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旅遊政策
⑴ 河南旅遊特色主要內容是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省會鄭州,面積16.7萬平方公里,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勢西高東低,分為豫東平原、南陽盆地及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五部分。
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偉大的黃河孕育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因此來河南可作古文化旅遊,如:「尋根之旅」、「黃河之旅」、「古都之旅」、「石窟之旅」等。
【 開封 】
龍亭:龍亭不是亭,而是建築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青磚台基之上的殿堂,從地面到大殿有72級台階,台階中間是雕有雲龍圖案的石階。大殿是木結構,重檐歇山式的建築。龍亭前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道旁有潘湖和楊湖,再往南,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兩旁店鋪林立,這條大道歷史上是一條寬闊的御道,現在這條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圖》的模式改建為「宋都御街」,長約400米,兩旁的店鋪全部是仿宋建築,主要出售土特產品、工藝美術品和書畫。
相國寺:位於開封市自由路西段,寺內建有碑樓、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寶殿)、八寶琉璃殿、藏經殿。寺前院東建有鍾樓,鍾樓內的巨鍾高約4米,重逾萬斤,鑄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據說,每當清秋霜天時擊撞此鍾,其聲傳得最遠,故「相國霜鍾」聞名遐邇,成為開封八景之一。
【 南陽 】
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位於南陽市區西卧龍崗上,是紀念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祠宇。
始建於魏晉時期。明弦治規模最大, 現武侯祠佔地185畝,明清建築155間,歷代題記、碑刻 400餘通,另有大量匾額楹聯。位於中軸線的建築有石 牌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草廬、寧遠樓,兩側有 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龍洞、伴月台、躬 耕亭等。其它有三顧祠、卧龍湖、龍角塔、漢碑亭、道 房院、讀書台、卧龍書院等。武候祠古柏森森,修竹映襯,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是一座集名人名勝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寶庫
醫聖祠
醫聖祠位於南陽市老城區東約1公里溫涼河畔。門前有石橋名七孔橋,舊稱仁濟橋。醫聖祠是紀念我國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的祠宇。它是以張仲景墓為中心的一處群體建築。墓丘高5米,周長60米,其上築亭。墓前樹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石碑l通,高3米上正書「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先生之墓」。墓亭之南為醫聖祠山門,有三門並列成「山」字形,各門砌作拱券形。墓亭之北為中殿,最北為正殿,正殿左右兩廡各3間,各殿及兩廡均為硬式建築。正殿有張仲景塑像,兩廡中供奉古代十大名醫。院內有古柏兩株,凌霄花攀繞其上。正殿西側院為醫林會館舊址,是醫者研討醫術的場所
寶天曼
寶天曼漂流位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寶天曼旅遊風景區內。漂流河全長12公里,歷時2小時左右,兩岸群山環繞,原始生態保存完好,綿延起伏的青山以及茂密的原始森林如詩如畫,似夢似幻,河水時而湍急令您驚心動魄,時而如鏡讓您心曠神怡。 一路上「將軍嶺」帶您走進童話般的神秘世界「奇石灘」讓您隨心所欲地挑選上帝賜予您的禮物;「沙灘浴場「讓您領略大自然的瑰麗;「油桃基地」可以讓您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於清代,佔地2萬多平方米,廳堂房舍280餘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洛陽 】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時期,至隋唐又有大量的營造。石窟密布在長達1公里的兩岸的崖壁上,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二千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多塊,造像十萬多尊,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合稱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2000年11月30日,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20公里處,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營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尊其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寺內珍貴文物眾多,每年歲末(12月31日)在此舉行儀式撞鍾祈福,為洛陽八景之一。
