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旅遊市場分析
Ⅰ 如何讓中國陶瓷文化走向世界
「讓陶瓷文化課程走進孔子學院」「設立『中國陶瓷文化日』」。全國兩會期間,部分人專大代表建議,多方屬面打通中外文化交流渠道,營造更加良好的中國陶瓷文化傳播環境。
對於陶瓷文化走進孔子學院,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國際陶藝家工作室主任張婧婧也表示贊同。她還建議,可探討設立「中國陶瓷文化日」,推動陶瓷藝術教育的國際化推廣,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華學習陶瓷文化,並加大對陶瓷文化類留學生的獎勵力度。
Ⅱ 分析應如何走出陶瓷文化發展中面臨的窘境
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可以打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口號來謀發版展
很多人知道中國陶權瓷很出名,但對陶瓷文化了解太少,應該宣揚開來,賦予它更多的涵義
陶瓷文化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
陶瓷文化太分散,應該趕上時代,打造一個屬於陶瓷文化的平台,讓更多人了解。
Ⅲ 陶瓷文化給現在的人們怎樣的啟示
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專系極為密切,屬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我國人民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於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徵。
Ⅳ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 說明景德鎮重視發展陶瓷文化的意義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有反作用,文化生專產力在現代經濟屬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有利於提高該市文化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有利於擴大該市文化的影響力,樹立良好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③文化塑造人生。該市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Ⅳ 瓷器文化的地域性 特徵
陶藝的誕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地理環境、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的綜合反映。在它的成長、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及地域的特徵。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孕育出多元的美學觀,這就是藝術的地域性。在陶瓷歷史上由於交通的局限,材料相對固定以及觀念的交流限制等原因,形成了諸如「南青北白」等非常明確的地域性特徵,但是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全球化的推進,使當代陶藝發生重大變化,地域性的表現也因此而不同。
1 陶藝地域性的成因
形成陶藝地域性特徵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第一, 各地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陶瓷材料的差異,是影響陶藝地域性的重要因素。
影響陶瓷藝術地域性特徵的「物質」因素有很多種,如地形、自然條件等等。對於陶藝這種造物藝術而言,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與陶瓷有關的自然資源。各陶瓷產區的地域性特徵與得天獨厚的陶瓷材料資源有著必然的聯系。景德鎮是舉世公認的瓷都,其質細膩、潔白,其色白中泛青,是景德鎮陶瓷的典型特徵。景德鎮陶瓷的坯體採用瓷土與產於本地的高嶺土配製而成,「高嶺,出浮梁縣東鄉之高嶺山,挖取深坑之土,質如蚌粉,其色素白。」(清《南窯筆記》)景德鎮坯泥的配方中所含的鐵等呈色元素極少,色澤潔白,另外高嶺土的加入減少了製品變形,能夠燒製成工整細致的器形,為景德鎮陶瓷繪畫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另外釉灰是景德鎮瓷器「白里泛青」傳統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釉石產於浮梁東鄉麻倉山之千戶坑、龍坑塢等地,「有青黑界邊、灑灑若糖點,瑩若白玉,閃爍若金星者為上。」(朱琰:《陶說》卷三)釉石鍛燒後再與本土的狼萁柴堆疊煨燒而成釉灰。釉灰中狼萁灰的混入,使釉中的鹼金屬氧化物,尤其是鐵、錳、磷氧化物含量有所增加,[1]在還原的氣氛下燒成,致使釉色白里泛青。平整、細膩、潔白的陶瓷材質促成了景德鎮陶瓷繪畫的長足發展,成就了景德鎮陶瓷輝煌的藝術成就。
