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
Ⅰ 我國濱海旅遊資源
依據近海調查取得的豐富的沿海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海洋資源等方面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結合當地海洋開發條件和社會需求選劃一批有比較豐富的待開發資源,有較大開發潛力、社會發展最亟需的潛在海上養殖區、濱海旅遊區、海水利用區、海島資源綜合開發區等新型經濟開發區,逐漸形成新的海洋經濟增長點,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開拓新領域,為擴大沿海就業機會,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作出新貢獻。
評價研究的內容是:
在近海尚未用於海水養殖的區域,通過綜合評價,選劃潛在可養殖或可進行人工增殖放養的區域;在海域水產生物養殖容量和環境的關系研究的基礎上,選擇重點示範區制定合理的水產生物養殖容量;分海區、省區編制潛在海水增養殖區劃。
在旅遊資源尚未開發的海濱臨近海域、海島,通過開發環境綜合評價,選劃一批未來可開發的濱海旅遊景區;濱海旅遊產業發展的宏觀背景評估;濱海旅遊發展戰略目標和空間結構規劃研究;濱海旅遊產業的重點區域布局研究,主要是渤海海濱,北黃海海濱,滬、浙、閩、粵海濱海島以及海南島和北部灣等區域。
沿海城市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功能分區。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等嚴重缺水的沿海省市(海島)的鄰近海域,選劃一批潛在海水利用區域,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
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在沿海島嶼尤其是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經濟發達、人口較多、水資源緊缺的海島,選劃出潛在海水利用區域,制定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
全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區選劃。完成北方沿海缺水省市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選劃,完成重點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選劃。
選擇有關城市進行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試驗研究。充分利用其在海洋、土地、石化、技術等資源優勢,以海水淡化為龍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打造海水淡化、海水化學元素提取與綜合利用與其他工業相結合的產業鏈。
近海島嶼可再生能源、海水和旅遊資源開發等綜合利用評價、選劃。
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和海水淡化技術整合研究。研究多能互補式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系統和海水淡化裝置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①提高海洋能轉換效率的方法研究;②各類發電設備配置和集成技術研究;③多能互補式自動調控技術研究;④調峰、逆變技術研究;⑤多能互補式供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技術研究;⑥多能互補式示範試驗站的管理和運行預研究;⑦海水淡化集成技術研究。
近海島嶼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海水淡化應用和海洋旅遊等綜合開發示範試驗研究。在長山群島、嵊泗列島、舟山群島、浙江樂清灣島嶼、萬山群島、川山群島等海洋資源豐富地區,篩選確定示範站址,因地制宜開展海島綜合開發利用示範試驗研究。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是:
以本專項調查和評價成果為基礎,廣泛收集背景資料,進行必要補充調查,參照國家的有關標准和規定,制定區劃原則、標准,確定評價模型和計算公式,組織海洋、水產、環境等專家,開展功能區劃和綜合評價工作。完成潛在開發區選劃和綜合開發利用區試驗示範研究。
Ⅱ 海洋旅遊業仍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嗎
根據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數據,濱海旅遊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態勢,郵輪遊艇等新業專態旅屬游成長步伐加快。2016全年我國海洋旅遊業實現增加值12047億元,比2015年增長9.9%,依然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從我國濱海旅遊業增加值對我國海洋經濟的貢獻來看,我國濱海旅遊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走高,從2008年的11.6%上升至2016年的17.1%,據測算,2017年的比重達到17.6%。我國濱海旅遊業發展對於我國海洋經濟的貢獻持續走高。在我國,旅遊業較為成熟的省市大多分布於沿海地區,濱海旅遊在其旅遊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按照國際旅遊接待能力進行排名,國際旅遊收入方面,前十名的省市中有八個位於沿海地區。
Ⅲ 跪求海洋學論文!!!!!!!!
