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欣賞的原理和方法
A.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1)旅遊文化欣賞的原理和方法擴展閱讀
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目的定義: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生活方式定義:中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B. 旅遊文化學習指導與訓練答案
旅遊,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遊業,已經成為涉及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旅遊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包括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又有消閑性、考察性、游學性、商貿性等多種類型,與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均有關系。單就審美而言,它是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綜合性審美實踐活動。故從人文角度看,旅遊具有多元性文化意義。本文將情、理與知識相結合,從旅遊與人的愛美天性、人類文明、人才成長、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論述旅遊的文化意義。
一、旅遊與愛美天性
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發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須臾離開的動植物與空氣、陽光、水等物質資料外,還常從自然美中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食糧。馬克思對此作過精闢的論述。他說:「人比動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來過活的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愈普遍。在認識領域里,例如植物、動物、礦石、空氣、光線之類組成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時而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時而作為藝術的對象,它們就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無機自然界,即精神食糧。」
大自然作為物質資料,只給人生命生存的條件,而作為精神食糧,則給人生命的美的升華,讓人獲得「極視聽之娛」,以愉悅身心的美的享受,獲得搖盪性情、產生藝術靈感的心靈激動。它有如音樂的旋律美、繪畫的形象美、詩歌的意境美,繪人以意味無窮的美感。這是人不同於動物,也不同於原始人的高級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審美,是人類認識美與享受美的一種高尚的活動。大自然和社會歷史,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兩大環境。社會環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社會工作有歡樂,也常有憂愁與煩惱。而自然環境(除了應避免的災害)作為審美對象,卻以它純真朴實而豐姿多彩的美給人無限的快樂,使人獲得生命的和諧。對此,恩格斯深有感觸他說過:「大自然是宏偉壯觀的,為了從歷史的運動中脫身休息一下,我總是滿心愛慕地奔向大自然。」(《致喬治·威廉·蘭普盧》,見《馬恩全集》39卷63頁)這說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類生活張弛相濟、勞逸結合的需要,是使人腦得到精神保健、生命獲得和諧運動的重要方式。
欣賞自然美,還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使人忘憂去煩,消除雜念,到達純凈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這方面有過真切的體驗與啟人深思的精壁見解:「你抓住船頭桅桿的纜索,望一望那被龍骨沖開的波浪,它們濺起白色的泡沫,遠遠地飛過你的頭上。你再望一望遠方的碧綠的海面,波濤洶涌翻騰,永不停息。陽光從無數閃爍的鏡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綠的海水同蔚藍的鏡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陽熔化成美妙的色彩,——於是你的一切憂思,一切關於人世間的敵人及其陰謀狡計的回憶,就會煙消雲散,你就會溶化在自由的無限的精神的驕傲意識中。」(《風景》,見(馬克思思格斯論藝術》第四冊393頁)的確,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風格,能使人為之心胸開闊,品性崇高,心靈純潔,養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寫的見「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劉禹錫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都是表現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證。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賞美,是美化心靈與激發藝術靈感的一大樂事。