杜康仙庄:位於洛陽東 南50公里杜康村,杜康仙庄有16個酒文化自然景觀和22個酒文化人文景觀,山門是琉璃瓦的朱紅門樓,進入庄內有杜康祠,爬山碑廊,雕欄池,櫻花圓和七賢台。
關林:位於洛陽市南郊8公里處的關林鎮,鎮因關林而得名。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是一處宮殿式建築群,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傳說關羽的首級就埋葬在此冢內。
龍峪灣:位於洛陽西南160公里處的欒川縣境內。已開發了12個景區,100多個景點,是洛陽市的後花園,為欒川十大景觀之首。龍峪灣有山巍、水澈、峰奇、石怪、谷狹、洞幽、景壯、泉清的特點。
【 三門峽 】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澠池縣境內的仰韶村,於1921年首次發現,是我國保存最完好、最著名的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之一。遺址屬於母系社會時代,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鏟、骨針、骨錐等工具。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谷關鎮,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道教文化的一個聖地。在這里可以游覽函谷關、太初宮、雞鳴台、函谷碑林、古箭庫等。
【 鄭州 】
黃河游覽區:位於鄭州的西北部,以岳山為中心,景點分布在四周,有大禹像、毛主席視察黃河像、極木閣、漢霸王城、古鴻溝等。
城隍廟:位於鄭州市商城路,佔地10畝,是河南規模最大群體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在這里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
軒轅故里:軒轅即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故里位於鄭州市的南部約40公里處,現在是海內外廣大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地處中原,故稱中嶽,由太室和少室兩山組成,主峰峻極峰海拔1492米。全山共有七十二峰,同樣寺廟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說。著名的景點有少林寺、中嶽廟、法王寺、觀星台、嵩陽書院、嵩岳寺塔、漢代三闕、達摩洞等。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佔地3萬余平方米,由山門、千佛殿、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初祖庵和達摩面壁洞等主要建築組成。千佛殿內供毗盧佛銅像,因此亦叫毗盧殿,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是昔日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在少林寺西約300米處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餘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
嵩岳寺塔: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岳寺內,始建於北魏正光元年(52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塔高40米,共分15層,平面呈十二角型,塔身呈拋物線狀,塔的東、南、西、北四面設入口,可自下而上直達頂部。
中嶽廟: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幾經變遷、擴展,至清乾隆年間而大變,以北京故宮格局而建之,故有「小故宮」之稱。與故宮一樣,中嶽廟沿中軸線共有七進十一層之多,有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山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全長600餘米,面積11萬平方米。中軸線兩側還有宮院殿宇,現存明清建築近400間,由漢至清的古柏300餘株。
嵩陽書院:始建於漢代,是我國最早的私立高等學府,北宋四大書院之一,院內有兩株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柏數,漢武帝封其為「大將軍」和「二將軍」。
【 信陽 】
雞公山:坐落在豫鄂兩省交界的大別山西端的信陽市境內,距信陽市38公里,與廬山、莫干山、北戴河齊名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景區面積2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平均700多米,山上林木繁茂,奇峰怪石林立,飛瀑流泉遍布,景色宜人。
【 焦作 】
雲台山:雲台山位於修武縣以北,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之首。有各具特色的八個景區,包括三秀峰等36峰、24泉、10大洞天和5個飛瀑。溫盤峪則被譽為「盆景峽谷」。人文景觀有漢獻帝陵墓及避暑台。
⑵ 河南有什麼突出的文化旅遊地
全都是啊,你要來玩嗎?
