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縣旅遊黃土文化
① 楡林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陝西榆林
陝北的山來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實在美/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一曲民謠,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別樣美麗,道出了黃土高原的無限魅力。
榆林,又稱駝城,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接地帶,地域廣闊,地貌獨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長城沿線,林草蔥綠,牛羊成群,牧歌悠揚,丘嶺溝壑,梯田層層,花果滿山,堪稱「塞上江南」。晉陝峽谷,黃河濤聲,形成了絢麗多姿的特異景觀。
榆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六千年前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遍布無定河兩岸。萬里長城蜿蜒橫貫榆林700餘公里,高聳在榆林城北的鎮北台是長城線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縣楊家城是宋代楊家將鎮守過的古麟州,米脂縣的盤龍山是闖王李自成的行宮。還有統萬城、佳縣白雲山廟、神木縣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書法寶庫紅石峽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優美的神木縣紅鹼淖……。
榆林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和劉志丹、謝子長等在這里留下了不朽功業和光輝足跡。來到榆林旅遊,你會有沉甸甸的收獲。
行政區劃:榆林地區轄1市11縣,地區行署駐榆林市。
國土面積:總面積4.4萬平方公里
最佳旅遊季節: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統萬城、鎮北台、李自城行宮、二郎山
注意事項:榆林夏季多雷陣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遊注意備好雨具
建西部經濟強市 楡林未來20年鎖定三大目標
市況簡介
人口面積:轄榆陽區、神木縣、府谷縣、定邊縣、靖邊縣、橫山縣、佳縣、米脂縣、吳堡縣、綏德縣、清澗縣、子洲縣共1區11縣,人口333.7萬,面積4.3578萬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於我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長城橫貫東西700多公里。
財政狀況: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11.4億元,財政收入19.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8元。
歷史沿革:榆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東晉時匈奴人在西部統萬城建都,稱大夏國。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清朝設榆林府,民國設榆林道。建國後,榆林為地區建制,2000年7月改為地級市。1986年,榆林城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榆林是一個革命老區,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這里成為抗日戰爭的總後方。毛主席的著名詩詞《沁園春·雪》以及歌曲《東方紅》就誕生在這里。
「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20年的時間完成三大目標,即把榆林建設成為西部經濟強市、建設成既有時代氣息又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人居環境。同時,我們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亮點,而且有信心使她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訪時,榆林市委書記周一波堅定而又自信地對記者說。黨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時間,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省十次黨代會提出把我省建設成西部經濟強省的目標。面對當前難得的經濟發展形勢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總結過去的發展思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新一屆榆林市委領導班子明確提出了今後20年奮斗的「三大目標」。
建設「中國的科威特」
榆林地處華北、西北結合地帶,截至目前,已發現8大類40多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煤炭、天然氣、石油、岩鹽的儲藏量都非常豐富。煤炭預計儲量2714億噸,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氣預測儲量4.18萬億立方米,石油預測儲量6億噸,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佔全國岩鹽總量的26%。作為國內外少有的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區,榆林素有「中國的科威特」之美譽。