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標准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標准

發布時間: 2020-12-10 05:08:44

Ⅰ 旅遊景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哪些

根據國家標准《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我國景區開發需要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遠景設計院現就三類規劃內容和要求分別加以論述。
一、旅遊景區總體規劃
任何一個景區開發建設前,原則上應當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景區總體規劃編制以景區所在地的旅遊業發展規劃為依據,對景區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幫助景區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多重效益。
(一)規劃時限
景區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10-20年,同時可根據需要對景區的遠景發展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於景區的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也應做出建設規劃,期限一般為5年。
(二)任務和作用
總體規劃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景區。其基本任務是綜合研究旅遊資源、客源市場,確定旅遊地性質、環境容量及接待規模;劃定旅遊區的用地范圍及空間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區內各項建設用地和交通組織;合理配置各項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附屬設施和管理設施;提出開發實施戰略,處理好發展與建設的關系,指導旅遊的合理發展。編制旅遊總體規劃對更好地推動和實現旅遊的開發計劃和發展目標,確保旅遊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實現最佳利用價值,確保設計的旅遊產品與實際旅遊市場需求的統一性,確保旅遊地與所在區域間有關的各項事業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資料收集的內容
收集的內容包括地形圖、專業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人口、行政區劃、社會經濟、企事業單位、交通運輸、旅遊設施、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環境等方面的資料。
(四)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
(1)綜合評價旅遊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和基礎條件。
(2)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遊業發展目標。
(3)確定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規劃依據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是旅遊規劃的主題,是體現一定規劃時段內總目標的一種設想。
(4)明確景區區域、旅遊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根據需要劃定緩沖區的范圍,包括旅遊服務設施、附屬設施、基礎設施和管理設施的總體布局。

Ⅱ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

Ⅲ 旅遊可持續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遊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只有注重環境保護才能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專展。首先,要對旅遊的屬車輛進行限制,車輛必須在尾氣排放達標,在距離景區一段距離就下客。景區要限制遊客數量,並規范遊客行為,景區不能亂丟垃圾。每天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必須遠離景區。同時,景區上風頭上游不能規劃建設工廠或工業園區。否則,在廢水廢氣的侵蝕下,任何美麗的景色都很快褪色。就象漂亮的時裝穿舊後就淪為垃圾堆里的破布一樣。
任何地區可接納的旅遊人數是一個定值,容納這個人數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一個自然恢復期。只要注意以上兩點,同時做好環保,就可以保證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否則,破壞環境必然導致土壤、植被、空氣的惡化,各種生物失去適宜的生存條件,要麼遷徙,要麼滅絕,那麼原來的旅遊景區,必然變成各種污染物和蒼蠅蚊子的生活場。

Ⅳ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Ⅳ 如何建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

健全的旅遊立法是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產業建立和良性發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遊立法是培育、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應對和接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建立我國旅遊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步驟。許多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和法制比較完善的國家,旅遊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以部門法為主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框架體系,但是從部門法的角度看,我國旅遊法律還存在著嚴重滯後性。這種滯後性已給發展旅遊業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為了賺錢,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幌子下搞出破壞環境、糟踏資源的項目,擾亂旅遊經營市場、侵害遊客合法權益,使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旅遊大環境的建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種滯後性主要表現為:

一是旅遊基本法和單行法空白。旅遊基本法屬於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的「憲法」,是各級、各類旅遊立法的淵源和依據。旅遊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對於旅遊法律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也具有規范和指導意義。但自建國以來,我們尚未制定過一部全面、系統的旅遊的基本法律或單行法律。九屆全國人大以來,不斷有代表建議國家應將旅遊法的制定頒布作為當前旅遊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專門力量,加快旅遊產業法律體系的建設[1]。事實上,旅遊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整個中國旅遊法制建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也使得地方性旅遊立法活動缺乏可供遵循的立法根據和原則。這種狀況也是引起目前旅遊市場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國家級旅遊立法數量少,層次低,旅遊法律體系很不完備。改革開放後我國非常重視法制建設,但至今沒有一件專門調整旅遊關系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調整旅遊關系的行政法規僅有三件[2],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旅遊規章也僅有六件。總體上看,現行的法規、規章在立法層次上沒有對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作出根本性的規定,也沒有對旅遊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關系作出有效的約束和調整。所以,在我國旅遊法律體系中,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在數量上供給嚴重不足,在立法的位階上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有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立法思想過時,內容簡單、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地方性旅遊立法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實現和保障旅遊業在本地產業中的支柱性地位,相繼出台了地方性旅遊法規。但由於各地市場經濟和旅遊業發育程度不同,這些地方性旅遊法規立法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不一,個別的還存在與國家政策導向相抵觸的現象。同時由於其適用范圍分別僅限於本行政區域,因而無法實現對整個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整合,也不可能統一協調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更無法實現跨省、跨區域間的旅遊合作。

