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旅遊文化變遷
⑴ 求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城鎮變化的文章
【新鄉基礎】
新鄉市地處中原腹地,緊鄰河南省會鄭州,襟帶輻射豫北,是國家二級交通樞紐,京廣鐵路、 新焦鐵路、 新荷鐵路、太石鐵路(太原—山東石臼所)在此交匯,107國道、106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及正在規劃建設的阿(內蒙古阿榮鎮)—深(深圳)、濟(濟源)—東(山東東明)、新(新鄉)—陵(山西陵川)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方圓600公里以內重要城市有北京、天津、武漢、西安、石家莊、太原、濟南、合肥、徐州、保定、洛陽、襄樊等,從新鄉出發,1個半小時左右即可通達鄭州、安陽、焦作、鶴壁、濮陽、菏澤等城市,4—6個小時即可通達北京、天津、西安、濟南、武漢、石家莊等特大城市,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距新鄭國際機場不足100公里。
新鄉中心城區現有人口90萬,城建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國企改革、對外開放、優化環境、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設服務型政府等作為市委、市政府工作重點,強力推進,務求實效,經濟實力、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先後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中國最佳休閑旅遊城市」、「 全國「質量興市」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國家園林城市」。 2007年新鄉市相繼榮獲了6項榮譽:一是獲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福布斯》雜志評選的「中國最佳商業城市」稱號;二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6年度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名單中,新鄉市位居第79位,較上次排名提升5個位次;三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機構對兩岸四地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中,新鄉市排名第78位,居豫北5市之首,較上年上升49個位次,是全國5個提升位次最多的城市之一;四是在中部6省88個城市評比中,該市榮膺10個最佳投資城市第四名;五是連續三屆被授予「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稱號,全國僅有3個城市獲此殊榮;六是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新鄉經濟】
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33.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74億元,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335.56億元,增長17.7%;第三產業增加值202.12億元,增長12.2%。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階。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4∶51.5∶32.1變化為15.1:53.0:31.9,二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工業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工業增加值285.84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0.87億元,增長23.3%;產品銷售率99.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運行平穩。2006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1.0%。其中:鮮菜價格上漲13.0%,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5.3%,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1.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2006年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83.05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52.0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5萬人,其中「4050」人員2.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5.5%,比上年提高1.84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6年全市縣域經濟實現生產總值434.83億元,增長17.4%,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0.87億元,增長23.3%。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374.24億元,增長40.0%。
【新鄉旅遊】
全市擁有各類自然景觀數百處,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處,國家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50餘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歷史文化名城一處,歷史文化名鎮一處。比干廟、潞王陵、白雲寺、百泉景區、同盟山、萬仙山、八里溝、京華園、關山地質公園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新鄉成為旅遊度假的絕佳去處。現已開發三條旅遊熱線。新飛集團被確定為國家級工業旅遊試點單位。2005年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已形成由全國著名勞模史來賀領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鄉劉庄、「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好榜樣」吳金印領導的唐庄鎮、「中國十大女傑」之一劉志華領導的鄉村都市京華實業公司、「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模範實踐者張榮鎖領導的回龍村組成的紅色旅遊線。
