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小鎮建設方案
① 如何建立兼具觀光旅遊與文化傳統意義的特色小鎮
這類小鎮是利用原有的生態景觀進行科學選址,深度打造,充分發掘當地旅遊資源,把山水風光與當地人文文化聯系起來,把民風民俗聯系起來,通過研究升華,使之發揚光大,讓遊客不僅觀賞了山美水美,還能享受到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如何打造旅遊類特色小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或花團錦簇,或湖光山色。一切景區的開發與挖掘都建立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避免了景區雷同化。
二、依託當地悠久的歷史資源,增加了景區的文化內涵。如埃吉桑鎮保持完好的中世紀建築,以及盧塞恩的教堂橋、文藝復興時期的老店等。
三、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通過大型節慶等增加景區吸引力。如埃吉桑小鎮當地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節慶,以及音樂小城盧塞恩的國際音樂節等。
四、濃郁的藝術氛圍。如突尼西亞的畫家、藝術家,以及波西塔諾小鎮的電影作品。
五、避免過度商業化。
對於旅遊小鎮,不僅僅是旅遊產業的集聚和融合,其所具有的特色文化魅力,也是特色小鎮的重要元素。必須注重營造生態、環保、養生、宜人的休閑文化。
② 文旅特色小鎮如何整體打造5A級景區規劃
相較於4A級景區,5A級景區不管在硬環境還是軟環境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打造5A級景區規劃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創建5A級景區的精髓。其內涵在於內部設計與外觀不片面追求豪華,更注重方便實用。
2、特色性。風貌特色化:主要強調直觀的景觀與建築。業態特色化:主要強調打破傳統方式,為遊客帶來全新體驗。產品特色化:主要強調將資源轉化成的可觀賞、消費與體驗的產品要具備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比較優勢。
3、文化性。文化特色化主要強調兩點:一是對景區整體文化程度的提升;二是對地方特色文化氛圍的營造。具體表現在四個層面:(1)心態文化層,主要指當地的一些價值觀念、審美情緒、思維方式等;(2)制度文化層,主要由各種社會規范構成;(3)行為文化層,包括民風民俗以及一些地域特色;(4)物質文化層,是在物質的生產活動中產生的,例如建築文化、當地曲藝等。
③ 如何打造文旅小鎮
文旅特色來小鎮是以文化旅遊融源合為依託,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煉為核心,以創意和再生設計為手段,對屬地特色自然、人文、產業等關聯性資源進行一體化深度整合後,以系統化的特色文化標識為指向而構建的文化、生態、生活、產業有機融合的生態型空間體系。
文旅小鎮的文化基因或者說是文化靈魂是市井文化,由此,作為小鎮,自帶市井文化的原住居民是文旅小鎮鮮活的文化載體。旅遊者是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由此才足以長久地支撐一個文旅小鎮的存在與發展。
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娛樂方式,把遊客留下來。這涉及到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夜晚消費;另一方面是淡旺季的業態分布。因此,可在分析文旅小鎮區位、資源、布局的情況下,引入夜間消費項目,如演藝、遊船、走秀、燈光秀(中藝光影秀設計製作)等內容,或是特色民俗內容,增加景區吸引力。此外,文化館、藝術館、養生館、電影院、音樂劇院、酒吧等娛樂項目,以及小鎮音樂節、國際魔術節、書畫藝術節、饕餮美食節等活動項目也能為文旅小鎮建設導流,提高小鎮業態經營收入。
④ 旅遊小鎮規劃的7個要點
1.主題化開發
突出旅遊小鎮的特色,需要主題化打造手法。用一個核心主題,體現整個小鎮的文化靈魂的主題特點,這是常規的手法,但主題文化不一定是單一主題,可以通過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題文化為重點,多元文化整合,多種文化整合延伸形成旅遊小鎮,把多元文化景觀化、建築化、娛樂化。
2.合理化布局
需求導向功能,功能導向產品。旅遊小鎮需具備觀光、休閑、住宿、商業、娛樂、生活六大主體功能,功能是小鎮用地布局以及旅遊產品設計的依據。遠景設計院指出旅遊小鎮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要圍繞著休閑活動及休閑游線展開。合理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搭建出小鎮的骨架,塑造出小鎮的形態,結合文化主題的歷史和地域特徵,形成小鎮獨特的肌理結構。
3.景區化設計
