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服務貿易出境發展狀況
『壹』 服務貿易(旅遊業)發展機遇怎樣
2017年是旅遊年,各種冰雪旅遊、特色小鎮旅遊、山地戶外游等等更是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及景點不僅帶動了國內居民的旅遊熱情,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入境旅遊,入境旅遊市場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2017年旅遊行業整體情況分析
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入出境市場平穩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旅遊總收入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4.69萬億元;2017年,旅遊總收入達到5.40萬億元,同比增長15.1%。預到2018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將達到6.17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86%,2022年旅遊總收入將達到10.37萬億元。
國內旅遊人數統計分析
2017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其中,城鎮居民36.77億人次,增長15.1%;農村居民13.24億人次,增長6.8%。縱觀2012-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數據,增長十分迅速。六年間中國國內遊客人數增加了20億人次,旅遊收入翻了一番。
在線旅遊市場穩定增長
2017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為7384.1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25.1%。
從2014年後,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的增速持續放緩,預計到2020年增速將降低到12.2%。從滲透率來看,2017年的在線旅遊滲透率達13.3%,較2016年增長了1.3個百分比。隨著在線旅遊市場用戶流量增長的穩定,在線滲透率的提高將會逐年縮小幅度。
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旅遊時代」
2018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成就時首次把旅遊相關數據寫入其中,並指出我國經濟增長已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大產業共同帶動。在推動經濟動能轉化方面,旅遊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不僅帶動航空、餐飲、酒店各行業蓬勃發展,更是對製造業形成驅動力。旅遊業已全面融入全球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之中。
2018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再次提出通過實施旅遊「三步走」戰略,到2040年實現世界旅遊強國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從粗放型旅遊大國發展成為比較集約型旅遊大國;第二步,到2030年從比較集約型旅遊大國發展成為較高集約型旅遊大國;第三步,到2040年從較高集約型旅遊大國發展成為高度集約型世界旅遊強國;再用10年,到2050年繼續全面提升我國優質旅遊發展水平。
產業融合符合發展趨勢
傳統的觀光型旅遊已經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旅遊產業由此面臨著不斷加快自身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挑戰。旅遊產業作為與眾多產業相關聯的產業,其後期帶動作用強。同樣影視產業也是一個依靠產業鏈經營最突出的產業,這個產業鏈包括圖書故事、劇作創意、影視圖像作品、設計服務、展演出版、咨詢策劃、休閑娛樂、科研教育、授權播放使用和部分肖像授權以及開發後續產品等。在電影產業急需延長產業鏈,旅遊業面臨產業升級挑戰之時,影視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模式,將電影業與旅遊業完美融合,對於突破影視產業和旅遊產業各自的發展瓶頸,實現二者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消費升級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目前,中國旅遊業處於從高速旅遊增長階段向優質旅遊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隨著政策紅利的加快釋放,中國旅遊經濟將繼續保持繁榮增長、理性發展的主基調。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旅遊消費持續進階,旅遊產業將向著內容、產品和服務的精品化、品質化轉型升級,向著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旅遊產業現代化
科學技術、文化創意、經營管理和高端人才對推動旅遊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大。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旅遊業的應用更加廣泛。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