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飾民俗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
❶ 我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
我國的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後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恆的;歷
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
統,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
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勢。它首
先是民族集體創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
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
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
是傳統,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
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的民俗文
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的開發,使
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
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❷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❸ 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版增加財政收入、促權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 ...
見<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03期
❹ 簡述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如下:
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❺ 中國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開發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
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❻ 承德的民俗文化與旅遊業發展
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承德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即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這里曾發現的石斧、網墜、陶鬲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是他們在這里勞動生活的遺跡。殷周時期,這里是山戌、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燕侯的勢力范圍。承德市東約150公里處的凌源縣海島營子村,出土過多件西周銅器。戰國時代,承德一帶隸屬於燕國設置的漁陽右北閏、遼西三郡。《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國曾在這一帶修築長城,理在長城遺址,仍依稀可見。特別是著名的興隆農具鐵范發現,說明當時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發達的。秦漢以後,歷代的中央政權都曾在此設置過行政管理機構。在漫長的歷史中,這里的漢、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清朝後,熱河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這里毗鄰京、津、西顧張家口、東接遼寧、北倚內蒙、南鄰秦皇島、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濱重要的區域性城市。由於這里的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既可消夏避暑,又可聯絡蒙古,鞏固邊防,於是清帝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興建避暑山莊,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工程才告結束。山莊建立後,清朝曾有7個皇帝在此駐蹕。清代康、乾年間,是山莊和外八廟的興盛時期。帝王們在此消夏理政,使這里成為全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隨著清王朝的國勢衰弱,鼎盛一時的山莊和外八廟開始敗落。1976年,國務院批准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整修工程第一個十年規劃》,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得以大規模整修。
【文化特色】
承德歷史也稱熱河,有特定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底蘊。承德是億年以前侏羅紀世界生物發祥地,也是承德歷史底蘊中最濃重的一筆。
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熱河地域新石器時期的歷史文化,至今已經五千多年。在新石器後期氏族社會轉化時,即游牧民族從蒙古高原沿河流進入平原區過渡農耕生活。都曾經在熱河地帶經過,這里是人類進化、發展的轉折區域。這一時期應稱為燕山文化,與趙文化成為現河北的歷史主體文化。
承德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二百年的陪都,匯集過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現存有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集中皇家文化、古建築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是個被國人和業內人士看好的收藏寶地。近日,已著手建立了初級的地攤市場,建立了承德古玩城,市收藏家協會與民族民俗博物館聯手在熱河都統府舊址籌辦熱河古玩城,也包括藝術品超市。
民間藝術品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列入全世界重點文化保護的課題。我市的古建築文化、佛教文化、中原儒文化和多民族交融的民風民俗、自然資源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寶庫。
在挖掘、整理保護文化遺產資源的同時,有效地利用、擴展為產業化效應是文化產業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承德市近年來已經成名的豐寧藤氏布糊畫、崔曉立鑿銅、雕塑、李鍾奎的木雕、張冬閣民俗裝飾畫,泥人、根雕、竹編、核桃雕,以及享譽全國的攝影、繪畫、書法等門類都有大量的重量級藝術家及其作品問世。扶持文學藝術家的創作和市場化是承德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剪紙產業 剪紙是承德地域傳統家庭文化和民族藝術的遺產,其遍布承德各縣區,尤其豐寧剪紙最為著名。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之鄉」;2005年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版了《王老太太剪紙》專集;河北省組織了部分藝術家到國外展出表演;又命名了一批工藝美術藝術家稱號。但是沒有當作產業來運營,滯後了藝術的發揚光大,比較起張家口蔚縣剪紙產業有很大差距。
