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佛教文化在旅遊中的應用

佛教文化在旅遊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 2020-12-10 03:11:50

㈠ 如何就中國佛教文化的特色而進行旅遊開發

1 佛教文化的旅遊吸引力
1.1 信仰的力全吸引了大黃的朝艦旅遊者
在全世界有著數里可觀的佛教信徒, 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佛。對於佛教信徒來說,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它足以吸引這些信徒為了表達自己的崇敬和虔誠而不遠萬里來瞻仰朝拜, 從而形成龐大的朝艦人流。如號稱我國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 兒乎每天都吸引著人批香客; 各佛教宗派祖庭朝聖遊人也是絡繹不絕。在西藏,來自四面八方, 操不同方言, 穿戴不同服飾的人們, 不懼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路途的艱險, 以三步磕一個等身長頭的方式,用自己的身軀丈量著漫長的朝佛路, 經過長途跋涉, 來到拉薩以便實現畢生的宿願。透過朝佛者純潔、堅定的目光, 目睹源源不斷的朝佛隊伍, 每一個旅遊者都會強烈地感受到釋迪佛的無比感召力, 這從古至今不斷地延續著的朝聖人流,也成為雪域高原上的一大奇觀。[1]
1.2 佛教的價值現給人以心靈的啟迪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有些人在繁榮物質文明和多元文化沖擊包圍中, 感到從未有過的精神緊張、情感空虛。有些人甚至喪失了目標和理想, 找不到行為准繩,精神上無所寄託。佛教文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 對生命和世界作出診釋, 對現實世界的人類具有明顯的啟迪、安慰寄情的作用。每個佛教徒的心中都有一個「來世」 和「佛國」 , 這使得他們在想每一件事, 做每一件事時, 都從對自己的未來是否有利, 對自己成佛是否有利出發。這一無限開放的心靈境界和終極的價值追求豐富了人生情趣, 提升了人格境界,使他們的心境在繁雜的世界裡, 處於一種寧靜、寬舒、坦然、達觀、淡泊的狀態。旅遊者目睹佛教徒的虔誠信仰, 不免會得到一些啟發, 即在生活和工作時, 既要有積極入世的態度,又要加些出世的心境去做事, 執著中要保持一份超脫, 追求中保持一份淡泊。在對待功名利祿的問題上, 不要刻意地追求, 要順其自然, 保持一顆平常心, 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解脫, 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和希望。所謂「用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工作」 也就是這個意思。
1.3 佛教藝術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旅遊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審美和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 審美體驗是旅遊的本質特點口, 。絕大多數與佛教文化有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都具有震攝人心的美感。例如眾多的佛教名山, 無一不是「深山藏古寺, 幽徑通禪房」 , 給遊人提供了一種靜謐、祥和的時空, 令人心曠神怡: 寺廟建築布局的和諧美, 裝飾的堂皇美, 雕塑或繪畫的精緻美, 使其成為這種「凝固的藝術」 殿堂中的精品; 而極為豐富的佛教音樂和舞蹈又以那清悠的韻律, 深邃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方式, 在這一藝術領域中獨樹一幟。更有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佛教環境氛圍, 漾溢著其它文化樣式所不具備的獨特的美感『」。
還有許多佛教文化遺存己無宗教活動, 完全成為藝術的殿堂, 或者是懷古的場所。敦煌莫高窟是聞名天下的佛教藝術殿堂, 中外遊客不遠萬里, 聚集鳴沙山下, 或默默不語,或指點贊嘆, 留戀忘返, 中國在這里與世界達成了心靈的溝通。西安的小雁塔有一種殘缺美, 有一種不屈的精神, 每當晚霞映襯出塔身那獨特的身影, 「 榮辱皆忘」 一語便不難理解。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常常令來自歐美的遊客駐步細觀, 不忍離去。
1.4 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滿足人們的求知、求異的需求
人類有一種基本的心理性內在驅力—好奇、探索、求知, 這種驅力並不以生理上的需要為基礎, 也不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 純粹是一種先天的內在驅力。它是人類心靈正常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也是旅遊的一個根本性動因囚。對於佛教來說, 其多彩的歷史、精深的思想, 並由此派生出數量巨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深奧的經典、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典故、發人深醒的格言⋯ ⋯ , 再加上許多學富五車的名人志士, 風雲變幻的重大事件, 這一切都賦與佛教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在接觸它時, 無不為佛教文化這個神奇世界中所蘊藏的精神財富和知識所傾倒。許多佛教文化名人都是博學睿智的大師, 與他們直接交往, 會獲得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知識。此外, 佛教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不斷與各個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旅遊者到不同民族聚居的地區觀光游覽, 可以領略充滿濃厚佛教氛圍的民族風情, 充分滿足人們求異的心理需求。