弘揚海洋文化 發展旅遊經濟
21世紀將是海洋經濟時代,而海洋旅遊業則是前景廣闊的海洋產業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旅遊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海洋旅遊作為旅遊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形式,被認為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之一,因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重視和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旅遊的主流。據有關資料介紹,在發達國家,海洋旅遊業產值一般都佔到整個旅遊業產值的2/3左右。在我市,隨著八仙過海口、海洋極地世界、蓬萊水城保護開發等景區(點)的相繼投入使用和動工,海洋旅遊業也已佔據了蓬萊旅遊業的主導地位。如何進一步弘揚我市悠久的海洋歷史文化,發展現代海洋文化,豐富海洋旅遊資源,促進整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有關海洋文化的定義也多達幾十上百種,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有的認為:海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是人類擁有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認為:海洋文化是一種泛文化意義和文化現象,是海洋生態環境所提供的對人們生活、生產、價值觀念、性格、習俗的物質的精神的總體文化現象和表現。西方學者認為:古希臘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頭等等。
當代海洋文化學科建設的積極倡導者,青島海洋大學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論》中表述:「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和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對於大陸文化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商業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時代都代表了當時的一種先進文化,其顯著特點就是開放、開拓和進取。它是千百年來沿海人民頂狂風、戰惡浪、不畏艱險、勇於拼搏、敢於冒險的精神的結晶。
二、我國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及相互關系
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大陸文化,也創造了輝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漢時期,我國就已開辟了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貿易往來。
然而,由於根深蒂固的重陸輕海思想和閉關鎖國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強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種原因,近幾百年來,中國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衰落了。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發展,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們黨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使得這些地區的海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為弘揚海洋文化提供了機遇和動力,反過來,先進的海洋文化又促進了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也正是改革開放,才使得我國海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興,從而在提高海洋意識、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使海洋事業得以快速發展。2003年5月19日由國務院印發施行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海洋經濟今後一個時期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建設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偉大戰略任務。要想把中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必須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必須有堅強的經濟基礎,也必須弘揚先進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都是以瀕臨海洋為前提,以海上交通運輸和商品貿易等為基礎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是共生共榮、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海洋經濟是海洋文化的基礎。沒有海洋經濟,就不會產生海洋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繁榮,也就沒有海洋經濟的發展。只有大力弘揚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才能促進海洋經濟的繁榮,帶動海洋產業和沿海各涉海行業的發展;海洋經濟發展了,反過來又會促進海洋文化的繁榮,二者相輔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徵
我市的海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海洋資源豐富,獨具特色。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淀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
研究蓬萊的海洋歷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獨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蓬萊的航海活動就已興起。地近遼東、中貫群島、補給方便、航行安全,這些適應古代航船逐程推進航行的有利條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聞名於世。春秋戰國時期之後,登州古港一直是歷代王朝開展海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齊桓公在此大興魚鹽貿易,秦皇漢武在此尋仙求葯,漢代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在此發軔,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備轉航。作為中國古代南北海運交通的重要樞紐,登州古港曾與揚州、泉州、明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譽海內外。港盛城興,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動了蓬萊的興起,登州蓬萊被長期作為州、府所在地,成為膠東半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時間長達千年之久。
蓬萊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甲午抗日將領宋慶、晚清名醫張伯龍、民族實業家叢良弼、一代梟雄吳佩孚、愛國將領於學忠、現代教育家楊振聲等等。蓬萊有眾多名人遺跡,朱處約、袁可立、戚繼光王世貞以及馮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詩文篇章。宋代詩人蘇軾曾在蓬萊任過五日登州知府,寫下了「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的著名詩篇《海市詩》。
(二) 浩氣長存的海洋軍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軍事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宋慶歷二年(1042年),登州軍民實施了大規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處築沙堤以護戰船,在港口東西兩側建寨城以安軍營,建成了一個在古代難得的海防軍事要塞,名曰「刀魚寨」。以此為標志,登州蓬萊變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質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自然港變成了人工港,繁華的商貿港口變成了威嚴的軍事重地。「刀魚寨」的海防建設不僅體現在港口建設上,同時也體現於常備水軍的建設上,登州水師是北宋時期京東地區唯一的水師。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魚寨」的基礎上環築土城,增設軍事設施,名曰「備倭城」,俗稱蓬萊水城,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明代偉大的軍事家、傑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操練水師,人稱「戚家軍」,為以後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獨具魅力的海洋旅遊文化