新時期榆林經濟發展的思路,就是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以此帶動相關和其他產業,實現榆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神華、長慶兩大集團先後進入榆林,累計投入300多億元進行資源勘探開發,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從此拉開序幕。1998年,國家計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基地建設進入了實質性啟動建設階段。基地的建設依託資源優勢,堅持「高起點、大規模、新機制、抓轉化」的原則,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發展煤炭、油氣、電力和化工四大支柱產業,建設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輸出與轉化並舉,走集約化、集團化發展的路子,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地開發建設以來,國家給予了巨大的關注和支持。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和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以上規模的火電基地正在加緊建設;包括中國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邊)高速公路在內的6條高等級公路同時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帶動下,榆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明顯加快。周一波說:「榆林又一次大開發、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我們將把榆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市委書記罰縣領導栽樹100株
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地區。多年來,惡劣的生態環境成為制約榆林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新的歷史時期,為了給榆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圍繞建設山川秀美的人居環境的目標,在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有關封山禁牧、退耕還林(草)的各項政策的同時,榆林提出並開展了「三個一百」工程。
「三個一百」工程是指從今年開始的10年之內,全市各級黨政、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每人栽樹100株,全市城鎮居民和農民每戶栽樹100株,鼓勵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的各界人士每人為家鄉栽樹100株。該工程實施以來,全市已完成造林面積24萬畝,98萬人次參加了植樹,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148萬元。在樹木的栽植中,由於廣泛使用了覆膜、保水劑、生根粉和其他節水抗旱措施,樹木成活率幾近100%。
同時,「三個一百」工程也被列為幹部政績考評的一項標准。周一波說,我看一個幹部的政績,就是要看「項目引進來沒有、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沒有、地上綠起來沒有」。他還告訴記者,前不久,有一個縣的一位主要領導犯了一點小錯誤,他就罰其栽了100棵樹,由此可見市委對「三個一百」的重視程度。周一波說,「三個一百」工程一定會成為榆林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橋梁和載體,成為展現榆林風采,體現榆林人民精神風貌的生態精品工程。
蓋起洋樓留人才
為了給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榆林提出了建設既有時代氣息又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的發展目標。而在文化大市的建設當中,人才隊伍建設又是重中之重。周一波說,人才資源是所有資源中的第一資源,榆林就是要在加大人才培養、用好現有人才的基礎上,大膽引進一批急需適用的各類人才,騰出好位子給人才坐,蓋起洋樓給人才住,拿出百萬元給人才獎,浪費人才的要重罰。今年,榆林計劃在省級機關、大專院校引進30名博士生、碩士生,充實到縣級和市直領導班子,同時制定實施優惠激勵政策,鼓勵外出人員回鄉創業,通過交流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素質領導人才隊伍。在幹部的任用選拔上要堅持「以德入圍、以德入選、以才取勝」的原則,使領導幹部成為「學習型、創新型、制度型、服務型、激勵型」氛圍下形成的「五型人才」,把最優秀的人才用到最關鍵的崗位。
與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其他各項文化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1986年,榆林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了建設一個開放、文明、特色鮮明的新城市,榆林以創建歷史文化名城品牌為突破口,優化人文環境。今年,榆林計劃完成投資1.5億元,建設中心廣場、南門廣場以及榆溪河廣場等3個廣場,同時啟動紅石峽摩崖石刻的保護和開發、榆林古城牆修復和榆林古城一條街建設,屆時,榆林將再現「南塔北台、六樓騎街」的雄偉歷史風貌。
正如周一波所說,有了當前國內經濟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有蘊藏豐富的資源優勢的巨大支撐,有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的有力支持,有高素質的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隊伍和全市人民的努力,榆林實現又一次騰飛是有希望、有把握的!在不久的將來,榆林必將成為全國經濟建設的亮點,成為讓世界矚目的能源競爭大市場!