愛美是人的天性,對自然美的熱愛尤其如此。魯迅說:「曙日出悔,瑤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領會感動。」這反映了對自然美人皆愛之的客觀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這種愛美天性,也作過生動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資產階級的鎖鏈脫去了,瑪麗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豐富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聖家族》,見《馬恩全集》2卷217頁)為什麼自然美有如此強大的魅力激發人的愛美天性呢?因為自然之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觀性,也有審美者的主觀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可見,人的愛美的天性與自然美的和諧合拍,這就是自然美產生怡情作用的本質所在。
所謂愛美天性,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形成的本性。馬克思關於「勞動創造了美」的著名論斷,也包含了勞動創造了審美能力這層意思在內。他說: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賞音樂,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長期得到環境美熏陶的結果。人的愛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傳中逐漸形成發展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遺傳而來的愛美天性,在獲取自然美無私賜與的精神食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人類的審美能力,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願人們邁開雙腳奔向大自然,擁抱自然美,提高欣賞美的文化素質,重塑人的文化形象,並由此促進創造美的偉大事業。
二、旅遊與人類文明
什麼是旅遊?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認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轉引自喬修業主編的《旅遊美學》)這種「享受性」,主要是旅遊觀光中的審美享受。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有了業余時間與消費支出去滿足這種精神享受,故旅遊活動日興,旅遊人數劇增。旅遊正是從外出經濟消費中獲得精神愉快的一種現代生活方式。
旅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審美享受。美學家葉朗認為:「旅遊,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還談什麼旅遊?旅遊涉及審美的一切領域,又涉及審美的一切形態。旅遊活動就是審美活動」。(《旅遊離不開美學》)的確如此,旅遊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的豐富內容。它以旅遊風景為中心,廣涉奇麗的山光水色、花木蟲魚、日月雲霧等自然風光,亭台樓閣、寺院寶塔,現代建築等人文景觀,雕刻繪畫、詩詞楹聯等文學藝術,民情風俗、集市、建設等社會風貌……從多方面獲得美感。旅遊還在吃、住、行、購、娛諸方面獲得生活樂趣,實在是綜合性的審美享受。
旅遊與人類文明是相互促進連帶發展的。旅遊業的勃興是近百多年現代文明發展的結果。隨經濟的迅猛發展,旅遊業不斷繁榮。相反過來,旅遊業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著經濟騰飛。因為旅遊業的三大要素——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旅遊設施的現代化、旅遊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能,必然帶動多種經濟部門與文化行業的協同發展,產生綜合效應。要使旅遊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發展,形成旅遊大文化的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文化層面的立體結構,必然牽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產生整體效應。由此,我國提出了「旅遊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的方針,好些旅遊城市提出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全行業大發展的口號。可見,旅遊是隨現代文明而發展,又推動著現代文明建設的社會活動。
現代旅遊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現代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它在拓寬視野、解放思想、涵養文化等方面有深層次的意義,無論在提高民族素質與個人生存價值方面都是如此。旅遊有利於改革開放,為促進經貿發展用旅遊搭台唱經貿戲,為促進內地落後地區到沿海發達地區開擴眼界,為利用旅遊資源以脫貧致富,為提倡適度消費以加快資金周轉,政府提倡旅遊,人們辦旅遊業與參與旅遊的意識增強,旅遊不再被視為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了。商品經濟的觀念與文化消費觀念,被旅遊之風吹到落後地區人們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難以沖破的禁錮意識,通過旅遊的渠道沖破了。出國旅遊熱帶來的觀念更新與文
化精神覺醒的潛在功能是難以估量的。大量外國遊客的來華,大批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陸旅遊,帶來了海外經濟文化中的新鮮營養。這種由旅遊形成的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在拓展經濟新觀念與吸收現代文化意識中產生的彈性功能,對深化改革開放無疑有催化作用。