同是以陶瓷雕塑著稱德化瓷雕與佛山石灣陶塑展示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德化瓷雕採用瓷土製作,瓷土中氧化硅、氧化鉀含量比較高,再加上瓷土中含鐵、鈦等雜質較低,所以燒成後玻璃質較多,看上去瓷胎緻密,透光優良,如霜似雪,所以德化瓷雕大多不施色釉,以單純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質地美而取勝。德化陶瓷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德化的人物雕塑瓷胎滑潤緻密,潔白如玉,所燒制的觀音,超凡脫俗,展現了溫潤柔和的女性魅力。廣東佛山石灣公仔採用當地的陶泥製作,陶泥內含的雜質及沙質成分較多,其質地粗糙、呈色較深。跟瓷泥相比較,它缺少瓷泥的潔白、細膩、溫潤,卻散發著原始的粗獷、自然、質朴古拙的韻味。[2]對於陶土的表現性,著名的石灣陶藝家劉傳總結道「適宜表現一些比較蒼勁和筋骨肌肉表露的題材,如:瘦骨仙、鐵拐李、武俠人物、羅漢等」[3]。不同的雕塑材質決定了德化、石灣兩地不同的藝術特色,陶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中認識發展了陶瓷材質的優勢,最終形成了獨特地域性特徵。
第二, 社會文化因素
在形成陶瓷藝術地域性特徵的因素中,社會文化是深層次的無形的因素,它決定陶瓷藝術蘊含的精神內容。影響地域性的社會文化包括社會的組織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等方面,是推動陶瓷藝術發展的動力。景德鎮的陶瓷發展了以青花、釉下彩、釉上彩為主的陶藝格局,集詩書畫印為一體,蘊含著濃郁的文人氣息。這其中原因除了材料特性的影響以外,跟當地陶瓷發展歷史關系重大。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青花典雅秀麗,以人物、山水、花鳥,甚至戲曲、民間傳說、小說等內容為題材,表現力豐富。康熙時期,為了表現出青花的豐富層次和陰面陽面,開始把色料分成「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根據畫面的需要,以濃淡各色分染,甚至在一筆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濃淡筆韻,以達到繪畫中「墨分五色」明暗濃淡不同的色調效果,[4]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景德鎮從元青花發展到晚清的粉彩,可以說在制瓷技術上達到了相當嫻熟的程度,尤其是粉彩的繪制,已形成眾多的程式;而瓷畫與同時代的繪畫藝術保持密切聯系的特點,也一直延續至今。[5]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新安畫派」涉足淺絳彩,以及20世紀30年代前後,王琦等「珠山八友」的陶瓷藝術實踐,把文人畫的審美旨趣融入陶藝創作,加深了景德鎮陶瓷藝術與詩、書、畫、印等傳統文化的聯系,使陶瓷藝術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明代景德鎮成為制瓷業的中心,承擔著御窯廠的燒造任務,長期處於官窯體制,對景德鎮陶瓷的藝術特色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胎體精細、釉質潤凈、製作規整,都體現了統治階級對於陶瓷的極致追求。器物造型及裝飾圖案也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並形成一定的程式化。陶藝的裝飾題材要實現「成教化,助人倫」的藝術功用,如表現忠君思想的《三國演義》、《昭君出塞》等。祈福納吉的吉祥圖案,如「金玉滿堂」、「麒麟送子」等,表現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的題材,如「歲寒三友」等等。另外為了配合統治階級信奉佛教及道教的需要,宗教的題材也是陶瓷裝飾題材的一個重要部分,如「八仙過海」等等。這些題材世代延續,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一種傳統特色。
以陶塑著稱的石灣陶藝是從瓦脊公仔發展而來的,瓦脊是屋頂上的建築構件,寺廟與祠堂建築的需求,促進了石灣陶塑的發展。石灣窯屬於民窯,是我國民間陶瓷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創作帶有民間生活的深深印記,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及文化息息相關,反應民間現實生活的「漁、樵、耕、讀」為主題的陶塑是石灣陶藝中最典型的代表題材。在石灣陶塑中花、鳥、魚、蟲等動物題材也是雕塑經常表現的對象。陶塑特徵的形成與嶺南地區的其他藝術形式也聯系緊密,如粵劇、佛山剪紙、木雕、嶺南繪畫、木版年畫、佛山「秋色」等等。「石灣公仔」人物雕塑大都是取材於粵劇故事,某些戲劇情節,甚至戲劇中人物的扮相、動作都是石灣陶塑創作的靈感來源,充分體現了嶺南文化對石灣陶塑的影響。與景德鎮「高尚」的題材相比,石灣陶藝的題材更加世俗化,普通的日常生活行為,如搔癢、摳鼻、拍蚊、挖耳等,較「俗」的動作在石灣陶藝中都有表現,展現了石灣陶藝的強烈市井特性。