由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寺、太行郭亮影視村、北國小西湖百泉、道教名山老爺頂、八里溝等景區組成聚千里太行雄、奇、古、秀精華的太行風光旅遊線。由古代第一諍臣比干墓、比干廟、武王伐紂誓師地、宋太祖黃袍加身處、「中原定陵」潞簡王陵等景點組成的歷史文化旅遊線。 「天下美景在太行,太行美景在新鄉!」新鄉人民自古以來熱情好客,誠邀四海賓朋到這里來做客、旅遊觀光。
【新鄉精神】
新鄉城市精神的表述語為:「厚善、崇文、敬業、圖強。」
城市精神是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的靈魂。古老的黃河大地,賦予中原兒女忠厚誠信、善良質朴、寬容大度、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悠久的歷史文化,鑄就了牧野百姓崇尚文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明開放的良好風尚;輩出的名人賢士,展示出太行子孫追求真理、勇於探索、敬業負責、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典型的先進群體,體現了新鄉人民敢為人先、創業有為、堅忍不拔、奮發圖強的理想追求。在此基礎上提煉升華出的新鄉城市精神,不但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強烈的現實導向,而且適應跨越發展的精神需求。我們要廣泛宣傳城市精神,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積極倡導城市精神,以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來教育、感染人,引導人民群眾自覺以城市精神來規范日常言行,主動克服和糾正不符合城市精神的觀念和陋習。要大力弘揚城市精神,使每個新鄉人都成為城市精神的展示者、傳播者,凝聚起人民群眾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建設之智,把我市建成和諧誠信、文明開放、充滿活力、強烈吸引外部資源的新新鄉。
【新鄉教育】
新鄉教育、科技事業發達。擁有科研機構105個,中國唯一的農田灌溉研究所、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就設在新鄉。國家「細胞分化調控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落戶河南師范大學;新飛、華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掛牌運行,金龍銅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已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建立。全市擁有高等院校6所,居河南省第二位,在校大學生12萬人,每年畢業的新鄉籍大中專學生1萬餘人,已經形成了素質較高而且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群體,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和各類技術工人。
【新鄉變化】
近年來,新鄉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機遇,把項目爭取和實施、城建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國企改革、對外開放、優化環境、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設服務型政府等作為市委、市政府工作重點,強力推進,務求實效,經濟實力、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2006年(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5.15億元,同比增長37.8%,外貿進出口總額9.69億美元,增長83.6%。廣泛開展「五城聯創」活動,2005年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中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城市、第三次榮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稱號、全國廠務公開先進市稱號、河南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先進省轄市稱號。
【新鄉未來】
今後一個時期,新鄉市將以項目帶動和人才強市為主戰略,大力實施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環境、科教興市、健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戰略舉措施,全面加快六大進程,打造中原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高素質人力資源培育基地和市場物流中心、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盡快把新鄉建設成為中原城市群經濟強市。
⑵ 如何用一個指標將旅遊業與城鎮化聯系起來
歷史經驗和經濟運行的規律證明,城鎮是旅遊業最有效的依託,凡是以城鎮作為支撐點的旅遊資源的開發程度就高,旅遊活動內容就豐富,吸引的遊客就多,旅遊業發展就迅速。相反,如旅遊業無城鎮作為依靠,旅遊活動就單調,旅遊服務就會欠缺,勢必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城鎮是旅遊業發展的後勤保障地,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土壤,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城鎮化的有序推進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反過來,旅遊業又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因為旅遊業的帶動性強,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活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帶動了相關產業
及城鎮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業雖然促進了城鎮的發展,但是城鎮發展必然要侵佔山林與良田,使得自然生態環境絕對面積不斷減少,並使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在很大范圍內發生質變,同時,城鎮旅遊生活接待區內興辦了許多旅遊服務設施及與旅遊有關的工業企業,會產生環境污染,這都會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旅遊業與促進城鎮化有時又是矛盾的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⑶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城鎮旅遊文化變遷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⑷ 「城市文化與旅遊」 的相關內容