鄭州的酒店快捷酒店100多一晚上,很多路邊都是了。
如果你是上午到鄭州,你可以考慮下午去炎黃廣場,如果你是晚上到鄭州,第二天建議你去登封或洛陽。
我是這么認為的,你去登封如果要爬山,肯定最累,如果你玩了幾天累的走不動了再爬山就更不想爬了。如果你不喜歡爬山,那麼你第一天去洛陽。
因為洛陽你主要是看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還有國家牡丹園(現在來是室內,4月來是室外)。牡丹園和白馬寺都不累,龍門石窟是依山而建的,年輕人沒什麼,老人估計走一半就累了,由於樓梯上上下下的。
如果你時間短,洛陽就1天,可以看完。如果你時間長,又喜歡散心,那麼洛陽2天。龍門選1天的時間,你可以順著伊洛河玩,爬香山(香山居士的白居易那個香山),在龍門石窟對岸。住1天洛陽。
登封你爬山的話,就爬三皇寨,國家地質博物館。如果你不喜歡爬山,就看少林寺(塔林,一個地方),還有嵩陽書院。爬山的話,我建議你早點去,鄭州開車去大約1個小時。到洛陽2-3個小時的。嵩山其實不遠。這個時候,下山以後先看少林寺,然後趕去嵩陽書院。
如果你不爬山,我建議你早上去嵩陽書院,下午留在少林寺,因為少林寺下午有武術表演,早上那場不好趕,下午的比較放鬆。
開封放在倒數第2天,如果你先去廣場,如果你沒去廣場,開封放在去廣場前的這一天。這里開封你早上先去相國寺,相國寺的香很靈的,怎麼也是古剎。雖然商業氣息嚴重了一些,不過值得一去。相國寺對門有不少小吃,不要吃多。相國寺出來,你去開封府。
開封府是後建立的,但是到開封沒去看看開封府的話有點遺憾。開封府也是上午下午各自有一段演出,這個你可以選擇在開封府看包公斷案,也可以選擇在龍亭看上午上朝,下午是招駙馬。都是免費看的。你從開封府出來,有個黃家包子店。這里是開封有名的,比第一樓在當地要火。直接就在這吃灌湯包午飯。
下午你去龍亭(皇宮),天波楊府(楊家將一門忠烈),碑林翰園(全是書法),這3個園子是挨著的,你不用走回頭路,一口氣逛完,從翰園正門出去。楊府的話你還要回龍亭才能出來。翰園出去對門就是清明上河園。清明上河園是仿清明上河圖建造的。這後4個園子是挨著的。你看看你喜歡不喜歡了,所有園子都可以穿古代服裝照相。
清明上河園門票100還是120我忘記了,你不想去可不去,但是如果你有時間,就在這里看大型實景演出,晚上看完再回鄭州,有車的。很不錯的演出,不想看演出,不進去也罷,你也到下午了。大約6點左右,你趕去鼓樓,那裡是小吃,很多紀念品很便宜。鼓樓小吃吃完,你可以到旁邊不遠相國寺車站去坐8點的鄭開公交回鄭州,鄭開公交7元一個人。開封市區景點間都不超過6元路費的。
開封的一天就是這樣安排的,如果你想2天的話,那麼第一天去下鐵塔,也很值得一看。第2天一天清明上河園也不錯。
最後回到鄭州,如果你第一天去了廣場,那麼你這天購物就行了。如果你第一天沒去,這里你早上去。我們鄭州人管那裡叫黃河風景名聲游覽區,又叫邙山。那裡你早上去,先去看哺育像,然後可以看毛主席登臨黃河處。從這里你回到哺育像,這2處都有姓名作詩,手指作畫的,大約20元一位。你把老人或者懶人留在這里休息。你自己去爬上極目閣,邙山最高的地方,去轉轉,往返30分鍾到1個小時,看你體能了。然後你們做纜車去大禹治水像,可以纜車再回到這里。也可以步行下山。上午轉這么多地方你估計8點就要去。
然後你到黃河灘去吃黃河大鯉魚。這里的風味不錯,還有野兔和白灼蝦。你們朋友年輕人多的話還可以喝酒。最後回到炎黃廣場,你們還有體力就爬始祖山,沒體力就不用爬。你們上拜祭台看就行了。
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象棋上那個楚河漢界的地方看看,沒興趣一般都沒去。還有個氣墊船,可以坐到黃河中間去,下來在沙地玩。
回到市區購買的東西,二七塔,紀念二七大罷工,你可以上,也可以不上,曾經鄭州最高的建築。現在數不著了。呵呵,周圍商場太多。每個商場都有地下超市,有土特產專區。
你可以買香煙紅旗渠,好想你棗片(原味、西洋參、阿膠這3個口味的好吃,新穎的話買煙盒包裝的很漂亮,大約80一提),開封油炸花生和花生糕。少林寺十八羅漢餅(老婆餅差不多)貢酥(核桃口味比花生的好吃,由於你要買花生糕,建議你買核桃味道的)、少林寺禪餅等等。喜歡鹹的有武陟油茶(原味,最便宜那個,越貴越不好喝),還有喜歡辣的逍遙鎮胡辣湯。
我玩十年網路游戲了,鄭州在全國屬於中原地帶,所以南來北往的朋友多,我年年招待好多人的。大家都認為我都可以去兼職做導遊了,呵呵。不過我是喜歡熱愛這個,像大家介紹我的家鄉,純愛好。有什麼不懂的你也可以問我們團隊,我們大家都很熱情的。
如果你還有時間,還可以去焦作的雲台山,也是1天,有亞洲落差第2大的瀑布,不過必須雨季才有水,這里山路是沿溪而上的,夏天去玩的很不錯的。也有很多好地方了,不過比如白雲山什麼的離鄭州就遠了。
祝你在河南旅途愉快。
⑶ 河南省佛教旅遊資源的特點
河南佛教寺院旅遊資源持續開發新探