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陶瓷藝術的發展必將體現出地域性社會文化的影響,比如景德鎮陶瓷長期受官窯體制影響而形成的追求精緻與高雅的特色,與石灣陶瓷典型的民間特性的截然的反差, 就是陶藝背後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的影響的結果。
第三,技藝傳承因素
自古以來在工藝美術領域技藝的傳承都是依靠「父子相傳、師徒相承」的方式,陶藝領域也不例外。一件陶瓷藝術品從泥料的製作到成為商品的陶瓷製品要經過繁雜的工序,古人雲「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體現了工藝的復雜性,單純依靠個人之力是無法做到。在陶瓷藝術領域有著精細的行業分工,陶瓷藝人通過幾十年的勞作,將某一技藝發揮到爐火純青,並通過傳承的方式代代延續。技藝的傳承保證陶瓷藝術的延續性,同時也促成了陶瓷藝術地域特徵的形成。在古代徒弟在從師的過程當中,不僅沿襲著師傅的技法,同時也在重復著師傅的創作題材,世代往復,緩慢地漸變著,形成了程式化。程式化的技藝與題材被區域的人們所熟悉、認同,最終形成了當地的藝術特色。
例如石灣陶塑有一項典型的特色,即「胎骨」技法。所謂「胎骨」就是用胎泥本色來表現人物臉部及裸露肌膚的處理。「胎骨」技法是石灣陶藝人明清以降世代相傳,逐漸完善的一項技藝,發展成為石灣陶藝的地域特色。明代時期人物陶塑大都全體施釉,那時不太注意臉部細紋的刻畫,因而面部也著釉,或白釉,或黑釉,或蔥白釉,[6]但釉色往往減弱臉部的立體感及紋理的刻畫。明清以後隨著陶藝對細節的重視,逐漸發展了胎骨技法,此技法不以釉彩為飾,不僅將陶泥的質感發揮到極致,更突出造型及細節的塑造。「胎骨」技法還運用在動物雕塑上,清代黃炳和黃古珍兩位陶藝大師,借用國畫中工筆翎毛技法,運用於主體雕塑上,以琢刀代替毛筆,琢出絲絲欲動的羽毛,創造了石灣動物雕塑的胎毛技法[7],採用這種技法塑造的毛發,一絲絲,一縷縷,極具質感。這一技法被石灣陶藝人廣泛流傳,出現了諸如霍津牛、黃炳鴨、區乾的胎毛鵪鶉、曾良的胎毛狗和鷹等名家及名作,成了石灣陶塑產品的一大特色。(原作者:吳斌)2 當代陶藝地域性現狀及分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隨著西風東漸的步伐,西方現當代藝術影響了一部分中國陶藝人。他們的陶藝創作實踐著西方陶藝的觀念,不再傳承本土文化的血脈。當代陶藝領域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陣營: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更是明顯得將其劃分為兩個參評門類。兩種陶藝有著不同的創作目的,雖然傳統陶藝脫離了實用,但經濟利潤的獲得仍是支撐傳統陶藝創作與生產的動力,而標榜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有著更為遠大的理想:展覽的出場率或者收藏家的青睞。兩種陶藝類型對於地域特徵的傳承發展也各不相同,即:傳統陶藝對於傳統的固守與現代陶藝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缺失。
傳統陶瓷藝術經過千年的發展,積累了優秀的技藝與經典的圖式,形成了程式化。現在留存的傳統陶藝的技法與形式,並不是某一個陶藝家的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靠世世代代的傳統陶藝人的師徒傳承的結果,是上千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傳統陶藝創作中技法與形式與歷史上的形式往往大同小異,這種現象張道一在文章《傳統如流水》中評價說「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常見現象,亦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總的特點。」程式化是一種文化成熟的體現,代表了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是這種文化獨特身份的標志,但是程式化的沿襲又往往產生自足、保守的惰性。工業大生產以後,工業化生產取代了傳統手工藝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供給者。藝術的地域性既包含空間,同時也包含著時間的因素,並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涵必然變化與更新。伴隨著地域內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的變化,陶藝的地域性必將以新的面貌示人,這種更替在農業社會通常是漸進的不為人察覺的方式緩慢演變。但是工業大生產以來,中國的社會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緩慢的發展進程,從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快速進入工業社會。中國的傳統陶瓷藝術似乎還未適應社會生產方式的突變,並未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明顯的變化。傳統陶藝創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重復著清代及以前的樣式或題材,欠缺跟隨時代的創新。