② 山西的黃土文化有哪幾種類型
[最佳答案] 區域文化從南到北分為根祖文化、晉商文化、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另外還有兩個地域文化,即晉東南的上黨文化和晉西北的黃土文化
③ 陝西省哪些縣區屬於黃土高原
陝西省屬於黃土高原主要是榆林和延安:
1、延安市轄2個市轄區、11個縣,分別為:
寶塔區、安塞區、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
2、榆林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9個縣,分別為:
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北部是黃土高原區,海拔 900-1900米,總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
中部是關中平原區,海拔460-850米,總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區,海拔1000- 3000米,總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
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聞名全國的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
(3)子洲縣旅遊黃土文化擴展閱讀:
陝西地處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是中國古代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大約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從公元前11世紀起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個王朝定都陝西。很長時期陝西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華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均曾活動於陝西,並留下了許多遺跡。到堯舜禹時期,其活動的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亦包括陝西在內。古史傳說與考古資料均可證明,黃河流域包括陝西是我國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基幹、華夏族的誕生地。
在黃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發展到國家階段時,即我國第一個國家——夏朝誕生後,華夏族也就隨之形成。所謂「華夏」或「夏」族名稱之來源,也就是因夏朝而來。
「夏,大也。」《尚書正義》注「華夏」一詞說:「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據《尚書·甘誓》《史記·夏本紀》等記載,夏禹死後,其子啟即位,「與有扈氏戰於甘(今戶縣南),作甘誓。」有扈氏與夏王室同姓,其地在今陝西戶縣。當時夏朝統治的范圍,至少已達今陝西戶縣以東,陝西關中原氏族、部落(方國)已成為華夏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④ 2014·大美榆陽·杏樹紅葉文化旅遊月活動一麻黃梁黃土高原寫生攝影采風活動暨王一明作品展 什麼時候開展
2014·大美榆陽·杏樹紅葉文化旅遊月活動
⑤ 2018年陝西省將打造多少個文化旅遊名鎮
從陝西省旅遊發展委獲悉,今年將精心打造35個省級重點示範鎮和31個文化旅遊名鎮,多層回次推進小城鎮建答設,發揮小城鎮對貧困人口就業的帶動作用和對縣域經濟的產業牽引作用。
陝西省2018年將繼續精心打造35個省級重點示範鎮、31個文化旅遊名鎮,抓好5個沿黃小鎮建設,突出黃土風情和濱水景觀,指導編制景觀規劃等專項規劃,提高建設特色。同時在中心城市周邊和沿黃生態城鎮帶培育以產業為主要特徵的小城鎮,盡快形成一批形態各異的產業牽引型小鎮。
⑥ 陝西有個縣叫「子洲」縣,這是以什麼命名的呢
子洲縣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榆林市南緣。於1944年建縣,以著名革版命烈士李子洲的權名字命名。全縣總土地面積2042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8萬畝,人口28.95萬,其中農業人口26.7萬。全縣轄10鎮12鄉,550個行政村,9個居民委員會。本縣系地跨中溫帶與暖溫帶之間的亞乾旱區,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年均氣溫9.2OC,降水量449.1mm,無霜期164天。縣內大理河、淮寧河從中部及南部穿境而過,兩河沿岸形成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區,兩川素有「米糧川」之稱。為紀念革命烈士李子洲同志於1944年命名為子洲縣