蓬萊擁有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藍天、碧海、金沙以及離蓬萊近在咫尺的長山列島,構成了蓬萊獨特的濱海旅遊資源。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景區蓬萊閣和蓬萊水城、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海洋極地世界、擁有我國最大的海上園林和最長的海上長廊的八仙過海景區、在建的媽祖文化藝術公園以及與蓬萊隔海相望並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海上仙島」長山列島等,構成了蓬萊豐富的海島、海洋旅遊文化資源。自2000年以來,蓬萊市連續成功舉辦了5屆「和平頌」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盛典,同時還成功舉辦了全國帆板賽、沙灘手球賽等體育比賽,以及1988年、2005年兩次海市蜃樓的全程拍攝和電視連續劇《八仙過海》的拍攝等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蓬萊的海洋文化內涵,開拓了發展海洋文化的新領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萊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漁燈節」。「漁燈節」是流行於山後初家、山後陳家、山後李家、山後顧家等漁村的節日,節期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漁燈節」是漁民的狂歡節日,規模最大的屬山後初家和蘆洋村。屆時,漁民紛紛給龍王廟送燈、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建國後龍王廟漸廢,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近年又同時舉行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熱鬧,吸引遠近眾多的遊人前往參觀,充分展示了蓬萊海洋民間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萊的民間藝術漁民號子、大秧歌、剪紙以及蓬萊的飲食文化和土特產品等也都極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遊經濟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市海洋旅遊經濟的發展情況
旅遊業是蓬萊的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是蓬萊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點。2004年,旅遊直接收入達到1.2億元,綜合收入達到15億元,對地方財稅貢獻率超過30%。隨著2004年9月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蓬萊海洋極地世界正式開業,我市海洋旅遊經濟收入已經達到了全市旅遊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據了旅遊業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從經濟收入方面,還是從對蓬萊旅遊業的拉動發展方面,可以說,海洋旅遊在我市的旅遊業中已經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海洋旅遊資源開發方面,近兩年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擁有我國最大的海上園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長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樓閣的八仙過海口景區投入運營;2004年,擁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圓柱缸、亞洲最大的熱帶雨林館、國內最大的鯊魚館和海龜館、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海洋極地世界投入運營;投資5億元、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軍港——蓬萊水城明代古軍港保護性修復工程目前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06底可全部完工並對外開放;國電聶家沙灘室內海水浴場項目開發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之中,預計2006年底投入運營。隨著以上項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歷史時期的海洋文化為題材的海洋旅遊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內涵,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市旅遊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二)目前我市發展海洋旅遊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旅遊項目不夠豐富,海洋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有待於進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遊項目主要有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八仙過海口等景區(點),以及部分海上觀光和沙灘休閑娛樂等一些小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內涵,促進了我市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海洋旅遊經濟要想達到一定的規模,僅靠這幾個項目是不夠的,在海洋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觀要效益,向海島景觀要效益,向海上景觀要效益,向海底景觀要效益,全方位、立體化地利用好各種海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海洋旅遊經濟的規模效益。
2、對廟島群島的海島景觀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與長島在旅遊業發展方面的合作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海島景觀資源是海洋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雖有豐富的海岸景觀、海濱山嶽景觀、海洋歷史文化景觀等海洋旅遊資源,但唯獨缺少吸引力很強的海島景觀資源。長島在中國版圖上稱為廟島群島(古稱沙門島),共由3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56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46公里,享有「中國的夏威夷」之美譽。這里一島有一島之奇,一景有一景之麗,因海蝕地貌形成的各種奇礁異石,古樸清幽,玲瓏剔透。而其豐富的海島景觀資源正是蓬萊旅遊資源中所欠缺的。如何進一步加強同長島的合作,利用好長島的島嶼景觀,豐富我們蓬萊的海洋旅遊資源,形成旅遊經濟的雙贏,是需要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研究的課題。
3、海洋旅遊淡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有待於進一步加強研究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存在較大差別,這種差別強烈地吸引著久居大陸和城市的人們,紛紛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帶來的無窮樂趣。蓬萊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海洋資源、紛繁的神話傳說、優美的山海風光、眾多的名勝古跡等旅遊資源,每年吸引大約二百萬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但由於北方地區氣候等方面的原因,這二百萬遊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遊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遊淡季遊客數量相對較少。如何解決旅遊淡旺季問題,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使我們蓬萊的海洋旅遊資源在淡季對遊客同樣具有吸引力,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遊經濟發展的建議和探討
(一)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全力打造海洋旅遊精品
1、以遊艇俱樂部為核心,推進海洋旅遊資源開發
(1)遊艇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遊艇年消費額高達400億美元,如果加上相關的維修、管理、娛樂等費用,全球每年的遊艇經濟收入將超過500億美元。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每171人就擁有一艘遊艇,挪威、紐西蘭等地更高達每8人擁有一艘,就連內陸國家瑞士也達到每69人擁有一艘。中國雖然海岸線總長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但遊艇俱樂部的數量卻寥寥無幾。在造船上,中國已佔領5%的國際市場,但遊艇產業卻幾乎是一片空白,每年遊艇出口僅有1700多萬美元。
據統計數據表明,在當今世界船舶市場上,遊艇工業在國際上有著巨大的市場份額。僅休閑豪華遊艇一項,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的銷售總額基本上保持在1600億元上下,而最近幾年更是上升至2000億元左右,加上遊艇配件和水上運動器材,年貿易額基本上達到3000多億元,甚至超過商船和遠洋發達國家的銷售總額。因此,從未來發展來看,中國遊艇業發展的潛在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2)我市遊艇業已具備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條件
