。大自然中鶯歌燕舞百鳥啼鳴,春蟲歌詠,秋蟲吟唱、天籟之聲;既為其他旅遊客體增色,也是一種 獨特的旅遊資源。
氣味美。自然景觀素以清新、淡香的氣味吸引遊客,氣味美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是花香,其實植物的莖、葉、果,甚至皮都有發出香氣的。以」香「字命名的植物不下數十種,如香蘭、丁香等等。植物二香歷來為人稱頌,唐太宗李世民贊蘭花」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皮日休贊牡丹」獨占人間第一香「;元代畫家王冕贊梅花」只留清氣滿乾坤「;葉梅嶠贊荷花」未花葉自香,既花香更別「。清淡的植物香沁人心腦,清新提神;濃烈的植物花香令人陶醉,坦尚尼亞的木菊花、衣索比亞的香腦樹都會使人陶醉。此外大自然中有香河、香泉,少數動物也會發出獨特的香味。
寓意美。自然景觀的寓意是自然景觀的內在美,包括我國傳說審美觀念中的」比德「的思想。」比德「把自然物象比附人的道德,使自然物象」人格化「為具有倫理價值的意象、如把山比附為」厚重不遷「的仁德把水比附成」周流無滯「的智慧就是如此。此外,寓意美還包括把一些自然景物賦予深刻的含義,或比附為其他事物,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用陰雨和晴朗的不同天氣的洞庭湖景色比附遊客的心情」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 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於是戲劇電影中往往用電閃雷鳴寓意大難臨頭,春和日麗寓意幸福祥和。而大自然中最易使人獲得豐富的寓意的是觀賞性植物,周敦頤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贊譽生於惡劣環境而品格高尚的人物。」零落塵泥碾作塵,只,香如故的梅花「和」千磨萬擊方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翠竹,加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蒼松,被用來標榜仁人志士的氣節。人們譽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玫瑰、薔薇、月季為」園中三傑「,蘭、菊、水仙、菖蒲為」花草四雅「,各取其比興之意。
自然景觀的人格塑造功能
自然景觀的美的因素是先人類而客觀存在,是物的美、內在自然的美,此美上升並轉化為旅遊客體的美,變為人類在旅遊活動中獲得的美感,在於人類的審美活動。人類酷愛自然景觀的美。一是因為自然景觀使人的各種感官獲得快感;二是因為自然景觀的組合風格與審美主體人格心理之間產生了象徵性契合關系,自然景觀的具體形態和自然屬性啟發人們去發現自然景觀的象徵美。人類自古喜歡翠竹,它長得既高且直,中空有節,枝條平垂,綠葉常青,給人的感覺是:線條曲直參雜,色彩素雅清新,結構疏密有間。人類有」比德「的自然審美觀,中國人尤重視這種倫理性的審美觀。竹干挺直猶如人格的剛直;竹節相銜猶如民族的堅貞氣節,中空猶如謙虛的美德;常綠不凋比擬人類生命力的頑強,直立飄逸的造型猶如人的瀟灑風姿。人類崇尚剛直、堅貞、謙遜、灑脫,故贊美翠竹的詩文畫卷汗牛充棟。景觀本身的象徵意義與人們所褒贊頌稱的人格相輝映、我們重視旅遊主體對旅遊客體內在美的觀察欣賞,強調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但不能忽略旅遊客體對旅遊全體的人格塑造功能,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明人祝光明說」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情生「。游者主體能否進入自然風光的情境取決於主體的主觀條件,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發現大自然的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探求出自然界的運動旋律。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氣質又因其自身不斷感受大自然的美,不斷徹悟大自然的哲學道理而提高。旅遊活動就是一種審美活動,一種促進審美能力提高的活動,自然景觀可以使旅遊者的審美能力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深化,即提高旅遊主體的旅遊審美感知力、旅遊審美聯想力、旅遊審美想像力。
第一,自然景觀使旅遊主體產生直觀的審美感知。
第二,自然景觀不僅以其直觀的形美、色美、味美、音美愉悅旅遊主體的身心,更以其實體在更遠、更久的空間和時間里促進旅遊主體--遊客的旅遊審美聯想力,讓旅遊審美感知與審美主體的情感記憶相聯系,產生更為濃郁的體驗。