旅遊是宏揚民族文化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旅遊景觀中積淀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各種古建築的結構形式、建造工藝、圖案雕飾等,都反映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文物古跡直接展示出歷史文化。作為旅遊流動資源的民情風俗,有關景物的詩文與神話傳說等旅遊文學,承載著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倫理道德。觀賞這些旅遊審美對象,自然會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養民族精神、愛國情感。這是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華莎在《母女浪遊中國》一書中寫到:「我要踏著祖先的足跡,細味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我要憑身上『傳人』的胎記,拜認金色的矯龍,古老的東方。」這表明反映著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精神性格與聰明才智的旅遊景觀,會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鼓舞與文化藝術的營養。
三、旅遊與人才成長
人才成長與自然山水有密切的關系。自然山水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人是在自然中生存和表現自己的,因此,浪跡山水的旅遊,自然會促使人形成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才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成才的事實與道理,是廣為人們認識的。「行萬里路」的旅遊,實質上是讀天地間一部無比生動豐富的巨著,古人說:「無字書者,天地萬物是也」。旅遊讀天地之書,更能豐富自己的直接經驗。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他說:「旅遊對象是我樂干閱讀的一部內容廣闊的活書,它能夠意外地豐富我,也就是我在被動中求主動地創造我自身。」(《意料之外》)這說明旅遊觀賞能充實自我,塑造自我。吳越清風,秦隴勁氣,燕趙豪情,皆吞吐於胸;民間的質朴人情,古跡的歷史幽思,都市的現代氣息,都引來撞擊心靈,人的心胸,思想就會有高效率的積累,嬗變,升華,據高智慧,增長才幹,成長為改造世界的人才。
旅遊對不同職業的人各有其特殊的成才之功。對政治英才與文藝家來說,旅遊之於成才顯得更為重要。古今中外的政界英才,多為走南闖北、東西求索而胸懷五湖四海者。他們在高山大川中擴大胸襟,在觀覽古今遺跡中生發豪情,在目睹國情民生中激發英雄宏願,在廣交朋友中集納志士仁人,因而能承擔重整山河的重任,能振臂一呼群雄雲集而為功蓋天下的歷史風流人物。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革命志士都是在旅行中尋找真理或認識現實的。力主以船堅炮利強國的洋務派,得助於西遊考察的啟發。「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許多是從旅外考察學習中帶回民主、科學的現代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的。可見,壯游博覽有助於英雄志士建功立業。
旅遊極益於培養藝術人才。藝術創作,好些要直接取材於山水,或者是受染於山光水色而產生藝術靈感。創作的才情與山水靈性是相通的。清代李漁曾說:「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與才情判然無涉,則司馬子長何所取於名山大川,而能擴其文思、雄其史筆也哉?」這是說審美創作的情思由山川激活,筆墨風格受山川氣勢的影響。劉勰直稱「山林皋壤」為「文思奧俯」,說作家的「風騷之情」不可離開「江山之助」(《文心雕龍》)。在縱情山水中「目師造化」、」師法自然」,必然會才智猛增,因為自然物的對稱、節奏、韻律、有機統一等美的形式,能使人產生理的悟性與情的激動、藝術靈感的溝通。至於山川風物中摻和著的文化精神、藝術創造等,更能直接哺育藝術天才。司馬遷就是一個範例。他文章的氣盛力足,確實是得助於取天下奇觀之神魄而灌注筆下的。蘇軾有贊語:「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上樞密韓太尉書》)文學家應該學司馬遷壯游成才的成功經驗。
「用墨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這是古人作文、書法中「目師造化」的經驗之談。唐代書法家懷素在揣摩筆劃走勢時,從飛鳥入林、驚蛇入草的自然情狀中領悟出神魄活力,獲得草書飛筆走墨的神韻。鄭板橋是先有「眼中之竹」,然後才有「胸中之竹」與「手中之竹」的。貝多芬永不衰竭的創造力,來源於大自然豐富多彩的天籟之聲,來源於傾聽出青山綠水韻律節奏的藝術通感。可見,遊山玩水是生長藝術天才的廣闊天地。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等,也少不了在專業旅行考察中增長見識和才幹。旅遊學習確是一條廣闊的成才之路。
四、旅遊與精神需求
