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桐梓旅遊業

桐梓旅遊業

發布時間: 2020-12-10 21:51:54

㈠ 桐梓縣有哪些旅遊地方名字

桐梓縣主要景點有涼風埡省級森林公園、新站花壩、馬鬃苗族風情、環縣回城風景區、官倉釣魚台、九壩黃答河溝、柏箐自然保護區、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堯龍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館、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國海軍學校、周公館系列、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岩灰洞、西湖、婁山關等。

㈡ 桐梓縣哪些地方好耍

桐梓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文物古跡岩灰洞古人類遺址、馬鞍山洞內古文化遺址、唐代夜郎容古縣城遺址、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愛國將領張學良幽禁地小西湖、貴州最早的水力發電廠,自然景觀方面有羊磴河峽谷漂流、水銀河風景區、月亮河風景區、柏箐黃蓮自然保護區等,鄉村旅遊方興未艾,交通便捷,配套設施完善,是不可多得的休閑、避暑、度假勝地。
境內特產豐富,農產品方面有團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風干玉米仁(陰苞谷)、魔芋乾等,林產品方面有方竹筍、油桐、烏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牧產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豬、松花皮蛋、牛肉乾等,中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雲木香、蕨菜等。

㈢ 請問貴州桐梓有哪些著名景點

桐梓縣主要景點有涼風埡森林公園、馬鬃苗族風情、環縣城風景區、官倉版釣魚台、九壩黃河溝、柏箐自權然保護區、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堯龍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館、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國海軍學校、周公館系列、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岩灰洞、西湖、婁山關等。

㈣ 貴州桐梓縣經濟概述

桐梓縣長期以傳統的自然經濟、農業經濟為主,商貿及手工業間有發展。
清代
清代乾隆、道光、同治之際,桐梓縣養蠶、繅絲、織綢業甚旺,促進了商貿的發展。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遠路客商往來貿易,「時載繭來,貨綢去,通計歲入不下數十萬金」。縣內有「洪順」、「國禎」、「興順」等十大商號相繼興起。縣產雙絲綢名「桐綢」,行銷築、渝、漢、滬各地。在漢口、上海、蘇州均設有經營「桐綢」的「同心號」。道光年間,桐梓商人在巴渝(今重慶)設「綢幫公所」。鴨塘、松坎亦曾設立「絲行」。後以產品作偽及養蠶頻年失敗,業遂衰落。