第三,自然景觀調動旅遊主體的審美想像。
人文景觀的人文塑造功能
人文景觀以其人文塑造功能來劃分,可分兩類:文化傳統類景觀,包括歷史遺跡(人類遺址、廟壇陵墓、古城帝都、寺觀塔舍、園林勝跡、碑碣塑雕、陶俑古玩……)、建築園林(建築奇觀 、神殿教堂、宮殿城堡、中西園林)、民俗風情(各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商貿、節慶、婚喪、民間游藝)、文學藝術(古代詩歌、詞曲、散文、小說、繪畫);文化新創類景觀,包括主題公園、新興城市風光、鄉村文化等。兩類人文景觀從不同的角度對旅遊主體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起不同的作用。
(1)文化傳統類景觀的張力
第一,巨大的人類歷史創造力。
第二,強烈的藝術傑作吸引力。傳統人文景觀中有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古代鑄造和雕塑,它們都顯現著高度的藝術魅力,吸引遊人。
第三,民俗風情的感化力。
第四,文學藝術的滲透力。
(2)文化新創類人文景觀的活力
每個時代的人都在創置一些新人文景觀。以符合當代人的游覽需求新創的人文類景觀有以下幾種:
第一,當代建造的各種紀念性場館,如名人紀念館。
第二,復原和再現歷史上的人文景觀。
第三,為使沒有旅遊資源的地區配置上人文景觀,為遊人不出本地、本國就可以欣賞異國、異域風光,為使世界各類人文景觀集中再現於一域,人們興建了許多主題公園。
新創的人造景觀對旅遊主體有感染力,對旅遊事業的推動起很大作用。首先,它能縮小時間距離,再現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使遊人受到歷史的教育,增進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觀念,也警示後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其次,新創人文景觀,能縮小空間的距離,讓旅遊主體的思想和情感走出國門。再次,對一些文明歷史較短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新創人文景觀填補其旅遊資源的不足,使國內和世界旅遊資源配置趨於平衡。

8. 旅遊主體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有何主要特徵

旅遊文化特徵是指旅遊文化系統的特徵。旅遊主體在追求自由的本質力量的驅使下,不斷跨越兩個或多個文化空間和社會環境,並吸附大量的旅遊中介體參與進來,形成一種動態的線性結構,並呈現出移傳性特徵。不同時代旅遊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古代中國人表現為拘謹和內向性格,而今天的旅遊者,尤其是青年旅遊者則表現出開放和外向性格。~

9. 為什麼文化是現代旅遊的核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與世界范圍內旅遊業越來越紅火的大勢一致,我國相當的地區把旅遊業當成了本地的「支柱產業」。但在注重「發展旅遊」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許多人卻忽視了旅遊的經濟效益是從「文化」中獲得的。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對旅遊本質是「文化」還是「經濟」的爭論不少,論證旅遊本質是「文化」的文字更多。但到今天為止,旅遊業界輕文化、重經濟的狀況並沒有大的改觀。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旅遊學「所產生的各個定義都是為了適應某一特定情景、解決某一迫切問題,由於缺乏統一定義,妨礙了旅遊作為學科的研究。」在這個模糊的理論基礎之上,不少討論「旅遊文化」的論者只是在運用似是而非的「旅遊文化」概念,很少人探及旅遊理論基石的問題。例如,被大多數研究者奉為圭臬的旅遊經濟「三要素」(旅遊者、旅遊業、旅遊資源)理論,就是有明顯缺陷的。在這個少有人質疑的旅遊理論「三要素說」中,旅遊資源被提到「旅遊客體」(旅遊者是旅遊主體,旅遊業是旅遊媒體)的高度,旅遊審美文化卻沒有起碼的位置。這就難免使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與經濟相關的旅遊資源上,而對「文化」在旅遊經濟中的地位和價值熟視無睹。