旅遊觀賞是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這種精神需求有深淺不同的三個層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獲得精神愉悅,二是在廣聞博見中得到充實自我的精神滿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釋放情感的慾望。這三種精神需求都是在對審美對象的欣賞中得到滿足的。欣賞景物形、聲、色等形式美,由感官美感到心裡激動,就是愉悅性精神需求,這是最普遍和大眾化的審美需求。樂於了解和探求審美對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自然美中體現的人類文明到人文景觀涉及的豐富內容,就會滿足充實之美的心理需求。在審美中寓情於物,借景抒情,作主體情感的對象化表現,這就是釋放性精神需求,是帶有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高級精神滿足。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山水之美,古來共談。自然景物的天然美,是無功利性、無社會差別的共同美。旅遊中最直接最普遍的就是青山綠水給人的精神愉悅之美。人類對自然美的熱愛,猶如母愛、性愛那樣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所以旅遊賞美是人所共樂的事。大自然以它的鮮色、樂聲、美態,以它的節奏、和諧、完整,以它的活力、風彩、性格等多姿多彩的美,給人以符合生理快感、符合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到了遍地杜鵑花開的雲南山野,「只見大自然抖開了絲綢,甩開了錦緞,大幅大幅地鋪在中國大地上。它們復蓋起一座一座山峰,使整座整座山峰都如穿上了剪裁合身的最時新的艷麗的襯衫和裙子。」這美景使他「美學的靈魂」一下被「喚醒了」。(徐遲《生命之樹常綠》)、這就是大自然美感熏陶的魅力對愛美之心的極大的滿足。
旅遊的精神需求不僅在於被美景陶醉,還體現在通過縱觀古今,博覽萬類,以得到充實心靈、完善自我的心理滿足。日本的鶴見輔說:「只要旅行一年,他的思想上的行李,便堆得很高了。」是的,知識、智慧、思想,都會在旅遊的廣聞博覽中得到較快的豐富和發展,使人感到一種精神豐收的勝利感與自豪感。走到風景名勝、園林佳景中,隨處可見新奇絕美的自然風光,舉目皆是不同種類風格的建築、文物古跡、宗教文化、詩詞楹聯、繪畫雕刻、神話傳說等,包含了自然、地理、歷史、藝術諸多豐富的知識,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歷史與新鮮事物,也會奔來旅遊者的眼底,給人以網路全書般的綜合知識,使人有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充實美的精神享受。可見,旅遊觀光,只要勤於視聽,定會滿載而歸,倍感心靈充實之美。
旅遊的精神需求,還進一步體現在移情於景、借景抒情所獲得的精神寄託與精神創造方面。中華民族的山水審美經歷了二個漫長發展的的進程:先對山水神靈作頂禮膜拜的精神寄託,繼而轉為以山水比德的精神動利,後又發展為寄情山水獲得精神解脫,再是發展為以景寓理的精神表現。在這審美經驗的歷史積淀中,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情景交融,在景物中發現自我、發現與人的精神相切合的意蘊與品格,使人的精神、性格、品
質等在最有美質的自然物中找到對象化的表現。據此可以寫景寓意以表現獨特的審美發現與審美創造。這是釋放情感,表現自我的高級精神需求。欣賞自然美,在發現與自己意識相適應的東西時獲得的精神滿足是最有價值和最為徹底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理悟性,至今還啟示著人們。第一個用花比喻美人的,第一個發現松樹志士精神的,第一個體會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就是從自然美中獲得精神財富的鑒賞家。
中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我們應該將豐富的旅遊資源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它在旅遊欣賞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境界,建設更加完美高尚的精神文明。
五、旅遊與身心健康
人的思想、生活是有社會性的,人的身體、生命卻是自然生物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發展與身心健康是離不開自然的。說人是自然的主人,是就興利除弊、改造自然而言的。但人還應做自然的朋友,尊重自然,若隨意破壞生態平衡,會自食惡果。從依存往來看,人還是自然的兒子,必須在自然母親的懷抱中求得溫飽和母愛般的撫慰。「人猿相揖別」以來,從構木為巢、編葉為衣、鑽木取火到狩獵與農牧生活,人類無不以自然為家來維系生命,發展身心,求得生命節律的和諧。人和自然處在二律背反的矛盾統一中,一方面要擺脫自然的限制給予改造利用,另方面又有所侵奪而釀成災害。一方面逃離自然的粗野而走進室內文明,另方面又需要回歸自然獲得原始美的生命需求。屋外要綠化環境,屋內要搬進自然界的花香鳥語,要置放仿造林中空氣的負離子發生器,人類實在是需要回到自然的故鄉獲得生命搖藍的享受,獲得如魚得水般的生命活力與精神自由。
毛譯東所說的在大自然中「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見運揚的《心繫大自然》),就是指在旅遊中強健身體與美化精神。這是旅遊的價值之一。外出旅遊,確實能在爽心悅目的自然美中消除體力與精神疲勞。在人造的固定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住久了,會感到單調乏味,疲憊,氣悶,若能到青山綠水處換個清新的環境,作精神放鬆的自由消遣,確能頓覺身心舒暢,神情清爽。旅遊中得到購物、美食、娛樂、交友等人情物慾的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調節了心理平衡,和諧了生命節律,能產生凈化心靈,健美心靈的神妙作用。白居易體驗過身居廬山風景區時「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的審美快感。這種特殊的審美效應,使人擺脫精神重負而獲得輕松自由,它是治癒心力衰竭、精力疲乏的自然療法,是富有美的快感的享受療法。這種「文明其精神」的方式,是最易為人們樂於接受的。