旅遊小鎮作為一個景區,有若乾的景點。景區化在小鎮裡面怎麼做?入口景觀、公園景觀、節點廣場,大型中心廣場或者集散廣場,這些都是景點。這些景點之間的關系,景點布局,游線關系,把整個小鎮構成了一個景區概念。水系、綠植、林蔭道、游步道等把景點串聯起來,整體形成一個愜意輕松的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節奏也慢了下來。而點綴其間的城市傢具如燈箱、座椅、鋪裝、廣告牌等,也應該充滿著詩情畫意。
4.休閑化業態
休閑業態聚集帶動小鎮的人氣與商氣。目前,在休閑時代大趨勢下,各種商業業態逐漸從傳統趨向休閑,從時尚用品到戶外運動裝備,從休閑餐廳到主題酒吧,從SPA美容到健身俱樂部,從休閑畫廊到數字娛樂,從旅遊服務到度假酒店……休閑已不再只是消費行為的點綴,而是成為商業業態發展的大勢所趨。
5.特色化生活
旅遊小鎮與旅遊景區的一大區別是小鎮作為一個在城鎮化體系中的區劃單位,其休閑集聚結構延伸出多維的居住結構(城鎮化人口居住、服務人群居住、度假居住等),針對性強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是對多維居住結構受眾的最大吸引力。可以通過對文化主題在小鎮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個角度的延伸,營造和展示不同的生活模式,吸引遊客並將生活方式形成新的景觀。
6.信息化管理
旅遊信息化是當前旅遊業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旅遊資源整合、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等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引發了旅遊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改變了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式。總之,技術型融合使旅遊業提高了技術含量,為旅遊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7.完善的保障體系
依託於旅遊小鎮的多樣性功能,設置旅遊小鎮的保障體系,應包括城鎮發展保障體系(戶籍、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保、環境等)、旅遊專項保障系統(發展資金保障、規劃設計保障、旅遊安全保障、醫療救援保障、營銷體系保障、資源與環境保護等)。
⑤ 旅遊小鎮如何做好文化融入
文化挖掘及注入作為小鎮建設要素,在小鎮誕生之前就已經潛移默化深入小鎮建設之骨髓了。文化特質是小鎮在洪流中勇立潮頭的鮮明船帆;其不僅決定著小鎮的建築風格、風貌,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小鎮的產業要素及業態布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規劃師指出,縱觀當下小鎮建設,無論是自發的,還是特意打造的,帶有產業特色的、地域特色的文化特質均是小鎮建設鮮明品牌及靈魂所在。這種特質文化會慢慢浸透於小鎮的生產、生活之中,譬如陝西袁家村,雖名為村,但實質上應該是一個特色小鎮,那兒有傳統的關中地區獨有的民居,有各色各樣的傳統風味小吃、傳統手工業產品——這就是產業。
有了生產者,必然帶來生活者,那麼,相應的關中民俗風情文化,自然而然的就產生聚集過來,這就是一種特有的文化,而附著於文化的生活化體驗是現代旅遊者的重要訴求。
⑥ 如何培育和創建特色小鎮
一、精心培育特色小鎮
1、遴選的基礎
一是產業有優勢。特色小鎮應是推動產業集聚、創新和升級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鎮要求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產業定位科學精準,在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和疊加效應。同時能夠吸納就業,帶來長足發展。
二是風貌有特色。特色小鎮應是融合風貌、文化、旅遊等多元要素特色發展的新載體。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將文化元素植入小鎮的風貌建設的各個方面,指引建築、街區、空間、環境等多維度的風貌建設,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風貌,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促進特色旅遊發展。
三是發展有成效。特色小鎮應是創新發展的引擎和有示範作用的排頭兵。特色小鎮自身需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能夠在短期內快見成效,成為帶動自身及周邊地區發展的引擎,同時在發展路徑、發展模式上能成為條件相似的小城鎮發展的範例。