從發展遊艇娛樂業的條件來看,我市已具備了發展的物質條件和消費群體基礎。蓬萊是全國著名的海濱度假旅遊勝地,海岸線長65公里,與由30多個島嶼組成的廟島群島相距僅6.6海里,海岸景觀和海島景觀資源豐富,為遊艇娛樂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蓬萊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達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時,蓬萊也匯集了相當規模的外商投資群體、企業成功人士和每年約二百萬左右的遊客,這更為我市海洋旅遊業的大發展、遊艇消費步入到中產階段家庭提供了消費群體基礎。可以說,目前我市發展遊艇娛樂業的時機已經較為成熟。
(3)以遊艇俱樂部為核心,開發系列海洋旅遊產品
A、觀海旅遊產品。蓬萊海域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閣凌空」的蓬萊閣、怪石嶙峋的田橫山、山巒疊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島羅列的廟島群島,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虛無縹緲、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樓。在開發上可以「遊艇俱樂部」的形式向俱樂部成員推廣專門設計的旅遊線路產品,向國內外遊客宣傳各種形式的觀海旅遊。
B、海洋體育競技旅遊。蓬萊沿海海岸線漫長、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體育競技旅遊條件優越。可以發展海釣、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沖浪、滑水、劃船、水上飛機和沙灘足球、沙灘排球等運動。遊艇俱樂部會員一般為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長期的商場、官場生涯中,培養了一種敢於正視挑戰的冒險精神,而海上體育競技活動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刺激性和娛樂性特點,正符合了遊艇會俱樂部會員的消費品味。並且,海洋體育競技旅遊符合國際旅遊潮流,海上體育賽事具有轟動效應。可利用遊艇俱樂部會員的名聲、資源,迅速提升遊艇俱樂部的知名度,使遊艇消費更深入到普通消費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範效應,同時還能夠迅速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萊海洋旅遊的品牌效應。因此,應優先將其開發成為蓬萊海洋旅遊的拳頭產品。
C、海洋夜生活。旅遊夜生活是當代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遊艇俱樂部會員生活中的一塊重要空間。開發海洋夜生活文化旅遊,除了在遊艇俱樂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現代氣息的舞廳、卡拉OK廳、高檔夜總會以外,還應從蓬萊特色出發,開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遊產品,營造一種蘊涵著豐富海洋文化內涵的夜生活氛圍。
D、海洋漁業旅遊。蓬萊海洋漁業旅遊業的開發,可以開展參與性旅遊。一方面,可以遊艇俱樂部為核心,舉行各種形式的釣魚、釣蟹等活動,另一方面,也可讓遊人隨船出海,開展垂釣和養殖旅遊等活動。還可以興辦海洋漁業展覽館,陳列各時期的漁船、漁具等實物模型,使遊客全面了解蓬萊海洋漁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E、海洋食文化旅遊產品。品嘗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蓬萊海域盛產鮑魚、對蝦、海參等各種海珍品,用這些海產品製作出具有蓬萊地方風味的海鮮佳餚,還有馳名中外的加吉魚,更是蓬萊的傳統拳頭水產品。「食」是旅遊的主要內容之一,但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僅為大飽口福,更重要的是體會異國、異地的風情與文化。
F、以遊艇俱樂部為核心,開展各種形式的品牌宣傳活動。可以遊艇俱樂部為核心,組織「遊艇俱樂部發展與海洋旅遊業開發國際研討會」和「國際遊艇拉力賽」等各種形式的品牌宣傳活動。發揮蓬萊市遊艇業的消費帶動作用,為沿海地區遊艇業的發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將遊艇俱樂部精心打造成蓬萊海洋旅遊的一張名片,吸引海內外的遊客在蓬萊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遊服務,並為在蓬萊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閑運動、辦公、商務、聯誼於一身的高檔次的遊艇消費活動,使遊艇俱樂部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業務交往的俱樂部,事業發展的平台。
2、開發水下潛艇觀光旅遊項目
海上蓬萊的秀美景色早已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萊是什麼樣呢?水下潛艇觀光無疑對遊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據 新浪網六月十九日報道,我國首艘民用全潛式觀光潛艇在大連完工並通過國際論證,而這艘被譽為「水下豪華客機」的民用觀光潛艇造價僅為200萬美元,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潛艇,但其安全系數與在陸地幾乎無異,技術性能優越。觀光潛艇的國產化為乘坐潛艇觀賞蓬萊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條件。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國內只有海南三亞有一艘自芬蘭引進的全潛觀光艇,每位遊客水下觀光50分鍾,收費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搶抓機遇開展水下潛艇觀光旅遊,必將成為膠東半島乃至北方地區的又一個旅遊熱點項目。
3、以蓬萊水城為依託,建立海上影視基地
蓬萊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民間風情濃郁、神話傳說紛繁、濱海特色鮮明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蓬萊閣、蓬萊水城、戚繼光故里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資源豐富。登州古港曾與揚州、泉州、明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譽海內外。北宋中期,蓬萊變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華的商貿港口變成了威嚴的軍事重地,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目前,投資5億元的蓬萊水城明代古軍港保護性開發修復工程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06年底可完工並對外開放。工程完工後,蓬萊水城將重現明代古軍港的原貌。以蓬萊水城為依託,結合蓬萊閣、戚繼光故里、八仙過海口以及蓬萊和長島海域的海洋景觀資源,把旅遊文化與影視文化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海上影視基地具有優越的條件。基地可以影視拍攝和旅遊觀光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攝以古代港口商貿和海洋軍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可以拍攝反映現代海洋文化的影視作品。遊客除了可以在片場看到明星拍戲外,影視基地還可以不定期地舉行明星與影迷的見面會,讓遊客"零距離"接觸明星。觀影視拍攝,邀明星合影,請明星簽名,與明星互動,以明星的名人效應來宣傳蓬萊,推動蓬萊旅遊業的加速發展。
(二)加強與長島的合作,充分利用廟島群島的海島景觀豐富我市的海洋旅遊資源
長期以來,長島與蓬萊在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尤其在旅遊業方面,長島對蓬萊的依存度較高。由於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長島與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蓬萊。蓬萊豐富的海洋旅遊資源與長島的海島景觀資源呈互補關系。蓬長雙方應該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特別是在對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方面,更應該開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萊可以藉助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豐富自己的海洋旅遊資源,長島也可以藉助蓬萊巨大的旅遊市場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旅遊經濟的雙贏局面。
(三)劃分淡旺季重點促銷區域,強化旅遊宣傳促銷工作針對性
蓬萊具有豐富的海洋旅遊資源,既有適合夏季海洋旅遊的海岸和海島自然景觀資源,又有適合冬季海洋旅遊的室內人文海洋景觀資源,如海洋極地世界和在建的聶家沙灘室內海水浴場等。在旅遊促銷方面,可以根據季節的不同,劃分區域、突出重點進行宣傳。如旅遊旺季可以內陸地區為宣傳重點,讓久居內陸的人們親身體會大海帶來的無窮的樂趣;旅遊淡季可以沿海地區為宣傳重點,讓常年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體驗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戲的享受和觀賞海洋極地動物帶來的樂趣,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創新」,有效地解決淡旺季海洋旅遊旅客嚴重失衡的問題。
Ⅳ 中國濱海旅遊業的發展空間怎樣發展現狀如何
濱海旅遊是旅遊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沿海地區,它又是海洋產業構成中的一個很大部分。濱海旅遊業是指以海岸帶、海島及海洋各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依託的旅遊經營、服務活動。