宗教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佛教寺院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在經濟與文化相互整合的時代背景下,佛教寺院文化與旅遊經濟走向聯合。目前圍繞著佛教寺院所展開的旅遊項目在所有的旅遊活動中占據了一定的位置,佛教寺院旅遊資源的利用在區域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位於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既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又是以炎黃文化、黃河文化、河洛文化、殷商文化以及漢、唐、宋文化為標志的中原文化精華薈萃之地。深厚的文化積淀鑄造了優秀的文化旅遊資源,其中就包括了豐富的佛教寺院旅遊資源。作為「中部崛起」的主要省份之一,河南省又擁有開展佛教寺院旅遊活動的優越環境和難得機遇。「旅遊立省」戰略的積極實施,各項旅遊優惠政策的相繼出台,河南宗教專項旅遊日益凸顯,佛教寺院旅遊佔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對河南宗教類旅遊的研究多停留在項目策劃的階段,以及某個單體寺院的開發上,沒有涉及河南省區域佛教寺院旅遊資源的開發理論上的指導。
論文通過文獻與調研資料的搜集,結合史書,在增長極理論的指導下,全面分析了河南省佛教寺院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分布狀況,特點價值等,對開發背景、資源狀況、市場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河南佛教寺院旅遊資源持續開發的增長極,然後通過對增長極的培育,使其內部潛力釋放,再結合增長極外部的空間協作,支撐體系、營銷體系的支撐,提出了少林寺可以作為河南省佛教寺院旅遊資源乃至整個河南旅遊持續開發的增長極,並針對其開發現狀提出分層次開發模式;最後本文以少林寺為例,在對其可作為河南佛教寺院旅遊資源利用中的增長極這一前提進行肯定的基礎上,探討了實現少林寺佛教寺院旅遊資源持續開發利用的具體途徑。
文章得出結論是:佛教寺院旅遊可以作為河南旅遊持續開發的增長極日益凸顯;河南佛教寺院旅遊的開發是個系列的過程,需要系列的開發措施。
⑷ 河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思考
我也不知道你的論點具體是什麼,八成你還沒拿定主意吧~我這篇是以龍門石窟為切入點探討保護與開發的(當然文中還有其他案例),你可以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要寫畢業論文的話,內容請自己增加!你零分的懸賞分,我還幫你寫這么多字已經很仁義了,我從沒見過這么小氣的,還說自己是快要畢業的人了!!!!!!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
——論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結合點
內容提要:
世界遺產的稱號,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用以吸引遊客的吸鐵石,尤其是財政貧瘠的地區,更是把遺產地視為生金產銀的「聚寶盆」。但因此也產生了如何在保護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點的難題。事實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訴求已經超越了對遺產地進行有效保護的需要。中國遺產地在保護與開發間搖擺的現實,已經或者將要使中國陷入窘境。
關鍵詞:開發,保護,世界遺產
引論:
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大談旅遊開發而極少談及保護;龍門石窟管理局在編400多人中從事文物保護的僅有6人;龍門石窟一年的旅遊門票收入達到5000萬元,但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足10萬元;在核心保護區內,居然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豪華賓館……這些事實說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既承受著風化、水蝕等自然危害的困擾,還遭受到另一種獨特的人為破壞力量的侵蝕,這種力量來自於當地政府「開發大於保護」的政策思路。那麼,對於龍門石窟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到底孰輕孰重?