旅遊的「野蠻其體魄」,是指在旅遊中增進健康,強壯體魄。這有三種情況,一是受惠於自然的日光、空氣、水、氣溫等,二是利用特殊的自然條件進行醫療、健身的活動,三是在爬山涉水中經受鍛煉。綠色空間防病強體對情緒穩定、心理平衡的功效是較為明顯的。多在旅遊中接觸綠色世界的空氣,觀花聞香,進行日光浴,是極益於健身強體的。旅遊中多參加些與自然接觸的游樂活動,更有利於身心健康。在海濱進行海水浴,不僅涼爽輕快,還能鍛煉心臟功能。游泳沖浪能強健體魄與增添心理抗壓能力。進行溫泉浴,水中的許多礦物元素有治療作用。在沙漠中雙腿埋入熱沙能治療腰腿疼痛。參加狩獵游、登山游、滑雪游、劃船游、漂流游、騎馬游等,能強身健心。總之,在大自然中遊山玩水,就要多「玩要」自然,多參與同大自然接觸的各種游樂活動,盡量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這既能增添旅遊樂趣,也利於強健身體,還有益於鍛煉意志、毅力。所以,旅遊最好安步當車,更貼進山水慢慢地欣賞絕妙的風景,涵養健全的體魄與精神。多游奇山異水,這是有利於人生事業與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快節奏、高強度的現代生活中,更應該適時到大自然的生命搖籃與精神家園中去調養身心,以利提高勞動效率,以利豐富生活和延年益壽。
C. [急!!!!高分!!!!!]談談學習旅遊文化的認識以及怎樣學習!!!
談談學習旅遊文化的認識以及怎樣學習
1.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
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
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2.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D.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E. 怎樣理解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75
旅遊文化具有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廣義的理解,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全過程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旅遊文化的理論基礎是那些鮮明地反映著旅遊經濟和旅遊活動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遊學、旅遊經濟學、旅遊心理學、旅遊教育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學、旅遊美學、旅遊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資源學、旅遊發展史、旅遊服務藝術、導游藝術以及各種復合旅遊特點的娛樂形式等。除理論基礎之外,旅遊文化還有更廣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學、藝術、哲學、博物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體育學、飲食學、建築學、生態學、園藝學、色彩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中與旅遊相關的部分;它更體現在旅遊瀏覽、旅遊娛樂、旅遊食宿、旅遊服務、旅遊購物、旅遊環境,以及旅遊專業隊伍建設等具體的旅遊諸形態中。一言以蔽之,旅遊文化滲透在與旅遊有關的吃、住、行、游、購、娛諸多要素及相關的服務各方面 。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
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總之,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相輔相承的,兩者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於旅遊從業人員來說,必須正確的區分兩者之間的異同,讓我們的旅遊事業更上一個台階。
F. 旅遊與文化的文章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一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
G.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H. 關於世界旅遊文化及欣賞方面的論文資料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畢業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如本書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淺析領導者突出工作重點的方法與藝術》一文,從正面論述了突出重點的工作方法的意義、方法和原則,它表明了作者對突出工作重點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論辯型論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嗎?》一文,是針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的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和分析,以論辯的形式闡發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另外,針對幾種不同意見或社會普遍流行的錯誤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辯駁的論文,也屬於論辯型論文。
3.綜述型論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如《關於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一文既介紹了研究民族關系史的現狀,又提出了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篇綜合型的論文。
I. 旅遊文化的論述題急求解答,感激不盡。
1.宗教,從某方面來說,是帶動旅遊業發展的一個載體.說不好聽點,在某些特定領域,旅遊業如果失去宗教的存在,可能會門可羅雀,生意慘淡.