中國瀕臨太平洋西岸,擁有1.8×104km的大陸海岸線,1.4×104km的海島岸線,島嶼6,500多個;可管轄的海域南北延伸近40個緯度,面積達300多萬km2,有中溫帶、暖溫帶的海上景緻,更有熱帶、亞熱帶的海洋風光,擁有豐富多樣的濱海旅遊資源。近年來,中國濱海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05年中國濱海旅遊業增長態勢強勁,沿海地區積極開發突出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的國內旅遊市場,提升濱海旅遊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全年濱海旅遊收入5052億元,佔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29.7%;增加值2031億元,比2004年增長32.4%。全年濱海國內旅遊收入3887億元,比2004年增加1391億元。
2006年,濱海旅遊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旅遊市場持續擴大,旅遊消費穩步增長,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年濱海旅遊收入4706億元,佔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25.6%,增加值2400億元,比2005年增長17.6%。
2007年,濱海旅遊消費需求繼續呈現擴張趨勢,濱海旅遊業持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全年濱海旅遊收入7748億元,佔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31.08%,增加值3242億元,比2006年增長19.9%。
中國濱海旅遊業正處於快速發育的「少年期」。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旅遊業發展階段等影響,中國濱海旅遊業與世界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濱海旅遊業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中國越來越重視海洋產業的開發,為大力推進中國濱海旅遊業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一些沿海城市也積極大力開發濱海旅遊資源,制定濱海旅遊業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根據中國總體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態勢預測,中國未來旅遊業發展同樣會持續增長,而濱海旅遊未來無論是資源利用深度或是品味等級層次都必然進一步得到拓展。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的海濱度假旅遊目的地,中國濱海旅遊業有著光明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投顧問2008-2010年中國濱海旅遊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
Ⅳ 中國如何發展自己的海洋旅遊業
在確實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海洋旅遊業包括:休閑海洋漁業、游輪度假和海洋公園建設等。
Ⅵ 我國海洋旅遊業等第幾產業增速均高於一二產業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7年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43919億元,佔比56.6%,主要得益於海洋交通運輸業及旅遊業增速均高於第一、二產業。
《公報》指出,2017年海洋交通運輸業增速為9.5%,濱海旅遊業增速16.5%,均高於主要海洋產業平均8.5%的增速,2017年全國涉海就業人員3657萬人。此外,游輪及遊艇自由行等也將逐漸開放,濱海旅遊發展規模將持續擴大,海洋旅遊新業態潛能的增長也將進一步釋放。
Ⅶ 我國及浙江省海島旅遊的發展現狀
我國海島數量眾多。據統計,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有6,961個(海南島、港澳台除外),433個島嶼有常住人口,人口452萬,大部分海島居民以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為業。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急劇衰退以及中日、中韓、中越雙邊漁業協定的簽署和生效,我國海洋漁業捕撈空間大幅縮減,大量漁民面臨轉產轉業,漁民增收出現困難,海洋漁業和漁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處於交通不便的海島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漁民轉產轉業的壓力更大,社會矛盾更加突出。
旅遊業在發展地方經濟、改善經濟結構、促進就業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旅遊已經成為海洋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旅遊發展的重點。我國不少島嶼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地理位置優越,海島旅遊開發潛力巨大。目前,一些海島先後開發了休閑漁業、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閑度假等為主題的旅遊產品,部分海島(如浙江的嵊泗列島、桃花島,廣東的伶仃島以及山東的長島等)成了著名的海島旅遊勝地。
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海島地區漁農民思想觀念的提升,促進了漁農民的增收,改變了漁農村的村容村貌。但從我國海島旅遊開發的現狀來看,一些海島的旅遊開發效果並不理想。相反,部分海島地區的無序開發對海島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給海島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探討科學、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海島旅遊開發模式,完善和提高海島旅遊的檔次,使海島旅遊發展真正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與社會主義新型漁農村建設相結合,已成為海島旅遊開發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海島旅遊開發應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旅遊業所涉及行業的廣泛性、海洋與海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當前旅遊業膨脹所造成的環境危機等,都要求海島旅遊開發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國內外海島旅遊開發的成功經驗也表明,海島地區環境優美、生態保護良好是吸引旅遊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關鍵是必須嚴格堅持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方針,認真處理好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強調景區與海島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海島旅遊開發要堅持應先易後難,先近後遠的方針,條件較好的島嶼先開發,條件不成熟的島嶼要採取切實措施保護好,處理好當前開發與子孫後代永續利用的問題。其次是必須嚴格依照《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對海洋和海島的綜合管理,採取嚴厲的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來規范各種危及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另外,要通過優化生產結構、選擇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適應的旅遊活動來強化海島的生態環境保護。二、海島旅遊開發應與和諧海島社區建設相結合。海島漁農村社區是開展海島旅遊的細胞,是海島旅遊業發展的有效載體。
一個和諧海島旅遊社區應包括社區居民全面參與、旅遊管理規范、各主體之間利益分配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居民與遊客關系和諧等方面。要促使旅遊業的發展與和諧海島社區建設相結合,首先,要拉長和延伸旅遊產業鏈,將旅遊業發展與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水產養殖加工、休閑娛樂、餐飲以及漁民轉產轉業、醫療、托老保險等結合起來,使旅遊業向規模化、效益化發展。其次,要創新經營機制,在旅遊經營上打破單一生產的模式,採用漁村經濟聚合型、企業拉動型(如公司+漁農戶、企業+社區+漁農戶等形式)、海洋生態經濟型、股份合作制等結構形式來發展旅遊業。另外,當地政府要通過稅收、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和扶持,重點培養一批龍頭企業,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效益好的海島旅遊項目,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以實現海島旅遊產業化、集約化和效益化的目標。我國第一大群島―――舟山群島共有大小島嶼1,390個,人口近100萬。浙江省舟山市作為全國唯一以群島組建的地級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決策,近年來依託境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的品牌效應,陸續開發了朱家尖島、桃花島、嵊泗列島等海島旅遊景區,推出了一批旅遊項目,並結合旅遊業的發展,正在致力於全國首創的漁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已初步建立海島漁農村新型社區182個,在旅遊發展與和諧海島社區建設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Ⅷ 舉旅遊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地理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都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與"選修"課程組成。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1.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 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 課程設計思路