桐梓縣風光(25張)
桐梓以地處川黔交通要道,自清代迄民國中期,由綦岸供黔的川鹽,經松坎和羊磴水陸兩線入境,輻射遵義、貴陽、正安、黃平、甕安等地。松坎尤為川鹽入境後的重要集散地,「水陸交通,舟楫往來,如鱗如櫛」。川、陝商人,在松坎開設「恆昌裕」、「天全美」等鹽商大號6家,松坎至清水溪一帶,設鹽倉進行中轉運銷。本縣及縣外部分銷鹽地所產土特產品和所需部分日用品,亦多經兩線出入,沿線商旅往還活躍,常年過夫川流不息,致商業、服務業均頗繁榮。咸豐八年(1858年),松坎抽川鹽過境捐稅,「每包抽銀三錢,得銀數萬」,顯現當時縣境商旅經營之一斑。
晚清
及民國初中期,煉鐵、採煤、造紙、日用陶瓷、紡紗織布、鑄鍋、鏵、煉焦炭等業也日益興盛。川商亦入境投資設廠,經營鐵和煤焦冶煉。縣北興隆區盛產焦炭,「運瀘、渝銷汽船、工廠」;土紙(稱火紙)亦廣銷川地。縣人周西成主黔期間,厲行實業。桐梓有識之士,在民國17、18年間,集資2萬多元,先後興辦「興黔麻棉公司」、「平民工廠」、「啟明電燈公司」,所產棉紗、布匹,「出品甚佳,不亞舶來」。麻棉公司後因故停辦。繼之,平民工廠因故亦停。確為桐梓興辦實業之先河。
30年代,川黔公路貫通,加以抗戰軍興,國民政府內遷重慶,滇、黔、川成為大後方;縣城位於川黔、滇緬國際通道線上,並處於重慶到貴陽中點。省外軍工、學校、醫療等單位相繼遷駐桐梓,專署機關及省屬一些派出機構也曾先後建在縣境,因之,戶口日繁,商旅日增,公路沿線市場空前活躍。民國31年,縣城從事商業的各同業公會會員達2880人,占縣城總人口的19.3%。工業生產,除遷入和新建的國有軍工機械、水力發電等現代工業外,酒精、卷煙、臘味、調味等加工、釀造產業,亦隨之興起。後以抗戰結束,內遷單位撤走,內戰爆發,貨幣大幅貶值,物價飛漲,市場日漸冷落。
民國
民國37年末,全縣商業不到1000戶。但軍工生產留下的水電能源工業,卻引動了電石(解放初發展為冶煉錳鐵)、造紙等私營工業在是年先後發展起來。貴州的第一爐電石、第一爐碳素錳鐵、全國第一爐中低碳錳鐵,均產在桐梓。
解放後
全縣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郵電、建築業等國民經濟建設的主體,大體經過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50-1957年。經過三年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扶持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創立全民、集體的工商企業和金融業,組織城鄉物資交流,迅速克服了民國政府統治時期遺留的經濟衰落、通貨膨脹的困難局面。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為中心,全縣國民經濟增長迅速。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5560萬元,比1952年增長52.78%,比1950年增長87.3%。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94萬元,比1952年增長1.61倍,比1950年增長2.25倍。
第二階段
1958-1965年。初期受「大躍進」影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財政赤字,市場崩潰,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大部分工業被迫下馬。196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分別比1957年下降22.2%和5.02%。1963-1965年,經過三年調整時期,全縣國民經濟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分別比1962年增長36.1%和76%,比1957年增長5.9%和67.5%。
第三階段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全縣國民經濟長期維持在1965年水平,無大發展。
第四階段
1977-1997年。特別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推行經濟改革開放,全縣國民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分別1975年增長1.46倍和1.24倍。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走「農業穩縣、工業富縣、流通活縣、科技興縣」的經濟發展路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全縣經濟持續增長。199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4908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1268萬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97.73%和83.5%。1992年,提出「強化基礎(農業),轉動軸心(城鎮建設開發)、展開兩翼(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轉變政府職能)、加速騰飛」的「四大塊改革」思路,以城鎮建設、烤煙生產、鄉鎮企業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1997年,全縣生產總值128139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128元。
第五階段
1998-至今。1998年開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出台了關閉「五小企業」等一系列新的產業政策,縣域經濟在初期受影響較大,一度處於低谷狀態。面對嚴峻的形勢,全縣及時調整發展思路,依託資源、交通等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先後引進了偉明電解鋁廠、撫天電石廠、愛東電石廠、泥塘電站、灣塘電站,實施煤炭關井壓產,提高煤炭產能,對水泥企業實施技改,通過多年的努力,全縣經濟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從農業大縣轉變為工業強縣,縣域經濟發展主要由工業經濟支撐,逐步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軌道。
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5.4億元,比2002年增長51.6%,年均增長1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2466元上升到3770元。市列經濟強縣創建工作扎實推進。預計2006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0億元,比2002年增長7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5億元,比2002年增加7.5億元,人均存款達到2300元;預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億元,比2002年增長72%。
2006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2億元,比2002年增長140%,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3000萬元以上;預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3億元,比2002年增長76.7%,年均增長1200萬元,躋身全市7個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大縣行列。預計完成煤焦稅費和價調基金1億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增長2000萬元;預計完成畜牧稅費650萬元,比2002年增長23.6%。實行財政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改革和鄉鎮零戶統管,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重點保障了幹部職工工資和必要支出,累計償還債務1億元。
2006年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3.28億元,是2002年的5.6倍,工業對經濟社會和財政的貢獻能力逐年增強。一是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引進資金10多億元,建成愛東電石廠、撫天電石廠、大興復合肥廠、官塘電站等一批規模工業,工業經濟總量成倍增長。[1]
全縣生產總值329029萬元,是1997年2.57倍。其中第一產業99061萬元,第二產業106118萬元,第三產業12385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為30.1:32.3:37.6。全縣人均生產總值4901元。
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7.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6122萬元,增長6.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25144萬元,增長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48737萬元,增長16.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0%,比上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8%,上升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2%,與2007年持平。全縣人均生產總值5489元,比上年增長10.9%。
全縣生產總值62.77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2387萬元,增長2.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2606萬元,增長36.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78105萬元,比上年增長42.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62713萬元,增長16.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5%,比上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6%,上升4.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9%,比上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2146元,比上年增長21.6%。