漢語的「資源」一詞,本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如礦產資源、人力資源、水資源等。旅遊論著所說的旅遊資源,是由英文tourismresources翻譯過來的概念。這個詞在英語語用實踐中,有時被用來指代吸引遊客的「旅遊吸引物」(attraction),包括名山勝水和民俗風情之類;有時指代遊客群(tourists),即旅遊景觀的市場資源。在國內旅遊研究論著里,主要用來指前者。但研究者幾乎都沒有論及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包括天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大多不會出售給旅遊者;反過來說,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活動。譬如湖南鳳凰縣政府,把50年的經營權轉讓給黃龍洞股份有限公司,這個行為被視為典型的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但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過程,並沒有旅遊者這個基本元素的參與,這個出售旅遊資源的行為,也不再是旅遊活動,而是純粹的經濟行為了。在旅遊學論著討論旅遊活動時所謂的「旅遊資源」,實際上就是指旅遊文化。事實上,旅遊業所出售和旅遊者所購買的「商品」也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或者說是旅遊文化。
舉例說,四川省近年開放的旅遊景點青城後山,無論開發不開發,這座山都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旅遊資源,但在開發出來之前,它沒有也不能出售。在修了路,搭了橋,做了必要的安全防護和提供了必要的旅遊設施後,可供觀賞的「青城後山」景點才成了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同時,管理者所出售的和旅遊者所購買的「旅遊商品」,並不是旅遊資源「青城後山」本身,而是「青城後山」這一旅遊資源產生的審美價值,或者說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由持有者開發和開放的審美文化。
我們不妨剖析一個旅遊活動實例:到瀘沽湖體驗女兒國風情,那裡的走婚習俗、摩梭女孩和自然風光是旅遊者嚮往的審美對象。但那些奇妙的民俗,如果不針對遊客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地點表演,旅遊者就不可能得到審美滿足;另一方面,旅遊者前往瀘沽湖旅遊的目的,並非是去購買摩梭姑娘和瀘沽湖山水,而是去欣賞瀘沽湖人所表演和展示的摩梭族生活形式……
所以,旅遊文化既是旅遊者所嚮往和享用、追求的對象,也是旅遊業和管理旅遊業的政府所提供的「商品」,它維系著參與旅遊經濟活動的人之間的關系,是在經濟利益上對立的旅遊者和旅遊業的共同旨歸。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文化處於旅遊者和旅遊業雙邊關系的核心地位。
那麼,沒有參加旅遊活動的旅遊資源的價值又何在?強調旅遊文化在旅遊經濟活動中的意義,會不會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貶低以致忽視了對旅遊資源的研究?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強調旅遊業出售和旅遊者購買的是旅遊文化,只是說旅遊資源沒有直接參加旅遊活動,但並沒有因此否認旅遊資源在旅遊活動背後的價值。事實上,「旅遊文化」是附著在旅遊資源上的審美文化,沒有旅遊資源,旅遊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旅遊資源的重要性不僅不會因為強調旅遊文化而削弱,反而會因為明確了地位而加強。從理論上弄清楚旅遊文化和旅遊資源之間的關系,也不是要厚此薄彼,而是在研究中使這兩種現代旅遊活動的元素各歸其位,不至於使現代旅遊研究陷入盲目。
強調了旅遊文化的意義,自然會注意到旅遊資源最寶貴、最值得開發的基本屬性:應該而且必須產生吸引旅遊者的審美文化效益。具體說,旅遊者追求的審美對象,總是自己所缺乏、因而嚮往和追求的。這種對象可以是觀賞的對象,也可以是某種民俗。不管如何,旅遊業要想吸引旅遊者,贏得經濟效益,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尋找可產生「差異」的旅遊文化資源,開發旅遊資源的文化差異因素,從而使旅遊者看到、聽到、體驗到與在別的旅遊景點不一樣的新奇。所以,如果研究者注意到旅遊文化在現代旅遊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和經濟效益,不僅可以給旅遊學研究帶來突破,也有望給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帶來飛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