城市規劃布局與規模
目標:優化配置商業資源,把承德打造成為立足河北東北部,面向京、津、唐,輻射蒙、遼和華北地區的商貿流通中心。
《承德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編制工作始於2004年8月。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05~2015年,規劃的空間范圍為雙橋區、雙灤區和新區,規劃的業態范圍包括超市、便利店、大型超市、倉儲商店、專業店、專賣店、百貨店、大型購物中心等8種零售業態,規劃對象包括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專業市場、農貿市場、物流企業、星級酒店和餐飲企業。
從整個《規劃》中看,承德市區將形成「以新區為先導,以雙橋區為依託,以雙灤區和城北旅遊文化區為支撐」的功能分區布局和市級商業中心、區級商業中心、居住區商業中心的三級商業市場體系框架,以建設購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業態和商業特色街以及大型專業市場、物流企業為重點,將建成8條特色商業街:新華路(商貿服務街)、清風街(商業文化走廊)、陝西營街(休閑娛樂街)、裕華路(精品街)、武烈路(文化休閑街)、四條胡同(電子及通訊產品街)、普寧路(旅遊文化商業街)、灤河古街(民俗商業文化步行街)。同時規劃建設承德國際會議中心,依山莊而建,並融於山莊,成為避暑山莊景觀的外延。在區級商業中心布局中,將上二道河子以北至小廟子水庫規劃建設為旅遊文化區;將新區規劃建設機場新區的金融商務區、馮營子地區的文化服務區、上板城地區的物流園區。規劃雙灤區的商業形成「以區級商業中心為核心,以雙塔山大街和灤河大街為兩冀延伸,以物流為支撐」,「一核兩帶」的格局。通過規劃,承德將形成布局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市商業網點體系,使承德市成為立足河北北部,面向京、津、唐,輻射蒙、遼和華北地區的商貿流通中心。
觀光游覽
承德市1998年底被國家旅遊局列入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紫塞明珠」之稱。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雄偉壯觀的寺廟群--——外八廟,而且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市區四周燕山環抱,東有聳峙天際的磬錘峰,嶙峋嵯峨的雞冠山;西為連綿起伏的廣仁嶺;北依巍峨的金山余脈;南倚峻峭的僧冠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猶如璀璨的珠翠,鑲嵌在神州大地北方。
是旅遊避暑勝地。
承德市各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灤平境內有長城之精粹--金山嶺長城;豐寧的「京北第一草原」以其優勢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而見長;「白雲古洞」則集奇、險、野、幽和僧、尼、道於一山;圍場縣著名的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最北的圍場縣境內,與內蒙古交界,從承德北行約120公里。圍場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這里建立了方圓一萬平方公里,含72圍的狩獵場。是夏季旅遊避暑、冬季滑雪狩獵的天然勝地;興隆境內的霧靈山動植物種類豐富,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寬城的「水下長城」為萬里長城之奇觀;平泉遼河源頭景色迷人,自然次生林層次分明,山頂一片草原,呈現亞高山草旬景觀......目前,承德相繼推出的「北京--承德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民俗風情游」、「木蘭圍場滑雪狩獵游」、「壩上森林草原游」、「北京--承德--圍場--豐寧--北京生態旅遊環線」、「承德長城古跡游」、「霧靈山科普考察游」、「佛教之旅」等項目。
游承德四季皆宜,但考慮到其季節性的優美自然風光,以4-10月份為最佳。
特產
避暑山莊絲織掛錦 承德木雕 蕨菜 民間剪紙
滕氏布糊畫 杏仁露
特色菜
口蘑 汽鍋野味八仙 御土荷葉雞
小吃:南沙餅 蕎面河漏 碗坨 鮮花玫瑰餅
丹霞地貌
承德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而且具有朴實天然的自然風貌。
丹霞地貌:在市區周圍,分布著多處千奇百怪的紅色岩石(岩層)景觀,地質學稱之為「丹霞地貌」,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這些地貌景觀比之江南的丹霞山,不僅造型奇特,還增添了幾分雄渾奇偉。
主要自然山景:磬錘峰、蛤蟆石、羅漢山、僧冠峰、天橋山、雙塔山、雞冠峰等十多處。
皇家園林
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風格最獨特的皇家園林,也叫熱河行宮、承德離宮,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地方。
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
宮殿區在南部,是清代皇帝處理政務、舉行大典、會見外國使臣的地方,也是帝後居住的地方,建築古樸威嚴、雄偉壯觀。
苑景區在宮殿區北面,包括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三部分。
湖泊區碧波粼粼,洲島橋亭錯落掩映;
平原區綠草如茵,古木參天;
山巒區奇峰迭起,幽谷深峽。
特色:避暑山莊集江南水鄉的精緻與皇家建築的雍容大氣於一身,如一塊絢爛多姿的瑰寶鑲嵌於華北大地。
皇家園林區:佔地面積約560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兩倍、紫禁城的8倍。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營造,歷時87年才基本完成,有樓、台、亭、閣、殿、軒、齋、榭、廟、塔、廊、橋各種建築120多處,有康熙皇帝以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皇帝以三字命名的三十六景。
廟宇建築
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分布著12座大大小小的寺廟,這12座寺廟分給八處管理,所以被稱為「外八廟」。分別是:須彌福壽之廟、普彌宗乘之廟、溥仁寺、殊像寺、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佑寺。
傳說
熱河化「兵」
承德是一座神秘的城市,也是一處令人嚮往的游覽勝地。聞名遐邇的避暑山莊曾是清朝皇帝夏季處理朝政的熱河行宮,山莊內有眾多供皇親國戚游樂的苑景區,外有普樂寺、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等「外八廟」以及「棒槌山」等天然景緻。承德的許多建築兼有漢蒙藏維等民族藝術特色和江南園林風格,1985年被評定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承德民間有「熱河化兵(冰)」的傳說,當初未建避暑山莊時,有位總兵上書康熙帝,請求撥款重修長城,以固邊防。康熙不同意,認為國家要太平,關鍵在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後來,隨著避暑山莊的修建,熱河小城也逐步形成。與其它古城不同的是,這里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卻不曾建城牆城門,建城300餘年也未曾刀兵相見。前清乾隆不僅把承德當「夏都」,也視為聯合、融匯各民族的「平台」。「熱河化兵」的傳說也成為一種文化元素傳承下來。