www.gys.com.cn 城市 文化 旅遊內容
⑸ 古代旅遊的發展特徵
文章摘要: 中國古代城市旅遊經歷了起步、興盛、成熟和普及四個發展階段,由事務型旅行逐步走向休閑娛樂,並最終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生活時尚。中國古代城市旅遊活動有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體現了中國古代旅遊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代城市旅遊發展史上也不多見。 (共4頁) 文章關鍵詞: 古代城市旅遊 發展 特點 文章快照: 地和旅遊集散中心,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發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體現。第二,古代城市旅遊由事務目的的旅行逐步走向休閑娛樂,並最終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生活時尚。早期城市旅遊活動的主體由從事貿易的商人、辦理公務的「使者」、傳教佈道的信徒等構成,活動內容旅有餘而游不足,帶有較濃的功利色彩。隨著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進步,城市商務、公務、宗教活動日趨頻繁、規模擴大的同時,以游樂、休閑為主題的城市節慶盛會、市容觀光、游園賞花、看戲逛街,城郊踏青游春、秋日登高等活動興起,並逐漸成為城市旅遊活動的主角,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旅遊活動主體范圍也逐漸擴大,上至君臣、貴族,下至普通民眾。一8一旅遊科學2002年第4期由於旅遊吸引物的不同,與自然山水旅遊相比,中國古代城市旅遊的人文特徵、游樂性更凸現。第三,受古代生產力發展狀況和自然環境制約,中國古代城市游樂活動與農耕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並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與古代希臘、羅馬城邦國家的城市游樂活動有很大的差異。作為農業國家,中國古代城市游樂活動的時間安排大多與氣候季節有關,如春節團圓、元宵燈會、清明游春、中秋賞月和重陽登高,而西方多宗教節日,如雅典娜女神祀祝節、祭奠宙斯的奧林匹亞節;游樂主題中國以古代農業社會敬重神道、祈求豐年、追求「人和」為特點,好靜倫理性較強,而西方為祭神慶典、戲劇觀賞、體育競技、礦泉沐浴等活動,好動娛樂性更強。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古代城市旅遊活動也許不及巴比倫城古老,不及古希臘、古羅馬熱烈,但卻連綿幾千年而未中斷,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其歷史之悠久、內容之多樣、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在世界古代城市旅遊發展史上也不多見。從中國歷史發展長河看,由古代政治都會、商埠中心、文化古城、軍事重鎮、交通樞紐等組成的10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人文旅遊資源精華所在,為當今城市旅遊活動的開展留下了極其珍貴、絢麗多彩的精神和物質雙重遺產。2001年,中國l38個優秀旅遊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44個,約合三成;中國旅遊創匯前23個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l7個,佔73.91%。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1)這17個城市只佔100座歷史文化名城的l7%:(2)中國旅遊創匯十大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僅為6個,約合名城總數的6%:(3)中國10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目前只有平遙、麗江兩個小城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為總數的2%,擁有「世界遺產」古城l4個,占總數14%;(4)位於中國西部的名城有32個,占總數的32%。百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待開發、有待保護.更有待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旅遊強國需要旅遊強市,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方針,將為古城旅遊再度輝煌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
⑹ 旅遊業發展對於城鎮化建設有哪些促進作用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工業促進型。這類小城鎮鄉鎮工業發達,基礎設施較好,以工業小區的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農民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例如蘇南、浙北地區;
(2)集市貿易促進型,這類小城鎮的發展特點是以市興城,屬於傳統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貿易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拓展市貿范圍,增大城市密度,進而發展成為以市場交通為主的區域性小商城,如浙江義烏等;
(3)旅遊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都是名勝古跡,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形成小城鎮,如黃山的西遞、宏村等;
(4)交通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處於交通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動人員較多,運輸成本低下等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5)城郊型,這類小城鎮地處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藉助大中城市,發展服務型行業或大中城市擴散的工業,進而發展成為衛星城。
(6)工礦服務促進型,這類小城鎮或農村大多處在大中型工礦企業附近,通過建立為工礦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成為為工礦企業服務型的小城鎮,如淮南、淮北地區的礦區等。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1.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⑺ 城市發展和旅遊開發對古建築的影響,如何應對
我就是南屏村的!
