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貴州自然地理概況與旅遊文化

貴州自然地理概況與旅遊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2-10 20:14:39

A. 淺談旅遊活動與文化現象的關系

一、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二、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中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重點難點分析】

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命題,從內容上看涉及許多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景觀和歷史遺產,與人文社會學科有密切聯系,綜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點關注文化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理解文化景觀形成中的環境因素影響,從文化源地和文化擴散各種類型分析,解釋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動態發展,注意對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圖、分布地圖和資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斷,結合文化地理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

復習這一內容時還要注意理解下面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的擴散與擴散類型

1.要理解文化擴散的含義,在空間上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為文化空間擴散,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為文化傳承,兩者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主體是人,區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擴散,要依據擴散中人的空間移動距離。閱讀教材中文化擴散類型示意圖,加深對兩種不同類型文化擴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對擴展擴散劃分的三種類型進行比較區分,並聯系實際思考除了教材中所舉實例,還有哪些屬於這三種不同的擴散類型。

3.本節文化擴散實例分析是對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印證,學習中要對實例進行歸類,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將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擴散的形式絕對化,即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擴散可以兼有多種擴散形式;第二是將復雜的文化事物或現象簡化後,才易於確定它的擴散形式,如中國文化屬於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造紙、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為遷移擴散,而農耕技術通過少數民族傳到緬甸則屬擴展擴散。

4.學習文化擴散的形式還要明確文化擴散的作用,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的發展,眾多語言技術的普及擴散均說明文化擴散的作用。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媒體的發展,對文化擴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景觀與文化現象有何區別

區別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要素,由於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在功能性質上是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此外,有許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由於不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事物。

旅遊活動受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而日顯重要。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假日經濟」等時事熱點問題都是本單元重點關注的。而且由於旅遊景觀的多樣性將涉及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方面、旅遊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等問題,因此自然會涉及多學科綜合理解和分析闡述,具有較高的學科綜合性。旅遊活動具有動態、線路的特點,涉及區域發展、區域間差異和交通運輸聯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學科內綜合的重要素材領域。

【這部分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4.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二、掌握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的分布

1.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3.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4.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5.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安徽黃山。

【範例分析】

[例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安門廣場是一種文化景觀
B.火車不是文化景觀,但剛剛進入博物館的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是一種文化景觀
C.泰山和泰山頂上的南天門都是自然景觀而非文化景觀
D.文化景觀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都有物質表現形式

分析: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者未受人類的影響;後者是指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天安門廣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產物,屬於文化景觀;火車因為是運動的,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放進博物館,這台機車就不再作為運動的工具而使用,而作為反映人類利用自然物質要素進行改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就屬於文化景觀;泰山是自然景觀,而南天門是人類創造並附加在泰山頂上的古建築,它屬於文化景觀。

答案:C

[例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本是一個宜農宜牧的地區,滔滔黃河橫貫東西,兩岸草原、森林、農田交織,到處是青山綠水。所以黃河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兩岸富饒的大地哺育我們炎黃子孫茁壯成長。在黃河流域已經發現仰韶、龍山以及新石器時期的其他各種文化遺址1600多處。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已在這片沃土上從事過許多名垂青史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雄辯地說明,黃河流域曾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於我們的祖先不懂得生態平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耗的木材、糧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開墾地、森林砍伐、草原毀壞,年復一年,嚴重破壞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變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據不完全統計,在方圓一公里的土地上,溝道總數達30萬條以上,地面支離破碎,黃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使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

(1)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這說明文化源地的產生與_______________密切相關,按文化源地的分類,黃河流域屬於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黃河流域有著與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是農業景觀的_____________與歷史明顯不同,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主要是由於人們不懂得___________,隨著___________的不斷增長,加速____________,導致黃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嚴重,這說明文化景觀不順應____________規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並且會對_____________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黃河流域的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們都屬於____________,從屬於___________文化體系。

(5)按地區分布,黃河流域的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區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B.東部農業文化地區
C.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 D.北部草原文化地區

(6)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變化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該題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觀、文化區等眾多知識內容;考查我們聯系實際的分析、比較以及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的能力。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等黃河流經的許多地區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代在60%以上,由於人類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荒漠化面積擴大,物質文化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答案:(1)黃河橫貫東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環境 文化系統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態平衡 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毀壞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發展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
(4)文化綜合體 中華
(5)B
(6)人們改造物質文化景觀(客觀世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例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廣西、貴州、雲南後,對這一帶發育的峰林地貌作了總結:「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他還指出這「磅礴數千里」的岩溶地貌,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廣西之山的特點是「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雲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貴州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又說:雲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廣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貴州則「界於二者之間」。