⑦ 旅遊資源潛力優勢評價
1.華夏文明之源宗
(1)三皇五帝的足跡追蹤
A.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貴為「人祖」的太昊伏羲氏是上古時期東夷族的首領。傳說中的太昊伏羲氏之墟在河南淮陽,古時稱之謂「陳」地,今在淮陽縣保存大型陵園一座。豫西伊洛河地區是東夷族的重要活動區域,在河口東側的邙山嶺上現存伏羲八卦台遺址,相傳太昊在這里仰觀天象、俯視地理、觀鳥獸魚蟲之交,近取諸身、遠取於物,造書契以代結繩記事,畫八卦以通明之德。
B.火祖——燧皇燧人氏
相傳遠古人類茹毛飲血,遭受飢寒交迫疾病纏身之苦。燧人氏旅出南陲,見饕琢木發出燦爛火光,從中受到啟迪發明鑽木取火。該舉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受世人尊崇為「燧皇」。在河南商丘建起高大墓冢——燧皇陵一座,成為後人朝拜先祖的聖地。
C.女媧氏
「女媧補天」、「黃土造人」的傳說是對女媧統帥氏族部落戰勝自然災害,人民安居樂業的豐功偉績的頌揚。西華縣北部有女媧城遺址一處面積約100 m2,相傳是女媧氏在此建都的遺址。傳說女媧與伏羲為兄妹,他們制定了婚姻嫁娶制度之禮,是婚姻道德的基礎規范人。
D.五帝之首——人文初祖軒轅氏黃帝
黃帝,姬姓,因生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軒轅黃帝建國有熊,封國號為有熊氏。黃帝以畢生精力推動黃河流域氏族部落間的融合,共同創造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相傳唐、堯、虞、舜及夏、商、周歷代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中華民族亦自謂「黃帝子孫」,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如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軒轅丘」、「軒轅廟」、「黃帝祠」、「黃帝衣冠陵」等古代紀念性建築。
E.高陽氏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五帝之一。顓頊生於若水,居於帝丘,如今河南濮陽西南仍保存有元代重修的陵園。
F.高辛氏帝嚳
帝嚳,黃帝之曾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五帝之一。帝嚳活動區域在黃河下游,葬於商丘辛集,現存20000 m2的陵園。
G.有虞氏舜
舜,顓頊第七世孫,父系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舜長期活動於黃河下游地區,《史記》中有:舜,「耕歷山,漁露澤,陶河濱」之記載。豫北濮陽瑕丘保存有「舜帝故里」遺址。
(2)華夏古都的風采展示
A.軒轅黃帝故都——有熊
鄭州西南新鄭市境內是軒轅黃帝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據《大戴禮記》雲:「黃帝有聖德,授國於有熊」。《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雲:「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如今在河南新鄭留下許多有關黃帝的傳說和先祖們奮斗的足跡……大隗山遺址相傳是黃帝的演兵場。黃帝在這里策劃了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與炎帝部落的阪泉之役。軒轅丘是黃帝故都。黃帝在這里選賢任能、設官司職,致力於各部落間的團結與發展,建立起完備的聯盟體制。黃帝為安撫百姓曾巡遊四方,東至東海,南抵長江,西至崆峒,北至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國家基礎。黃帝在位百年,逝於荊山(今河南靈寶),葬於上郡(今陝西黃陵)。
B.夏禹之都——陽城
夏氏大禹所開創的夏王朝,是中國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據《史記·周本紀·集解》雲: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王城崗屬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考古發現有東西兩城並列城堡遺址,與文獻記載中的「禹都陽城」相符。夏禹在這里臨天下、彪青史,完成了華夏大地奴隸制社會的奠基。大禹治水是我國膾炙人口的頌禹傳說。相傳大禹勞身焦思、頂風淋雨,和人民一道與大河洪水抗爭,採取「高高下下,疏川導澇」,「播九河入與海」。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探尋到大禹治水的足跡。