四是動力有保障。特色小鎮應是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和吸納社會資本投資的新熱土。培育特色小鎮要選擇動力有保障的小城鎮,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務,政府為企業創業提供條件,讓小城鎮在提升社會投資效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培育的主要內容和要點
特色小鎮的創建關鍵在「產業形態、宜居環境、傳統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主導產業定位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有獨特性,注重採用新技術手段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產業優勢明顯,產品市場佔有率和產品知名度高,利潤率和裝備水平有優勢,注重研發投入。產業環境優良,有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產業增長勢頭良好且經濟社會帶動作用明顯。
產業要有基礎、有依託,產業選擇不可「空穴來風」;產業類型能完善小鎮功能,拉動小鎮發展。兼顧鎮里原有產業,提升品質。
二是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城鎮風貌和諧統一,能有效彰顯小鎮特色文化內涵。鎮區新建建築體量適宜,形式與傳統建築風貌相協調,能較好的表現本地區的建築文化特色。鎮區沿街建築的體量、色彩、材質、符號、細部協調統一。特色小鎮周邊美麗鄉村建設要保留鄉土特色和田園風光。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觀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風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時代的特徵,注重地域材質、符號的應用,避免歐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三是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獨特的民俗活動、特色餐飲、民間技藝、民間戲曲等傳統文化類型。保護好文保單位、歷史街區、傳統建築掛牌等物質文化遺存。政府支持傳承人及非遺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文化傳播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特質,宣傳途徑多樣。
特色小鎮要有文化、有內涵。要注重保護歷史、傳統文化,提升完善小鎮精神,形成小鎮的文化認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鎮區對外交通路面等級在二級以上,且情況良好。道路設施及綠化配置完善。公用設施建設水平較高,給水管網全覆蓋,且符合國家相關標准。鎮區污水管網全覆蓋,且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建成區小學建設規模、標准、配置數量達到要求,可滿足實際需求。鎮區內中心醫院、衛生院建設規模和標准達到國家相關規范要求,鎮區建有一座綜合超市,商業設施可滿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應是市場與政府相結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與原有鎮結合,不要兩層皮,考慮季節性需求變化。
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要適用、要小,切忌大規模;共建共享,滿足生活、發展需求;集約利用,符合小城鎮的特點;污水、垃圾處理做到科學合理,保護特色小鎮賴以發展的環境。
五是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有創新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符合自身發展規律。建設管理方面實現多規協調,設有專門的規劃管理機構,實現「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實現規劃管理數字化。社會管理服務水平高,建有綜合的辦事大廳,基礎行政管理適度下放。在機構人員、購買服務、財政收支、人才培養等方面有突破性創新。
二、科學創建特色小鎮
1、區別對待東、中、西不同地區的發展重點
我國東、中、西地區條件各不相同。東部地區建制鎮在地理空間上布點密集度、城鎮在國內生產總值、鎮區人口規模、城鄉規劃管理、宜居環境建設水平等方面,高於中、西部地區水平。針對東中西部地區的這種差異,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地明確不同的培育重點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科學確定特色小鎮發展重點。