西方現代陶藝觀念的推動促進了中國現代陶藝的產生和發展,一時間西方藝術的各種風格、流派都被移植到陶藝領域。當代陶藝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納入全國美展的評選范圍,陶藝展覽承認了當代陶藝作為純藝術的「合法地位」。現代陶藝向著西方現代陶藝的目標發展,喪失了民族的身份認同,地域性特徵更無從談起。雖然由於近年中國的國力與世界地位的提升,民族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自信心增強,對陶藝民族性的回歸與復興成為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但總體而言,在當代陶藝領域西化的傾向還是相當嚴重。縱觀當代陶藝領域,陶藝作品的地域特色更多地顯露出陶藝材質的區別,喪失了地域特色更深層的精神內涵,陶藝民族的、地域的特色衰落。
3 結語
伴隨著科技及通訊的發達,人們的生活環境從封閉變得開放,人員的流動及觀念的交流成為常態,與此同時具有共同生活習慣與文化的人群范圍也在擴大,人們的生活逐漸同質化,方圓百里、一市一省之內的社會不再具有顯著的區別,地域的空間范圍逐漸指向國家的、民族的。從這個方面來看,國家內陶藝的狹義的地域性特徵會隨著地域空間范圍的擴大而逐漸式微。現代陶藝的產生就是文化全球化對陶瓷藝術產生影響的一個結果,全球化是討論中國當代陶藝的地域性不能忽視的一個背景。在當代新的經濟、文化背景下,陶瓷藝術的地域性特徵必將發生變異。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既不能過於保守拒絕交流,也不能全盤吸收甚至放棄傳統文化的積淀與民族精神的張揚。張道一說「傳統是流動的水,而不是凝固的冰。」對於傳統陶瓷藝術要順應時代的變化,不要把傳統當作凝固的程式化的形式,而是要活化傳統,才能使傳統藝術跟隨時代向前發展。對於現代陶藝則應該找回傳統的根基,深深紮根於民族的、地域的生活,才能夠獲得民族身份的認同,匯入民族藝術的洪流。
Ⅵ 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原名「景德鎮市瓷業公司」,於1964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據周恩來總理等國務院領導批示成立;1968年12月更名為「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 2016年2月25日,公司名稱由「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變更為「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劉子力
成立時間:1991-08-16
注冊資本:2299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60200010000983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朝陽路299號
Ⅶ 唐山陶瓷的陶瓷文化
唐山陶瓷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與陶瓷文化三種形態的要求相比較,也還存在著 明顯不足或欠缺,與國內一些陶瓷城市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有待於整體水平的提升。
第一, 陶瓷文化產品形態上眼界還不夠寬闊,需要進一步放開與擴展?〖HT5」SS 〗
唐山陶瓷文化在產品形態上,主要地還集中在產品的實用功能上,對於產品價值增值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體現與完成還有比較大的距離。在日用陶瓷產品的裝潢上,體現共性的 瓷品多,體現個性的瓷品少,特別是缺乏高水平的能夠傳世的藝術類瓷品。提高產品形態的 陶瓷文化水平,唐山需要大力提升日用瓷的科技和文化的含量,增加其市場價值;同時,唐 山藝術瓷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提高工藝陶瓷產品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擴大自己的市場 空間,變展品為商品,成批量地投放到市場上去。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陶瓷文化產品形態 應當完整地具備實用、經濟和審美三方面功能,才完備地具有了陶瓷產品文化。
第二, 企業對於陶瓷文化功能的理解和發展,大多還局限於如何實現陶瓷價值和 增加企業經濟收益上,而對陶瓷文化如何納入社會文化整體並為之服務的作用發揮不夠。〖 HT5」SS〗
就是說,在陶瓷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斷裂現象。對於陶瓷企業而言,尤其是對於 陶瓷業的領導人而言,所朝思暮想的不外乎如何提高產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從而增加其價 值,在市場上獲得優厚回報。陶瓷企業要通過自身產品的銷售及陶瓷環境文化形態的建設, 提升城市整體文化含量和素質,將陶瓷文化與城市文化結合起來,既提高城市文化的整體素 質,又為陶瓷行業及陶瓷企業創造更好的文化的、人文的社會環境。當然,城市陶瓷文化環 境的建造,不能單純依靠陶瓷企業,作為公共產品,政府也要承擔起相當責任。?