C.夏啟之都——陽翟
夏啟繼禹位,定都陽翟。有《竹書紅本》雲:「帝郡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釣台」;據《穆天子傳》雲:「丙辰,天子南遊於黃台之近,以觀夏侯啟之所居」;依《河南一統志》:「陽翟、釣台、黃台在禹州市境」。
D.夏太康、仲康、後翌、桀諸王都——斟
據史書記載「夏啟死後,子太康都斟,後翌居之,仲康都之。中經有窮氏代夏40年,少康還都斟」。斟地望在伊洛河下游,今鄭州鞏義市西南稍柴村一帶,現存1100多平方米夏文化遺址。
斟歷經夏王朝四代君主和後翌等200餘年,特別是有窮氏成湯滅夏桀,東方夷族控制中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成湯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自黃帝以後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人類遺傳基因的交融和文化的多源性,壯大了遠古華夏民族的生存能力和活動空間,華夏文明從此走向輝煌。
E.先商故地——南亳
據史料《帝系譜》記載:「帝嚳年十五佐顓頊有功,封為諸侯邑於高辛」;《左傳》雲:昔高辛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閼伯因而成為商族部落的領袖,被商人稱為始祖。閼伯觀星授時的高台——閼伯台即為商族部落的活動中心。先商民族在這里興起。
從契、相土到成湯共第十四世,先商部落逐漸壯大、強盛起來,勢力范圍已伸入到泰山南北、黃海岸邊、邙嶺腳下,完成了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制方國的轉變。位於商丘北部的南亳是先商時期的第一個都城。現今商丘市有「成湯故都,先商故地」之稱。
F.成湯故都——新亳
據《史記》、《國語》雲:「湯自商丘遷焉,故從先王居」、「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商之興也儔杌次於丕山」。成湯於夏桀十五年,由商丘遷居殷地——新亳。殷地(新亳)位於丕山下(現鄭州市),距夏王都城數十公里,與「從先王居」相符。成湯在新亳完成了對夏桀王朝的戰爭准備,即而建立起殷商奴隸主政權。殷地(新亳)經成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十王歷時百餘年。商王朝「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如今在鄭州市區內仍保存有3000000 m2的商城遺址。新亳,在華夏文明史中佔有重要位置。現存的商代古城牆、王室宮殿基址,手工作坊遺址和青銅重器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仍屹立於地面的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的古代都城。「華夏第一都」受之無愧。
G.殷王仲丁都——敖(囂)
仲丁為太戊之子。他即位當年因國都新亳遭洪水威脅遷都於敖(囂)。據史書記載,「滎陽古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也」《括地誌》;「濟水又東徑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水經·濟水注》。現鄭州西山小雙橋村考古發現有商代前期宮殿遺址。其文化年代與敖都時代相當。出土有大型青銅建築蝕件、特磬及夯築基址、壕溝等。其建築規模之大,非商王莫屬。
H.殷商故都——殷墟
盤庚,子姓,名旬,商王朝第十九代國君。盤庚於公元前1387年決定從「奄」(山東曲阜)遷都於「殷」(安陽小屯)。從此,殷地安陽新都成為殷商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殷商政權在這里傳位八代,歷時273年。現存30 km2的殷墟遺址。在這里發現的「甲骨文」殘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它第一次真實地記錄了華夏文明光輝的史詩篇章。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骨器、石器、漆器、木器和象牙雕等珍貴文物,特別是重達875 kg的「司毋戊鼎」,堪稱世界青銅器之最,是華夏文明的象徵。
2.大地地貌景觀之精華
(1)雄偉的大地台階——太行山
A.深邃的高山峽谷
高山峽谷地貌是太行風光的軸心。其溝谷蜿蜒深邃,長度可達百餘千米,地形切割亦在數百米以上,而大部分地段谷底寬度僅有百米之遙。峽谷兩側危崖高聳,非昂首不得天日。過棧道攀懸崖達於山頂者,征服之感便可油然而生。高山峽谷風光的精美之處是岩溶地貌和丹霞景觀。沿峽谷而上,山巒之巔的斷壁殘丘似有萬里長城之宏偉、金字塔之雄壯、古城堡之惟妙,而石灰岩峰林、峰叢更是跌宕起伏,流露出江南秀色。水流盡頭,圍谷環套,賦予山水「四神之砂」的神秘色彩。幽谷深處時有「世外桃源」閃出,這里有急流飛澗、有如詩如畫的梯田繞山、更有民居石屋升起的縷縷炊煙……。