東部地區重點要控制規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經驗是核心區建設控制在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區則重在找准產業方向,明確市場定位,找准發展動力。
西部地區要注重發展特色鄉鎮,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2、精心策劃、找準定位
根據自身的基礎和獨特的潛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劃,明確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
基於現狀基礎,充分挖掘潛力。基於小鎮的自然、生態、文化、景觀、民俗等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質。如古北水鎮是在本身有司馬台古長城等優勢旅遊資源基礎上,打造成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鎮。
特色要鮮明。聚焦優勢產業、獨特文化內涵和環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優勢強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鎮定位特有禪文化,打造禪意度假小鎮。
3、在現狀產業基礎上提升和發展
產業有基礎。在現有基礎上發展產業,不要憑空創造和引進新的產業。
提升和發展。借勢特色小鎮的人氣與資源集聚優勢,拉動、促進小鎮產業發展,完善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構建合理的產業集群,打造競爭優勢,擴大產業影響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4、嚴控建設規模
規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鎮建設應該走精明收縮的道路,小城鎮規模較小,避免建設規模過大,反對粗放式、快速式,一窩蜂的建設。規模建設根據浙江經驗,規劃三平方公里,建設一平方公里。
建設應緊湊布局和集約節約建設用地的原則,避免攤大餅式或脫離現有產業分布人為劃定建設區,根據自身資源和產業基礎及其分布情況,盡可能連片提升和完善現有建設區。
精心打造。特色小鎮建設要完善原有城鎮功能,提升生活質量,高標准建設,成為小城鎮建設的示範和城鎮化的新樣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鎮。
分期建設。鼓勵分期建設,反對一次成型,建一個成一個,要有高標准和長遠性,可放慢建設速度但要保證質量。分期建設還可以保證特色小鎮在風貌和形態上的多樣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環境
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們國家有著豐富的風貌類型,材質、符號、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號,體現地域特色。
結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觀和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注重整體格局和風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風貌整體和諧統一,體現特色。景觀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觀打造。
因地制宜,反對國際式和徽派的泛濫。風貌提倡地域式,反對國際式。反對整體格局、建築風貌完全復制國外小鎮。尊重本地建築文化,發揚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傳承重塑小鎮文化
有文化才有靈魂。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將文化做足,影響大且深遠,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
文化傳承。對歷史文化豐厚的小鎮,注重保護歷史、傳統文化,做好傳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鎮的文化認同。
品質提升。合理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系統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強競爭軟實力。
重塑精神。對於文化資源匱乏或是新建的小鎮,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現有建設的基礎上發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氣和活力,防止鬼鎮的出現
特色小鎮要注重人氣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給小鎮帶來持續的發展動力,避免建設「鬼鎮」。