西藏,是典型的區域宗教旅遊聖地.在這個區域,全個自治區絕大部分都是"藏密"的信徒.如果說雪域高原特有的風景吸引了遊客前去,不如是遍布藏地大小寺院與全民信仰的獨特民俗,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不管信眾也好,看熱鬧也好,心靈的最深處,人們都清楚的知道,如果西藏沒有了宗教,或者說不是這么全民信仰而生就的生活習慣,它會少了很神秘性.
再如一些短線的,如廣東的韶關南華寺,每年接待的各地旅客是沒法計算的.特別是在一些宗教性節日或法會之類的.人們從四面八前來朝聖,卻是為主,順帶著旅遊.
其實很明顯,一些人如果去了宗教性旅遊聖地的話,他們心裏面最期待的,就是還有多久,可以於聖地禮拜.這其實不僅限於佛教,道教.
以梵帝崗為例,基本上是靠個宗教信仰的基督基地.你能單純地說,他們只是去看那奇妙的巴羅克式建築嗎?這幾萬人等待朝禮那羅馬教皇的時間,如果去轉悠,恐怕可以游看完整個梵帝崗了.
道家聖地武當山,山險樓奇,獨特的宗教建築與文化,令來這時在的中外遊客如醉如痴.難道他們只是單純的看山?我想,他們更想了解的是道教養生與保健的生活奧秘.
有吏以來,宗教一直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寄託與嚮往.很多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信,但每當他們面臨聖地的時候,他們是最誠恐誠惶禮拜的.
2.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縱觀5000多年文明史,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中國文化的象徵。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炎黃子孫激動、奮發、自豪。
龍是最高尚、神聖、巨擘的象徵,是神的化身,它可為人間遍灑甘露,消災降福,帶來社會安定和高貴繁榮。因此,舞龍早已成為中華大地和海外華人節日慶典,會景巡遊務必演出的節目。象徵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於流傳。
與舞龍同樣受到炎黃子孫青睞的還有舞獅。獅子代表正義,化戾氣為平和,驅魔避邪。象徵著高尚、吉利和巨擘!它和龍一樣是炎黃子孫崇敬的一種神獸!因而也和舞龍一樣很早就出而今了民間節慶的日子裡!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沒有獅子出產,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的舞獅起源於什麼時代,則無從稽考。有說是東漢時代從波斯傳入,這種動物很得皇帝喜愛,於是就有獅子的塑像、畫像、造像等出現,進而舞獅為戲。
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其形式、種類繁多,風格、流派異彩紛呈。在近代,龍獅運動更是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播到世界各地,並為僑居地原居民所喜歡。可以說,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舞龍舞獅活動,舞龍舞獅已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現在,不僅僅是華人,就連「老外」也熱衷於舞龍舞獅表演。在西方人看來,舞龍、舞獅是中國的人文和體育的集中體現。例如,舞獅表演中那些「奮起」、「疑進」、「抓癢」、「發威」等神態就表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勤奮、樂觀的精神。龍獅運動正在逐步普及開來,為世界人民所喜歡和接納,發揮著文化軟實力的重大作用。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