㈡ 如何利用佛教文化資源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讓旅遊者了解佛像、菩薩像的表法意義,了解如來的真實義,才使之不虛此行。那樣能使旅遊成為轉變人生之旅,感恩之旅。

㈢ 佛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佛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大了,很多佛教寺廟、山脈都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你要寫論文么 ?找本《旅遊文化》做參考。

㈣ 中國佛教旅遊資源中有哪些名山啊具體的

金色世界——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自東漢明帝以來,即成為佛教聖地,經歷代修建,塔幢林立,佛剎棋布,五峰內外佛寺最多時達360所,僧尼達萬人之眾,堪稱為我國最大的寺廟建築群。五台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顯密並行、諸宗競秀、青廟和黃廟、子孫廟和十方廟共存的模式,是「中國佛教的縮影」,並被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寶庫」、「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展覽館」、「中國佛教音樂奇葩」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五台山以其佛教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秀麗,革命遺址眾多,集佛教聖地、避暑勝地、革命聖地於一體,融佛教文化、生態文化、皇家文化為一爐。

銀色世界——峨眉山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製、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 峨眉山位於四川西南部,距成都市130公里,經成樂高速公路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以雄秀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充滿神秘傳說的佛教、道教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享有「峨眉天下秀」、「天下名山」、「動植物王國、」「地質博物館」之美譽,主峰金頂海拔3077米,有雲海、日出、佛光、聖燈「四大奇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景區示範點,1996年被納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琉璃世界——普陀山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雄峙於杭州灣以東的蓮花洋中,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自唐建立觀音道場以來,經歷代興革,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島四周金沙 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蓮花世界——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長江南岸的池州市境內,原名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游此山見山色奇秀,狀如蓮花,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之詩句,九華山因此得名。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群峰競秀,怪石崢嶸,植被繁茂,飛瀑流泉。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佛教文化融入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薩,現可供觀瞻的有5尊,其中明代無瑕和尚真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大肉身是世界上惟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名山增添了一分庄嚴神秘的色彩。

雞足山
雞足山位於大理州賓川縣西北30公里處,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似雞足,故而得名。雞足山是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

㈤ 佛教旅遊文化資源是什麼

第一,文來化性:
1、佛教自的流傳代表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體現著佛教在中國環境下的中國特色。
2、佛教的歷史演變、佛法的演繹傳播,都與文化的進步有關系,佛教在歷史上有多樣的發展狀況,在建築、美術、文學藝術等都有體現,從中可以看到思想、藝術等多方面的發展脈絡,是民族文化的集成。
所以,加強佛教旅遊,代表著對文化的保護和尊重,以及更好地傳承。
第二,歷史性:
1、佛教大傳播歷史與中國的歷史有緊密的聯系,從佛教歷史、寺廟沿革歷史中可以佐證和參考社會歷史的變革。
2、佛教的文化也是歷史的產物,園林建築、美學藝術等等都是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
所以做好佛教的理由和保護,可以對認識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文化歷史的傳承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古來名山僧佔多,寺廟的存在多與優美的景觀和豐富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相聯系。

綜述,佛教文化的地理位置、寺廟建築、歷史沿革、佛教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都構成了旅遊文化資源的一部分。

㈥ 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

1.佛教觀光旅遊。這種觀光層次的產品,根據觀賞的不同,可分為佛教人文景觀旅遊和佛教自然風光旅遊,是指旅遊者為了參觀游覽佛教建築及周圍的自然山水而進行的以觀賞性為主的佛教文化旅遊。島上以白雀寺為主的佛教文化園林就是典型的佛教人文景觀。樓、閣、殿、堂、塔、柱等,在全園布局有序,既體現了寺廟建築的規則性,又體現了園林建築的自然性。整個碧海金沙的桃花島,是其占據的好山好水。遊客在欣賞佛教文化景觀的同時,又可趁此機會飽覽桃花島的神奇山水。佛教文化及其載體,即佛教人文景觀,增添了桃花島自然山水的神秘與神奇;而桃花島的奇山秀水,又增添了佛教文化的無窮魅力。
2.佛教參與式旅遊。參與式旅遊是旅遊產品的提高層次。我國的整個旅遊市場上,以觀光層次的旅遊產品為主。而各國旅遊目的地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參與性的旅遊項目是旅遊目的地必不可少的。不少佛教文化遺產飽含和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因如此,佛教文化遺產不光是少數專家研究的對象。如今,它為各種職業和各種年齡的億萬群眾所關心。佛教藝術主要有佛教繪畫、佛教音樂、佛教雕塑、佛教題材的劇目等,這些藝術形式和作品除了可以讓人欣賞、觀摩、研究外,有些還可讓人親自參與。如佛教音樂和以佛教為題材的劇目,可以讓人去唱、去演,結合一些佛教儀式,如參禪、浴佛、食齋、放生等,尤其是佛教開光、方丈升座、傳戒及佛誕日等特定佛事法會的參與,會讓遊客浸潤於濃郁、莊重的佛教氛圍中,使遊客感受到強烈的佛教文化震撼力與感染力。文化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一書中說道:「稠人廣眾中動聽的禮,有影響處便在信仰有傳染作用,共信共守的行為有庄嚴感人的作用,全體如一地舉辦真摯肅重的禮,足使沒有關系的人大受感動,更不用說當事人在裡面的參與了。」桃花島的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要充分認識到開發參與性產品的重要。產品要雅俗結合,靈活性原則性結合。雅可以產生差異感、新鮮感與吸引力,俗可以產生市場規模。
3.佛教體驗式旅遊。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派因笛爾和吉爾摩的文章宣稱,體驗式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體驗是內在的,存在於各個人心中,是各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來自個人心境與事件的互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旅遊產品的本質就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或體驗。佛教體驗式旅遊也伴隨著這股潮流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遊人親身體驗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佛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佛教獨特的生活氛圍。遊客至此食的是齋飯,住的是僧舍式旅館,聽的是晨鍾暮鼓、經聲喃喃,觀的是香煙繚繞、法相森嚴,購的是配套的佛教旅遊商品,使遊客在一種肅穆崇敬的心態中,摒棄雜念,忘卻煩惱,達到一種心靈的鬆弛與凈化。桃花島有金庸筆下獨特的武俠文化,遊客在參與做法事、學習佛教禮儀、研習佛教養生等的同時,還可以將佛教與練習武藝結合起來,推出島上的拳頭產品。