1. 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
4.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部分學校因條件不具備,可暫緩開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但應積極創造條件,盡早開設。本課程標准對選修課程學習順序不作具體規定,選修課可以在必修課之前、之後或者同時開設。
5. 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 知識與技能
1. 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2.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3. 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4. 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二、 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 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4. 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關於內容標準的編排體例,說明如下:
⑴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⑵「標准」是學生學習高中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表述。
⑶「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可根據條件選擇,也可自行設計。
⑷「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必修課程
地理1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l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l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l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l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l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l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l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l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l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l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l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l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l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l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計算機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l 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觀察某種天文現象,並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及體會。
l 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l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l 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l 用計算機設計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水循環或洋流運動的動畫。
l 通過角色扮演(或講故事、觀看錄像等)形式,說明某自然要素變化時,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l 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l 有條件的學校,可對水井進行定點、定時觀測,記錄水位、水色等變化情況,並分析其變化規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l 針對本地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地理2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l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l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l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l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l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l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l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l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l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l 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l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l 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特點。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資料,對比不同地區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異。
l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
l 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
l 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治理或生態保護的小論文,並展示交流。
l 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
l 結合實際,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l 了解區域的含義。
l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l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l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l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l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l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l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l 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l 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l 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
l 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l 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
說明:「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
選修課程
選修1 宇宙與地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
l 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l 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l 舉例說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意義。
l 運用天球坐標系簡圖,確定主要恆星的位置。