㈤ 桐梓·興茂國際旅遊度假區在哪裡

興茂旅遊,秉承國策。應「文化、旅遊、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發展需要,堅持 「養生度假,寓教於樂」的品牌定位,擇址渝黔交界,貴州北部的桐梓縣九壩鎮,打造桐梓•興茂國際旅遊度假區,將高山養生、休閑度假賦予忙碌的都市生活。項目總佔地8600畝(建築用地5700畝,總建築面積約500萬㎡),總投資160億,由百強房企興茂集團傾力打造。其中一期佔地1484畝,投資金額50億,預計2018年7月面世。

交通便利,悅享雙城休閑生活

桐梓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項目距重慶主城約180公里,自駕僅需兩小時。

重慶西出發,45分鍾高鐵直抵桐梓東站,項目距桐梓東站約30公里,僅半小時車程,用上下班的功夫即可切換冰火兩重天的雙城休閑模式。

人文生態,避暑勝地

項目所處區域自然資源優越,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間盆地、岩溶、石峰、飛瀑、峽谷,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境內人文歷史厚重,紅軍四渡赤水,在這里留下了紅色革命的火種;春看花海起伏,夏享清涼世界,秋觀層林盡染,冬賞林海雪原,可以領略凌雲出岫的壯觀之美,亦可觀賞光怪陸離的自然雕琢,是西南地區不可多得的高山養生理想之地。

項目海拔1200-1500米,獨特的高山氣候孕育了無數綠色天然食材,擁有大片原生林海,形成天然的高山負氧離子吧。年均氣溫14.6℃,夏季最高氣溫只有24.5℃,藍天碧水,清涼舒爽,氣候宜人,是渝黔兩地不可多得的高山避暑勝地。

全齡段產品,一站式服務

依託當地獨有天然地貌和地域文化,興茂旅遊將多種業態植入項目地,為全齡段遊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的一站式服務,滿足生態旅遊、親子研學、運動休閑、健康養生、企業拓展等全方位客群需求。

度假區規劃建設有夜郎水鎮、生態科普樂園、運動文化園、研學游基地、高山康養基地五大主力業態,打造酒吧街、特色美食街、非遺文化街、金鱒(虹鱒)養殖、水上樂園、星光草原、拓展中心、遛馬道、卡丁車賽場、生態樂園、中草葯種植區、叢林探險區、CS拓展基地、民宿酒店區等,形成一個全方位、多業態的文化旅遊產業集群。

產城融合,多業並舉

項目的建成,將積極有效貫徹執行國家五大幸福產業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當地「文化、旅遊、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桐梓樹立城市文化新名片助推施力。

未來,桐梓•興茂國際旅遊度假區,必將成為渝黔地區獨具魅力的城市後花園和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承接雙城康養娛樂等多種需求,為區域乃至整個西南片區的城市休閑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㈥ 遵義桐梓有哪些旅遊景點,有什麼好玩的介紹推薦(

桐梓縣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涼風埡森林公園、新站花壩、馬鬃回苗族風情、環縣城風景區、答官倉釣魚台、九壩黃河溝、柏箐自然保護區、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堯龍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館、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國海軍學校、周公館系列、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岩灰洞、西湖、婁山關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