B.美妙的峰林峰叢
溫帶季風型構造岩溶地貌是太行風光的一個亮點。這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冰霜,在化學風化和構造侵蝕的雙重地質營力作用下,沿峽谷兩側常出現寶塔狀峰林和錐狀峰叢等較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觀。當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時,岩溶地貌多與類丹霞地貌相伴出現,形成石林、峰林、峰叢地貌與「金字塔」、「紀念碑」、「長牆」地形交相輝映的壯觀場景。峰、巒、台、壁、峽、瀑、潭、澗、溪、泉,自然融合;雄、奇、險、秀,渾然一體;是太行岩溶地貌景觀與桂林山水的不同特異之處。在春、夏時節,這里鳥語花香、綠映群山;深秋霜降,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降臨,銀裝素裹,一派林海雪原。更為稱奇叫絕的是,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可以欣賞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清新景象;在三九嚴寒,還能領略「桃紅柳綠洞中來」的詩情畫意。
C.神奇的類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特指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的紅色砂礫岩岩層,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和構造侵蝕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地貌景觀。其山體造型如同斧劈刀削,多呈塔狀、柱狀或古城堡狀、方山狀的殘山地形。千奇百態的紫紅色峰叢石林在碧水綠林的襯映下,猶如燒紅天邊的一片丹霞祥雲。
河南境內的類丹霞地貌景觀集中分布在太行尾閭及黃河三門峽谷兩側,僅在峪里一處便有九嶺十六峰對立相峙,在環翠峪深處可見百餘石柱刺破青山昂首聳立。當高峽平湖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時,奇山異峰如出水芙蓉爭奇斗艷,儼然一幅北國千島湖之美麗畫卷。
(2)天然界碑——伏牛、大別山
A.八百里峰嶺連天立
峰嶺地貌景觀由峰峰毗鄰相連成嶺而得名,因其主要發育在造山運動為構造表現形式的花崗岩出露區,故使伏牛-大別風光獨樹一幟。這里是我國陸內碰撞造山的前沿,花崗質岩石分布面積占區域面積的70%以上。其地貌營力以構造侵蝕、重力滑塌為主導,造成山峰挺拔聳立,形同鐵壁銅牆。在主峰兩側時有奇石突起如林似叢,山坡之上、溝谷之中可見萬道石瀑匯聚,猶如蛟龍戲水,翻江倒海,氣壯河山。
伏牛-大別風光有峰景、水景、洞景三部曲。即水秀,一瀑三折、急流飛澗、溫泉四溢、碧潭清泉珠漣;洞奇,洞內有天,天外有山,山下有水,水邊有田;峰險,似斧劈刀削直插雲霄。登高望遠,上可扶天挽月,下可觀黃河,如絲如辮。
B.大地盆景玲瓏剔透
石彈景觀是花崗質岩石遭受球形風化剝蝕以後,風化殘余物呈圓球狀、渾圓狀,石彈在原地堆放而成的一種特異地形。景觀分布受岩體出露規模的限制,加之石彈堆放錯落有致,在林木水域的點綴下更顯得嬌小玲瓏。故譽名「大地盆景」。
花崗岩石彈地形以奇峰怪石、深徑幽洞為勝景。雖亂石遍野,仍似獼猴嬉戲、似虎豹歸山、似烏龍探海;更有出水芙蓉者,各抱一勢絕無雷同。景觀之美妙,堪於峨眉之秀、黃山之奇、雁盪之怪異。
C.鐵流滾滾話火山
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火山地貌景觀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區。西自信陽市郊龜山起,向東至金剛台,綿延達數百公里。且火山成礦豐富、熔岩造形生動,火山鏈、火山頸、火山地壘是大別火山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火山地壘為火山熔岩隨岩漿侵入而隆升,形成的相對高差達1000 m以上的地壘狀地貌。在熔岩被上,時而有高達百米的火山頸、火山柱、火山針等尖銳山峰聳立。它們是火山通道的遺跡。火山鏈由火山熔丘和相伴產生的復合熔岩流呈線狀排列而成。熔岩流隨地形變化而造形各異,有石龍狀、翻花狀、繩狀和象鼻狀。有巨大的硅化木化石橫卧熔岩流之下,側旁荊棘叢生給人以「焦木逢春」之遐想。伴隨火山爆發,有珍珠岩、沸石、膨潤土和金、銀、鉬等礦產湧出,可使遊人休閑觀光之餘,感受大自然神秘的成礦過程。
3.地殼運動之奧妙
(1)地幔之窗——太行山超岩石圈斷裂帶