l 運用星圖進行星空觀察,說出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2.太陽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陽的圈層結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結合模擬演示,說明太陽系的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徵。
l 簡述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徵。
l 分析月相圖,說明月相變化規律,並解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3. 地球的演化
l 運用圖表,說出地質年代的劃分,以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
l 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並解釋海陸分布及地表形態特徵。
4.地表形態的變化
l 讀地表景觀圖片,說出河流、海岸、黃土、冰川、風沙、喀斯特等地貌類型的主要特徵。
l 舉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l 觀看有關宇宙與地球的影像資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觀後感。「天體的來龍去脈」 「宇宙與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l 閱讀星圖,觀察四季星空,辨認銀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後座、天鷹座、天琴座、金牛座、獵戶座、獅子座等星座和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恆星。
l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活動和月球面貌。
l 連續觀測半個月以上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l 組織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活動,觀察岩層及地質構造,採集岩石、礦物標本,尋找化石,討論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l 收集有關圖片資料,舉行一次專題討論會,「重建」恐龍時代的地球環境。
l 讀簡單的地質構造圖,說出地質構造類型,並繪制地質剖面示意圖。
l 結合本地的地貌類型,開展關於地表形態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學習。
說明:「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和「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兩項,旨在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永無止境,以增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
選修2 海洋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洋和海岸帶
l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分析海 — 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l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l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l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l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2.海洋開發
l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l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l 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l 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簡述海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l 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出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l 運用資料,說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4. 海洋權益
l 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l 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帶影響的小論文。
l 圍繞「厄爾尼諾現象利與弊」的辨題,運用材料,開展辯論。
l 沿海地區的學校,可調查本地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現狀,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l 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
l 收集資料,展示海洋空間開發的成果,並以詩歌、繪畫、科幻小品等形式暢想未來的海洋空間開發。
l 在廣泛收集圖片等資料的基礎上,舉辦小型展覽,展示海洋及海島的自然風光、珍稀動物、風土人情等。
選修3 旅遊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l 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l 比較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l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舉例說出其重要價值。
3.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l 舉例說明旅遊景觀的觀賞方法。
l 運用資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並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
l 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l 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4. 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設計
l 分析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影響,初步學會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l 學會收集旅遊信息,根據旅遊資源狀況,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l 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遊安全的關系,以及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5. 旅遊與區域發展
l 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l 舉例說出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l 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
l 上網查詢並下載旅遊景區的信息,設計一份模擬旅遊活動方案。
l 設計一條本地「一日游」的旅遊路線。
l 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開展一次體驗性的導游活動。
l 討論到某地旅遊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l 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於生態旅遊的專題討論會。
l 將學生的游記、攝影作品、旅遊紀念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覽交流。
選修4 城鄉規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l 舉例說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歸納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
l 比較不同國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及其意義。
l 舉例說明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l 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l 舉例說明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 城鄉分布
l 運用資料,分析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及其變化趨勢。
l 舉例說明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何實現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l 舉例說明在城鄉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護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所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3. 城鄉規劃