說說怎麼留住我們徽州文化吧。相信對你會有些幫助。
第一:避免村中的居民外遷。不然會造成文化的斷層。畢竟文化是每天的耳濡目染的結果。沒有民居的傳承與變遷,就沒有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以「家」為目的的抱元歸一。干任何事的目的都是以家為前提的。比如家祠,天井,屋裡面小窗戶,都體現這么一點。
第二:適當的進行旅遊開發,南屏並不能像西遞或者宏村那樣商業,那樣大力開發,資源殆盡之後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村前的田能說明這些。因為我們不丟棄自己的本行,也就是農民種田。鄉村的文化大體和田園是有很大關系的,比如工具,田所處的地名,發生過什麼事,給後人是什麼啟示,這些都是文化。所以,城市發展和旅遊開發,使得這些千年流傳下來的耕織文化慢慢消失。這是我所擔心的。
第三:旅遊開發並不能代表傳承,只能算是粗淺的保護。我去過平遙,聽說那以後要把居民全部外遷出去,在以後去平遙要穿古裝,拿古錢幣購物。這樣好嗎?肯定是不好,因為任何一個文化的介質是人,是實實在在的人!沒有人的平遙肯定是死城,那些個沒有在當地熏陶過的人當然只能走馬觀花,達不到傳承的目的。留在書卷上也只是死文化,就像我們的一些節日的復禮,弄的現代不現代,古代不古代,這就是我所說的斷層。
第四:需要一些教育的介入,就我而言,在黟縣中學上學我們老師就系統的說過徽州文化。這些也是最重要的,但這些必須在當地才有奏效。
我所說的就是,對古建築的影響就是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就是對當地人的影響。所以,從「人」這個方面找到切入點談城市發展和旅遊開發的影響就行拉。
在就是,我住在南屏的「溪邊」,再去的時候一定要到我們那邊逛逛,聽聽老人說的。因為在明清時期我們那邊居住的外姓人最多,也是外來文化對南屏影響的一標志,以及外來人是怎麼融入南屏的文化的。
⑻ 論城市在旅遊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以一定城鎮體系和相應的鄉村背景、以及山川農田等風光組成的市域,旅遊,現在對於人們也不陌生了,但人們對其的理解還多限於通過景區良好的景觀建設,特別是環境衛生、安全保衛以及相關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等,給予旅遊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這種觀點僅僅是對旅遊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將城市旅遊形象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加以系統認識的新觀念尚未普及。事實上,國際旅遊發達的地區斥巨資研究、設計、推廣國家、省(州)或城市的旅遊形象的實例不在少數。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地旅遊形象推廣工程已經影響到我國,「無限的新加坡,無限的旅遊業」、「魅力香港,萬象之都」等形象口號漸漸為人所知。城市旅遊形象設計悄悄地在我國一些旅遊城市興起,廣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長三角」等一批經濟發達、城鎮密集的區域也都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城市旅遊形象。
現代旅遊實際上是背離現代城市而產生的,工業化城市的迅速發展所導致的諸如環境污染、工作緊張、身心疲憊等所謂「城市病」的傳播,推動著人們逃離城市,尋找鄉村、綠野、海濱、溫礦泉休療養地……,追求天然的綠色、久遠的古跡、明媚的陽光、碧藍的海水和松軟的沙灘。因此,留在人們心目中的旅遊地不會是高樓林立、水泥充斥、汽車喧嚷的現代城市。城市的旅遊功能退居於工業、居住、商業、交通等城市基本功能之後,城市旅遊只在某些特殊城市得到重視和發展,如山水城市、歷史古都、文化名城等地。即使在這些旅遊城市,旅遊者也僅僅被其天然賦予的桂林式山水或西安式古跡吸引,而不是因為它們城市的屬性而前往旅遊觀光。
進入90年代以來,旅遊市場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是,由於已經有了多樣化的旅遊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以單一形態出現的一般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這一趨勢在可見的未來必將越來越明顯。即即便是人造景點都要堅持有旅遊吸引力和參與性,並且必須是精緻和高品位的,才能有客源市場。
來自旅遊市場的種種跡象也都表明,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不僅願意選擇那些更「獨特」、更「奇異」、更「新穎」的旅遊景點,而且,他們特別看好那些具有綜合性特徵的旅遊地和旅遊項目(即奇異獨特的自然景觀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從而在一次確定的旅遊過程中獲得集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為一體的多重滿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同各種旅遊資源在總體上不斷得到新的開發,各種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人們休閑生活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使旅遊者對旅遊地和旅遊項目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一些新型傳媒的出現,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戶卻已能對很多旅遊景點獲得大致的了解。
此外,由於假日的增多,特別是實行了大禮拜制,加上高速公路的發展、特快旅遊列車的開通、電訊交流的便捷、城市郊區(近郊與遠郊)旅遊與城市周邊旅遊和短線區域旅遊重合,以城市為中心的輻射旅遊區大大擴大了范圍,使各界外出休閑、特別是團體、親朋、家庭、情侶、單身漢等外出旅遊日益增多。休閑生活的越來越受重視,休閑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很多人對旅遊線路旅遊項目的選擇都越來越「精挑細選」,傳統旅遊動機中以「到過某名山名水即可為榮」的心理滿足已經有所弱化,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想要尋求的是旅遊過程中的真正樂趣了。雖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乃至不同年齡、性別的旅遊者,對上述滿足指向會有一定的差異側重,但希望在其旅遊過程中能同時獲得多重滿足的需求卻是一致的。此外,旅遊行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平均出遊次數增多等,也是旅遊者對綜合性旅遊項目的需求期待越來越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旅遊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人們普遍期望在單位時間和一定經濟支出內能夠獲得盡量多一些收益。