不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世界遺產就只能成為世界遺憾。本文將從洛陽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出發,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設想與建議,以期對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正文:
今年11月13日, 「印象•河南2008省外媒體中原行」的記者來到美麗的花都洛陽,並參觀了著名的龍門石窟景區。很多記者是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一路上都在驚嘆石窟佛像雕刻的精美。
11月24日,由自治區文化廳和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委員會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南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名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科技考古、大型遺址與考古現場保護、館藏各種材質文物保護、博物館環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進行了學術交流。部分代表對科學分析在錢幣上的應用、龍門石窟日常維護中的封縫技術和廣西古代銅鼓合金成分及金屬材質研究等課題進行主題發言。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自古就是險要關卡,交通要沖,是兵家必奪之地。而又為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恰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石窟、10萬余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其規模大,藝術品位高,成為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簇奇艷。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曾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朝年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如此文化奇葩,自然要好好保護呢?然而「一定要圍繞XX做好旅遊業這篇大文章。」相信這樣的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國內世界遺產地的各級官員們,最希望的或許就是利用好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招攬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為所在地帶來大把大把的鈔票,來者當然多多益善。龍門石窟正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風化、水蝕、生物等病害始終困擾著這座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窟,保護龍門石窟更加刻不容緩。
據廣西日報稱,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國內考古文物保護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出版論文集《文物保護研究新論》,收錄論文76篇,加強了全國有關文物單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交流與聯系,是該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此次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將對我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話雖如此,但結果如何,還待蓋棺定論。眼下,先撕開這些華麗的外表,更多地了解龍門石窟: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洛陽龍門西山驚現27套神秘別墅!」(見附圖)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之後,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市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盲點:
別墅區位於洛陽市郭寨村,村民郭興高告訴記者:「這片房子是我弟弟郭君高和他的一個朋友投資的。我弟弟長年在北京做生意,他想把北京風景名勝區附近的休閑度假旅遊模式引入俺村。這片地一共20多畝,屬山坡地,符合退耕還林的條件。村裡把這片地從村民手中收過來後,租給我們。我們對村民的補償也已經到位,一畝地4.5萬元。這個休閑度假村包括餐飲和住宿,現在建的別墅,全是度假村的客房。」
西山是石窟較為集中的區域,精美絕倫的盧舍那大佛就在西山。但據當地村民表示,他們從不知道這塊地在保護區范圍內。
郭寨村原屬伊川縣,2008年5月,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但至今,洛陽市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尚未正式成立運轉,相關的移交工作也沒有進行。調查組成員、洛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楊曉陽表示:「從目前看,這里未建設任何垃圾、廢水、廢物的處理措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肯定會對石窟保護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堅決叫停了這一工程。而且,至今投資方和政府相關部門均未拿出相關手續,所以這片建築可以定性為違章建築。」
我認為,行政區劃調整是客觀存在,但卻不是相關部門推卸責任的理由。27套別墅從動工到主體完工,政府監控出現空白,相關單位要承擔責任。現在,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相信這一次一定會追究失職單位和相關責任人。
2008年12月11日,迫於各方壓力,郭興高和弟弟郭君高開始安排工人拆除龍翔山莊的圍牆。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李培松12月11日向記者表示「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是違法的。」「目前,世界遺產保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緩沖地帶等『模糊地區』。」李培松還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任何一處世界遺產地在申遺時,都要作核心保護區、控制和緩沖地帶的保護規劃,以保護遺產地的整體風貌景觀。世界遺產的緩沖地帶不是不可以搞建設,但是建設項目一定要經過地方和國家文物部門批准。龍門石窟在建的這批別墅,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一無所知,肯定沒有履行報批手續。」「當然,河南洛陽此次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已經叫停工程,正在解決問題。」