l 說明城鄉規劃對於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l 了解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4. 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l 了解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分析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評價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
l 說出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l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的城市交通網路的特點。
l 舉例說明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l 在鄉村集市上對趕集人進行調查,粗略估計集市的服務范圍。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圖和有關資料,分析其用地結構和功能分區,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樣加以改進。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護城市文物和歷史文化。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l 開展一次關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問卷調查,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l 運用有關資料,進行一次城鄉規劃的模擬練習。可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提交規劃方案,開展比較評價。
l 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
l 繪制社區主要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的分布草圖,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選修5 自然災害與防治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l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l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l 運用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l 運用地圖,說明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 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l 運用地圖,指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l 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l 分析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l 列舉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災害與環境
l 比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l 結合實例,說明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 防災與減災
l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l 以一兩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l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
l 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
l 收集本地區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
Ⅸ 海洋旅遊的世界海洋旅遊發展現狀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和《21世紀議程》的實施,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為了搶占海洋時代的新優勢,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相繼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如韓國制訂了「海洋韓國——21世紀戰略」,日本大力實施「海洋立國」規劃。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經濟布局也日益向沿海地區聚集,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總產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本世紀的一萬多億美元。僅以美國為例,作為海洋大國,美國海洋線長22680公里,其專屬經濟區海域總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海洋及相關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支柱之一。2002年以來,美國海洋直接相關的產業總產值每年都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的就業機會在200萬個以上,美國沿海地區每年經濟產值總計超過1萬億美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約十分之一的比重。與此同時,全球人口的趨海性也進一步增強,約65%集中在海岸帶地區。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依賴海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海洋旅遊業是世界海洋經濟的最大產業之一,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海洋旅遊業大致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前,海洋旅遊業發展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一是海洋旅遊在世界旅遊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呈現強勢增長態勢。在全世界旅遊收入排名前25位的國家和地區中,沿海國家和地區有23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佔到全世界的近70%。二是海洋旅遊在各國國民經濟中所佔地位日趨重要。在西班牙、希臘、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海洋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或支柱產業,在熱帶、亞熱帶的許多島國,海洋旅遊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有的甚至佔到國民經濟比重的一半以上。三是熱帶和亞熱帶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遊中佔主導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南太平洋地區和南亞地區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海洋旅遊的新熱點。這些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盡管其開發時間和發展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都是很好地把握並且利用了各自擁有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機遇。大多數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都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南太平洋到美國夏威夷和南亞的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傳統文化積淀與現代時尚元素的結合,不僅成為最有魅力的旅遊吸引物,而且成為了旅遊目的地的獨特形象。
Ⅹ 如何推進濱海休閑旅遊業發展
我國是海洋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海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專海洋生態狀況事屬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在21世紀,我們應該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把濱海休閑旅遊業發展好。
濱海休閑旅遊業的發展依賴於包括國家、企業和民眾組成的投資主體,三者各有其優勢,可以互補實現共贏,我們稱之為「三軍協同」。
考慮到濱海休閑旅遊業的特殊性,該產業的開發需要地市海洋局、文化局、旅遊局的鼎力支持,共同推進當地濱海休閑旅遊業的發展。濱海休閑旅遊業雖屬第三產業,但與農業、工業的關聯密切,必須走三產協同的道路,才能使濱海休閑旅遊業獲得良好的發展。另外一方面,濱海休閑旅遊業必須做好「顏色架構」:①「綠色」取向:休閑業開發要有綠色理念、綠色思維,採取綠色戰略,進行綠色開發運營。②「藍色」優勢:打好海洋品牌,做好海洋文章,發揮海洋資源優勢。③「紅色」文章:要利用革命遺址、革命紀念碑館、革新和革命人士故居等資源。④「青色」資源:要發掘利用各種歷史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