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
❶ 評上世界文化遺產,就一定是最貴的5A級景點嗎
不一定,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因為兩個評定的標准都不一樣。舉例專來說,貴州的海龍屯旅屬游景區,是世界文化遺產,但只是4A級景點。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
❷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天壇布局】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
❸ 世界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
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終極價值
在2000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次會議形成的《凱恩斯決議》中規定,除了還沒有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國家外,所有國家每年只能有一項提名。後來在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修正為:容許一國提名兩項世界遺產,但其中有一項必須是自然遺產項目;並同時規定,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只接受四十五項世界遺產的申請。
這不僅反映了《世界遺產名錄》已經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遺產保護的重要工作手段,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世界遺產的申報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各國申報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產品供給」,《世界遺產名錄》的價值只有在存在合適甚至高漲的需求時才會凸顯出來。而另一方面,各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所以會對《世界遺產名錄》產生高漲的需求,也正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游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其實,將世界遺產作為發展旅遊業的金字招牌並非是中國特有的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原因恰恰是旅遊者年復一年湧向這些遺產地的原因。該組織公布的一項數字顯示,在1998年,全世界就有近5億人游覽了552個世界遺產地。國外學者對分布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32個遺產景點的研究發現,它們接待的遊客量占所有遊客量的84%以上。經合組織於1999年實施的調查也證實了旅遊與世界遺產之間的密切關系。如同能吸引遊客的磁鐵一般,世界遺產往往成為所在國(或地區)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事實上,除了國際援助和政府撥款外,國外有很多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資金恰恰來自於旅遊收入,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羅馬尼亞的別爾坦和它的要塞教堂等。
世界文化遺產是現代人的精神家園。除了這種基於市場層面的價值認識之外,國際上對待遺產還存在另一個層面,即對其內在的文化及自然價值基於精神層面的認識。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規模的住宅重建和新建,歐洲城市中的歷史建築迅速消失,歷史環境被破壞,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逐漸意識到在對待歷史建築態度上的錯誤,意識到文化遺產的存在價值和文化遺產作為現代人精神家園的突出作用,人們不僅保護文物建築,而且開始著手全面保護城市中的舊城區,希望通過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以保留歷史記憶、保持城鎮歷史的連續性。
❹ 如何看待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復產,是制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❺ 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對加入地有什麼好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個公約針對全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受到破壞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推薦為世界遺產登入名冊,希望能通過提供國際間的集體性援助來保護這些屬於全人類的共同遺產,使之永遠傳承下去。世界遺產目前總體上分為三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暢譏扳客殖九幫循爆末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要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嚴格審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目前的政策是每個國家一年只能入選一項文化遺產。能夠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通常意味著巨大的榮譽。
申遺成功對地方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顯而易見。公開數據顯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平遙古城,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至500多萬元,翻了近30倍;雲南麗江古城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其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占麗江國民生產總值的50%。
但是,列入世界遺產也代表著要承擔相應的義務,申請和維護世界遺產的成本也極其高昂。國家文物局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針。我們不僅要心存敬畏和專注,而且要非常珍惜它們,這是先祖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我們如果沒有好好保護而失去它們,不僅是對祖宗的犯罪,也是對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犯罪。
❻ 案例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遺產景點門票價格該不該漲
對於申請方稱「利用價格杠桿來調節目前超負荷的參觀流量,保護文物古跡」的理由,各方代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呼聲最高的是對學生推行更加優惠的措施。作為青少年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世界文化遺產所昭示的是一個民族對全人類的特殊貢獻與突出成就,是樹立一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依據。
「不能從經濟上認識一切問題。」旅遊規劃專家於英士認為,我們對世界遺產要加以保護與利用,但這些遺產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旅遊價值,基於歷史功能所產生的現實功能,將在更廣闊的空間顯示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生活中的活力,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持續發展、永續利用的主題。
審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聽證會代表建議,加強日常管理,並通過多種形式合理利用。世界遺產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郭旃表示,可以採取嚴格限制參觀人數的做法,如義大利比薩斜塔就規定一次上塔為30人,時間限制在30分鍾。還可以通過諸如預約旅遊、參觀點發布旅遊情況公告等方法,來調節旅遊景點的客流量。
據介紹,敦煌和九寨溝風景區已推行定時定量的做法來限制旅遊人數,莫高窟每日限定數百名遊客進窟參觀,九寨溝每日限定2000遊客進區旅遊,以及國外如日本實行預約參觀等。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它的價值研究和認識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遊局局長於長江認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動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提高旅遊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
「其實門票只是外地人『送』給北京很少的一部分。」上海南山緣旅行社總經理沈春華說,遊客到北京都要消費,這不僅給商家帶來經濟利益,也給ZF帶來稅收,北京市應考慮綜合效益的增加。況且,北京的門票價格在全國旅遊景點來說就不算低。北京大幅度的門票漲價無疑是對外地遊客「用腳投票」能力的低估。他說,「世界文化遺產景點門票價格標准究竟是怎樣的,國家有沒有規定」,如果北京六處世界文化遺產景點再大幅漲價,很可能會引發全國世界文化遺產景點新一輪的漲價風潮。
❼ 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重大價值
1.代表一種獨特的復藝術成就,一制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 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❽ 中國有哪些景點被列如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❾ 如何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