B. 中國國家地理地圖的目錄

中國概況
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中國的地形
中國的近海
中國的氣候
中國的水系
北京市
華夏至尊、京畿首善
北京市全圖
北京市地形圖
北京城區圖
自然地理
現代北京
旅遊北京
奧運北京
民俗文化
天津市
九河下梢、海河要沖
天津市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天津城區圖
河北省
涿鹿之戰,胡服騎射,燕趙悲歌事未消
河北省全圖
河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石家莊市
山西省
大槐樹下尋祖先,煤炭大省展新顏
山西省全圖
山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太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內蒙古自治區全圖
內蒙古自治區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市
遼寧省
渤濤鶴舞的重工業基地
遼寧省全圖
遼寧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大連市
沈陽市
吉林省
白山松水,中華一汽
吉林省全圖
吉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春市
黑龍江省
莽莽林海、皚皚雪原:最東和最北的東北
黑龍江省全圖
黑龍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哈爾濱市
上海市
上海的風花雪月與光榮夢想
上海巾全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上海城區圖
江蘇省
畫意山水,光色瀲灧,誰不愛江南
江蘇省全圖
江蘇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京市
浙江省
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浙江省全圖
浙江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杭州市
安徽省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安徽省全圖
安徽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合肥市
福建省
鼓浪琴聲、客家土樓、三坊七巷、惠安風情
福建省全圖
福建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福州市
江西省
文章節義之邦,紅色記憶之地
江西省全圖
江西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南昌市
山東省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
山東省全圖
山東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濟南市
青島市
河南省
典藏古老中國,成就今日糧倉
河南省全圖
河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鄭州市
湖北省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湖北省全圖
湖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武漢市
湖南省
洞庭水、岳陽樓,楚人風流遍瀟湘
湖南省全圖
湖南省地形圖
自然地理
旅遊地理
民俗文化
長沙市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C. 巴蜀與楚文化旅遊區地理環境有何特徵,自然地理環境

分兩方面,利弊。自然:破壞生態系統和植被,土壤,生物,水源;有利於引起重視,從而保護環境。人文:傳統風俗的繼承,傳統文化的發揚;新興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破壞原有的風俗和文化

D. 2012高考地理旅遊地理怎麼答

旅遊地理全部知識點

高中地理選修③(旅遊地理)知識點 歸納與總結
一、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也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4、列舉實例,比較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種類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
規模 一般教大 一般較小
變化 一般比較緩慢 一般比較迅速
分布 野外較多 居民地較多
功能 生態旅遊、探險旅遊、體育旅遊、度假旅遊、健身旅遊 文化旅遊、宗教旅遊、休閑旅遊、購物旅遊、會議旅遊等
示例 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構景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 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
5、舉例說明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地域性、觀賞性與吸引性、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可創造性
二、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分布
遺產性質 遺產項目及所在省級行政區
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八達嶺--北京
長城——山海關--河北
長城——嘉峪關--甘肅 明清故宮——北京--北京
明清故宮——沈陽---遼寧

莫高窟---甘肅 平遙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 頤和園--北京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天壇---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廟--山東 大足石刻--重慶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達拉宮歷史區---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
麗江古城----雲南 龍門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寢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寢陵—明顯陵--湖北

明清皇家寢陵——清東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寢陵—盛京三陵--遼寧 雲岡石窟---山西
廬山國家公園--江西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山東 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
黃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地理位置與交通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觀欣賞
(一)旅遊景觀欣賞的方法
1.選擇觀賞位置
①距離
常見景觀欣賞位置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高大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雲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岩、安微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近觀
桂林的蘆笛岩溶洞
一線天
瀑 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尚比亞、辛巴威兩國間,贊比西河上)、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仰觀
②角度
③動態: 對於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可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常見景觀欣賞角度、動態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地 位置較高的亭台樓閣(岳陽樓一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一南昌,大觀樓一昆明)之上俯覽遠望
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灕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雲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雲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的自然景觀 錢溏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青海湖候鳥——五月;大理蝴蝶會——三月;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①做好景觀觀賞前的准備工作
②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
③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餘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雲托月的作用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牆、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遊者的想像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雲山一面城」;頤和園借四山寶塔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景觀的意境
①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A.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並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廟與塔
寺廟與塔
寺廟 塔
地理位置 位於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
人文含義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於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例 五台山寺廟 大理三塔
B.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②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