❼ 1、從信仰民俗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2、你是怎樣理解服飾民俗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第一題:
中國歷史上的民間信仰,由於受到「神道設教」的影響,大多具有 明顯的國家意識。不過,在民間信仰的傳承過程中,神靈的象徵意義 是極為復雜多變的,不同的社會階層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對普通 民眾而言,靈異傳說與鄉土觀念構成了地方神崇拜的主要動力。因 此,深人考察民間信仰的象徵意義與傳承過程,有助於揭示區域社會 文化的發展機制。
第二題: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保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迷人的服飾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發展服飾民俗風情旅遊,可以充分利用旅遊業帶動性強的特點,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稅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開發。當然,這些因素發展的最終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當地居民的逐步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附加題: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曾這樣說過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其實,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瀟湘容雲獨家提供。
❽ 民風民俗與旅遊業的關系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創造於民間又傳承於民間,具有世代相習和傳承性的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民俗。我國56個民族在居住、服飾、生產、交通、婚姻、節日、禮儀、飲食等各方面的風俗都各不相同。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民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傳承,引人入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的一席。當世界各國將自然風光旅遊推向人文生態旅遊的高層次旅遊經濟趨勢時,我國則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結合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的系統規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並注重人文生態旅遊的整體開發,使我國的民俗旅遊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不僅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傣族的重要標志和傣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單純的把它看成一個節日,不從深度去領會開發它、挖掘它,宣傳它、運用它,它的旅遊經濟效益就無法凸顯。在錦綉中華、在民俗村,潑水節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讓遊客與之同樂,形成互動氣氛,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在四川, 在雲南,各具特色的潑水節節慶活動紛紛登台亮相,在增強當地旅遊吸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民俗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總結有以下幾點:
1、察風觀俗是推動旅遊發展的重要動力
民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間疾苦、生活狀況,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縣仕宦,無不以「觀風察俗」進行旅遊的。采風問俗既推動了旅遊發展,又豐富了民俗資料,增添了旅遊資源。
2、民俗充實了旅遊內容,豐富了旅遊者的文化知識,使旅遊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表現自己三方面。旅遊顯然不屬於生存需要的范疇,而是一種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的獲得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我國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燦爛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民俗也有差異。民俗文化的「新」、「奇」、「美」、「樂」吸引著旅遊者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旅遊地去旅遊,旅遊地的民俗成了旅遊者十分重要的觀賞內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遊地的歷史,又體現了旅遊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觀賞考察旅遊地的民俗,還是一次對旅遊地的認知過程,它不僅可以幫助旅遊者擴大視野,而且能增加旅遊的興趣和愉悅度。在潑水節活動中,旅遊者不僅能體會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傣族的重教知識。
3、民俗能為旅遊景點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旅遊活動的中心內容之一是游覽景點。在中國即將跨進21世紀的日子裡,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保護固有的旅遊景點、景區的生態平衡,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成為迫切的任務。隨著新世紀「文化旅遊熱」的到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民俗的形象再現,更能激發和滿足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俗資料的發掘、研究,加大民俗開發的投入,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當前民俗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主要問題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無錫的吳文化公園為例,它是一個以挖掘吳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題公園。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吳地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文化。然而它在園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報刊上很少見到宣傳、介紹它的文章,這很不利於組織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一些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由於與外界接觸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繼承下來。