打造活力街區。要結合棚戶區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娛樂街區等受大眾歡迎的有活力的街區。
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區特色小鎮選擇考慮彌補氣候條件等因素,積極發展全季節旅遊,增加冬季項目。
注重夜色經濟打造。增加夜晚的商業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觀,增加小鎮活力。
8、打造宜游宜產的旅遊環境
挖掘旅遊題材。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旅遊不是核心目的,但擁有一定的旅遊功能作支撐,小鎮會更有生命力。可將山水風光、地形地貌、風俗風味、古村古居、人文歷史等作為旅遊題材。
對接區域市場需求,尤其大城市周邊,旅遊產品策劃考慮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務水平
特色小鎮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滿足基礎生產、生活需求以外,還應做好三個服務。
服務社會事業。設施建設要與鎮區結合,共建共享,建設完善的服務體系,推動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服務經濟發展。建立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成為整合資源、集聚創新、特色產業的「新載體」。
服務周邊村民。統籌布局、互聯互通,完善補足城鄉服務設施體系,促進服務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
10、構建信息通達的智慧體系
智慧發展。互聯網是最先進的代表,小城鎮是傳統的居住形態,二者完美結合,通過信息的便捷,釋放空間對人的約束。節約人流物流,實現智慧化,更易於小城鎮打造;用智慧手段促進產業發展,對接更廣闊的市場,服務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統提升鎮區的服務水平,提升幸福指數,從而提升特色小鎮的吸引力。
綠色發展和生態低碳。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布局形態、建築技術都應採用綠色化和生態低碳的發展思路和標准。基於綠色低碳和物聯網、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結合的「智慧城鎮」是面向未來的全新的城鎮形態。
三、探索特色小鎮規劃
特色小鎮規劃不是簡單的小城鎮規劃,特色小鎮規劃也不能單一的照搬城市規劃,而是以特色為導向的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應注重特色小鎮的建設性和可實施性。
1、特色小鎮規劃體系和主要內容
一個定位策劃+五個要求+兩個提升+一個空間優化落地的規劃體系。
一個定位策劃:要找准發展定位,明確特色小鎮發展思路和重點;
五個要求:產業、宜居、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五個方面的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鎮發展;
兩個提升:旅遊和智慧體系兩個提升規劃,建設系統提升;
一個空間優化落地:最終通過一個空間優化落地規劃落實所有規劃設想,並明確實施步驟。
2、特色小鎮規劃重點
特色小鎮規劃是以特色為導向的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特色導向。作為立鎮之本的產業規劃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為自身發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撐。文化是特色小鎮發展之源,其規劃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圍繞文化內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鎮一般生態環境優美,其旅遊規劃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鎮的特色自然與人文資源。
多元融合。提高產業競爭力,注重高端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以產業、項目規劃,引導特色小鎮空間規劃的功能組織與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態資源為導向,在空間、風貌、項目、活動、環境等方面進行落實。規劃內容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鎮規劃方法