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原始地球雲團在跟隨太陽系運轉過程中,通過冷凝固化及重力分異、化學分異作用的改造,逐漸從混沌狀態演化成具由鐵鎳地心、鐵鎂質地幔和硅鋁質地殼組成的同心環狀圈層結構的星體。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僅能對地殼表層范圍進行勘查和研究,深部的物質則主要依靠地球物理和隕石學研究推測。而當深部物質偶然被地幔柱送達地表時,即被視為研究地球深部物質特徵地「地幔之窗」。
在新構造運動時期,我國東部處於太平洋西側弧後擴張體系的動力學環境中。華北大陸受其影響,平原區地殼減薄地幔上隆,沿太行山超岩石圈斷裂帶形成幔源岩漿噴溢。幔源岩漿深度可達130~150 km。在岩漿通道中,伴生金伯利岩、橄欖岩的產出,有寶石級金剛石、含鉻鎂鋁榴石、鉻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生成。
(2)地史學教科書——中嶽嵩山
在地質史學研究中,有一種學說叫「災變論」。災變論的核心是「全球性的強大而突發裂變強烈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反復多次的突變不斷地創造出有機體」。地質學家將這種全球性的大變革叫作「地殼構造運動」。根據地殼構造運動發生的順序,將地殼物質劃分出代表初始基底的太古宇、代表顯生宙蓋層的元古宇和由脊椎動物演變為代表的古生界、中生界及由哺乳動物演變為代表的新生界。即,用地質年代來概括地球演化歷史的流程。嵩山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地質理論。發生在2300 Ma前的嵩陽運動,使這里荒涼的原始古陸被「嵩陽海」淹沒。發生在1850 Ma前的中嶽運動迫使嵩陽海水退卻,巨厚的淺海沉積物從海底崛起,並褶皺成嵩山。此後發生的少林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燕山運動均造成頻繁的海侵、海退,留下了前古大陸冰川的遺跡、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和大地母親為迎接人類到來所准備的礦產資源。不能遺忘的是,在30 Ma前,這里曾經歷了一段烈日炎炎的「荒漠化」時期,中原大地變得一片赤紅,寸草不生。這種「溫室效應」從何而來,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3)中原金庫——小秦嶺
小秦嶺位於豫陝交界的華山山脈東段,其中有世界級的巨型金礦床。其黃金遠景資源量達千噸,現已探明黃金儲量數百噸,僅在靈寶市境內就有黃金企業百餘家,年生產黃金數十萬兩,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利用大型礦山、工業基礎設施開展工業旅遊的項目,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小秦嶺金礦區,遊人不但可以領略大自然的壯麗畫卷,欣賞黃河文化的輝煌篇章,還可以通過黃金礦山的考察、黃金企業的參觀訪問,滿足求知慾和激發購物慾望。從而使旅遊產品不僅達到商業目的,而且提高到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理想境界。
(4)水上長城——古黃河堤防工程
黃河自沖破中條山脈的束縛進入中原大地,河流發育階段即步入老年期。河流地質作用以堆積為主,從而決定了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徙的特徵。有史以來,孟津以下黃河河道決溢1593次,大型改道26次,並形成面積達250000 km2的隆突三角洲沖積平原。在黃泛平原上,黃河故道以及相伴的古代防洪堤壩縱橫交錯,構成規模宏大的水上長城體系。在中原大地上,黃河在這里南北滾動數千年,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河流地貌景觀,其中不少地方還可找到黃河兒女同自然抗爭的身影與足跡。在這里,可以看到大禹治水開挖的「禹貢河」遺跡,戰國時期的南水北調渠首工程遺址,明清時代的特大洪水分流工程和三堤夾兩河工程遺跡……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利用地質規律改造自然的生動範例。
(5)中國中央造山系——伏牛-大別山
我國中部橫亘東西的秦嶺山脈是世界范圍內典型的碰撞造山帶之一。位於河南境內的伏牛-大別山脈是秦嶺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中央造山系中構造發育、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它是在初始陸殼基礎之上,以初始裂谷發生、歷經不同構造體制,具深度地質背景的溝、弧、盆構造,板塊俯沖構造和陸內碰撞造山構造為發育特徵的強大復合型造山鏈。強烈的造山運動過後,山鏈開始拉張伸展,山間裂陷湖盆的生成為恐龍時代的到來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伏牛-大別山可稱之為現代地質學的教科書。