然而,隨著國家的開放,異地、異國文化介入,使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被沖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開發之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民風和民情,然而,當國外旅遊者進入後,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裝,各種流行的長短裙,穿民族服裝的人少了,鋪著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被柏油馬路和水泥建築取而代之,當地的傳統與文化逐漸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遊魅力無窮,並非說明民俗旅遊資源就可以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開發。民俗旅遊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文化內涵,而不是那種隨意照搬、盲目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制「捐獻」,結果遊客大呼上當,於是對它敬而遠之.還有些地方在優美的旅遊勝地摘起《西遊記》、《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東西來招攬遊客,最終也落得個「門前冷落車馬稀」。
民俗文化度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眾文化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大眾化的民俗文化旅遊正從和平與德定的國際環境中脫順而出,並始終保持著商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作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全社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避免開發中破壞民俗的行為,必能使我國的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❾ 中國民俗文化與旅遊有關嗎學旅遊管理的選修課能不能選中國民俗文化
有啊,尤其是一些民俗旅遊。像去到一些少數民族的旅遊景點,民俗文化就比較濃厚。民俗文化與旅遊的關系滿密切的呢。再比如,當你在旅遊點也會看到人家賣的手工藝品、跳到民族舞、各式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建築、民族服飾、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等等都是屬於民俗文化的啊。所以,了解民俗文化也是有利於了解旅遊文化的哦。。。
❿ 試述民俗與旅遊的關系.
民俗與旅遊
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從旅遊文化的角度來說,也具有奇特性和區域壟斷性,因而為當今的旅遊開發服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文化資源之一.
中國的民俗旅遊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進入了它的輝煌時期,各地民俗旅遊項目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
(1)品牌經營模式,比如山東長島縣包裝推出的「漁家樂」民俗旅遊產品,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生產和市場推銷,在發展海島觀光旅遊的基礎上,以傳統的漁家生活民俗為主,結合休閑漁業生產民俗,讓遊客住漁家炕,吃漁家飯,與漁民一起下海捕魚,體驗漁民生產和生活的樂趣.這個模式取得了成功,「漁家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業品牌.
(2)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強調「社區」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旅遊景區封閉管理、收取門票的經營模式,把一處完整、鮮活的城鎮街區變成一個吸引遊客休閑購物的場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園、南京的夫子廟都屬於同類的城市民俗旅遊開發模式的成功範例.
(3)鄉村模式:這種模式在理念上與社區模式有相通之處,都處在有人生活的區域,不改變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但它更多依託於鄉村的田園風光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情趣.蘇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遞村都是有名的鄉村民俗文化游的景點.
(4)生態博物館模式: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建設形式,能夠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和原始風貌,滿足對文化的「本性追求」.把這種理念引入民俗旅遊,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題小院」的產品模式.「主題院落」就是就是依託傳統民居,把農村豐富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集中展示,一個小院一個主題,形成包含民俗傳統各方面的綜合產品.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北京郊區的農家「主題院落」產品.
(5)主題公園模式:是在一處專門為開發旅遊而建設的園區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表演民俗節目或生產、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動,形成規模展示來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復制而來的,是一種「假民俗」,但是它有利於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工廠化」生產與經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採用.如泰國的「東巴文化村」、南非開普敦的「原始叢林」等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中國則有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典型的主題文化公園模式.
(6)節慶活動模式:是以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為主題,以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為形式而進行的一種民俗旅遊開發模式,分為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兩種類型.前者如傣族的潑水節、福建的媽祖節和藏族的達瑪節、林卡節等都是這些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都被開發成獨具特色的專題旅遊活動;後者如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海南的椰子節、新疆的葡萄節、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吳橋的雜技節和岳陽的國際龍舟節都是大型的主題民俗節慶活動.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