北方皇家園林 南方私家園林
建築特色 規模宏大。建築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 規模較小。建築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雲的氣候特點相輝映 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觀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①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②發揮想像——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像才能感知。
③移情與景,情景交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④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二)旅遊區的景觀特點及成因--------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1.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黃山四絕
現象 成因
奇松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 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
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雲海 「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 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2.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A.海底世界
B.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4.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後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夜景、盧浮宮外景、巴黎聖母院外景
五、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應具備交通便捷、景觀獨特、安全衛生、服務周到、環境優良、配套設置完善,能夠滿足多種消費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
①旅遊開發條件的評價②旅遊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
③旅遊空間布局與旅遊產品規劃④旅遊服務設施規劃⑤旅遊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
3.旅遊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規劃觀念新穎 ②調查分析細致 ③旅遊定位準確
④空間布局合理 ⑤內容體系完整 ⑥規劃科學可行
4.規劃中一般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遊資源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2)旅遊開發沒有形成特色。旅遊區形象不明,遊客市場及產品定位不準
(3)旅遊區空間布局不合理,中心區過多的接待設施不利於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4)景區開發建設中,城市化的特徵過於明顯,人工建設痕跡太多,對背景環境破壞嚴重。
(5)旅遊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的論證,人造景觀重復建設、內容雷同,在當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遊活動設計
1.收集旅遊地的信息
(1)收集旅遊地信息的渠道
各種新聞媒介、旅行社、導游手冊、親朋好友、有經驗的旅遊者等。
(2)應該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特色、旅遊地的時空可達性、旅遊服務設施和條件(如旅遊交通方式及工具、旅遊住宿條件、旅遊餐飲的種類和標准、導游服務、旅行費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費用等。
2.確定旅遊目的地,選擇旅遊線路
①符合自身特點 ②選擇最佳路徑
③景觀豐富多樣 ④注意勞逸結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遊安全
1.旅遊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災與爆炸、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盪、恐怖活動、旅遊者冒險造成的以外傷害、旅途迷路、其他突發性以外事故
2.旅遊活動中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加強預防與管理
做好自我防範
八、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1.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4)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2.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
(3)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
3.旅遊業促進社會進步
(1)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3)促進社區建設,改善生活環境
(4)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九、旅遊與環境
1.旅遊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遊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雜訊\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3)搞好環境評價,制定環保規劃 (4)加強生態建設,防治環境污染
(5)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環保效果

E. 尋大汶口文化遺址地理概況(氣候.地形.水文,生物.面積,人口,交通),旅遊資源(人文.自然)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編輯本段]特徵
(1)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2)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檐,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牆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檐,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制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綵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台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編輯本段]類型
關於大汶口文化的類型問題,目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類型。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個類型。現將後一種劃分的3個類型,簡介於下:
(1)大汶口類型: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類型的特點,表現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並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同性合葬墓。
(2)大墩子類型:因最初發現於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雲港二澗村等遺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兩眼處還放有石環。
(3)三里河類型:因山東膠州三里河遺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地。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並有重疊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
[編輯本段]發展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我國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的一種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東泰安、寧陽兩縣交界的大汶口、堡頭遺址,發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獨具風格的文物。以後同一類型文化的遺址和墓葬在山東和蘇北的廣大區域也不斷發現,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就已發掘的材料看,可以初步分為早、中、晚三期。
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從男女隨葬的石鏟、石斧、石錛和紡輪這兩類工具的變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家豬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種重要動產。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隨葬的豬頭和豬的下顎骨,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和各種裝飾品等。
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有兩組墓葬可以對比:一組七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根據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墓葬的發掘,對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目前有3種不同看法:
一種認為私有制已經確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鞏固,應處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階段。
另一種認為墓內隨葬品懸殊很大,並已出現文字,應是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
再一種是根據大汶口墓葬材料,認為應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
[編輯本段]社會
經濟: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 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 、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鬶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製作精緻,工藝水平很高。
居民習俗: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
墓葬: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無葬具,中、晚期出現木槨;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員間牢固血緣關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屬於父權制確立後葬俗的夫妻合葬墓。在大汶口墓地,1959年發掘墓葬 133座,時代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這里的大、中、小墓差別極大。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 、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鮮明對比,表明私有制產生,已出現貧富分化。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引起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重視。大汶口文化淵源於北辛文化(見青蓮崗文化),後繼為山東龍山文化。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
圖為紅陶器,高22.5厘米,1971年嶧山鎮野店村出土,夾砂紅陶,手工塑制。橢圓口,微外侈,喙狀流,細長頸,圓鼓腹,寬頻式把,三錐狀足。

F. 國內12月去哪旅遊最好

12月可以去長白山、海南三亞、玉龍雪山、廈門、香港等地方玩。

1、長白山

長白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景區是擁有"神山、聖水、奇林、仙果"等盛譽的旅遊勝地。長白山12月份已經正式進入寒冬,正是賞雪,玩雪的季節!冬季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壯觀景色就是霧凇!寒江雪柳,把您帶入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G.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7)貴州自然地理概況與旅遊文化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