二十世紀以來,在國內旅遊需求興旺、城市經濟日漸開放和發達的背景下,平凡無奇的中、小城鎮和復雜成熟的綜合性大城市不約而同地重新審視旅遊業這一朝陽產業,並試圖將之納入城市經濟的動力機制。其中以創造人工旅遊景點、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會議展覽等商務旅遊為核心策略的城市有以深圳和「珠三角」等中小城市為代表,而像廣州、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則正邁向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的發展目標。這批城市的旅遊發展逐漸接近世界其它城市的旅遊發展模式,即都開始追求將城市整體而非若干獨立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因素推向市場。城市旅遊發展的核心是建立獨特、鮮明、有招攬性的旅遊形象,依靠形象吸引遊客前來旅遊。從此,旅遊形象成為當今城市旅遊發展的新領域,而且毫無疑問,沒有鮮明旅遊形象的城市是難以長久吸引旅遊者的。總之,城市旅遊發展需要全面實施旅遊形象戰略。
⑼ 論旅遊城市的文化建設
得個分真不容易給你找兩小時
文化市場是指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和消費專領域的文化產品和文屬化娛樂活動所形成的市場。文化市場是由文化產品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眾化和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分化導致了當代文化大市場的生成。文化市場的生成,工業化、市場化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方式,以及大眾傳媒、科技產品的全民共享現實,對城市文化市場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有著深遠地影響。
⑽ 如何實現文化與城市建設,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宏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中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微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
我院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現代素質的市民。這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市民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市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沒有現代素質的市民,現代化城市由誰來規劃?由誰來建設?由誰來鞏固和發展?一個充滿小農意識和市井習氣、封閉保守的城市,是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廣大市民只有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有濃郁的崇文意識、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城
市才能現代化。
二是建築具有個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觀形象,它包括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時尚的外觀形象。諸如,城市的空間布局,建築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都不能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講究城市的整體和諧和審美情趣,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形象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像巴黎、倫敦、莫斯科、法蘭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標志性的文化、體育設施必不可少,往往一兩個標志性文化設施就能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個著名的海上歌劇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特別是中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像世界文化名城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中心,曾經產生過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個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名揚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薩、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國內,像曲阜,也是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蜚聲國內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藝術團體。教育是文化的基礎,科技是文化的精華,藝術團體是文化的結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將這三者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由移民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更加重視教育和科技。像美國的波士頓,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這三者。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總統,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波士頓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榮發達的文化產業。所謂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產業、影視及音像製品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遊業以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容、時裝、休閑、美術品產業等等。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國文化名城洛杉磯,靠「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城」,形成了驚人的影視及音像製品業和文化旅遊業。現在,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也已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重點。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所謂群眾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間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等,也指一些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節慶文化活動,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養成群眾的文化意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