第三, 在環境形態陶瓷文化上,無論在社會范圍內,還是企業內,都還缺乏陶瓷 城市應該有的陶瓷文化氣氛?
地震前的東西缸窯是唐山陶瓷生產最為集中的地區,從而成為唐山市陶瓷氛圍最為濃厚 的社區。但隨著陶瓷業布局的變化,那裡陶瓷文化意味淡漠了,正在逐步成為與其他居民區 區別不大的城市社區。近20年來,唐山城市環境中,陶瓷文化的意味、形象似乎也在淡化。 今天走遍新華道、建設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游覽過紀念碑廣場、鳳凰山、大城山、南湖 等代表性公園,基本上見不到與陶瓷相關的雕塑、標志、裝飾等這是不正常的,改變起來也 並不難。?
第四,唐山人的陶瓷意識走低的趨勢,需要扭轉,提高唐山人的陶瓷觀念, 培養一代陶瓷新人?
由於隨著陶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比重下降,從業人員在職工隊伍中所佔比重的相 對減少,陶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減弱;由於塑料日用品、外來陶瓷品大量進入,以 及其他廉價裝飾品,如前幾年風行一時的人造革、化纖地毯等,在人們心目中就造成一種印 象,陶瓷產品已經或正在離開我們而遠去;陶瓷行業中多年來經營人才、藝術人才、製作人 才等專業人才出現短缺現象,獻身陶瓷事業,代代相傳的陶瓷行業傳統在逐漸失去。以陶瓷 為家傳職業、以繼承祖先技藝為榮的傳統也在消失。這一切都使得唐山原有的陶瓷文化傳統 在淡出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再加城市陶瓷文化氛圍的淡化,這一些就使得人們的陶瓷意識也 呈現出弱化趨勢。這種狀況極待改變,否則唐山陶瓷文化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 一旦造成斷檔,恢復起來將十分困難,更不要說再度輝煌。?
對於唐山陶瓷文化的發展,需要另外的題目進行剖析和論述,我在這里,只是簡要地提
出幾點框架性的建議。首先,唐山陶瓷文化與灤河文化的融合。這包括唐山的傳統藝術,民 風民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隆達已經將皮影納入陶瓷裝潢藝術,是一個良好開端。?
其次,陶瓷文化一條街的建設。有條件地逐步開發和恢復東西缸窯窯廠、商店等與陶瓷歷史 相關的陶瓷建築、設施等;大力發展附近現有陶瓷企業,使之成為唐山市的陶瓷工業園區, 展現唐山陶瓷歷史和現代風貌。再次,廣泛開展唐山陶瓷文化研究。唐山陶瓷文化 研究狀況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史料上有關唐山陶瓷業、特別是關於陶瓷文化的記載缺乏; 陶瓷文化載體相對貧乏。1949年,僅唐山市東西缸窯,就有陶瓷企業70家,從業人員達1625 人,規模最大的德順隆新記職工人數為119人。這些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唐山陶瓷業的發展, 更為唐山累積了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並在後來唐山陶瓷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擴展 陶瓷文化研究的內涵,既發展現有的陶瓷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研究,同時也開展陶瓷人文方面 的研究,挖掘唐山陶瓷文化的人文社會方面的內容。組織力量編寫涵蓋全部陶瓷發展內涵的 陶瓷發展史;編輯出版唐山陶瓷傳世作品集,編輯出版唐山陶瓷人物傳記。最後,積極創造 條件,籌劃開展唐山工業旅遊,其中應當包括陶瓷文化旅遊。開發傳統陶瓷作坊、陶吧、陶 瓷的生產線、觀看工藝美術大師瓷塑現場表演等獨特魅力的旅遊項目。
Ⅷ 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的知識,分析應如何走出陶瓷文化發展中面臨的窘境
(2)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的知識,分析應如何走出陶瓷文化發展中面臨的窘境(12分)內
①應立足於深厚的景德容鎮陶瓷文化土壤,傳承民間陶瓷藝術(3分)②要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在繼承優秀傳統陶藝的基礎上,從時代的發展中汲取營養,形成具有景德鎮特色的陶瓷藝術。(3分)③要不斷學習、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全面了解西方現代陶藝,在融合其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陶藝文化。(3分)④加強對陶瓷文化市場的管理,正確引導。堅持先進陶瓷藝術理論的引導,提升景德鎮陶瓷藝術品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