官方的發言我們暫且不追,我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資料,將龍門石窟在保護和開發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3點:
1.技術落後,經費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早在2004年,就有兩個國際合作保護項目曾在龍門石窟開展。我國有關部門為此項目先後投入900萬元人民幣作為配套資金,意方則投入144 萬歐元作為設備購置、培訓、獎學金等方面的經費,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但實際上,這樣的國際合作保護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著名文物保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陸壽林說:「做項目不能一切都從零開始,龍門石窟研究所在過去40多年的保護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眾多諸如灌漿加固、清洗油煙等世界先進的石窟保護技術方法,這些成功經驗在項目中應該得到總結和吸納。」陸壽林還說,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最大的目的就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方法。既然有些方面我們領先了,再重復去做,一來浪費時間,二來浪費有限的人力和資金。一位龍門石窟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目前這兩項國際合作項目加起來也只是在解決4個洞窟的問題,相比龍門石窟2300個洞窟來說這只是鳳毛麟角,但如今嚴峻的石窟保護問題都被這些華麗的國際合作項目掩蓋了。」
這次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義大利石窟保護專家VaKalis.NiKos 認為,龍門石窟除了大洞窟,更多的被長期忽視的小洞窟風化和剝蝕也非常嚴重,小洞窟也是龍門石窟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次中意現場保護修復培訓只能幫助龍門石窟解決極小的問題,大量急需開展的搶救工作還是要靠龍門石窟自己去解決和完成。
2.公眾自覺保護意識差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杜越說,世界遺產不僅是我們從祖先手中繼承的稀世珍寶,更是我們從子孫後代手中暫借來的後世財富。保護好遺產是我們上對祖先,下對後代的光榮而艱巨的責任。 然而,看看我們這些後代都做了些什麼吧:
景區內,遊客素質不高,亂拋垃圾、亂刻畫現象屢見不鮮,嚴重破壞了景區環境;滾滾人流給龍門石窟帶來了巨大壓力,特別是黃金周期間, 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第一,開發其次」,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世界遺產的名頭確實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據最新數據,河南僅去年一年旅遊接待量已突破1.7億人次;今年「五一」黃金周5月2日,洛陽龍門石窟共接待遊客3.1萬人……人流量增加無疑給景區帶來經濟收益,但同時對遺產地帶來一定的破壞
雖然我們也希望,世界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能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但值得強調的是,申遺項目不是唐僧肉,人人都爭著搶著要一塊,更不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該是塊寶玉,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保護,甚至不惜經濟代價。
3. 重開發、輕保護
a. 行政管理保護體制不健全缺少針對性法律法規
事實上,洛陽市政府自然也知道,保護重於開發,雖未制定出針對性法規,但《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一部擦邊球的法規)已多次提到開發應遵循石窟原貌,應合理規劃實施。洛陽市政府還曾宣稱:「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平衡點。」然而如此種種都只限於公關。
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共出席了來自國內外的160多名石窟研究保護專家。一位與會者說,讓他不可理解的是,作為龍門石窟管理局的一位主要領導,在會議上卻僅僅是圍繞著怎樣開發龍門石窟的旅遊資源長篇大論,對於如何保護卻極少涉及。而洛陽市委一位主要領導除了大談旅遊開發,更隻字不提保護。「開發重於保護,領導的發言多少反映了龍門石窟近年來的發展思路。」這位與會者直言。
據龍門石窟管理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管理局在編400 多人,而從事石窟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卻只有6 人。「兩年來,龍門石窟管理局已新進人員20多名,而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竟然沒招過一個。」龍門石窟文物研究院保護中心一位人士透露,龍門石窟目前年門票收入已達到了5000萬元,但每年真正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卻還不到10萬元。這位人員還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國家文物局1999年為保護修復龍門石窟撥專款30萬元,河南省文物局要求省古建研究所負責維修工程,而該所因缺乏技術人員根本無實施條件,至今這筆專款還留在河南省文物局不能使用。
b.商業化痕跡日漸明顯,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西山別墅群外,這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從屬於龍門石窟管理局,坐落在龍門石窟「核心保護區」的東方賓館。僅修建東山賓館,龍門石窟管理局貸款金額已達上億元。
站在龍門石窟的西山向東山望去,清晰可見兩處建築群:一處是唐代的香山寺,另一處就是東山賓館。按照龍門石窟景區圖的標志,東山賓館所處位置在世界文化遺產圈劃的核心保護區內。如此嚴重違反《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的建築物,從2002年開業至今,生意興隆,政府自然也沒有要拆的打算!