多規合一。從內容上看,除了常規的空間規劃內容,還包括產業規劃、社區規劃、旅遊規劃、交通規劃等,同時需突出生態、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鎮規劃必須堅持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推進產業、空間、設施等方面協調有序發展,引導項目與產業落地。
重點突出。特色小鎮規劃的重點應在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上,確保規劃的綜合性和實用性。
項目落地。建設項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鎮規劃可操作性的重要內容,也是規劃成敗與否的關鍵性要素之一。結合小鎮特點選擇發展項目並進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設項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遠結合。近遠結合是評價特色小鎮規劃可實施性的重要標准。以往的小城鎮規劃重視規劃期末終極藍圖的編制,而忽視近期建設規劃的安排。近期建設項目對於完成規劃期末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鎮規劃應注重近遠結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設規劃的相對完整。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特色小鎮「產業研究+規劃+落地」機構。
⑦ 如何打造文化旅遊小鎮
1、找魂——充分立足本地的文化資源稟賦,尋找小鎮的文化制高點
尋找旅遊小鎮的文化之魂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鎮的自然、生態、文化、景觀、民俗等資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遊小鎮不同於其他項目的特質,以此為切入點,盡量避免與周邊旅遊項目開發的同質化競爭。
這是最難的工作,需要全面剖析項目所在地域的文化DNA,進行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找到項目獨特的文化精神核心。找到了魂,項目的精氣神才能清晰。並且才能在萬千小鎮中樹立自己獨特的旅遊品牌形象。換一句話說,這個魂就是小鎮的文化圖騰、精神向心力,是小鎮最重要的旅遊吸引核。如果這個文化之魂正好與市場的大勢能夠契合,這個小鎮項目基本上可以確定建成後的市場成功。確定整個項目的靈魂後,一切後續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核心點進行展開延伸,包括建築設計,景觀打造,商業業態呈現,活動舉辦等,都是為了充分呈現這個文化主題,這個精神內涵,而不是一盤散沙的堆砌。
2、健身——充分立足本地的特色產業,為小鎮注入強大產業支撐點
很多文旅小鎮,不論是歷史遺存的小鎮還是新建小鎮,一般都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如果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合理嫁接,利用旅遊帶來的消費力,發揮其產業效應,對該項目乃至本地的經濟發展往往有引爆作用。比如有的地方環境好、適合養生,有的地方漁業資源豐富,有的地方美食豐富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文旅小鎮為其提供平台功能,進行產業鏈的深化,形成產、供、銷、研發一體化。而文旅小鎮也通過特色產業形成自身特色的文旅功能價值,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也強力支撐整個項目的可持續的發展。
3、布點——規劃適宜市場的小鎮旅遊產品體系,引爆旅遊市場
根據旅遊小鎮的市場客群定位,規劃相應的層次化確定旅遊產品的結構,如哪些是面向度假客群,哪些是面向休閑客群,哪些是面向觀光客群;確定核心旅遊產品、引爆性的旅遊產品;針對不同的產品體系、不同的游覽主題和不同的客群、不同的游覽時間確定不同的游線等。延伸一點來說,布點還包括景觀設置、廣場遊憩點設置、街道尺度、以及後面展開的業態布局等等。在規劃定位前期這些都必須要全盤考慮清楚,瞭然於胸。以此指導後續的建築規劃、景觀設計、建設等,這些方面本篇不做詳細展開。
從商業業態定位來看,其中有以下八個方面要注意。
1、文旅小鎮業態調整改造的背後是深刻的社會變革
古鎮、古村在中國新興城鎮化浪潮的推動下,迎來了一波巨大的變革。不僅僅是傳統建築空間、商業業態的變革,更是其內在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變革、乃至傳統文化基因潛移默化的質變。如果只是僅僅就業態而業態,那註定這個小鎮的商業是膚淺的,並可能造成業態定位的偏離。
2、遊客需求層次的提升,需要文旅業態同步提升
近20來年旅遊的大發展,已經從原有的觀光旅遊逐步向休閑和度假游轉型,但轉型期觀光、休閑和度假不同需求的旅遊形態將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並且不同區域的文旅小鎮項目會在旅遊需求層面方面的側重點還會不同,不同的旅遊需求層次所對應服務的旅遊業態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不僅原來很著名的古鎮古村業態需要進行提升,改造,一些新邁入開發的小鎮項目也將更加復雜。