法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法的運行與作用的發揮不是僅僅依靠一部法律或地方性立法,而是由成龍配套的一系列的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有序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來共同發揮作用。

旅遊立法也應當是多層級、全方位發展。要加強和完善旅遊立法,首先要合理協調「兩級」的立法關系。國家立法要先於地方立法,要在宏觀上能夠規范和引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與國家立法相互協調,增加國家立法在地方的適應性,細化國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調動「兩級」立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在規范、保障、引導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旅遊產業建立、旅遊市場秩序維護及旅遊監管體制創立與運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要加快國家級旅遊立法的進程。國家立法涉及到以下幾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一是完善旅遊大環境的法律。這類國家級大法的重點是解決旅遊發展的法治大環境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保險法、食品衛生與安全法等。這些大法對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法律已經制定,現在需要逐步修訂和完善。二是加快制定旅遊法。旅遊法是規范旅遊業發展的綜合性實體法和部門法。同時該法作為規范旅遊業的「憲法」,還要為旅遊單行法、國務院旅遊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旅遊法規提供立法依據和指導。所以,旅遊法對旅遊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旅遊法》的內容應重點放在:「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確定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原則和措施,確立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制度,規定對旅遊者權益的保障等」[3]方面。三是健全旅遊行政法。這是由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通常以「條例」等形式出現。國務院旅遊法規的內容一般操作性比較強,制定程序也不像制定旅遊法律那麼復雜。目前主要有《旅行社管理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還有一些行政法規如稅收、出入境管理、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等涉及到旅遊方面,但這些都不是針對旅遊業發展而專門頒布的旅遊行政法規,在適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有的還不相協調,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修訂。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旅遊行政法規的類型與數量還遠遠不夠,與旅遊大國不相適應。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旅客權益保護條例》《旅遊飯店管理條例》《旅遊安全與旅遊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四是搞好部門規章的配套工作。這是由國家旅遊局單獨制定或與國務院其他部門聯合制定的各種調整特定旅遊關系的行業性規范。部門規章已有近20件,其中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13件。這些部門規章是目前我國旅遊行業中遵循得比較多的規范,包括一些具體規定和技術標准,是調整全國旅遊工作的主要規范。這類旅遊規章需要進一步清理、補充、修改。

第三,地方立法的重點是要抓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旅遊條例、旅遊資源保護條例、旅遊市場行為的監管及遊客利益保護等地方性旅遊規范[4],細化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拓展地方旅遊立法的空間范圍;注意把比較成熟的由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及時上升為穩定的地方法規。這樣既可以完善地方立法,又可以為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頒布積累豐富的地方立法經驗。

Ⅵ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方面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遊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遊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遊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遊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遊活動產生於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遊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遊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遊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遊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遊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遊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後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遊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遊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繫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願望。但旅遊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Ⅶ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 定義是什麼 名詞解釋,最好詳細點!謝謝

「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

Ⅷ 什麼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12維度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present visitors and host regions while protecting and enhancing opportunity for the future」 (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
1.Being different
2. Achieving authenticity
3. Reflecting community values
4. Understanding and targeting the market
5.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6. Adding value
7. Respect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values
8. Achieving conservation outcomes
9. Having good 『content』 (『telling the story』)
10. Achieving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in design
11. Providing mutual benefits to visitors and hosts
12. Building local capacity
世界旅遊組織:可持續旅遊是「滿足當前遊客和本地區的需求,同時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旅遊」。
1。具有特色
2。實現真實性
3。反映社會的價值取向
4。認識並定位市場
5。加強旅遊體驗
6。增值服務
7。尊重自然和文化價值
8。實現保護成果
9。具有良好的'內容'('講故事')
10。實現卓越的設計和創新
11。向旅客提供互惠互利
12。當地能力建設

Ⅸ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什麼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