這座與香山寺和白園(白居易墓地)僅一牆之隔的東山賓館,於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半年後,破土動工。佔地500畝,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一塊刻有「景區核心保護區」的石碑與賓館區內的豪華別墅近在咫尺。遊客如想連線游覽,必須要穿過賓館區。
世界遺產核心區是否可以建賓館,建多大規模?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巨大的經濟利益仍然驅使遺產地所在的地方政府作出一些殺雞取卵的決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曾說,如果龍門石窟違規改建情況屬實,世界遺產中心將會派專家組進行反映性調查。針對這個問題,河南省文物局就東山賓館問題出示的一份情況說明,大意是:東山賓館原為一處康復中心,申遺中已納入改建計劃,現在賓館面積已由原來佔地6000多平方米縮減到5000多平方米,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按東山賓館宣傳冊上佔地面積500畝的介紹,已超出《說明》中所提到的5000平方米的60多倍。龍門當地居民也反映,「現在的東山賓館比原來的康復中心擴大了很多」。
龍門石窟為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99年起,洛陽市花費2億元對景區內不利於文物保護、危害石窟安全、影響景觀的建築和設施進行了清理和拆除。其中,投資2000多萬元的人造景觀「中華龍宮」被炸平。「龍門石窟景區已為歷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山賓館千萬不要重蹈中華龍宮的覆轍。」一位石窟保護學者不無擔憂地說。
此外,隨著經濟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一些目前非世界遺產但可在未來申報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遭到侵蝕、削弱,甚至已被外來文化代替,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如今,在龍門石窟的附近,我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北魏時期的石窟——西沃石窟,為搬遷,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塊,據官方宣稱,經修復建設,神秘的西沃石窟已經具備了與廣大遊客見面的條件。但我仍然擔憂,過多的修復開發,西沃石窟會否成為下一個龍門石窟呢?
於此,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其它世界遺產的情況,中國的其它世界遺產,絕大多數已成為旅遊景點,為中國和世界所知,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大量遊人,這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過分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潛力,又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敦煌莫高窟壁畫,因旅遊人數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畫氧化。張家界景區因為濫建房屋,遊人過多,導致植被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泰山景區因增加觀光纜車方面引起諸多爭議……在《中國世界遺產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列舉了中國虐待世界遺產的十大酷刑,分別是:泰山的殺雞取卵及多此一舉,明孝陵畫龍取睛,都江堰的畫蛇添足,武陵源風景區的自甘墮落,孔廟的簡單粗暴,北京周口店放任自流,樂山大佛的東施效顰,故宮的旁敲側擊,秦始皇陵的心口一刀。此外,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平遙古城牆。這個已有六百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這一事實不禁引發人們的深深擔憂:這六百年的古城牆未來是否會在我們面前一段段地塌落,最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
有專家指出,龍門石窟面臨的問題是我國不少世界遺產地遭遇的一個縮影。如何吸取教訓,避免我國世界遺產地走向困境和沒落,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從上述例子及龍門石窟的問題剖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龍門石窟開發與保護兩者沖突如此尖銳的根源所在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極端不平衡!而其中,以經濟價值取代文化價值正是這種極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更深入淺顯地說,就是人們只會嘴上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但腦子里想的卻是「金錢」大過「文化」。最近,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和整理,我還發現,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提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技術與理念,但在國內,這種借鑒很多時候從一開始就是以發展旅遊業,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於是「保護」成了變相的「開發」,因而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在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共同編著的《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提出,很多文化遺產因為不能很好的創利,導致保護資金不足。於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朱陸平翻譯的同名著作中就大大誇大了開發的重要性,書內涉及到的管理也著重體現開發大於保護的思想,且大大弱化了一旦保護與開發出現沖突時帶來的嚴重後果。這類著作的流行也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部分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者們。或者也可以這么說,這類著作之所以能夠流行,也是「投其(管理者)所好」罷了。這點從管理上的「三權」混淆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當然,保護和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資源間的沖突並非無法解決,國內外也確實是有值得借鑒例子可供參考的:
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武夷山等世界遺產,都比較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在開發保護中不斷豐富世界遺產內涵,獲得了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做好功能分區,旅遊和保護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地發展。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遊客在這里就是享受文物本身;保護范圍以外,則可以搞各種旅遊服務。