3、移動社會、智慧社會的到來帶來文旅業態的改變
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打破了城市辦公人員固定辦公的工作形態和地域界限,可以隨時隨地辦公與他人開展工作合作。旅遊小鎮因為其濃厚的文化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引來很多大城市的人群前來創業辦公、邊度假邊辦公。這些會促使對住宿以及休閑娛樂業態需求的提升,而移動時代網路購物的方便,也會造成對單調零售業態需求的減少,對體驗型零售業態的增加。
4、旅遊業態和城鎮化業態的融合
旅遊小鎮配套設施無論是從種類還是數量,都高於普通小城鎮的標准,因此服務設施指標的選取不能完全按照《鎮規劃標准》確定,要綜合考慮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包括旅遊人口及因旅遊發展吸納的外來就業人口等),進行科學的計算。旅遊小鎮生態為基,小鎮旅遊人口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到小鎮的生態承載能力,旅遊設施的配置科學合理,適當留有餘量,杜絕浪費。並且從實際的眾多案例來看,文旅商業業態的面積不宜過大,要根據遊客量的消費結構進行縝密核算,才比較合理的結果,目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小鎮業態面積往往過大,其後果就是在運營中產生很多空鋪,死鋪。
5、傳統旅遊六大要素的提升
長期以來,旅遊業已經形成了基於旅遊服務的「吃、住、行、游、娛、購」六大要素,文旅小鎮的商業業態也基本是按照這幾個方面進行構建的,但是隨著旅遊市場的變化,一些創新的業態開始呈現,或者說需要對原來的六大要素進行重新創新性認識和闡釋。比如從原來簡單的吃飽、睡著,購物等變成對當地美食文化、居住文化、當地手作文化的深度體驗。這對業態定位的面積、量級等都會產生重要的改變。
6、文旅小鎮的商業是文化風景
未來的文旅小鎮的商業設施除了承擔基本的吃飯、購物、住宿功能,還承擔文化展示、文化體驗、互動交流、游覽體驗等復合的功能。每一個店鋪,都是一個風景點,每一個店鋪都是文化體驗點,純碎的商業功能會弱化,旅遊價值和文化價值逐步凸顯,讓遊客在閑逛中產生消費慾望,在歡樂中產生消費行為,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文旅商業業態。當然,這些會對前期招商、商戶的引進培育、商業的運營要求很高。
7、文旅小鎮的商業業態招商需要具有「個性」的商戶
文旅小鎮的商業招商對象不是普通的商戶,甚至不是連鎖的商戶。除了立足本地化之外,還要招一些對吃、住、購、娛、文等有特殊研究和追求的「發燒友」。特別是有文化情懷的發燒友,最好是在某一行業有一定影響力,比如可以讓一些文化人過來開茶館、開特色客棧,讓著名的烹飪師傅過來經營文化餐館等等。特色化招商、不走尋常路的招商這就是未來文旅小鎮的招商趨勢之一,也是考驗一個文旅商運營服務商服務能力的重要標准。
8、文旅小鎮的商業業態需要考慮旅遊淡旺季、周末與工作日等特性
旅遊商業的一大特點是經營的季節性,即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季節性是大多數旅遊地的典型特徵,旺季欣欣向榮,淡季門可羅雀。中國大部分景區,冬季的幾個月,幾乎無遊客來訪,商鋪開業率不足50%。這就要求旅遊產品的設置和後期運營盡量延長旅遊旺季,並設置可行的四季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還有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周末人氣很旺,周一到周四人氣不濟,怎麼辦?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業態規劃定位就開始研究設置能夠吸引遊客淡季旅遊的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並且在商業業態中如何呈現落地,這樣就把商業業態——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淡旺季一條線的進行整體解決。
文旅小鎮及文旅商業業態的規劃定位是一個復合型的,系統性的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涵蓋旅遊、文化、商業、地產,涉及到旅遊產品、旅遊線路、旅遊活動,包括美食、酒店、民俗、活動等豐富內容。
文旅地產開發的七大經典模式
一、「高爾夫庄園」模式
實踐表明,將生地變成熟地的最佳辦法,就是建設高爾夫球場,其對於休閑地產的帶動作用極其明顯,除了球場本身擁有極好的景觀資源外,更為主要的原因是高爾夫球場是重要的高端政務商務休閑交流的平台,能夠引發高端休閑人群的聚集,凸顯品質性,從而帶動了休閑地產的價值提升,並為休閑地產的銷售創造優越基礎,國內形成了以觀瀾湖高爾夫、富春山居高爾夫、春城高爾夫為代表的多個經典案例。