㈦ 佛教旅遊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廣東旅遊發展初期到現在,廣東沒有什麼著名的景區和景點可以在全國排上名次,甚至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遊產品,更...正確認識和把握未來我國經濟國際化趨勢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未來我國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特別是面臨著...

㈧ 如何利用佛教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

佛教存在的根本目的不是用來搞經濟搞利益的,這點一定要明白,佛教是佛陀教育,為了讓一切眾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至善圓滿究竟的教育。

以下摘錄一段:
1 在我們現前社會,佛教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釋迦牟尼佛嫡傳的多元文化的教育,簡稱佛陀教育。這第一種,現在很少了,不多見了。第二種,變成宗教的佛教,這個很普遍,它不是教人了,它是跟鬼神打交道,做超度、法會,搞這些東西,對於教學疏忽了、不重視了。

2 第三種是學術的佛教,這日本帶頭的,在大學開佛經的課程,佛經哲學,這跟學佛是兩碼事情。把佛教當作學術、當作哲學來研究,不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沒有用在身心上,真實利益得不到。

3 第四種,觀光旅遊的佛教,佛教變成觀光旅遊,寺院庵堂變成了名勝古跡,這在中國很盛行,在外國也不例外。第五種,企業的佛教,現在佛教有連鎖店,在世界各國有很多道場,就像分店一樣,企業化了,我聽說還有上市的,完全變了質。

4 第六種是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名義,欺騙眾生、訛詐眾生,對社會、對眾生有害而無利。佛教至少有這六種形式,我們得辨別清楚,不能學錯了。要是學錯了、學偏了、學邪了,就到三惡道去了,虧就吃大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

佛教是教學
http://www.qsxff.org/Html/?4234.html

佛陀教育是干這個事情的
http://www.qsxff.org/Html/?4536.html

學釋迦牟尼佛
http://www.qsxff.org/Html/?4180.html

佛教我們什麼?我們向佛學什麼?
http://www.qsxff.org/Html/?5130.html

㈨ 自己熟悉的佛教宗教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景點,介紹其特色與價值

佛教與旅遊相結合的景點一般都是名山大川,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文殊菩薩道場,稱為「清涼佛國」;峨眉山,位於四川峨眉市,普賢菩薩道場,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普陀山,位於浙江普陀縣,觀音菩薩道場,稱為「海天佛國」;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地藏菩薩道場,稱為「仙城佛國「。其它名山,大多是以佛教與道教共存的形式存在。例:南嶽衡山,道教稱」第三小洞天「,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但山下的南嶽大廟是佛、道、儒家文化並存,山上的祝聖寺、南台寺皆為佛教寺院。目前在傳入中國經過後面發展,目前為:1、漢族地區佛教(大乘佛教),2、雲南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3、西茂地區佛教(藏傳佛教)。

㈩ 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最要緊的就是開發部門利用寺院去跟遊客要錢。寺院本是佛門為眾生敞開的,然而有些部門在通往寺院的路上為人們設置了收費的關卡,不交錢不讓過。更有甚者,有些部門強行的分寺院功德箱里的錢,還搶占寺院的地產。這樣,就斷掉了一部分人們的向善之路,傷了很多人的向善之心。這正是我們這些魔子魔孫們想看到的呢!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一下下。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