再有西方人的立法: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再比如像巴西的黑金城自1980年被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為了保持城市的建築風格,根據該市保護文物古跡的規定,城中沒有修建高大的旅館和購物中心,一切都保持著典雅古樸的風格。城中的小路全部用石塊鋪成,至今市內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漫步在黑金城內,人們自然想起17世紀的巴西,想像那個繁榮昌盛的採金年代。時代變遷,現代化之風似乎沒有吹到這里,致使這里依然保持著建城之初的風格。據介紹,良好的保護為黑金城帶來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在利用世界遺產、充分開發其經濟價值的同時,巴西各級政府在保護遺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環保教育在巴西比較普遍,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比較強。巴西人很小就知道一個香煙過濾嘴、一個塑料袋、一個易拉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腐爛,亂扔這些垃圾會對環境造成何種危害。這不僅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福了子孫後代,而且也對保護世界遺產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潘塔納爾沼澤地游覽,不管是乘車還是坐船,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巴西人亂扔煙頭、空飲料瓶等,人們都自覺地將廢棄物放到垃圾桶里。
巴西人對各種野生禽類保護有加,凡旅遊結束、即將離開的遊客都要經過檢查,主要檢查對象是野生小動物和禽類。熱情好客的巴西人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到各自然保護區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但遇到偷獵、走私動物和禽類者也毫不客氣,除全部沒收外,還要處以高額罰款。
綜上所述,切實加強世界遺產的科學保護與有效開發,我認為應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發展理念。既要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世界遺產地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又要學習和借鑒各國各地區的先進做法,確立科學發展的理念。(當然,要保護世界遺產除了要遵守國際上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基本准則外,還必須從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世界遺產地居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出發,而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目前最重大和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必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遺產保護法》,將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真正納入法治軌道。從而全面提升遊客素質,加大控制客流量。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像日本那樣,把保護世界遺產提升到全民運動。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當前而言,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通過公眾呼聲和社會輿論來平衡保護與開發也是可行的,比如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圓明園防滲工程」。
其次,採取有效措施。
就龍門石窟而言,除制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龍門石窟管理條例》外,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 重組「龍門石窟管理局」,其下各部門清楚劃分為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組織部,政法委,統戰部。鑒於以往管理體制的迷失,此次必須重新確立「保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施分級管理(除上述各部門外在世界遺產辦公室下面又可細分為宣傳部,文化處等,對不符合要求的人事及時調整處理。)與時俱進地管理,以保護自然、弘揚文化為前提,充實其文化內涵,提升其環境友好品位,建立保護與開發並重、開發服從保護的工作機制。讓管理局真正成為「文化遺產的守門人」,最終以龍門石窟的獨特性去補充和豐富世界遺產事業,達到世界遺產的開發與保護並舉!
2.對遺產地現有的建設項目進行依次清理,該地區及外圍保護區將不再審批新的建設項目,做好功能分區,規定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等。避免再次出現類東方賓館和別墅群事件。
3.繼續加強對外交流,爭取國內外組織的支持與合。雖然之前的合作並非十分成功,但仍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人才,並加大國內外組織的合作,以期對龍門石窟進行更全面有利的保護。
最後,完善科學模式。要在科學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在有效措施的推動下,逐步形成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相互促進、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交相輝映、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兼顧的模式,為世界遺產的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旅遊文化學》謝元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
《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宋曉蓮 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1
《世界遺產的終結》國家地理雜志200811
《世界遺產精神》劉紅嬰 華夏出版社200601
《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洛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90530
《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著 朱陸平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0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http://travel.sohu.com/s2006/sjycbh/
《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對決》http://www.hnta.cn 2004-10-8
《世界遺產組稿:巴西開發和保護世界遺產並舉》殷永建/新華網里約熱內盧7月2日電
《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邕舉行》蔣林/廣西日報2008年11月27日
《國家文物局: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違法》人民日報20081212
《保護第一 開發其次》米華/今晚報2008-9-20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開發,結合點在哪裡》張振勝
附圖 (龍門石窟處別墅群示意圖)
⑸ 河南老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南老子文化旅遊復發制展有限公司是2016-01-25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鹿邑縣太清宮鎮紫氣大道東段(曲仁里溫泉度假中心)。
河南老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1628MA3X6XTN84,企業法人黃蘭成,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河南老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旅遊景點開發、建設、經營及配套設施服務;園林規劃、設計及施工;景區游覽服務;旅遊線路策劃;文化產品開發、銷售;預包裝食品、農副產品、工藝品銷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河南老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