由於地塊規模與政策壓力的限制,高爾夫庄園模式未來的趨勢,已經不再是球場規模的比拼,而在於主題化的創新,即賦予球場一種獨特的文化主題,並圍繞這一主題營造一種獨特的景觀意境,使球場不僅具有一般的功能與景觀,更有不可復制的特色文化內涵,其吸引力與競爭力必定超越常規球場,從而為休閑地產創造更大的附加值,如富春山居高爾夫以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意境打造藍本,形成了國內少有的文化型高爾夫,在亞洲市場也頗負盛名。
二、「溫泉會都」模式
溫泉,是最具帶動力的休閑引擎,已經成為全國休閑開發的超級熱門,它對休閑地產的開發具有突出的作用。
「以特色溫泉水療產品為吸引,以會議度假酒店為核心,帶動先售後租的溫泉地產開發」的「溫泉會都」模式在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有三:
一是溫泉本身具有養生與休閑的雙重特性,可以提升地產的附加值;
二是溫泉可以解決酒店經營的冬季問題,並對會議經營有極大帶動作用;
三是如果有觀光景區在周邊,則可以成為休閑消費的核心平台。
三、「文化度假酒店綜合體」模式
悅榕庄酒店、安縵酒店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正以穩健的速度持續擴張。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如此受青睞?文化的魅力!以生態別墅或古村落為載體,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一種獨特的文化意境里享受時尚度假的奢華體驗,這種低調的奢華獲得了世界范圍內許多高端休閑人群的極大認可,造就了一批忠實的「全球粉絲」。
盡管這兩家酒店的重點不在地產開發,但綠維創景認為,這些具有鮮明文化主題的精品度假酒店,其文化意境的地域性、其低調奢華的特色性、其時尚浪漫的品質性,一定對休閑地產的開發有著突出的帶動作用。
四、「休閑Mall」模式
通過將品牌餐飲美食街、五星級酒店、購物中心、家電商場、大型電影院、量販KTV等不同的業態整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獨具吸引力的區域性休閑消費中心——休閑Mall,以此帶動寫字樓和住宅地產的開發,此種模式稱之為城市中心區休閑地產模式。這種模式一般位於城市中心或中心城拓展區的地塊,如萬達廣場。
五、「主題文化小鎮」模式
主題文化小鎮,主要是古鎮、古街區,或者新打造的小鎮。其核心是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凸顯獨特主題風情的文化小鎮,以小鎮為載體,構建文化休閑平台,提升吸引力,進而帶動小鎮外圍的休閑地產,如麗江大研古鎮、成都寬窄巷子、上海朱家角古鎮、成都芙蓉古鎮、楚雄彝人古鎮。這種模式,已經成為很多古鎮進行休閑化升級與城鎮化發展的主流途徑。
六、「特色景區綜合體」模式
這里所說的特色景區,包括主題公園或休閑景區。
主題公園帶動模式,以華僑城和迪斯尼為代表,以游樂園帶動休閑地產開發,已經成為業界經典,但需要強大的開發資金、品牌效應與運營管理等多方位支持,進入門檻較高,並非每一個企業都能夠操作。
休閑景區帶動模式,以安徽某木屋村度假區為代表,通過中國最大的珍稀鄉土樹木園的打造,以木屋為特色,帶動木屋休閑地產的開發,獲得了市場的青睞。此類模式,以稀缺性資源的佔有或者打造為前提,投入相對較大,然而一旦開發成功,其開發效益回報將會非常可觀,並對城市總體休閑水準也是一個巨大提升。
七、「多元休閑綜合體」模式
除了以上幾種模式外,還有許多大型項目往往將幾種模式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多元休閑綜合體」模式。東部華僑城立足生態基礎,以多元文化為內涵,將特色景區、高爾夫球場、主題文化小鎮、溫泉水療SPA、文化度假酒店以及大型演繹項目綜合起來,構築了一個綜合休閑的饕餮盛宴,最終有力帶動休閑地產板塊——天麓大宅的開發,使之成為南中國品質最高、售價最高的休閑地產產品之一。此模式是大型綜合性地產項目值得借鑒的重要模式。
⑧ 如何科學打造文化旅遊小鎮
文旅小鎮如何才能實現成功落地,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從整體定位來看,大致有版以權下三個方面需要著重考慮:
1、找魂——充分立足本地的文化資源稟賦,尋找小鎮的文化制高點。尋找旅遊小鎮的文化之魂要「站得高、能落地」。
2、根據旅遊小鎮的市場客群定位,規劃相應的層次化確定旅遊產品的結構,如哪些是面向度假客群,哪些是面向休閑客群,哪些是面向觀光客群;確定核心旅遊產品、引爆性的旅遊產品;針對不同的產品體系、不同的游覽主題和不同的客群、不同的游覽時間確定不同的游線等。
未來的文旅小鎮的商業設施除了承擔基本的吃飯、購物、住宿功能,還承擔文化展示、文化體驗、互動交流、游覽體驗等復合的功能。每一個店鋪,都是一個風景點,每一個店鋪都是文化體驗點,純碎的商業功能會弱化,旅遊價值和文化價值逐步凸顯,讓遊客在閑逛中產生消費**,在歡樂中產生消費行為,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文旅商業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